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笔者多年在节目制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从音响资料在广播节目制作中的运用、积累保存和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几方面入手进行了阐述,以为广大节目制作人员做好音响资料在广播节目节目制作中尤其是新闻类节目的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字】音响资料 收集 制作运用 真实音响 效果音响
一.音响资料的概念
“音响资料”是指已经过去的、经过录制、保存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录音素材。如:领袖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某些已经去逝的社会知名人物的讲话,又比如某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实况录音,体育名人在重大国际比赛的实况和获奖后的采访录音,突发事件现场的实况等等。音响资料穿越时空的隧道,把听众引入一个历史的范畴。就像平面媒体的背景资料,电视媒体的镜头闪闪,引人入胜,可以使广播节目中的新闻报道更添亮色。
在当今制作的广播新闻节目中,带响的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和运用新闻现场的种种声音,才能使制作的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现场感,更富有感染力,更吸引听众,激发和满足听众收听兴奋。声音的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为制作广播新闻节目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恰当地运用好音响资料是重要的一环。
音响资料在广播节目中的使用可分为两种:
1.真实音响(实况音响)——参与新闻、纪实类节目的报道
2.效果音响(又可称模拟音响)——参与娱乐节目的演出
本文讲的是音响资料,它是广播新闻中各种带响的报道形式,包括我们平时所讲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乃至现场直播等,它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它能够使听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增加报道的可信度,使广播新闻大大增值。我们在制作广播新闻报道中,只有充分利用好真实音响,发挥声音之长,才能让广播新闻报道节目声声入耳,“声”入人心。
二.音响资料的运用
怎样来做好一个可听性,真实性的录音报道呢?
1.掌握新闻报道节目的特点
广播新闻节目类的录音报道有时间短暂的限制,长度一般只有几十秒到2、3分钟却要表达最大信息和主题鲜明。制作手法、场景再现、稍逊即逝、快捷的形式和特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我们都知道录音这个专业,它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一门边缘科学。除了我们在制作新闻报道中所要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要保证语言的简练和清晰度、淡入、淡出、混音等等技术要点,还应以简短的广播剧来制作对待。还有一个就是要参与到采编中去,只有参与到创作和采编工作中去,才能在节目制作中做到恰如其分地运用采录的各种音响资料,从而将节目做的富有现场感,听其言,闻其声,尽善尽美,真实可听。
2.采录设备的选择
音响素材及新闻事件的采录多数是在外场进行的,因此要求我们所带的设备必须是小巧便携、性能可靠。目前我们外出经常用的设备有:如,“业界的标准,录音设备的楷模”之称的瑞士NAGRA所生产的VHT硬盘录音机,该设备充分体现了结实耐用,指标可靠,声音质量优异等特点;英夫美迪公司(lnfomedia)PAW-V专业固态数字录音机、PAW120数字采访机,其主要特点是小巧便携、安全可靠、连续工作和待机时间长;风格公司SNAR2100双CF卡数字录音机,其只读操作系统,彻底杜绝自身染毒和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件交换和流媒体播放是该设备的主要特征。它们录音功能比较强大,大都同时可以外接各种话筒。因此,我们在外出采录前,对于设备的选用上,主要兼顾便携、录音长度、录音质量、使用环境、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结合上述各型号设备的特点,有的放矢与调音台、话筒等其他录制设备进行最佳的系统组合,来实现最优拾音。我们将现场音响素材录制回台后进行相应的节目倒换,然后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如CoolEditPro2.0;英夫美迪公司(lnfomedia)slDAW;ProTools等。
3.音响素材运用及制作技巧
要知道什么是录音报道中的音响?我们从理论上来了解,“所谓音响”是指事物或人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的总称,它是现场音响和资料音响两大部分声音符号的组成。
“现场音响”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地所出现的各种音响,包括现场的谈话和环境音等。本人制作的录音报道《大喇叭重新回到农村田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闭幕式报道、绿色护考行动》等等都是利用当时现场的实况声来衬托报道气氛。
“音响资料”则是指为引出话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而选用的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如本人制作的新闻评论《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五集纪实录音报道剧《刘少奇和上海》、新闻综述《大师也有遗憾时》、广播短剧《大洋边,一个被遗忘的人》《三八线》、新闻特写《周小燕与“长城谣”》等等节目,都是运用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有领袖人物的讲话,有现场实况录音,有人物采访资料和音乐资料等,将这些音响资料有机地与稿纸内容相结合,再通过制作技巧才能将广播节目做的情景交融、轻重得当、浓淡相宜、声声入耳。
另外,在节目后期制作中,要正确把握音频参数。如采样率、音频电平、平衡、噪声门限、信噪比等等。在使用背景音乐时,其语言的响度大概是音乐的两倍,电平上的反映是大于6dB左右。而当采用现场混播时,主持人或记者作为旁白来介绍的时候,注意提升语言的电平,因为在有嘈杂的背景下要保证语言的清晰度。还有就是声道平衡,左右声道相位是否一致等,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左右声道相位反相,播出后产生相位抵消,造成播出差错。
再有就是节目合成,完成一篇录音新闻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各声音素材的位置,音量的大小合适,声像定位是否准确等。在合成前,先总体预听,然后再操作,注意有些节目中的空隙在节目长度允许的情况下,不能随便剪去,因为空隙也是节目的一个组成内容。此处无声,胜有声。要让听众感觉到有一个时空转换感。 以下是我与上海电台资深记者王曼华共同创作并利用典型的历史音响资料制作的两个节目供大家参考。第一个,在制作的新闻综述《大师也有遗憾时》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等在上海音乐会上“失败”片段进行构思,利用大师们在20多年前录制CD唱片和现场实况录音,采取对比手法展现了他们不尽人意的表现以及“失败”背后的故事。在后期制作时我采用ProTools音频工作站对音乐、掌声、现场采访、实况录音素材和语言旁白等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合成,给人一种自然贴切的审美愉悦。“声音胜于雄辩”,典型音响引起听众的共鸣,一切尽在不言中,由于该节目素材丰富,加工精细,音响处理达到非常理想的艺术效果,在年度国家广电总局的“全国广播节目技术质量评比”中获得了(金鹿奖)一等奖。第二个,在和王曼华合作制作的录音特写《周小燕与“长城谣”》,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节目的制作构思,并利用英夫美迪制作工作站和周边设备,精心选择了周小燕在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和2005年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演唱《长城谣》的音响素材和周小燕充满激情、感人肺腑的讲话以及大剧院现场热血沸腾的场景实况,音响的衔接处理非常细腻,渐进渐强的《长城谣》主旋律贯穿整个报道,在短短四分钟的报道中浓缩了周小燕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国情怀。该节目获得当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三.音响资料的积累与保存
广播节目对音响的需求程度和依赖程度首先取决于节目题材本身的特点。作为一名录音工程师,手头要有更多、更广泛的各种音响资料,这些对制作出有一定可听度的节目是很重要的。现在,数字录音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声音资料能清晰地被保存下来,在使用这些声音资料时能够很接近地再现声音原形,使得听众在收听节目中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事物特定的声音形象,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真实感。
音响资料的积累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一般来说主要依靠电台的节目保管部门、记者自己手中的“声音档案”以及社会的支持。
先说广播记者,广播记者往往是实况音响采集的第一人,我们在为他们制作各种广播节目时,认为好的声音素材可以将其保存下来。记得上海电台有位资深记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制作了一组“百名教授访谈录”。访谈一位教授往往需要二到三个小时,而我们在为其制作的报道里只有二三分钟。作为广播记者他就做个有心人,不仅保存了录音资料,而且将它们翻成文字资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上海电台资深记者王蔓华从事采访三十多年,她现在手里就保存有文坛大家巴金、台湾作家三毛、电影导演谢晋、国画大师刘海粟、朱屺瞻等人的讲话录音。我们多次一起合作制作过各种新闻类节目的录音报道,由于她手头积累了不少音响资料,每一次都能游刃有余。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起,巴老说话很困难,再加上他浓重的四川口音,除了他的家人,几乎没人能听懂他的话。后来他又一直生病住院不能讲话,再去采访巴老是不可能的了,因此那些音响资料就显得十分地珍贵和难得。
再说电台的节目保管部门,上海电台保存有很多珍贵的声音档案资料,其中有些甚至是千古绝版、无价之宝。还有大量的被鉴定为一级品、二级品的优秀广播节目,他们是上海广播业绩的珍贵档案,这涵盖了几代广播人的努力。特别是节目组的同志,长期以来,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大量地从一线部门收集资料,贴标签,刻卡片,甚至翻晾胶带,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从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音响资料。
除了记者手中和电台保存部门所保存的大量的音响资料外,还得依靠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在制作《周小燕与“长城谣”》这则录音报道时,就得到了一位唱片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节目制作中,我们发现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一生与抗战名曲《长城谣》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周小燕第一次演唱《长城谣》的音响资料在哪里呢?后来在一位老资格的上海唱片收藏家冯树华那里,我们找到了周小燕在40年代初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名字就叫《长城谣》。这张唱片就是周小燕本人也已经没有保存了。
随着录音机、手机以及DV设备的小型化、多样化、普及化,市民在新闻现场捕捉声源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只要广播人深入实际,坚持开门办广播,坚持与其它媒体的合作,新闻现场的音响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这也就为音响资料的积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此话不假,对实况音响来说,也是同理,今天的新闻现场实况音响,就是明天的音响资料,关键是要做有心人,注意日常对各种带响的声音资料的收集积累并分类保存,这样在以后制作节目时可以利用手头的各种音响资料,制作出可听度很强的广播节目。
四.运用音响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1.真实
南通电台采制的录音通讯,《飘扬吧,五星红旗》中,就多次运用了历史音响资料,制作人员在谈体会时说,当时需要一段革命先烈的音响,但要找当年的资料一时又找不到,他们想用故事电影里的音响,但是职业操守不允许这样做。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在猫儿洞里的讲话录音:“爸、妈、我马上就要上前线去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跟你们谈话,祖国、母亲、红旗永远在我心头。”虽然声音不是很清晰,但为了捍卫新闻真实性,还是选用了这段珍贵的音响。毕竟,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
2.自然
应用音响资料,必须灵活自然,水到渠成,不能一味猎奇,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因此,音响资料的选择必须紧扣节目的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在制作《朱践耳获国际作曲大奖》的录音报道中,朱践耳在向记者介绍了他几年前在侗家山寨采风的情形后,又拿出了当年录下的珍贵的录音资料。“(实况:芦笙表演——),因为是在空旷的山野中录下的,声音很模糊,但是作曲家的耳朵却是特别的。(实况:当时我听了很惊奇,这简直是现代派的音响。——我用那个芦笙比赛的素材,创作出了交响诗《黔岭素描》。)”这个报道中选用的音响资料是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出现的,在制作中没有想到作曲家还会拿出他自己保存的音响资料,“侗家山寨芦笙比赛”音响资料就是形象而深刻的典型音响。这种音响最能揭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中发生的新闻事物的特征。
3.恰当
在制作许多报道中,有的记者把音响资料当作“味精”在录音报道中随便放一点,调节一下“口味”,有的为了烘托气氛甚至把音乐加进报道中充做现场“音响”等等,这些都势必影响音响资料在报道中作用的发挥。新闻作品中反映的毕竟是今事今人,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也应该以现在的音响为主,历史音响为辅,不能喧宾夺主。
有的音响资料不能随便使用,比如哀乐,但也有例外,王曼华在制作的报道中,送去范大雷用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汪道涵追悼会用的则是《悲怅交响曲》等等。
还有选择音响资料一定要谨慎,要找到出处,查明对象。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年轻同志来讲,特别是许多历史事件不可能亲身经历,又缺少了解,弄得不好就有可能出事,如:某电视台在选用当代父老乡亲送知青赴边疆的资料时,长时间地出现了“四人帮”成员当年的镜头,十分不妥。这些都是我们在制作广播节目时要引起注意的。当然,在运用音响资料的时候还要注意所选用的音响要尽可能清晰,布局合理,点到为止。每段音响不宜太长等问题。
广播节目尤其是新闻报道类节目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才有生命力,才能带给听众无限的感染力量。让鲜活清晰的实况音响资料成为新闻类录音报道中的精华,只有精心选择和巧妙运用音响资料,才能真正实现广播节目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的最佳传播效果。B&P
【关键字】音响资料 收集 制作运用 真实音响 效果音响
一.音响资料的概念
“音响资料”是指已经过去的、经过录制、保存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录音素材。如:领袖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某些已经去逝的社会知名人物的讲话,又比如某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实况录音,体育名人在重大国际比赛的实况和获奖后的采访录音,突发事件现场的实况等等。音响资料穿越时空的隧道,把听众引入一个历史的范畴。就像平面媒体的背景资料,电视媒体的镜头闪闪,引人入胜,可以使广播节目中的新闻报道更添亮色。
在当今制作的广播新闻节目中,带响的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和运用新闻现场的种种声音,才能使制作的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现场感,更富有感染力,更吸引听众,激发和满足听众收听兴奋。声音的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为制作广播新闻节目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恰当地运用好音响资料是重要的一环。
音响资料在广播节目中的使用可分为两种:
1.真实音响(实况音响)——参与新闻、纪实类节目的报道
2.效果音响(又可称模拟音响)——参与娱乐节目的演出
本文讲的是音响资料,它是广播新闻中各种带响的报道形式,包括我们平时所讲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特写乃至现场直播等,它有着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它能够使听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增加报道的可信度,使广播新闻大大增值。我们在制作广播新闻报道中,只有充分利用好真实音响,发挥声音之长,才能让广播新闻报道节目声声入耳,“声”入人心。
二.音响资料的运用
怎样来做好一个可听性,真实性的录音报道呢?
1.掌握新闻报道节目的特点
广播新闻节目类的录音报道有时间短暂的限制,长度一般只有几十秒到2、3分钟却要表达最大信息和主题鲜明。制作手法、场景再现、稍逊即逝、快捷的形式和特性是它的主要特点。我们都知道录音这个专业,它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一门边缘科学。除了我们在制作新闻报道中所要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例如要保证语言的简练和清晰度、淡入、淡出、混音等等技术要点,还应以简短的广播剧来制作对待。还有一个就是要参与到采编中去,只有参与到创作和采编工作中去,才能在节目制作中做到恰如其分地运用采录的各种音响资料,从而将节目做的富有现场感,听其言,闻其声,尽善尽美,真实可听。
2.采录设备的选择
音响素材及新闻事件的采录多数是在外场进行的,因此要求我们所带的设备必须是小巧便携、性能可靠。目前我们外出经常用的设备有:如,“业界的标准,录音设备的楷模”之称的瑞士NAGRA所生产的VHT硬盘录音机,该设备充分体现了结实耐用,指标可靠,声音质量优异等特点;英夫美迪公司(lnfomedia)PAW-V专业固态数字录音机、PAW120数字采访机,其主要特点是小巧便携、安全可靠、连续工作和待机时间长;风格公司SNAR2100双CF卡数字录音机,其只读操作系统,彻底杜绝自身染毒和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件交换和流媒体播放是该设备的主要特征。它们录音功能比较强大,大都同时可以外接各种话筒。因此,我们在外出采录前,对于设备的选用上,主要兼顾便携、录音长度、录音质量、使用环境、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结合上述各型号设备的特点,有的放矢与调音台、话筒等其他录制设备进行最佳的系统组合,来实现最优拾音。我们将现场音响素材录制回台后进行相应的节目倒换,然后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如CoolEditPro2.0;英夫美迪公司(lnfomedia)slDAW;ProTools等。
3.音响素材运用及制作技巧
要知道什么是录音报道中的音响?我们从理论上来了解,“所谓音响”是指事物或人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的总称,它是现场音响和资料音响两大部分声音符号的组成。
“现场音响”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地所出现的各种音响,包括现场的谈话和环境音等。本人制作的录音报道《大喇叭重新回到农村田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闭幕式报道、绿色护考行动》等等都是利用当时现场的实况声来衬托报道气氛。
“音响资料”则是指为引出话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而选用的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如本人制作的新闻评论《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五集纪实录音报道剧《刘少奇和上海》、新闻综述《大师也有遗憾时》、广播短剧《大洋边,一个被遗忘的人》《三八线》、新闻特写《周小燕与“长城谣”》等等节目,都是运用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有领袖人物的讲话,有现场实况录音,有人物采访资料和音乐资料等,将这些音响资料有机地与稿纸内容相结合,再通过制作技巧才能将广播节目做的情景交融、轻重得当、浓淡相宜、声声入耳。
另外,在节目后期制作中,要正确把握音频参数。如采样率、音频电平、平衡、噪声门限、信噪比等等。在使用背景音乐时,其语言的响度大概是音乐的两倍,电平上的反映是大于6dB左右。而当采用现场混播时,主持人或记者作为旁白来介绍的时候,注意提升语言的电平,因为在有嘈杂的背景下要保证语言的清晰度。还有就是声道平衡,左右声道相位是否一致等,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左右声道相位反相,播出后产生相位抵消,造成播出差错。
再有就是节目合成,完成一篇录音新闻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各声音素材的位置,音量的大小合适,声像定位是否准确等。在合成前,先总体预听,然后再操作,注意有些节目中的空隙在节目长度允许的情况下,不能随便剪去,因为空隙也是节目的一个组成内容。此处无声,胜有声。要让听众感觉到有一个时空转换感。 以下是我与上海电台资深记者王曼华共同创作并利用典型的历史音响资料制作的两个节目供大家参考。第一个,在制作的新闻综述《大师也有遗憾时》时,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戈等在上海音乐会上“失败”片段进行构思,利用大师们在20多年前录制CD唱片和现场实况录音,采取对比手法展现了他们不尽人意的表现以及“失败”背后的故事。在后期制作时我采用ProTools音频工作站对音乐、掌声、现场采访、实况录音素材和语言旁白等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合成,给人一种自然贴切的审美愉悦。“声音胜于雄辩”,典型音响引起听众的共鸣,一切尽在不言中,由于该节目素材丰富,加工精细,音响处理达到非常理想的艺术效果,在年度国家广电总局的“全国广播节目技术质量评比”中获得了(金鹿奖)一等奖。第二个,在和王曼华合作制作的录音特写《周小燕与“长城谣”》,的制作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节目的制作构思,并利用英夫美迪制作工作站和周边设备,精心选择了周小燕在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和2005年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演唱《长城谣》的音响素材和周小燕充满激情、感人肺腑的讲话以及大剧院现场热血沸腾的场景实况,音响的衔接处理非常细腻,渐进渐强的《长城谣》主旋律贯穿整个报道,在短短四分钟的报道中浓缩了周小燕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国情怀。该节目获得当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三.音响资料的积累与保存
广播节目对音响的需求程度和依赖程度首先取决于节目题材本身的特点。作为一名录音工程师,手头要有更多、更广泛的各种音响资料,这些对制作出有一定可听度的节目是很重要的。现在,数字录音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声音资料能清晰地被保存下来,在使用这些声音资料时能够很接近地再现声音原形,使得听众在收听节目中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事物特定的声音形象,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真实感。
音响资料的积累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一般来说主要依靠电台的节目保管部门、记者自己手中的“声音档案”以及社会的支持。
先说广播记者,广播记者往往是实况音响采集的第一人,我们在为他们制作各种广播节目时,认为好的声音素材可以将其保存下来。记得上海电台有位资深记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制作了一组“百名教授访谈录”。访谈一位教授往往需要二到三个小时,而我们在为其制作的报道里只有二三分钟。作为广播记者他就做个有心人,不仅保存了录音资料,而且将它们翻成文字资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历史资料。上海电台资深记者王蔓华从事采访三十多年,她现在手里就保存有文坛大家巴金、台湾作家三毛、电影导演谢晋、国画大师刘海粟、朱屺瞻等人的讲话录音。我们多次一起合作制作过各种新闻类节目的录音报道,由于她手头积累了不少音响资料,每一次都能游刃有余。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起,巴老说话很困难,再加上他浓重的四川口音,除了他的家人,几乎没人能听懂他的话。后来他又一直生病住院不能讲话,再去采访巴老是不可能的了,因此那些音响资料就显得十分地珍贵和难得。
再说电台的节目保管部门,上海电台保存有很多珍贵的声音档案资料,其中有些甚至是千古绝版、无价之宝。还有大量的被鉴定为一级品、二级品的优秀广播节目,他们是上海广播业绩的珍贵档案,这涵盖了几代广播人的努力。特别是节目组的同志,长期以来,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大量地从一线部门收集资料,贴标签,刻卡片,甚至翻晾胶带,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从而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音响资料。
除了记者手中和电台保存部门所保存的大量的音响资料外,还得依靠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在制作《周小燕与“长城谣”》这则录音报道时,就得到了一位唱片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节目制作中,我们发现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一生与抗战名曲《长城谣》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周小燕第一次演唱《长城谣》的音响资料在哪里呢?后来在一位老资格的上海唱片收藏家冯树华那里,我们找到了周小燕在40年代初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名字就叫《长城谣》。这张唱片就是周小燕本人也已经没有保存了。
随着录音机、手机以及DV设备的小型化、多样化、普及化,市民在新闻现场捕捉声源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只要广播人深入实际,坚持开门办广播,坚持与其它媒体的合作,新闻现场的音响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化,这也就为音响资料的积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此话不假,对实况音响来说,也是同理,今天的新闻现场实况音响,就是明天的音响资料,关键是要做有心人,注意日常对各种带响的声音资料的收集积累并分类保存,这样在以后制作节目时可以利用手头的各种音响资料,制作出可听度很强的广播节目。
四.运用音响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1.真实
南通电台采制的录音通讯,《飘扬吧,五星红旗》中,就多次运用了历史音响资料,制作人员在谈体会时说,当时需要一段革命先烈的音响,但要找当年的资料一时又找不到,他们想用故事电影里的音响,但是职业操守不允许这样做。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在猫儿洞里的讲话录音:“爸、妈、我马上就要上前线去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跟你们谈话,祖国、母亲、红旗永远在我心头。”虽然声音不是很清晰,但为了捍卫新闻真实性,还是选用了这段珍贵的音响。毕竟,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
2.自然
应用音响资料,必须灵活自然,水到渠成,不能一味猎奇,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因此,音响资料的选择必须紧扣节目的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在制作《朱践耳获国际作曲大奖》的录音报道中,朱践耳在向记者介绍了他几年前在侗家山寨采风的情形后,又拿出了当年录下的珍贵的录音资料。“(实况:芦笙表演——),因为是在空旷的山野中录下的,声音很模糊,但是作曲家的耳朵却是特别的。(实况:当时我听了很惊奇,这简直是现代派的音响。——我用那个芦笙比赛的素材,创作出了交响诗《黔岭素描》。)”这个报道中选用的音响资料是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出现的,在制作中没有想到作曲家还会拿出他自己保存的音响资料,“侗家山寨芦笙比赛”音响资料就是形象而深刻的典型音响。这种音响最能揭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中发生的新闻事物的特征。
3.恰当
在制作许多报道中,有的记者把音响资料当作“味精”在录音报道中随便放一点,调节一下“口味”,有的为了烘托气氛甚至把音乐加进报道中充做现场“音响”等等,这些都势必影响音响资料在报道中作用的发挥。新闻作品中反映的毕竟是今事今人,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也应该以现在的音响为主,历史音响为辅,不能喧宾夺主。
有的音响资料不能随便使用,比如哀乐,但也有例外,王曼华在制作的报道中,送去范大雷用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汪道涵追悼会用的则是《悲怅交响曲》等等。
还有选择音响资料一定要谨慎,要找到出处,查明对象。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年轻同志来讲,特别是许多历史事件不可能亲身经历,又缺少了解,弄得不好就有可能出事,如:某电视台在选用当代父老乡亲送知青赴边疆的资料时,长时间地出现了“四人帮”成员当年的镜头,十分不妥。这些都是我们在制作广播节目时要引起注意的。当然,在运用音响资料的时候还要注意所选用的音响要尽可能清晰,布局合理,点到为止。每段音响不宜太长等问题。
广播节目尤其是新闻报道类节目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才有生命力,才能带给听众无限的感染力量。让鲜活清晰的实况音响资料成为新闻类录音报道中的精华,只有精心选择和巧妙运用音响资料,才能真正实现广播节目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的最佳传播效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