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事。笔者结合本校学生的的实际学情,从“差异认识”“兴趣培养”“体系构建”“能力渗透”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搞好初中历史教学,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教学 衔接
高中历史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历史没衔接好,台阶留的过高。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历史的学习台阶,笔者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实践中尝试着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改进初中历史教学。
一.差异认识:巧把金针度于人
就整个历史教学而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当前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断层的现象也日益凸现。长期以来,初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适当、适时地作些引导性的教学,让学生提前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与内在联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或减少思维断层的出现。具体而言,初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差异:首先是知识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过程,总体上教学内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而高中历史则更加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影响,重视“冷点”,关注“热点”和“焦点”。其次是学法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高中历史则更偏重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去分析、理解历史事实,不仅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视考查学生对基本能力的掌握。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需提前让学生了解一些学好高中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二.兴趣培养:未有曲调先有情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苏州地区历史学科虽是中考科目,由于分值的限制,在很多家長和学生的心里,任是“副科”,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这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师厄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抓住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情节”,进而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铺垫好心理基础。比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悬念的设置,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学生在急于释疑的心情下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内容上花点心思,如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将未知与已知相连接,这势必也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上面教师切忌吝啬。这样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取得成功的喜悦与的满足感,之后定然会对你的学科特别喜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学生才能愿意去主动学、快乐学。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每位历史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有了兴趣,那我们离高效的历史教学也就不远了。
三.体系构建:只缘身在最高层
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对由小学至大学的历史教学该怎样提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一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所谓“面”, 指的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揭示,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因此,为了达到高中阶段面的实现,那在初中阶段就必须首先实现线的构建,即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正如布鲁纳的结构理论所言“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苏州市现使用的是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的人教版课本,这套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和“主题”的形式呈现,内容上虽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性,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依旧为教师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提供了便利。初中历史教材的优点是概括性很强。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仍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当在利用好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理、整合,同时,再相应地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和一些15—19世纪中期中西方世界的对比知识,将中外历史大事相串联,从横纵2个方向,帮助学生建立起一棵系统的“知识树”。
四.能力渗透: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此,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多下工夫,进而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铺垫好学法基础。对于初中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当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于课堂。例如:我们可以运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的历史知识在讨论中获得了丰富与增长,同时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高。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材料,来培养学生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其实就我们苏州地区而言,《拓展强化》这本课后习题在能力渗透这一层面完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主客观题型全面、能力要求层次鲜明等优点,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讲练结合之中适时地注意提高学生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与高中历史课堂一样,也是魅力无穷的,每一次历史课堂所迸发出的无限生机都源于我们课堂中那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当加倍努力,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8.
[2]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
[3] 杨九俊等.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教学 衔接
高中历史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历史没衔接好,台阶留的过高。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历史的学习台阶,笔者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实践中尝试着从初高中衔接的角度改进初中历史教学。
一.差异认识:巧把金针度于人
就整个历史教学而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当前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断层的现象也日益凸现。长期以来,初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适当、适时地作些引导性的教学,让学生提前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与内在联系。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或减少思维断层的出现。具体而言,初高中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差异:首先是知识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过程,总体上教学内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而高中历史则更加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影响,重视“冷点”,关注“热点”和“焦点”。其次是学法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高中历史则更偏重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去分析、理解历史事实,不仅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视考查学生对基本能力的掌握。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需提前让学生了解一些学好高中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二.兴趣培养:未有曲调先有情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苏州地区历史学科虽是中考科目,由于分值的限制,在很多家長和学生的心里,任是“副科”,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这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师厄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抓住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情节”,进而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铺垫好心理基础。比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悬念的设置,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学生在急于释疑的心情下自觉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内容上花点心思,如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将未知与已知相连接,这势必也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上面教师切忌吝啬。这样学生就会在心理上取得成功的喜悦与的满足感,之后定然会对你的学科特别喜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学生才能愿意去主动学、快乐学。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每位历史教师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有了兴趣,那我们离高效的历史教学也就不远了。
三.体系构建:只缘身在最高层
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对由小学至大学的历史教学该怎样提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一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所谓“面”, 指的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揭示,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因此,为了达到高中阶段面的实现,那在初中阶段就必须首先实现线的构建,即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正如布鲁纳的结构理论所言“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苏州市现使用的是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的人教版课本,这套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和“主题”的形式呈现,内容上虽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完整性,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依旧为教师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提供了便利。初中历史教材的优点是概括性很强。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仍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当在利用好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整理、整合,同时,再相应地补充一些中国古代史朝代顺序常识,和一些15—19世纪中期中西方世界的对比知识,将中外历史大事相串联,从横纵2个方向,帮助学生建立起一棵系统的“知识树”。
四.能力渗透: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此,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多下工夫,进而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铺垫好学法基础。对于初中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当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于课堂。例如:我们可以运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的历史知识在讨论中获得了丰富与增长,同时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高。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材料,来培养学生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其实就我们苏州地区而言,《拓展强化》这本课后习题在能力渗透这一层面完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主客观题型全面、能力要求层次鲜明等优点,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讲练结合之中适时地注意提高学生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与高中历史课堂一样,也是魅力无穷的,每一次历史课堂所迸发出的无限生机都源于我们课堂中那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更应当加倍努力,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架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8.
[2]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
[3] 杨九俊等.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