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客观条件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在思想品质、心理健康和行为方面出现问题,导致这个问题主要是来至于三大领域:家庭、学校和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6-01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工外出的人数将增多,留守儿童问题也必然长期存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研究的重点聚集农村,尤其是有关于农村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有着广阔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很多,不过在诸多的负面问题之中,思想品德问题相对较突出,集中表现为道德水平呈明显下滑的趋势。由于亲子分离,留守家中的子女往往缺乏亲情监管,加上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思想品德难免会出现某些问题。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几大问题:一是不懂得关爱和感恩,情感冷漠;二是对集体漠不关心,基本诚信缺失,合作意识差,团结协作精神较弱;三是生活中喜欢不受拘束的生活,个性张扬且倔强;四是荣辱的错位现象普遍,责任感淡化。
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类方面,范先佐简要归纳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1]通过对271名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度、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得分值均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轻度以上问题者的人数占总测数的31%。[2]
亲子分离会使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这类儿童的情绪较低落于非留守儿童,而且一些自尊心差的儿童还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无节制上网、逃学、盗窃、欺骗等等。经历过与父母分离的儿童时常会面临着极大的行为和心理风险。Jennifer Ehrle and Rob Geen指出,11%的“留守儿童”在行为和心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如:焦虑、落寂、孤独、恐惧等,这一比例远远大于跟父母生活的儿童,同时,他们在学校表现也普遍不是很好,不易与人相处,出现率是“非留守儿童”的三倍。[3]
二、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成因
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共同构成了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家庭因素。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多,并且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其原因是隔代和上代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不能进行学习辅导,年纪大无力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管教其行为等。外加上隔代监护人一般都有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相互影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班级人数多,留守儿童难得到学习之外的关怀。学校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导致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过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5]现有的义务教育安排无法合理的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6]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更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生活上的关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城乡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在原籍地就读的免费或低收费制度,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家庭认识上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的抉择上,留守儿童父母优先选择了改善家庭经济。从学校教育来看,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学校很少开始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使得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农村文化市场和治安环境较差,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从整体上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健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社会原因,户籍制度是导致学费昂贵和求学无门是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原因;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认识的限制,农村基层政府不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原因,因为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过分的追求升学率,缺乏对学生道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再加上个别教师素质较低,一些不合理的惩罚行为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儿童心理和个性发展朝着非健康和消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比其他孩子要大。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01):36-42
[2] 刘亚,孙晓军.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N].中国教育报,2004-04-20
[3] Ehrle, Jennifer, and Rob Geen. Children Cared for by Relatives: What Services Do They Need?[J].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Assessing the New Federalism Policy Brief B-47,2002,51(07):189-261
[4] O’Neill, Experiments in Living: The Fatherless Family[C].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ivil Society,2002,01(04):78-83
[5] 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01):71-79
[6] 涂晓明,叶 忠,涂建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政府主导的治理[J]. 现代教育管理,2009,11(04):56-71
作者简介:刘明(1988—),女,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教育学硕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6-01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工外出的人数将增多,留守儿童问题也必然长期存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研究的重点聚集农村,尤其是有关于农村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有着广阔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引发的问题很多,不过在诸多的负面问题之中,思想品德问题相对较突出,集中表现为道德水平呈明显下滑的趋势。由于亲子分离,留守家中的子女往往缺乏亲情监管,加上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思想品德难免会出现某些问题。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几大问题:一是不懂得关爱和感恩,情感冷漠;二是对集体漠不关心,基本诚信缺失,合作意识差,团结协作精神较弱;三是生活中喜欢不受拘束的生活,个性张扬且倔强;四是荣辱的错位现象普遍,责任感淡化。
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类方面,范先佐简要归纳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1]通过对271名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度、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上的得分值均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轻度以上问题者的人数占总测数的31%。[2]
亲子分离会使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这类儿童的情绪较低落于非留守儿童,而且一些自尊心差的儿童还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无节制上网、逃学、盗窃、欺骗等等。经历过与父母分离的儿童时常会面临着极大的行为和心理风险。Jennifer Ehrle and Rob Geen指出,11%的“留守儿童”在行为和心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如:焦虑、落寂、孤独、恐惧等,这一比例远远大于跟父母生活的儿童,同时,他们在学校表现也普遍不是很好,不易与人相处,出现率是“非留守儿童”的三倍。[3]
二、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成因
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共同构成了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家庭因素。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多,并且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其原因是隔代和上代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不能进行学习辅导,年纪大无力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管教其行为等。外加上隔代监护人一般都有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相互影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班级人数多,留守儿童难得到学习之外的关怀。学校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习成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导致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过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5]现有的义务教育安排无法合理的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6]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更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生活上的关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城乡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在原籍地就读的免费或低收费制度,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家庭认识上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的抉择上,留守儿童父母优先选择了改善家庭经济。从学校教育来看,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学校很少开始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使得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农村文化市场和治安环境较差,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从整体上对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健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社会原因,户籍制度是导致学费昂贵和求学无门是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原因;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认识的限制,农村基层政府不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原因,因为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过分的追求升学率,缺乏对学生道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再加上个别教师素质较低,一些不合理的惩罚行为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儿童心理和个性发展朝着非健康和消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比其他孩子要大。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01):36-42
[2] 刘亚,孙晓军.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N].中国教育报,2004-04-20
[3] Ehrle, Jennifer, and Rob Geen. Children Cared for by Relatives: What Services Do They Need?[J].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Assessing the New Federalism Policy Brief B-47,2002,51(07):189-261
[4] O’Neill, Experiments in Living: The Fatherless Family[C].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ivil Society,2002,01(04):78-83
[5] 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01):71-79
[6] 涂晓明,叶 忠,涂建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政府主导的治理[J]. 现代教育管理,2009,11(04):56-71
作者简介:刘明(1988—),女,汉族,湖南省益阳市人,教育学硕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