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知书达理、温婉大方的女性形象,是贾府上下特别中意的儿媳妇人选,宝钗自己似乎也一直为金玉良缘的实现默默努力着。但本文认为宝钗的婚恋志向非一个宝二奶奶的位置可以满足,文章以宝钗写的四首超群绝伦的诗词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文本的叙事环境、宝钗本人以及金玉良缘的对象——宝玉的人物形象,通过文本分析认为宝钗的婚恋志向在于选妃,而金玉良缘是選妃不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诗词 婚恋志向
《红楼梦》的两百多首诗词中,为薛宝钗写的只有七首诗和一首词,虽不及黛玉、湘云创作得多,但自古有“诗言志”之说,所以宝钗内心最在意的事情和想法在诗词中会有所反映。况且宝钗作为《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氏赋予她的诗词定是反复斟酌后的呈现,既十分贴合人物的心境,又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其中《凝晖钟瑞》《咏白海棠》《螃蟹咏》和《临江仙·柳絮》四首诗词超凡出众,首屈一指,大家赞不绝口。细读这几首诗词,笔者认为宝钗的婚恋志向在于选妃,而不是宝二奶奶的位置,金玉良缘是宝钗后来选妃不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书中对宝钗的出场介绍即是来京选秀,“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才人”是宫中女官名,通常兼作妃嫔,武则天就曾做过唐太宗的才人。“赞善”,“始设于唐高宗龙朔二年,称赞善大夫,主要职掌有关太子之侍从、侍讲、传令等事”,“元明清因之,但称赞善,清康熙以后,照例不立太子,赞善之主要职掌则为记注、纂修等事”,这里指宫中女官。这些女官在宫中得到封号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贾元春起初在宫中就是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一、《凝晖钟瑞》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红楼梦》元妃省亲之时,元妃命各位妹妹各题一匾一诗,宝钗遂题了“凝晖钟瑞”这一匾额。在笔者看来,以宝钗心思周密、谨慎细微的性格讲,这一匾额定是经过内心的一番考量斟酌。先看“凝晖钟瑞”四字,意思是光辉瑞象都集中于此地,语气庄重,措辞得体,体现出宝钗的涵养过人。首联点出大观园的地理位置,在帝城即皇宫之西,被耀眼的日光和吉祥的云朵笼罩,寓意贾府得沾皇恩之意。颔联“高柳”句化用《诗·小雅·伐木》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典,黄莺从山谷飞到高高的杨柳树上指代元春出闺房入皇宫为妃,传统上一般以凤凰喻后妃,所以“修篁时待凤来仪”除了表达贾府对元春归省热切的期盼,也是宝钗美化皇妃元春的归省,表达对元春进皇宫遇皇恩的钦羡之意。高柳对修篁,强弱相彰,表现了宝钗的颂圣心理。颈联还是宝钗对元妃和皇上的颂扬,“宸游”原意是皇帝外出巡游,这里代指元妃省亲,“文风”本指文章的风格,这里指朝廷文明教化之风,是说元妃大观园题咏之事宣扬了封建文化和教化之风。“孝化”,孝道和教化,正是因为皇上对孝道的重视,元妃才得以归省看望父母姊妹,恭维皇天下孝道昌盛。宝钗将元春归省的家庭意义上升到社会和政治内涵,赞颂皇恩浩荡,可见她对这种“颂圣”要义掌握得十分精准。尾联写元春聪明的才智和与神仙媲美的才华在大观园题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自惭”一句表达自己才疏学浅,既是自谦也是对元妃的颂扬,更显宝钗的深沉老练。通读全诗,句句不离颂圣,处处可见恭维奉承,非常符合宝钗拟写的标题“凝晖钟瑞”,这里的“晖”和“瑞”就是比喻皇恩,是一首十分标准的应制诗。比起其他姊妹之诗重在吟诵景物,宝钗这首“颂圣”诗自然深得元妃的欣赏:“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但与宝钗绞尽脑汁的恭维、发自内心的颂圣不同,“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应景罢了”,黛玉单单是想展露自己的才能而已。
宝钗标榜的是封建淑女,崇尚的是三从四德,立意端庄大方、安守本分。她通达人情世故,并不喜欢在众人面前显露才华,书中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王熙凤评价她“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可见宝钗行事谨慎,比起黛玉更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但看元妃面前的宝钗不同于常,似乎要拼尽胸中华藻把元妃和皇恩捧到天上去,如此恭维自谦难道只是因为“君臣有别”吗?笔者认为用“借机上位”来形容宝钗的打算更为合理,宝钗来京的主要目的即是选妃,贾府虽是豪门大户,受朝廷重视,多半也是因为元春宫中为妃。元妃身处后宫,且居高位,又是皇上的枕边人,宝钗若想要中选,恐怕元妃是最能帮上忙的人了,宝钗怎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省亲机会?为了博得元妃的注意,宝钗不顾以往装愚守拙的形象,一味奉承恭维,由此可见她对选秀成功非常期盼。
二、《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首诗既是写花,也是写人。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洁身自好、恪守妇德的封建淑女的化身,也是宝钗的自我表白。“海棠诗社”社长李纨评价此诗:“这诗有身份”,“若论含蓄深厚,终让蘅稿”,推宝钗的诗为众人之冠。作为封建淑女的一员,李纨与宝钗在传统女性思想上的观念是一致的,宝钗的诗最能激发李纨的共鸣,所以李抑黛扬钗,偏爱“含蓄深厚”也无可厚非。不同于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便体现了宝钗以矜持自重规范约束着自己,“珍重芳姿”借白海棠洁白芬芳的身姿写宝钗珍惜重视自己豪门闺秀的身份,即使在白天也要掩上门,不让外面喧嚣的世界破坏自身洁白优雅的风姿。“自携手瓮灌苔盆”,诗人不辞辛苦亲自捧着手瓮浇灌海棠,不交由他人照顾,象征宝钗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性。一位端庄矜持、洁身自爱的闺中淑女形象跃然纸上。 颔联和颈联是诗人对自己宁静淡雅性格的进一步阐发。颔联使用了倒装,正常语序该是“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花脱去胭脂艳丽的涂抹,洗净铅华,静显其原来洁白的面貌,正像宝钗不爱脂粉。“冰雪招来露砌魂”对于白海棠来说,是以冰雪为魂,展示其如冰雪般洁净;于诗人薛宝钗而言则是写其性格如冰雪之冷,也暗合其所吃之药“冷香丸”的“冷”字,说明其为人处世理性自持,冷漠无情。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金钏之死,宝钗为了宽慰王夫人竟无一点儿是非之辨,说金钏多半是井边玩耍失足掉下去的,纵然是赌气跳了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用为之可惜;尤三姐痴情刚烈,为情刎颈而亡,柳湘莲截发出家,宝钗说是前生命定如此,全然忘记柳对薛家的救命之情,却记得酬谢宴请陪哥哥贩卖货物的伙计们,说不可外人面前显得无理,可见宝钗也是做了一个表面淑女,心中冷得很。宝玉的《咏白海棠》诗云:“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两句实是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太真”即杨玉环,宝玉曾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所以这里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是指宝钗虽有杨妃之美,却是一座冰雕的美人,也是暗指宝钗的性格冷淡。“捧心西子”是指林黛玉,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就曾将黛玉比作西子:“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玉为魂”中的“玉”是指黛玉纯洁如玉,再往深处联想,这“玉”又何尝不是指宝玉,意为黛玉将宝玉视作自己的灵魂一般重要。而宝钗重视的则是自己的身份及婚后的地位。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写白海棠的颜色洁白淡雅,却不失艳丽,更显娇媚。“愁多”则是因为不能“淡极”而心生烦恼,似有影射黛玉多愁善感之意。黛玉的《咏白海棠》有诗句云:“秋闺怨女拭啼痕。”宝黛二人因情而愁,也因情深而多泪,在宝钗看来这违背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规范,不仅没有洁身自爱,也有越轨之嫌,反之展现自己一副冰清玉洁的封建淑女形象。小说第八回赞薛宝钗:“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但她内心真的“淡”吗?小说第二十七回宝钗在滴翠亭边扑蝶,听到亭子里面有人说话,她第一反应不是转身离开,而是“煞住脚往里细听”,这哪里是一个豪门闺秀会做出的事情?将要被发现时来不及躲便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将这偷听的不雅之事嫁祸给黛玉,还连说带笑,乱人耳目,又何尝是封建淑女该有的心机?除此之外,讨好贾母,宽慰王夫人,高捧元妃,处处可见宝钗工于心计,真是表面平淡如水,实则内心早已暗流激荡。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则表明了宝钗洁身自好的原因,想要凭借自身的冰清玉洁来报答“白帝”的恩惠,“白帝”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秋事的西方之神,笔者认为这里喻指皇帝,宝钗时时刻刻以封建淑女的规范要求自己,尊礼教、守妇德,端庄矜持,宽厚随和,似乎要做一个集温良恭俭让于一身的封建淑女形象,目的就是要符合皇帝的要求,为自己的选妃打下良好的资质基础。至于宝钗高吟的“淡”则是乱人耳目,赢得众人赞赏的假道学,人情练达的宝钗深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之道。只是她摆出一副亭亭玉立、与世无争的姿态等了一个黄昏又一个黄昏,却始终没有等到选妃有好消息传来,因而略显落寞失望之意。
三、《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宝钗这首《螃蟹咏》出自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玉《咏蟹诗》称自己是“饕餮王孙”,螃蟹为“横行公子”,只为大家一笑,无甚贬义;黛玉则用“铁甲长矛死未忘”颂扬它誓死斗争的意志。不同于宝黛二人,宝钗的咏蟹诗是三首咏螃蟹诗中唯一一首极尽讽刺意味的诗,但是到底讽刺了什么人,历来观点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和读者认为宝钗是借螃蟹讽刺了以贾雨村为代表的在官场横行无道、心怀叵测、贪婪成性的伪君子;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宝钗这里是对宝玉不思进取、不懂孔孟之道、没有经世济民之才的讽刺。就小说背景而言,如果说是作者曹雪芹借薛之笔来讽刺当时社会官场人物的横行无道和贪婪成性,那么也言之有理;如果是就文本而言,站在薛宝钗的角度解读这首诗的讽刺对象,笔者赞同上文提到的第二种观点。原因有三:首先,通过上文我们已知薛宝钗标榜的是封建淑女風范,恪守妇德,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信奉宗法礼教,所以作为一个闺中女子,她对官场的黑暗应该感受没有那么深刻,即使她对某些世人存在不满也不会在众人面前表达得如此明显激烈,不符合宝钗一贯“装愚守拙”、明哲保身的行事作风。其次,薛家乃是皇商,与封建政府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俗话说“无商不奸”,官商勾结,薛家才获得荣耀和富贵。就薛姨妈一行人投靠的贾府来说,也有倒卖的行径,而且贾赦、贾政和贾珍等人也有官位在身。况且她的哥哥薛蟠残害人命,也是因为贾雨村这样惧怕贾薛势力的官流之辈胡乱判案才能全身脱险,免去牢狱之苦,所以她不会对奸商污吏如此深恶痛绝和不满。最后,结合作诗的环境来看,之前的咏菊花诗,宝钗的《画菊》和《忆菊》不仅不及黛玉的三首诗,且名列于探春和湘云的菊花诗之后,相较于海棠诗的角逐中她冠压群芳,这种名次的落差定会使宝钗心理上有落差。而且咏白海棠宝钗夺冠时,宝玉似有不满于李纨的评判,为潇湘妃子力争:“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而这次菊花诗李纨推潇湘妃子为魁,宝玉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道!’”又是拍手又是叫的,可见是抑制不住的高兴,两个“极”字又可见是对李纨评判的结果极为认同,与之前宝钗夺魁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宝钗焉能不恨、不恼宝玉?而且宝钗对这首诗赋予的感情色彩与宝黛二人也截然相反,似有故意与之作对的意思,所以这首诗理所应当该是宝钗写来讽刺宝玉的。至于小说中众人看毕都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用“大意思”“大才”“讽刺世人”这些词语似乎有意要把读者往讽刺世人的路上引,但《红楼梦》中的话语向来含蓄,不似表面那么简单,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如此说,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意。 细读这首诗,与宝玉的《螃蟹咏》也是句句相对。宝钗的首联“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长安涎口”是指京城中的馋嘴,这里应该是指宝玉,是对宝玉吃蟹时“泼醋擂姜”形象的调侃,而且与宝玉自称的“饕餮王孙”也相对应,“盼重阳”与宝玉的“兴欲狂”也遥相呼应。讽刺意味最浓的是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螃蟹分不清眼前的道路一味横行,与宝玉的“横行公子竟无肠”相呼应。“皮里春秋”语出于《晋书·褚裒传》,意思是表面上不露声色,内心却存在着褒贬。这里指螃蟹对什么都胡乱褒贬一番,实际上是信口雌黄,暗指宝玉不务正业,不走正道,一肚子“异端邪说”。小说中有《西江月》二首评判宝玉是极为恰当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颈联也是暗指对于宝玉不合世俗、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行为要对症下药,就像去蟹腥要用酒和菊,去蟹凉要用姜一样。宝玉如此离经叛道、不思进取,宝钗自然是看不上的,所以宝钗劝宝玉多读书,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却说这些是“混账话”。所以尾联宝钗表达了一种宝玉不听规劝的警戒之语,螃蟹横行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煮的命运,提醒宝玉不务正业、不走正路不会有好下场。对这样一个无药可救、没有希望的宝玉,宝钗有诸多不满,而且怨念很深,所以宝钗怎么会将婚姻幸福交给他呢?她最渴望的还是选秀成功。如果宝玉能中举,或许宝钗能瞧得上宝二奶奶的位置。
四、《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宝钗又一首独占鳌头的作品,她匠心独运,没有千愁万绪、感伤慨叹,写出了其他人笔下所没有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正如宝钗自己所言:“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以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这首词出现于小说第七十回柳絮词会,这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时光流逝,四大家族衰落的迹象愈演愈烈,与之前繁荣富贵的状况相比,真是急转直下。贾府内的危机也是越来越多,经济上入不敷出,政治上元妃已逝,朝内无人做强有力的靠山,派系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男女关系等也是矛盾重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威名赫赫的贾府濒临崩塌的局面。但是这对于宝钗来说似乎并不影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宝钗本就志不在贾府。
词开头就是一番欢快的景象:“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在白玉堂前翩跹起舞,漫天飞舞的柳絮飘得多么平和均匀。小说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中写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所以这首词里的“白玉堂前”是指贾府。在其他人笔下柳絮随东风飘荡似乎是无奈之举,但在宝钗笔下“东风”是一个好的意象,只要随着东风飘舞就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暗指宝钗相信只要遵循封建传统的规范,生活就会一帆风顺,如果时刻以封建淑女的规范要求自己,恪守妇德,那么选妃成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进一步渲染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花团锦簇、蜂飞蝶舞的大好时光里,柳絮不会像其他落花一样随江水流去,也不留恋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说明宝钗不愿意同一般女子的归宿一样,她对自己的归宿有更高的期许。“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暗喻贾府千丝万缕的错乱的关系和矛盾。大观园的兴衰荣辱、团聚离分已经无力再去改变和挽回,任由他去,不用多管。这也符合宝钗为人处世的一贯原则,明哲保身,安分随时。尾句“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直接地表达了宝钗的婚恋志向,“本无根”表明宝钗并不认为贾府是自己的落脚之处,“上青云”才是她的最终归宿。有人认为宝钗写这首词的野心在于“金玉良缘”,笔者不敢苟同。首先就家庭背景而言,薛家也是京城四大家族之一,在门第财势上贾薛两家联姻是门当户对,谈不上薛府高攀贾府;其次,就薛宝钗的品格样貌来说,是端庄贤淑、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配宝玉也是郎才女貌,因此宝钗是不会用“上青云”来形容金玉良缘的。“青云志”典出《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范睢》“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青云”高官显爵之意,如汉杨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在宝钗这首词里,“青云”应该是指宫中后妃之位,表达宝钗志在选妃,而不在贾府宝二奶奶之位。
从以上四首诗词中可以发现,宝钗在自身资质上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为恪守妇德的优秀封建淑女形象,为选秀打好自身基础;作为一位端庄矜持的闺房小姐,为了自己的婚恋志向能够实现,有时又一反常态,异于常人地讨好元妃、贾母等封建统治阶级,为选秀成功笼络人心;宝玉在宝钗眼中的形象是一个不务正业、离经叛道的纨绔子弟,与宝钗的思想观念完全背道而驰,而且爱黛远钗,所以宝钗是不会将自己的婚姻幸福交给宝玉的;在贾府开始走向没落时,宝钗不惊不乱,表达自己的“青云志”。以上种种说明,宝钗的理想归宿绝不是贾府里的宝二奶奶,而是皇宫后妃之位。而宝钗最后之所以嫁给宝玉,笔者认为是元妃逝后无人在宫内给予照應,且贾府也不似往日那样门庭显赫,选秀无路,后妃梦破碎,才选择“金玉良缘”,实属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陶建基,《红楼梦辞典》编写组.《红楼梦辞典》辞条选登(二)[J].红楼梦学刊,1986(2).
[3]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作 者:姚敬文,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诗词 婚恋志向
《红楼梦》的两百多首诗词中,为薛宝钗写的只有七首诗和一首词,虽不及黛玉、湘云创作得多,但自古有“诗言志”之说,所以宝钗内心最在意的事情和想法在诗词中会有所反映。况且宝钗作为《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氏赋予她的诗词定是反复斟酌后的呈现,既十分贴合人物的心境,又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其中《凝晖钟瑞》《咏白海棠》《螃蟹咏》和《临江仙·柳絮》四首诗词超凡出众,首屈一指,大家赞不绝口。细读这几首诗词,笔者认为宝钗的婚恋志向在于选妃,而不是宝二奶奶的位置,金玉良缘是宝钗后来选妃不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书中对宝钗的出场介绍即是来京选秀,“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才人”是宫中女官名,通常兼作妃嫔,武则天就曾做过唐太宗的才人。“赞善”,“始设于唐高宗龙朔二年,称赞善大夫,主要职掌有关太子之侍从、侍讲、传令等事”,“元明清因之,但称赞善,清康熙以后,照例不立太子,赞善之主要职掌则为记注、纂修等事”,这里指宫中女官。这些女官在宫中得到封号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贾元春起初在宫中就是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一、《凝晖钟瑞》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红楼梦》元妃省亲之时,元妃命各位妹妹各题一匾一诗,宝钗遂题了“凝晖钟瑞”这一匾额。在笔者看来,以宝钗心思周密、谨慎细微的性格讲,这一匾额定是经过内心的一番考量斟酌。先看“凝晖钟瑞”四字,意思是光辉瑞象都集中于此地,语气庄重,措辞得体,体现出宝钗的涵养过人。首联点出大观园的地理位置,在帝城即皇宫之西,被耀眼的日光和吉祥的云朵笼罩,寓意贾府得沾皇恩之意。颔联“高柳”句化用《诗·小雅·伐木》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典,黄莺从山谷飞到高高的杨柳树上指代元春出闺房入皇宫为妃,传统上一般以凤凰喻后妃,所以“修篁时待凤来仪”除了表达贾府对元春归省热切的期盼,也是宝钗美化皇妃元春的归省,表达对元春进皇宫遇皇恩的钦羡之意。高柳对修篁,强弱相彰,表现了宝钗的颂圣心理。颈联还是宝钗对元妃和皇上的颂扬,“宸游”原意是皇帝外出巡游,这里代指元妃省亲,“文风”本指文章的风格,这里指朝廷文明教化之风,是说元妃大观园题咏之事宣扬了封建文化和教化之风。“孝化”,孝道和教化,正是因为皇上对孝道的重视,元妃才得以归省看望父母姊妹,恭维皇天下孝道昌盛。宝钗将元春归省的家庭意义上升到社会和政治内涵,赞颂皇恩浩荡,可见她对这种“颂圣”要义掌握得十分精准。尾联写元春聪明的才智和与神仙媲美的才华在大观园题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自惭”一句表达自己才疏学浅,既是自谦也是对元妃的颂扬,更显宝钗的深沉老练。通读全诗,句句不离颂圣,处处可见恭维奉承,非常符合宝钗拟写的标题“凝晖钟瑞”,这里的“晖”和“瑞”就是比喻皇恩,是一首十分标准的应制诗。比起其他姊妹之诗重在吟诵景物,宝钗这首“颂圣”诗自然深得元妃的欣赏:“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但与宝钗绞尽脑汁的恭维、发自内心的颂圣不同,“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应景罢了”,黛玉单单是想展露自己的才能而已。
宝钗标榜的是封建淑女,崇尚的是三从四德,立意端庄大方、安守本分。她通达人情世故,并不喜欢在众人面前显露才华,书中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王熙凤评价她“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可见宝钗行事谨慎,比起黛玉更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但看元妃面前的宝钗不同于常,似乎要拼尽胸中华藻把元妃和皇恩捧到天上去,如此恭维自谦难道只是因为“君臣有别”吗?笔者认为用“借机上位”来形容宝钗的打算更为合理,宝钗来京的主要目的即是选妃,贾府虽是豪门大户,受朝廷重视,多半也是因为元春宫中为妃。元妃身处后宫,且居高位,又是皇上的枕边人,宝钗若想要中选,恐怕元妃是最能帮上忙的人了,宝钗怎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省亲机会?为了博得元妃的注意,宝钗不顾以往装愚守拙的形象,一味奉承恭维,由此可见她对选秀成功非常期盼。
二、《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首诗既是写花,也是写人。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洁身自好、恪守妇德的封建淑女的化身,也是宝钗的自我表白。“海棠诗社”社长李纨评价此诗:“这诗有身份”,“若论含蓄深厚,终让蘅稿”,推宝钗的诗为众人之冠。作为封建淑女的一员,李纨与宝钗在传统女性思想上的观念是一致的,宝钗的诗最能激发李纨的共鸣,所以李抑黛扬钗,偏爱“含蓄深厚”也无可厚非。不同于黛玉的“半卷湘帘半掩门”,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便体现了宝钗以矜持自重规范约束着自己,“珍重芳姿”借白海棠洁白芬芳的身姿写宝钗珍惜重视自己豪门闺秀的身份,即使在白天也要掩上门,不让外面喧嚣的世界破坏自身洁白优雅的风姿。“自携手瓮灌苔盆”,诗人不辞辛苦亲自捧着手瓮浇灌海棠,不交由他人照顾,象征宝钗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性。一位端庄矜持、洁身自爱的闺中淑女形象跃然纸上。 颔联和颈联是诗人对自己宁静淡雅性格的进一步阐发。颔联使用了倒装,正常语序该是“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花脱去胭脂艳丽的涂抹,洗净铅华,静显其原来洁白的面貌,正像宝钗不爱脂粉。“冰雪招来露砌魂”对于白海棠来说,是以冰雪为魂,展示其如冰雪般洁净;于诗人薛宝钗而言则是写其性格如冰雪之冷,也暗合其所吃之药“冷香丸”的“冷”字,说明其为人处世理性自持,冷漠无情。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金钏之死,宝钗为了宽慰王夫人竟无一点儿是非之辨,说金钏多半是井边玩耍失足掉下去的,纵然是赌气跳了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用为之可惜;尤三姐痴情刚烈,为情刎颈而亡,柳湘莲截发出家,宝钗说是前生命定如此,全然忘记柳对薛家的救命之情,却记得酬谢宴请陪哥哥贩卖货物的伙计们,说不可外人面前显得无理,可见宝钗也是做了一个表面淑女,心中冷得很。宝玉的《咏白海棠》诗云:“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两句实是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太真”即杨玉环,宝玉曾把宝钗比作杨贵妃——“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所以这里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是指宝钗虽有杨妃之美,却是一座冰雕的美人,也是暗指宝钗的性格冷淡。“捧心西子”是指林黛玉,宝玉第一次见黛玉就曾将黛玉比作西子:“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玉为魂”中的“玉”是指黛玉纯洁如玉,再往深处联想,这“玉”又何尝不是指宝玉,意为黛玉将宝玉视作自己的灵魂一般重要。而宝钗重视的则是自己的身份及婚后的地位。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写白海棠的颜色洁白淡雅,却不失艳丽,更显娇媚。“愁多”则是因为不能“淡极”而心生烦恼,似有影射黛玉多愁善感之意。黛玉的《咏白海棠》有诗句云:“秋闺怨女拭啼痕。”宝黛二人因情而愁,也因情深而多泪,在宝钗看来这违背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规范,不仅没有洁身自爱,也有越轨之嫌,反之展现自己一副冰清玉洁的封建淑女形象。小说第八回赞薛宝钗:“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但她内心真的“淡”吗?小说第二十七回宝钗在滴翠亭边扑蝶,听到亭子里面有人说话,她第一反应不是转身离开,而是“煞住脚往里细听”,这哪里是一个豪门闺秀会做出的事情?将要被发现时来不及躲便使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将这偷听的不雅之事嫁祸给黛玉,还连说带笑,乱人耳目,又何尝是封建淑女该有的心机?除此之外,讨好贾母,宽慰王夫人,高捧元妃,处处可见宝钗工于心计,真是表面平淡如水,实则内心早已暗流激荡。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则表明了宝钗洁身自好的原因,想要凭借自身的冰清玉洁来报答“白帝”的恩惠,“白帝”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秋事的西方之神,笔者认为这里喻指皇帝,宝钗时时刻刻以封建淑女的规范要求自己,尊礼教、守妇德,端庄矜持,宽厚随和,似乎要做一个集温良恭俭让于一身的封建淑女形象,目的就是要符合皇帝的要求,为自己的选妃打下良好的资质基础。至于宝钗高吟的“淡”则是乱人耳目,赢得众人赞赏的假道学,人情练达的宝钗深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之道。只是她摆出一副亭亭玉立、与世无争的姿态等了一个黄昏又一个黄昏,却始终没有等到选妃有好消息传来,因而略显落寞失望之意。
三、《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宝钗这首《螃蟹咏》出自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玉《咏蟹诗》称自己是“饕餮王孙”,螃蟹为“横行公子”,只为大家一笑,无甚贬义;黛玉则用“铁甲长矛死未忘”颂扬它誓死斗争的意志。不同于宝黛二人,宝钗的咏蟹诗是三首咏螃蟹诗中唯一一首极尽讽刺意味的诗,但是到底讽刺了什么人,历来观点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和读者认为宝钗是借螃蟹讽刺了以贾雨村为代表的在官场横行无道、心怀叵测、贪婪成性的伪君子;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宝钗这里是对宝玉不思进取、不懂孔孟之道、没有经世济民之才的讽刺。就小说背景而言,如果说是作者曹雪芹借薛之笔来讽刺当时社会官场人物的横行无道和贪婪成性,那么也言之有理;如果是就文本而言,站在薛宝钗的角度解读这首诗的讽刺对象,笔者赞同上文提到的第二种观点。原因有三:首先,通过上文我们已知薛宝钗标榜的是封建淑女風范,恪守妇德,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信奉宗法礼教,所以作为一个闺中女子,她对官场的黑暗应该感受没有那么深刻,即使她对某些世人存在不满也不会在众人面前表达得如此明显激烈,不符合宝钗一贯“装愚守拙”、明哲保身的行事作风。其次,薛家乃是皇商,与封建政府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俗话说“无商不奸”,官商勾结,薛家才获得荣耀和富贵。就薛姨妈一行人投靠的贾府来说,也有倒卖的行径,而且贾赦、贾政和贾珍等人也有官位在身。况且她的哥哥薛蟠残害人命,也是因为贾雨村这样惧怕贾薛势力的官流之辈胡乱判案才能全身脱险,免去牢狱之苦,所以她不会对奸商污吏如此深恶痛绝和不满。最后,结合作诗的环境来看,之前的咏菊花诗,宝钗的《画菊》和《忆菊》不仅不及黛玉的三首诗,且名列于探春和湘云的菊花诗之后,相较于海棠诗的角逐中她冠压群芳,这种名次的落差定会使宝钗心理上有落差。而且咏白海棠宝钗夺冠时,宝玉似有不满于李纨的评判,为潇湘妃子力争:“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而这次菊花诗李纨推潇湘妃子为魁,宝玉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道:‘极是!极公道!’”又是拍手又是叫的,可见是抑制不住的高兴,两个“极”字又可见是对李纨评判的结果极为认同,与之前宝钗夺魁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宝钗焉能不恨、不恼宝玉?而且宝钗对这首诗赋予的感情色彩与宝黛二人也截然相反,似有故意与之作对的意思,所以这首诗理所应当该是宝钗写来讽刺宝玉的。至于小说中众人看毕都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用“大意思”“大才”“讽刺世人”这些词语似乎有意要把读者往讽刺世人的路上引,但《红楼梦》中的话语向来含蓄,不似表面那么简单,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如此说,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意。 细读这首诗,与宝玉的《螃蟹咏》也是句句相对。宝钗的首联“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长安涎口”是指京城中的馋嘴,这里应该是指宝玉,是对宝玉吃蟹时“泼醋擂姜”形象的调侃,而且与宝玉自称的“饕餮王孙”也相对应,“盼重阳”与宝玉的“兴欲狂”也遥相呼应。讽刺意味最浓的是颔联“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螃蟹分不清眼前的道路一味横行,与宝玉的“横行公子竟无肠”相呼应。“皮里春秋”语出于《晋书·褚裒传》,意思是表面上不露声色,内心却存在着褒贬。这里指螃蟹对什么都胡乱褒贬一番,实际上是信口雌黄,暗指宝玉不务正业,不走正道,一肚子“异端邪说”。小说中有《西江月》二首评判宝玉是极为恰当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颈联也是暗指对于宝玉不合世俗、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行为要对症下药,就像去蟹腥要用酒和菊,去蟹凉要用姜一样。宝玉如此离经叛道、不思进取,宝钗自然是看不上的,所以宝钗劝宝玉多读书,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却说这些是“混账话”。所以尾联宝钗表达了一种宝玉不听规劝的警戒之语,螃蟹横行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煮的命运,提醒宝玉不务正业、不走正路不会有好下场。对这样一个无药可救、没有希望的宝玉,宝钗有诸多不满,而且怨念很深,所以宝钗怎么会将婚姻幸福交给他呢?她最渴望的还是选秀成功。如果宝玉能中举,或许宝钗能瞧得上宝二奶奶的位置。
四、《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宝钗又一首独占鳌头的作品,她匠心独运,没有千愁万绪、感伤慨叹,写出了其他人笔下所没有的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正如宝钗自己所言:“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以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这首词出现于小说第七十回柳絮词会,这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时光流逝,四大家族衰落的迹象愈演愈烈,与之前繁荣富贵的状况相比,真是急转直下。贾府内的危机也是越来越多,经济上入不敷出,政治上元妃已逝,朝内无人做强有力的靠山,派系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男女关系等也是矛盾重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威名赫赫的贾府濒临崩塌的局面。但是这对于宝钗来说似乎并不影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宝钗本就志不在贾府。
词开头就是一番欢快的景象:“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在白玉堂前翩跹起舞,漫天飞舞的柳絮飘得多么平和均匀。小说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中写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所以这首词里的“白玉堂前”是指贾府。在其他人笔下柳絮随东风飘荡似乎是无奈之举,但在宝钗笔下“东风”是一个好的意象,只要随着东风飘舞就会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暗指宝钗相信只要遵循封建传统的规范,生活就会一帆风顺,如果时刻以封建淑女的规范要求自己,恪守妇德,那么选妃成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进一步渲染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花团锦簇、蜂飞蝶舞的大好时光里,柳絮不会像其他落花一样随江水流去,也不留恋于散发着清香的泥土,说明宝钗不愿意同一般女子的归宿一样,她对自己的归宿有更高的期许。“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暗喻贾府千丝万缕的错乱的关系和矛盾。大观园的兴衰荣辱、团聚离分已经无力再去改变和挽回,任由他去,不用多管。这也符合宝钗为人处世的一贯原则,明哲保身,安分随时。尾句“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直接地表达了宝钗的婚恋志向,“本无根”表明宝钗并不认为贾府是自己的落脚之处,“上青云”才是她的最终归宿。有人认为宝钗写这首词的野心在于“金玉良缘”,笔者不敢苟同。首先就家庭背景而言,薛家也是京城四大家族之一,在门第财势上贾薛两家联姻是门当户对,谈不上薛府高攀贾府;其次,就薛宝钗的品格样貌来说,是端庄贤淑、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配宝玉也是郎才女貌,因此宝钗是不会用“上青云”来形容金玉良缘的。“青云志”典出《史记》卷七十九《范睢蔡泽列传·范睢》“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青云”高官显爵之意,如汉杨雄《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在宝钗这首词里,“青云”应该是指宫中后妃之位,表达宝钗志在选妃,而不在贾府宝二奶奶之位。
从以上四首诗词中可以发现,宝钗在自身资质上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为恪守妇德的优秀封建淑女形象,为选秀打好自身基础;作为一位端庄矜持的闺房小姐,为了自己的婚恋志向能够实现,有时又一反常态,异于常人地讨好元妃、贾母等封建统治阶级,为选秀成功笼络人心;宝玉在宝钗眼中的形象是一个不务正业、离经叛道的纨绔子弟,与宝钗的思想观念完全背道而驰,而且爱黛远钗,所以宝钗是不会将自己的婚姻幸福交给宝玉的;在贾府开始走向没落时,宝钗不惊不乱,表达自己的“青云志”。以上种种说明,宝钗的理想归宿绝不是贾府里的宝二奶奶,而是皇宫后妃之位。而宝钗最后之所以嫁给宝玉,笔者认为是元妃逝后无人在宫内给予照應,且贾府也不似往日那样门庭显赫,选秀无路,后妃梦破碎,才选择“金玉良缘”,实属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陶建基,《红楼梦辞典》编写组.《红楼梦辞典》辞条选登(二)[J].红楼梦学刊,1986(2).
[3]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作 者:姚敬文,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