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量化乌山铜钼矿不利于选矿的黏土类矿物种类、含量及空间分布,以达到提高选矿回收率的目的。基于大规模地表取样、钻孔岩芯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以及铜、钼品位数据库,结合克里格插值法建立了包含黏土类矿物质的三维地质资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精确控制每日供矿中的黏土类矿物质。结果显示:通过利用三维物理性质模式优化配矿方案,严格控制每日云母的综合含量,保证了选厂指标稳定,提高了选矿回收率。铜回收率提高至87.97%,钼回收率提高至71.55%,铜钼分离药剂单耗下降到0.30 kg/t,处理量稳定于8.5万t/d。
【机 构】
:
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N180101028,N20010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化乌山铜钼矿不利于选矿的黏土类矿物种类、含量及空间分布,以达到提高选矿回收率的目的。基于大规模地表取样、钻孔岩芯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以及铜、钼品位数据库,结合克里格插值法建立了包含黏土类矿物质的三维地质资源模型,利用该模型可精确控制每日供矿中的黏土类矿物质。结果显示:通过利用三维物理性质模式优化配矿方案,严格控制每日云母的综合含量,保证了选厂指标稳定,提高了选矿回收率。铜回收率提高至87.97%,钼回收率提高至71.55%,铜钼分离药剂单耗下降到0.30 kg/t,处理量稳定于8.5万t/d。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路灯灯罩表面自动化清洗作业,设计了一种搭载于高空作业平台的机械臂式末端清洗装置.对末端清洗装置建模,并进行运动学求解论证了刷盘与灯罩间位置关系,采用MATLAB/S
为降低车间设施布局的物流成本,根据连杆生产车间设施布局的特点,建立了车间设施布局数学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对优化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了更优的车间布局,最后利用Flexsim软件
沅陵县杨家溪地区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与1∶1万土壤剖面测量圈定的金异常区,与查证后发现的2条沿北东东向展布的含金石英脉带吻合良好,显示该地区具有较好的找金潜力。从矿区所处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地层、岩性及控矿构造等因素分析了区内金成矿的有利地质条件,类比邻区具有相似成矿地质条件的典型矿床,分析杨家溪矿区金矿找矿方向。初步认为该矿区往深部具有较好的找金潜力。
介绍了一款新型的适用于地铁建设轨道工程施工作业的环保型新能源轨道车的车体结构创新设计、主要参数、结构特点及车钩选型,并对结构强度计算进行了分析.
为提高岩体质量评估的精度,引入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可变模糊集的综合评价模型。首先,选取5个指标构建了地下矿山岩体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对指标划分等级标准。其次,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相对隶属度和综合隶属度,基于判断标准确定岩体质量。最后,将模型应用到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200 m中段岩体质量评估中。通过计算,综合隶属度为3.406,岩体质量为Ⅲ级,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且和云模型等其他评估模型计算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可变模糊集的综合评价模型在岩体质量评估
查明资源储量分布是矿产勘查的重要环节。为探讨梅山铁矿硫资源分布特征,基于详细的地质钻孔数据,运用剖面法估算梅山铁矿黄铁矿及硫的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找出硫资源储量的分布特征。梅山铁矿硫资源主要以黄铁矿和伴生硫2种形式存在,作为硫酸原料的硫精矿,主要来源于伴生硫,少量来源于黄铁矿。
为分析解决高尾矿坝的抗震稳定性问题,采用三维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法,以河南洛阳某拟建高尾矿坝为例,分析该坝的动力响应、地震液化区域及干滩长度变化,评价其动力安全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动加速度、有效应力、动位移从坝基到坝顶、从坝内到坝坡逐渐增大,最大值一般位于初期坝顶或堆积坝顶部;地震永久沉降约为坝高的0.06%,考虑永久沉降后,坝顶安全超高、干滩长度仍满足规范允许要求;堆积坝上游浸润线以下部分出现小范围地震液化区域,但对坝体安全基本无影响。
上向中深孔爆破工艺经常由于爆破参数设置不合理而产生超采及大块率高等问题。因此,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进行动态仿真模拟,以实际工况为基础,分析不同爆破参数下的爆破效果。根据各爆破方案下应力场分布特征、夹制作用下爆破裂隙区域的形成过程以及关键单元的有效应力峰值等得到最优爆破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梅花形布孔方式,孔径76 mm、排距1.5 m时爆破效果最佳,该参数下进行的现场试验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对桂西含泥铝土矿的勘探与生产探矿进行介绍,对2种勘探的储量、矿体厚度、含矿率、品位等结果进行对比。桂西含泥铝土矿生产探矿选择50 m×25 m、25 m×25 m网度布置浅井工程,勘探类型为Ⅱ-Ⅲ类型,所得到的储量及品位基本可靠,可信度比较高,开采之前开展生产探矿对于查明矿体厚度、资源储量十分必要。
简述了矿山设计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构筑多种形式平台、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内涵,并结合本企业工作实际,提出了设计院提升实力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做好设计院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