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有趣的七巧板”为例,谈谈如何从“问答”到“对话”,从“活动”到“体验”,从“温度”到“深度”,实践教师科学地教,学生真正地学,做到“形”存“神”聚.
[关键词] 对话;体验;深度;形;神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背后,不免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教师如何科学地教,让学生真正地学?下面以我执教的“有趣的七巧板”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谈一些粗浅尝试与体会.
从“问答”到“对话”,启发思维
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教师之心的今天,问答式教学已成为启发式教学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只注意到了它的形式,而忽略了对它内在精神的追求和研究,致使难以达到理性和理想的佳境. 如今,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设计小步走、慢慢走、步步为营的问题,课堂交流以师问生答为主. 由教师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就像一条牛鼻绳,牵着学生的思路,学生没有自主的选择,缺乏独立的思考,所思所想跳不出教师划定的框框,更少有学生提出设问、反问和质问. 存在随意性大、机会不均等、实效性不高等隐性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暴露不够,个体差异被忽略,弱化了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 要把问答式教学向前推进一步——实质性变化的一步,成为现实教学改革最有意义的选择和目标,那就应把问答式教学改造、提升为对话式教学!教学中的对话,是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以启发思考为灵魂,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
在“认识七巧板”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初稿中我设计了“数出七巧板的块数”“将七巧板按形状分类”“将五个三角形按大小分类”这三个问题. 试教中我发现,孩子在我设计的问题下被动地探索,并没有形成心理需求. 后来我将这一环节设计成“仔细观察七巧板,你有什么发现”这一具有较大开放性的问题. 提出问题后,我没有给予任何提示,静静地等待孩子的思考. 课堂上陆陆续续举起了小手.
生:我发现七巧板中有很多三角形.
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答眼”)那你能找出这些三角形吗?
(生将所有的三角形从七巧板中分离出来)
师:(因势利导)除了这些三角形,剩下的图形都是——
(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
生1:四边形!
生2:我还可以将四边形分成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
生3:我算了算,5个三角形加2个四边形,七巧板正好有7块板.
生4:我还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大小不一样,还可以将它们分分类.
(生将5个三角形按大小分类)
……
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就这样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是对原先问答式设计的超越. 这种真正的教学对话,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以激发,思考空间得以拓宽,思维水平得以提升. 可以说,把对话话题展开得越全面、越深入,那么,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方案就会拓展得越广、越新,学生就会把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暴露得更具体细微,教学效果和效率会得到大大提高.
从“活动”到“体验”,增强体验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然而,在提倡“动中学”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唯活动是瞻”,这些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 缺乏明确的目的,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没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丧失殆尽.
在“有趣的七巧板”这节课中,我从七巧板的“巧”入手,让孩子以“巧”悟“趣”、以“趣”渗“味”、以“味”享“美”.
1. 以“巧”悟“趣”
我了解到七巧板的一些资料:七巧板因其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于是我从七巧板的“巧”入手,让孩子感受“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通过介绍七巧板的来历,让学生感受古人设计七巧板之“巧”,初感有趣. 在具体操作环节,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移动或旋轉一块板,拼出多种不同的图形;增加一块相同的板,放置不同的位置,拼出多种不同的图形;增加一块不同的板,拼出多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七巧板的“巧”,体验玩七巧板的“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探索欲望.
2. 以“趣”渗“味”
“综合与实践”针对的是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不应始终只在趣中徘徊,而应是数学化的过程. 本课以做数学、用数学、做中学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和探究,在拼图活动中,通过 “观察图形特点”“尝试调整”“交流拼法”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面图形的有关特征,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并巩固对已学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逐步了解七巧板设计之巧妙,超越单一书本知识的学习.
3. 以“味”享“美”
数学具有穿透人类心灵的审美力量. “有趣的七巧板”这节综合实践课,在拼图活动中,能使学生体会七巧板的神奇与魅力;在创造图案的活动中,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感知;在欣赏智力七巧板拼成的图案活动中,能给学生拓展美的空间. 整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力,发挥了数学的活力,挖掘了数学的美丽,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从“温度”到“深度”,提升实效
在课堂设计和教学中,维持适宜的温度是指思维深度,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离开了深度的温度,只是虚假的课堂繁荣. 如今,我们随处可见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顿时“活”起来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尽管温度很高,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学生在自主什么,课堂表现出“散乱的活跃”,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教师“宁要肤浅的热烈,也不要片刻思维的沉静”. 这样,学生“真实地学”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让“趣味性”与“数学味”并存,是我对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追求.
在学生了解七巧板的历史后,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躍,如果就此放手,实践活动会演变成拼图游戏,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便会很浅显. 所以,在活动中,我随时介入与调控. 如:“用两块就能拼出这么多种图形,如果在旁边再添一块,会变幻出什么图形?” “从2块板到3块板,选用的块数越多,变化和拼法也就越多. 让我们选更多的块数,感受一下七巧板的变幻莫测吧!”这样组织学生从两块板到三块板再到多块板进行拼图,收放自如,活动有序而有效地进行着. 同时,在三块板的拼图活动中,我重点选取学生的作品(如图1所示),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板能拼出相同形状的图形. 在四块板的拼图活动中,我让学生观察作品(如图2所示),使他们体会到:相同的板能拼出不同形状的图形. 这样,便能将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引向深处,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课堂教学必定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但如果把这个过程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终究会使学生失去对探究之“神”的向往. 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 我们科学地教,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驾驭课堂,“形”存“神”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 对话;体验;深度;形;神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背后,不免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教师如何科学地教,让学生真正地学?下面以我执教的“有趣的七巧板”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谈一些粗浅尝试与体会.
从“问答”到“对话”,启发思维
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教师之心的今天,问答式教学已成为启发式教学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只注意到了它的形式,而忽略了对它内在精神的追求和研究,致使难以达到理性和理想的佳境. 如今,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设计小步走、慢慢走、步步为营的问题,课堂交流以师问生答为主. 由教师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就像一条牛鼻绳,牵着学生的思路,学生没有自主的选择,缺乏独立的思考,所思所想跳不出教师划定的框框,更少有学生提出设问、反问和质问. 存在随意性大、机会不均等、实效性不高等隐性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暴露不够,个体差异被忽略,弱化了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 要把问答式教学向前推进一步——实质性变化的一步,成为现实教学改革最有意义的选择和目标,那就应把问答式教学改造、提升为对话式教学!教学中的对话,是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以启发思考为灵魂,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
在“认识七巧板”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初稿中我设计了“数出七巧板的块数”“将七巧板按形状分类”“将五个三角形按大小分类”这三个问题. 试教中我发现,孩子在我设计的问题下被动地探索,并没有形成心理需求. 后来我将这一环节设计成“仔细观察七巧板,你有什么发现”这一具有较大开放性的问题. 提出问题后,我没有给予任何提示,静静地等待孩子的思考. 课堂上陆陆续续举起了小手.
生:我发现七巧板中有很多三角形.
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答眼”)那你能找出这些三角形吗?
(生将所有的三角形从七巧板中分离出来)
师:(因势利导)除了这些三角形,剩下的图形都是——
(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
生1:四边形!
生2:我还可以将四边形分成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种!
生3:我算了算,5个三角形加2个四边形,七巧板正好有7块板.
生4:我还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大小不一样,还可以将它们分分类.
(生将5个三角形按大小分类)
……
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就这样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是对原先问答式设计的超越. 这种真正的教学对话,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以激发,思考空间得以拓宽,思维水平得以提升. 可以说,把对话话题展开得越全面、越深入,那么,问题解决的思路或方案就会拓展得越广、越新,学生就会把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暴露得更具体细微,教学效果和效率会得到大大提高.
从“活动”到“体验”,增强体验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然而,在提倡“动中学”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唯活动是瞻”,这些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 缺乏明确的目的,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没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丧失殆尽.
在“有趣的七巧板”这节课中,我从七巧板的“巧”入手,让孩子以“巧”悟“趣”、以“趣”渗“味”、以“味”享“美”.
1. 以“巧”悟“趣”
我了解到七巧板的一些资料:七巧板因其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于是我从七巧板的“巧”入手,让孩子感受“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通过介绍七巧板的来历,让学生感受古人设计七巧板之“巧”,初感有趣. 在具体操作环节,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移动或旋轉一块板,拼出多种不同的图形;增加一块相同的板,放置不同的位置,拼出多种不同的图形;增加一块不同的板,拼出多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七巧板的“巧”,体验玩七巧板的“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探索欲望.
2. 以“趣”渗“味”
“综合与实践”针对的是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不应始终只在趣中徘徊,而应是数学化的过程. 本课以做数学、用数学、做中学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和探究,在拼图活动中,通过 “观察图形特点”“尝试调整”“交流拼法”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面图形的有关特征,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并巩固对已学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逐步了解七巧板设计之巧妙,超越单一书本知识的学习.
3. 以“味”享“美”
数学具有穿透人类心灵的审美力量. “有趣的七巧板”这节综合实践课,在拼图活动中,能使学生体会七巧板的神奇与魅力;在创造图案的活动中,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感知;在欣赏智力七巧板拼成的图案活动中,能给学生拓展美的空间. 整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力,发挥了数学的活力,挖掘了数学的美丽,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从“温度”到“深度”,提升实效
在课堂设计和教学中,维持适宜的温度是指思维深度,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离开了深度的温度,只是虚假的课堂繁荣. 如今,我们随处可见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顿时“活”起来了,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尽管温度很高,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学生在自主什么,课堂表现出“散乱的活跃”,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教师“宁要肤浅的热烈,也不要片刻思维的沉静”. 这样,学生“真实地学”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让“趣味性”与“数学味”并存,是我对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追求.
在学生了解七巧板的历史后,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躍,如果就此放手,实践活动会演变成拼图游戏,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便会很浅显. 所以,在活动中,我随时介入与调控. 如:“用两块就能拼出这么多种图形,如果在旁边再添一块,会变幻出什么图形?” “从2块板到3块板,选用的块数越多,变化和拼法也就越多. 让我们选更多的块数,感受一下七巧板的变幻莫测吧!”这样组织学生从两块板到三块板再到多块板进行拼图,收放自如,活动有序而有效地进行着. 同时,在三块板的拼图活动中,我重点选取学生的作品(如图1所示),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板能拼出相同形状的图形. 在四块板的拼图活动中,我让学生观察作品(如图2所示),使他们体会到:相同的板能拼出不同形状的图形. 这样,便能将学生对七巧板的认识引向深处,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课堂教学必定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但如果把这个过程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终究会使学生失去对探究之“神”的向往. 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 我们科学地教,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驾驭课堂,“形”存“神”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