杨杰祥:收藏的终极皈依是回归学术

来源 :大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0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杰祥,字兰庵,1973年生,广东中山人。青年学者、书画家、收藏家、诗人。自幼涉猎诗书画印传统艺术,从事艺术品鉴定、收藏、研究与美术史论的教学工作。受业于廖冰兄、杨善深、罗家宝、王贵忱、刘斯奋、刘斯翰诸名宿。2010年9月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梁江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鉴藏方向的研究。
  杨氏所藏以传世孤本《南明永历帝敕封李诒德诰命》、明潞王朱常淓制第七号《玉树临风》古琴以及中国历代古陶瓷最为著名。
  著有《[南明永历帝敕封李诒德诰命]及其考订》《兰庵诗稿》《杨杰祥书画集》(上、下卷)《杰祥乱画》《杰祥乱擦》《杨杰祥诗书画印选》等十多种。
  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目光炯炯有神,声如洪钟,语气中都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艺术创作的赤子之心、对艺术收藏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就是在文物收藏界鼎鼎有名的杨杰祥教授。
  当今时代,书画界的年轻人似乎多在追求如何更快地成名,而杨杰祥教授却始终告诫人们:要坚持慢节奏,甘坐冷板凳,要以学术研究引导艺术品收藏,坚持在传统文化浸染下进行艺术创作。他对于艺术创作和收藏为何抱有如此虔诚而执着的信念?他的艺术道路是如何行进的?近期本刊记者有幸一访杨杰祥教授,聆听他的艺术故事。
  市场入行  学院出道
  杨杰祥入行可谓甚早,始于读中学的时候,跟随一位在家乡当地有名的裱画师傅伍权力老人学习裱画技艺,有关古画的知识,此时就在他的内心埋下了星星之火。后来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走上“学院派”的道路,回首过去的岁月,依然认定这段颇有学徒味道的短暂经历,是自己艺术之路的萌芽开端。
  入行不久,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还在读书的杨杰祥闲逛广东江门的旧货市场,碰到一档买卖旧字画的小摊,见到一幅作品,据说是清代广东状元梁耀枢的。“当时,店主看到我是个孩子,就随口一说300元卖给我,谁料我十分认真,左磨右磨,最终以200元出头的价格买了下来。后来,我找到识货的收藏老前辈,居然以五六百元的价格成功出售。须知,当时的物价水平比较低,一个学期的学费才十几元钱,而我去逛一逛旧货市场就赚到了两三百元,立即感到这一行非同小可。抱着这样一种以赚钱为目的原始纯粹的动机,我对这个行当越来越感兴趣了。”
  随后,杨杰祥在收购书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艺术品收藏市场虽然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艺术品收藏行为本身却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依托相当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于是他再次出发,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开始有意识地往学术道路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他追随艺术大家廖冰兄、杨善深、王贵忱等老师,迈向了“学院派”的道路。
  “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系统性的学习十分重要。有的人认为自学足矣,事实上,自我学习始终免不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虽然当前我国书画艺术教育体系尚有不足之处,但是它提供的一整套学习系统,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有情怀的收藏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投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收藏人,杨杰祥可谓见证了我国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勃兴的整个过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谈到他的收藏之路,“自己喜欢而又财力允许的就买,慢慢积累获得文化界认可的艺术品,不断吸收,不断投入,真正做到一个有涵养的收藏家。一定要以学术引领市场,没有学术,收藏是很肤浅的,我反对为收藏而收藏、为买卖而买卖。”
  杨杰祥重视理论研究,但却不是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接触市场的类型。他坚持市场与学术相结合,他认为,“单纯在书斋,不接触市场,都是纸上谈兵。相反,如果纯粹走市场而不进行学术研究,那就是纯粹的商人。”
  从他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收藏的无比热爱。他坚持有情怀的收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同样,有情怀的收藏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以学术引导收藏,收藏的终极皈依是回归学术。”
  在市场化的今日,在艺术品收藏界的不少人也开始奉行“金钱至上”的今日,记者看到了一个追求学术引领收藏、反对肤浅的为金钱而收藏的赤子,深为动容。
  “为笔墨而笔墨,这是末技”
  那么,杨杰祥作为一个收藏家,他的艺术视野、艺术观点和艺术作品,与职业画家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杨杰祥说,他画画的时间比他教学的时间还要多。从90年代初开始办画展,办的画展不下于30次。他认为,收藏研究与他的画画创作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鉴定、艺术收藏是我的专业,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创作,则是收藏眼光和鉴定能力的外溢。我通过实物的鉴定和收藏,形成自己对书画的认知,最终表现到我的艺术创作上来。”
  “书画创作是综合文化修养的体现,我认为传统的中国画家不应该以单纯的艺术创作为唯一的表现手段,因为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其他组成部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人气息、文人学养在你的绘画创作里有多少表现,这才体现深度。为笔墨而笔墨,这是末技。艺术创作之路可以走多远,关键在于传统文化涵养。”
  “搞艺术创作,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哪怕你只争朝夕”
  以历史观照现实,以现实折射未来。当代中国书画创作,如果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实际上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和阶段?未来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的方向往何处去?对此,杨杰祥也表达了他的独到观点。
  他认为,当代的书画创作现在有几大误区,其中之一是浮躁,讲究形式上的高大上,刻意迎合流行风尚。“历史上刻意迎合流行风尚的绘画,历代都有,唐代和清代尤为突出。但古人的生活状态与现代人相比是两回事,古人是慢节奏,表现的是在传统文化浸染下的艺术。当下是信息时代,形式上的高大上,刻意迎合流行风尚,表现出来就是浮躁,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特征,似乎人人想走捷径,似乎人人想各领风骚——杨杰祥教授认为,这是浮躁的表现,在书画界,如此处世即使成功,也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很快就会过时,不过时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他表示,如果当下的书画家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使命,坚持将传统文化表现在书画创作上,路子会走得更加顺畅、长远。因为千变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书画界的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搞藝术创作,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哪怕你只争朝夕。作为艺术家,如果没有沉得住气,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冷板凳要坐十年甚至二十年,不会有大成,充其量有小成。”
  谈到岭南画派,杨杰祥认为,岭南画派应该被视为一种精神内核,不应该被视为当前的具体艺术流派,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地域性绘画流派已经逐渐融合。“真正历史意义上的岭南画派逐渐淡化,我们今天更重要的是承前启后,一是以岭南画派的核心精神,融汇中西,在理论上提高岭南画派的影响力,而不是表现局限在技法上,要走一条新路出来。二是不拘于一格,着眼于互联网时代,大胆创新。”
  名家点评:
  杨杰祥是广东艺坛上一位年轻高手,是广东收藏界的一位老手!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近年来,在其恩师刘斯奋先生的指导下,他用前半生写书法的力气来画水墨花鸟,由于书法篆刻艺术功底深厚,他的每一张作品画面效果均沉雄大度,往往简约数笔,就能把中国画的精髓融入其中,给人带来惊喜和意外,把岭南田园风光充满憧憬地表现在纸上。还有他特地反复在画面上使用的大面积浓浓墨韵,透着他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的认知和感受,让读者在其作品前驻足停留!让同行关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杰祥便收藏岭南大家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麦华三等大家作品,单一廖冰兄先生就有100多张精品,至此而威震业界。之后三十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广东文化事业发展,更为广东与外省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建立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多地人才交流、艺术品展览、学术讲座、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等方式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综上所述,杨杰祥的艺术之道是非常宽阔和远大的!
  ——何俊华
  (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其他文献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而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幻逐步走入现实。随着核心算法的突破、计算能力的迅速提高、海量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迎来质的飞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焦点。对于中国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对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压力、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与现状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
期刊
惠州市社会组织总会(以下简称“总会”)是经惠州市民政局批准,于2014年9月20日正式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惠州市社会组织总会秘书处下设会员服务中心、社会公益中心、文化宣传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办公室等五个职能部门,开通了总会网站和公共微信平台,成立了总会会刊《惠州社会组织》编辑部。  目前,惠州市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已达4000多家。惠州市社会组织总会将发挥社会组织的整体协调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维
期刊
“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仅发展了几十年的后起之秀,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感知或预测到了其带给社会的改变,移动化、泛在化、智能化……尤其在当前人工智能、5G技术方兴未艾之际,互联网+所带来的赋能效应更加值得我们期待,当我们的社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时,“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革,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互联网+”如何改善我们的社会治理?  协同治理事关国家的发展愿景。如何将发展愿景生根落地,变成一个从
期刊
日前,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办的“我的中国梦·青春七彩梦”广东省第十届留守少年儿童福彩夏令营在广州举行。各地市同步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地市福彩夏令营活动。  為弘扬“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公益慈善理念,自2010年以来,广东省留守少年儿童福彩夏令营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每年,广东各地市团委、各地市福彩中心都会在暑期同步开展本地市的留守少年儿童福彩夏令营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前9
期刊
“苍洱毓秀”——李德昌把家乡“山”“海”间的万种风情写在了自家小院外墙上。  李德昌的家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青瓦白墙的村子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是一个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  李德昌家的小院宽敞明亮,绿意盎然,体现了坊、阁、照壁相结合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这个院子是我在1997年盖起来的。”李德昌说。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走进了李德昌家中。看着李德昌家
期刊
湘南大山深处,蓝山县祠堂圩镇虎溪村。这个唐宋年间就有烟火的千年古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在上级文物部门资金支持下,虎溪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戏台、古建院落等近3000平方米区域实施文物本体修复;通过更换楼板、瓦片、栏杆,修复马头墙、屏风、门窗等部件,古村重焕生机。同时,还成立纪念馆,陈列1934年红六军团长征过境虎溪时的珍贵文物。  2016年以来,国家
期刊
浙江省社会组织总会(以下简称“总会”)成立至今已走过近十年光华,总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总会会长梁星心的公益初心与高屋建瓴,以及全体会员的信任与陪伴。  2010年,时任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的梁星心主管社会组织,为更好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梁星心在已经停滞不前的浙江省民间组织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社会组织促进会。2014年,促进会更名为联合会。2018年,联合会正式更名为浙江省
期刊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风向标。作为广大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交流沟通桥梁与纽带,各省、市级社会组织总会(联合会)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搭建平台、盘活资源、出謀划策,已经成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加油站”“引路人”。  本刊近两期特别策划推出专题,聚焦各地社会组织总会(联合会)在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总
期刊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有助于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组织概莫能外。“互联网+”将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动能,催生新的机遇,提供新的支撑。  互联网+业务拓展,天地更加
期刊
新华社照片,兰州,2019年8月22日  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21日上午,习近平在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同村民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照片,张掖(甘肃),2019年8月20日   8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抵达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前往山丹培黎学校和山丹马场考察调研,了解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