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卷分第玉卷(阅读题)和第域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玉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大。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绝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古今许多伟人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摘编自朱光潜《谈静》)
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静趣的一项是(3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诗人借写傍晚时分山岚氤氲、飞鸟归巢的情景,抒发其弃官归田所享受到的自然乐趣。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诗句虽然写了“蝉噪”“鸟鸣”等动景,但此乃以动衬静,表现的还是诗人的幽静的雅趣。
C.“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赠裴迪》)以对仗工稳的诗句,抒写了诗人在辋川别墅与友人欢聚尽赏田园风光的闲适之趣。
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千山万岭不见一只飞鸟,万径千路没有一个人的踪影,诗中描绘的寒江独钓图,表现了诗人岑寂孤单的情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生的乐趣,既来自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又来自参与这些活动的人的主观感受。
B.同为美颜,同为和声,但各人所见又因人而异。这是因人的天资不同而造成的。
C.天才与凡人的区别,既表现在他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上,也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感受力上。
D.“感受”指的是接触外界事物所受的影响,“领略”指的是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人之所以生活无聊,没有乐趣,是因为他们没有像朱熹那样有“半亩方塘”,并从中看到“天光云影”,领悟生活的“源头活水”。
B.要使心境空灵,不必归隐山林,也不必出家为僧,只须偶尔忙里偷闲、闹中觅静即可办到。
C.静与闲不同,闲人不一定都能领略静中的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也不一定都是闲人。
D.面对有趣之人,不必多谈,默然相对,便能享受无穷乐趣;而面对无趣之人,即使勉强应对,也会苦不堪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盛,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B.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C.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D.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官署名。唐初置翰林,为内廷供奉之官,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明清时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遂成为外朝官署。
B.军机处:清雍正年间设,综理戍边移防、调集军队等机密要务,是清代中期最重要的官署。
C.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唐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D.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而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诸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筠初入仕途,受人赏识。他先是为刘文正所知,认为他是“疏俊奇士”;后又受到于文襄的器重,认为他奏章中称述的道理好,用其说上奏皇帝而被皇帝采纳。
B.朱筠不阿私情,性格耿介。于文襄是朱筠上司,并曾遇事支持过他。按说朱筠对他理应言听计从,然朱筠却不像一般俗吏那样逢迎上司,还常常因为公务与于公相顶撞。
C.朱筠诚恳待友,奖掖后进。他好扬人善,后进之士多因此而出名;家中每有宾客,必尽情与之饮酒笑谈;遇贤能之辈,则谆谆教诲,盼其成才。但终因耗时过多,要写的著作皆未能完成。
D.姚鼐的传文,继承了桐城派奠基人方苞“常事不书”的原则,在写人物时往往取其平生大节要事,且也注意到日常细节对增加文章情趣韵味的作用,因而文风显得纡徐深婉,一唱三叹,耐人寻味。
7.把文中畫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5分)
(2)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4分)
我不认识你
刘国芳
李东骑着电动车过来时,老人已经倒在地上好几分钟了。边上有人围观,但没人去帮老人。李东停下车,问:“这老人怎么了?”
有人回答:“谁知道呢?”
李东没再问,走过去,蹲下来看。有人看李东这样,就说:“莫管闲事。”
也有人说:“莫惹麻烦。”
李东没听他们的。李东蹲下后,发现老人已经昏迷了,于是跟围观的人说:“老人不行了,赶快打120。”
没人响应,但有人说:“要打你自己打。”
李东就拿出手机。
有人好心,跟李东说:“你莫管这样的闲事,到时很麻烦。”
李东没听,拨通了120,说:“这里有一个老人,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你们快过来。”
对方说:“在哪儿?”
李东说:“十字街工行门口。”
天气很热,等救护车时,李东从电动车里拿出一把伞,撑在老人头上。不一会儿,救护车来了,几个穿白大褂的人用担架把老人抬上车。李东这时候想走,但走不脱,一个穿白大褂的人问围观的人:“谁打的电话?”
一个人指着李东:“是他。”
白大褂说:“这老人家是你什么人?”
李东摇头,李东说:“我不认识他。”
白大褂说:“你虽然不认识他,但既然你打了电话,你就陪我们一起去医院吧,帮人帮到底。”
李东只好把电动车停好,一起上了救护车。
让人说对了。李东真惹麻烦了。老人身上有证件,还有电话号码,医务人员打通了老人家属的电话。十几分钟后,来了一男两女三个人,他们问怎么回事,医务人员指着李东跟他们说:“是这位骑电动车的人打电话让我们过去的,他也一起来了,你问他吧。”
那个男人没问李东,他重重地打了李东一拳,然后骂着说:“王八蛋,你瞎了眼吗,怎么会撞到我父亲?”
李东说:“不是我。”
男人说:“不是你,你会打120?世上有这么好的人?”
两个女的也在边上帮腔说:“你怎么骑车的,把我父亲撞成这样?”
李东说:“确实不是我撞的。”
男人又打了李东一拳,男人说:“你再敢说不是你,我打死你!”
李东就火了,李东也打了男人一拳,还说:“妈的,好人没好报,我看你父亲倒在地上,好心帮他,没想到你们这样无理取闹。”
两个女的看李东动手,一起过来扯李东,一边扯一边大喊大叫着:“你还打人?快打电话,叫大毛小毛一起来!”
李东估计大毛小毛是他们的儿女,李东不想跟他们纠缠,说:“我根本没撞你们父亲,你们不信,可以报案,让公安来找我。”
说着,李东用力挣开他们,跑走了。
那男人和两个女人在后面追,边追边喊:“别让他跑了!”但李东跑得快,一会儿就没影了。 那一男两女报了案。很快,警察来了,问明情况,就开始调查了解。取证倒容易,事发地点在十字街工商银行门口,那儿有监控录像,把录像调出来一看,是老人自己跌倒的,邊上很多人,但没人过去帮老人,过了好几分钟,才有一个骑电动车的男人来了。这男人就是李东,他不但过去察看,还打了120并为老人撑伞。
这结果让老人的儿女很尴尬。
老人的儿女倒还懂得知错就改,他们觉得应该找到李东表示一下感谢。这倒不难,李东打过120,他们让人一查,就查到了李东的电话号码。老人的儿子打了李东的电话。李东接了,说:“谁呀?”
男人说:“我是那个老人的儿子,我现在知道是我父亲自己跌倒的,是你帮了我父亲。”
李东知道谁打电话了,但李东不想睬他,说:“你说什么呀,我听不懂。”
男人说:“谢谢你把我父亲送到医院,我是他儿子。”
李东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不认识你。”说着,李东把电话挂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取材于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写得接地气,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这是该小说受读者欢迎的主要原因。
B.小说开头部分,交代老人出事的地点在“十字街工行门口”。这既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也为下文公安部门调查取证留下了伏笔。
C.小说主人公李东虽然能救助老人,但在老人儿子动手打人的情况下他也还是还了手,后来在老人儿子打电话向他表示谢意时又说“我不认识你”。这都表明李东性格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D.一个老人在市区繁华地段跌倒,只见多人围观,却少有热心人相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公德意识淡薄、国民整体素质下滑的严重问题。
E.小说中写的一个老人跌倒而多人围观的情景,同鲁迅作品中写的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而多人充当看客的情景如出一辙。虽然世易时移,但由此表现出来的国民的劣根性则毫无二致。
12.小说主人公李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5分)
13.对于小说的结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的赞同作者的精心设计,有的则质疑李东缺乏人文关怀。对此,你作何评论?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数学鬼才佩雷尔曼
假设你完全不知道地球的地理情况,你一次又一次派出远征的船队,这些船队接连发现新的大陆,直到已知大陆的数量增长到6块。可是你并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大陆。你继续派出船队,前前后后出征了几百次,但是他们没有再发现任何新的大陆。这时你提出一个猜想:地球上没有更多的大陆了。
这个猜想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它仍需要被论证。这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出现了,他用完美的严密方式向你和全世界证明,地球上确实没有更多的大陆了。
以上是俄罗斯数学家米哈伊尔·格罗莫夫的一个比方。现实中的佩雷尔曼并不是一名地理学家,而是一名数学家。他在数学上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上面的这个比方———他通过缜密的步骤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正确性。
一
1966年,佩雷尔曼出生于苏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是大学里的数学教师。
如何向孩子讲述生活的残酷,是常常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佩雷尔曼的母亲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她把自己头脑中的正确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告诉年幼的佩雷尔曼。
社会生活中模糊的变数是佩雷尔曼所难以理解的,这一点在他年幼时就已经形成。他的数学俱乐部老师鲁克辛每周会有两个晚上与佩雷尔曼一同乘火车回家。冬天的时候,佩雷尔曼会戴着一顶苏联流行的皮帽子,在耳朵的部位,帽子有两块皮子,用绳子系紧之后能够防止耳朵受冻。鲁克辛发现,即便在温暖的车厢里,佩雷尔曼也从不解开绳子。“他不仅不会摘掉帽子,”鲁克辛在一本书中说,“他甚至不会解开帽子的护耳,他说不然的话,他妈妈会杀了他,因为他妈妈说了,不要解开绳子,不然就会感冒。”
鲁克辛曾经批评佩雷尔曼读书不够多,他认为他的职责不单是教孩子们数学,还应该教文学和音乐。佩雷尔曼就问鲁克辛,为什么要读那些文学书。鲁克辛告诉他,因为这些书是“有趣的”,而佩雷尔曼的回答是,需要读的书应该都被列在学校的必读书单上了。
也是由于看到佩雷尔曼这样的个性,鲁克辛作为一名数学竞赛的教练,他从来不用担心佩雷尔曼在数学训练中会存在“分心”的状况。佩雷尔曼的另一条行事原则是,必须讲出完整的事实,不然的话,他便认为那可能是政治。在参加全苏联数学竞赛的时候,每个学生会被发给一道题目,谁解出来了便对老师举手示意,然后老师把他带到教室外面。他把解法讲给老师,如果正确,老师就会发给他下一道题,如果错误,就继续回去做这道题。最终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解出的题目最多。有一次,佩雷尔曼解出了题目,老师把他叫到外面,他向老师解释一番之后,老师说了句“正确”便转身要回教室。可佩雷尔曼却把老师叫住,他说,这道题还有另外3种可能的结果!他坚持要把所有的可能性告诉老师,即便对于数学竞赛来说这样做等于浪费时间。
二
即便是在“怪人”云集的数学家群体中,佩雷尔曼也是一个特殊的“怪人”。他似乎永远都穿同一件衣服,胡子拉碴,不剪指甲———他认为这样才是指甲的自然状态。他的食物只有面包和酸奶。
佩雷尔曼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母亲。在纽约做博士后期间,他的母亲随他来到美国,住在布鲁克林,照顾佩雷尔曼的日常生活。
1993年,佩雷尔曼解决了数学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灵魂猜想”。这是一个由杰夫·齐杰和另一名数学家提出来的猜想。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一些人写了长篇大论来分析这个问题,但仅仅做出部分的证明。佩雷尔曼则做了一个能够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完整证明——他只用了4页纸! 三
2004年5月,佩雷尔曼回到了圣彼得堡,他与他少年时代的数学老师鲁克辛一起散步,他告诉老师,他对数学界感到失望。2005年12月,在没有明确原因的情况下,佩雷尔曼辞去了俄罗斯科学院Steklov数学研究院的职务。
2006年,因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有人称它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但是佩雷尔曼拒绝了。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约翰·保尔飞去圣彼得堡,试图说服佩雷尔曼领奖,但是没有成功。
2000年,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了7个“千年难题”,并承诺若有人解决任何一个难题,就奖励100万美元。其实在所长詹姆斯·卡尔森看来,此举在很大意义上是个噱头,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关注,并没有指望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中得到解决,也没想到百万美元真的能够发出去。
几年之后,佩雷尔曼就解决了其中的一个。同时,佩雷尔曼也为卡尔森出了道难题:佩雷尔曼不答应领奖。
于是,卡尔森去了圣彼得堡。但是他没有见到佩雷尔曼。他怀着一线希望,通過电话与佩雷尔曼交谈,希望佩雷尔曼能够接受这100万美元。佩雷尔曼静静地听他讲。他一直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最后佩雷尔曼告诉卡尔森,他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决定领奖,会第一时间通知克雷研究所的。
现在看来,佩雷尔曼的回答只是出于礼貌,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去领奖。
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3月份的报道说,佩雷尔曼紧闭家门,在屋内对外面采访的记者说:“我应有尽有。”
“佩雷尔曼对公共场面和财富的厌恶令许多人迷惑不解。”康奈尔大学数学家瑟斯顿在2010年千禧数学奖颁奖仪式上说,“我没有跟他讨论过这个问题,也不能代表他发言,但是我想说,我对他内心的强大与清晰感到共鸣并表示敬仰。他能够了解和保持真实。我们真实的需求位于内心深处,然而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大多在条件反射式地不断地追逐财富、消费品和虚荣。我们在数学上从佩雷尔曼那里学到了东西。或许我们也应该暂停脚步,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反思自己。”
(摘编自《读者》2016年第21期。作者黄永明)
相关链接:
①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大隐隐于“数”。俄罗斯天才数学家佩雷尔曼拒领百万千禧年数学大奖。
(吴澧《大师来自大世界》)
②他有一点使自己疏离于整个数学界,他对金钱没兴趣。对他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证明自己的理论。
(牛津大学DuSautoy教授如是说)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苏数学竞赛解题,按规定只要有解即可,但佩雷尔曼却硬要把一道题的所有解法都说给老师,这表现了佩雷尔曼对“完整事实”的敬畏。
B.佩雷尔曼之所以辞去俄罗斯科学院Steklov数学研究所的职务,是因为他已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繁杂事务影响了他对数学的潜心研究。
C.佩雷尔曼是一个特殊的“怪人”。他的“怪”,不仅表现在不修边幅上,也表现在拒绝接受菲尔兹奖和拒绝领取奖金上。
D.佩雷尔曼是一位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家。正因如此,他对现实社会中追逐财富,追求虚荣的数学界才“感到失望”。
E.本文的重点没有放在对佩雷尔曼科学成就的铺叙上,而是通过他对奖项和奖金的态度彰显他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15.结合文本,概述佩雷尔曼在数学上的卓越贡献。(4分)
16.令康奈尔大学数学家瑟斯顿“感到共鸣并表示敬仰”的是什么?这对当今社会的我们,有何启迪?(4分)
第域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多数留守儿童家庭而言,骨肉分离的现状短时间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通信工具进行亲子交流,是一个现实而可行的方案。
B.对校园欺凌的极端行为、事件做出惩戒非常必要。这样做,一方面是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另一个方面也在于惩戒和教育施暴者。
C.我们为志愿服务点赞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社会还有许多角落,短期内难以得到关照,而志愿服务的存在,则为这些角落照进了阳光,让社会“不遗忘”每一个人。
D.以G20杭州峰会达成的共识为起点,逐步形成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经济运行新格局,我们就一定能跨越前进道路上的惊涛骇浪,开辟未来发展的崭新航程。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不错,有市场就会有竞争,①竞争不可能是平平稳稳、没有任何风险的。②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就不需要互相关爱、与人为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③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的竞争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竞争,其宗旨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助人为乐、时时关爱他人的雷锋精神,④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它⑤人类文明所应拥有的起码的道德规范。反过来说,⑥一个人只想收获而不想付出,那他在这个社会很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下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文化恰如长河,既有河岸宽阔、气势恢宏的干流,①,因而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只有这样,传统方为传统。②。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③,传统方有生机,也更具价值。 21.下面是某中学“校园即席演讲比赛”活动安排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次考试中,6名学生考试作弊。校方在核实情况后,按规定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这是发生在厦门工学院的事情。此事在官方网站公开后,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校方做法,认为严肃考风考纪有利于培养诚信人才;反对校方做法,认为出手太狠,应给学生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以上议论,你有什么看法?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9分)
1.(3分)
D.(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看似写景,实则含有深意。诗中的雪象征高洁,孤舟、寒江则象征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品格。所以,这首诗应看作诗人自咏怀抱之作。不属于文本所论之“静趣”。)
2.(3分)
B.(原文第一段的有关表述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这里只说“天资”而不言“境遇”,以偏概全,不合原意。)
3.(3分)
A.(朱熹的这首七绝,从诗题《观书有感》即可看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写自己读书的感悟。诗人写这种感悟不作干巴巴的议论,而是用形象化的比喻。他以“半亩方塘”喻人的心地,以“源头活水”喻书籍知识,从而把不断读书,积累并更新知识,才能使心地明净澄澈的道理表述得鲜活灵动,给人以哲理的启示。所以,对朱子诗中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等不能作拘泥的解释。)
二、(35分)
(一)(19分)
4.(3分)
D(断句应求文意的相对完整,A、C项在“会上下诏”处断开,割裂了诏书的内容,错,应予排除;B项在“内多有古书”处断开,未能看出“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为定语后置句,错,也应排除。故选项为D。)
5.(3分)
B(将“军机处”解释为“综理戍边移防、调集军队等机密要务”错,应为“综理朝中内外要务”。)
6.(3分)
C(朱筠“所欲著书皆未就”之因,不能完全归结到对后辈关爱耗时过多上。)
7.(10分)
(1)于文襄全面总领馆中事务,尤其看重竹君先生。而先生却不去拜见文襄,又经常因为馆中事情与文襄意见相抵触,令文襄十分遗憾。
(译出大意给2分,“顾”“造谒”“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竹君先生的为人,对内与兄弟友爱,对外喜欢结交朋友。称说别人的好处,唯恐有所遗漏;即使别人有过失,每每又为他遮盖过去。
(译出大意给2分,“友于”“即”“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朱筠的为人,对内与兄弟友爱相处,对外喜欢结交朋友。称道别人的好处,唯恐有所遗漏;即使别人有过失,每每又为他遮盖过去。后进之辈大多因此而出名。他家中从早到晚都有客人,他总是和客人对饮、谈笑,日以继夜,而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并不见稍有衰减,期间,还不时写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充盈,奇思妙想,纵横捭阖,在义理、事务、情态诸方面都无所不备,想要说的话都能尽情地表达出来。尤其喜欢小学。任提督学政时,每逢遇到优秀的生员,和他们谈论起来就像和同辈人一样。劝别人做学问,要首先多识字,谆谆教诲,十分勤勉。离去之后,人们总是爱戴并怀念他。他想要写的著作都未能完成。他的诗文集,合起来有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朱筠,是通过昌平人陈伯思。当时,我们几个人年纪都在二十多岁,相聚一起,慷慨陈词,研究学问,互相切磋、磨砺,其志向确实称得上伟大,难道只是想做一个区区文人吗?朱筠与陈伯思,都是高才,而且都嗜酒。陈伯思中年以后染上酒病,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朱筠凭借文章扬名海内,豪放奔逸超过伯思,而伯思的立论也逐渐中规中矩。朱筠晚年,宾客反而更多,凡入其门者,都与他交往密切,然而也使他劳累。我从南方回来几年,听说陈伯思也衰老有病,而朱筠离世那年才刚过五十,可惜啊!当他出任安徽、福建提督学政时,每每和宾客一起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幽深险峻之处都要前往。我间或到山中崖岸和深谷之处,总能看到朱筠先生的题字,为此也就更加怀念先生。
(二)(11分)
8.(5分)
画线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七、八两句,写诗人在晴朗的天气登临山巅,极目远望,一直看到天的尽头,这是从虚处落笔;九、十两句,从实处来写,巨大的云梦泽宛如巴掌,而桃花源则隐没在迷蒙的花海之中,把云梦泽比作巴掌,夸张、反衬兼而用之。
答出“虚实结合”“夸张”“反衬”3分,结合诗句简析,2分。
9.(6分)
诗歌最后兩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山溪图,表现了诗人夙愿得偿、无比愉悦的心情。这两句诗的画面感十分强烈,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骑着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悠然而下;月光透过藤萝映照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全诗以写景作结,而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诗人一早登临而月出始归,其观赏美景流连忘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答出“月夜山溪图”“愉悦之情”,2分;结合诗句分析,4分。
三、(14分)
11.(4分)
答B、D分别给2分,答A、C、E不给分。(A项“小说受读者欢迎”取材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且不能视为“主要原因”。C项“表明李东性格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错。李东是在老人儿子连续打他,而且威胁要打死他的情况下才还手的,这应视为李东能克制自己、理性面对事态发展的表现;而小说结尾李东在电话里说“我不认識你”,则是他鄙视老人儿子、维护自己做人尊严的表现。E项“由此表现出来的国民的劣根性则毫无二致”错。老人倒地而他人围观与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而许多人充当看客,二者性质不同,不能简单类比。)
12.(5分)
①富有爱心。老人倒地,许多人围观而不伸出援手,他打120,并在等救护车的过程中给老人头部撑起了伞;②能理智地面对事态发展。李东随车到医院后,老人的儿女也随即赶来。他们不问青红皂白,对李东又打又骂,李东努力克制自己,只是分辩,并不还手;③能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在老人的儿子接连殴打自己,并扬言要“打死”他的情况下,李东出于自卫才予以还击,并在分析众寡悬殊的情势后采取了脱身的睿智策略。
共三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3.(5分)
观点一:赞同作者的精心设计。
①李东采取不睬的态度,是对老人儿女道德沦丧、人格卑下的鞭笞;②李东采取不睬的态度,是对世风日下的针砭;③这样的做法能警示读者:在当今社会究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④这样的结局,符合小小说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规律。
观点二:认为李东缺乏人文关怀。
①事情真相弄明以后,老人儿女的态度有所转变。既然如此,作为当事人的李东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②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对李东来说并不会失去什么,却有利于他们洗刷掉灵魂上的污垢,并继续走好人生之路;③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有利于改变不良社会风气,从而教育更多的人;④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应多考虑惩恶扬善的正确导向,也就是更多考虑社会效益。
无论观点一还是观点二,亮明观点给1分;说明理由,能答出参考答案中的任意两点,给4分。
四、(12分)
14.(4分)
B、D。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项“繁杂的事务影响了他对数学的潜心研究”于文无据;D项笼统地说现代社会中的数学界都在“追逐财富、追求虚荣”不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5.(4分)
①解决了数学上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灵魂猜想”问题;②解决了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的7个“千年难题”中的一个;③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取得重大突破,获国际数学研究会授予的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16.(4分)
令瑟斯顿感到共鸣并表示敬佩的是佩雷尔曼的精神和品质,具体来说,就是佩雷尔曼能够了解并保持真实。
启迪:①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逐财富,追求虚荣,佩雷尔曼则从内心深处摒弃它们。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断探索科学奥秘,执着追求事物本真,这是他在数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原因。②我们应学习佩雷尔曼的这种精神,力戒浮躁,矢志不渝,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③我们还应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拒绝领取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拒绝领取百万美金的高额奖金)反思自己,学习他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追求人生的高品位、高境界。
答出“能够了解并保持真实”,给2分;“启迪”共三点,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五、(20分)
17.(3分)
B(①“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云台山的景观是天然生成,而非人工建造,使用错误。②“触目惊心”,指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使用正确。③“漠不关心”,一般指对人或事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该句中与“对……东西”搭配,使用错误。④“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此指诗歌,使用错误,可改为“叹为观止”。⑤“紧锣密鼓”,本义指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使用正确。⑥“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仅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着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使用正确。选项为B。)
18.(3分)
D(A项搭配不当,应将“解决”改为“改变”;B项语序不当,“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内容应相互对调;C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我们)之所以(为志愿服务点赞),是因为……”或删去“的原因”。)
19.(3分)
A(“不错,有市场就会有竞争”与“竞争不可能没有风险”之间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所以第一空应填“而”,而非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据此,可排除B、C两项。D项第三空是承接上文“为什么这样说”的设问而说明原因的,故应填“因为”,而非表目的的“为了”;最后一空是就上文“反过来说”作的假设,故当用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而非表示让步的词语“即使”,所以此项也应排除。)
20.(5分)
【思路点拨】
根据语境即上下文的提示语来作答,是这类题型最基本、最有效的解题思路。本段的话题是文化传统,阐述的观点是:文化传统既有应该坚守的一面,也有应该与时俱进的一面,如是,文化传统才有生机和价值。此段话开首有“文化恰如长河”的比喻,且这一比喻义,贯穿整段文意。①处填写的句子,应承接段首“长河”的比喻,写出干流与支流(支脉)的意思,还应呼应前文“既有”的句式,从而使上下文之间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②处的上文写了传统“坚守”的一面,行文至此,文意应该有所转换,这从后面的文句明显可以看出。所以,这里补写的句子,应体现文意转换的需要,也就是承上启下,完成过渡。③处承接前文是写如何变的,它应与前两句一脉相承,表达传统与时俱进的一面。从字数和句式上看,它的上两句为六字句,也均为动宾结构,故这里补写的句子,亦应仿此。 【答案示例】
①也有奔腾澎湃沿河汇入的支脉(2分)
②但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2分)
③注入时代气质(1分)
21.(6分)
【思路点拨】
由构思框架转化为完整的语段,应特别注意叙述的语序和连贯。
校园演讲比赛,在主要环节上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抽签”与“等候”,只能在休息室进行;而“抽题”与“准备”,则应该在准备室进行;至于“演讲”“候分”及“颁奖”,当然应该在演讲室内完成。所以,表述时三个室内的活动,应以休息室、准备室、演讲室的顺序分别予以说明。这说的是有序。
再说连贯。既是“构思框架”,反映的当然是主要环节。但在转化为语段的时候,非主要环节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在休息室内完成的“抽签”与“等候”,二者之间就应该加上“按签号”的字样。否则,不但抽签变得毫无意义,整个演讲比赛活动也会显得紊乱不堪。另外,三室之间的转换,要有“叫号后来到准备室”、“随后进入演讲室”等语句来衔接,以使过渡自然、紧凑;至于“颁奖”仪式,则必须在所有选手演讲完毕之后才能进行,这是常理。因而,对此也应作必要的交代,这样,写出来的语段才能切合题干的要求,而不会给人语无伦次、突兀生硬之感。
【答案示例】
选手首先进入休息室,集中抽签,按签号依次等候,叫号后来到准备室,当场抽题,并作五分钟的演讲准备,随后进入演讲室,完成即席演讲,当场候分,所有选手演讲完毕后,举行现场颁奖。
六、(60分)
22.(60分)
【立意参考】
2015年以来,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命题,采用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是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指的是在试题材料之后,给学生发出了“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按“任务指令”完成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既继承了新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等优势,又在选材视野、立意要求、行文思路等方面与新材料作文有所区别。它能较好地避免套作、宿构,是一种前景广阔、颇受欢迎的命题形式。
这道题也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命题材料真实。取材既非虚构,也非寓言故事,而是来自生活現实。其次,直击学生心灵。对于考试作弊,学生或司空见惯,不以为意;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感受颇深。现在较真了,真的当回事了,这就不能不引起较大反响。因此,命题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面对命题者的“任务指令”,学生选择立意角度,既可投赞成票,拥护校方做法;也可投反对票,不认可校方做法。持什么看法,并无对错高下之分。关键是看能否就事说理,援例论证,把观点阐述得充分、透彻。
下列立意,可供参考。
赞成校方做法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不受校规约束的特殊学生;诚信为本,立德立人;恪守诚信,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反对校方做法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再给他一次机会;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玉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大。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绝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古今许多伟人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罢?(摘编自朱光潜《谈静》)
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静趣的一项是(3分)
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诗人借写傍晚时分山岚氤氲、飞鸟归巢的情景,抒发其弃官归田所享受到的自然乐趣。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诗句虽然写了“蝉噪”“鸟鸣”等动景,但此乃以动衬静,表现的还是诗人的幽静的雅趣。
C.“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赠裴迪》)以对仗工稳的诗句,抒写了诗人在辋川别墅与友人欢聚尽赏田园风光的闲适之趣。
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千山万岭不见一只飞鸟,万径千路没有一个人的踪影,诗中描绘的寒江独钓图,表现了诗人岑寂孤单的情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生的乐趣,既来自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又来自参与这些活动的人的主观感受。
B.同为美颜,同为和声,但各人所见又因人而异。这是因人的天资不同而造成的。
C.天才与凡人的区别,既表现在他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上,也表现在他与众不同的感受力上。
D.“感受”指的是接触外界事物所受的影响,“领略”指的是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人之所以生活无聊,没有乐趣,是因为他们没有像朱熹那样有“半亩方塘”,并从中看到“天光云影”,领悟生活的“源头活水”。
B.要使心境空灵,不必归隐山林,也不必出家为僧,只须偶尔忙里偷闲、闹中觅静即可办到。
C.静与闲不同,闲人不一定都能领略静中的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也不一定都是闲人。
D.面对有趣之人,不必多谈,默然相对,便能享受无穷乐趣;而面对无趣之人,即使勉强应对,也会苦不堪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暮年,宾客转盛,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B.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C.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D.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官署名。唐初置翰林,为内廷供奉之官,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明清时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遂成为外朝官署。
B.军机处:清雍正年间设,综理戍边移防、调集军队等机密要务,是清代中期最重要的官署。
C.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唐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D.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而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诸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筠初入仕途,受人赏识。他先是为刘文正所知,认为他是“疏俊奇士”;后又受到于文襄的器重,认为他奏章中称述的道理好,用其说上奏皇帝而被皇帝采纳。
B.朱筠不阿私情,性格耿介。于文襄是朱筠上司,并曾遇事支持过他。按说朱筠对他理应言听计从,然朱筠却不像一般俗吏那样逢迎上司,还常常因为公务与于公相顶撞。
C.朱筠诚恳待友,奖掖后进。他好扬人善,后进之士多因此而出名;家中每有宾客,必尽情与之饮酒笑谈;遇贤能之辈,则谆谆教诲,盼其成才。但终因耗时过多,要写的著作皆未能完成。
D.姚鼐的传文,继承了桐城派奠基人方苞“常事不书”的原则,在写人物时往往取其平生大节要事,且也注意到日常细节对增加文章情趣韵味的作用,因而文风显得纡徐深婉,一唱三叹,耐人寻味。
7.把文中畫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5分)
(2)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4分)
我不认识你
刘国芳
李东骑着电动车过来时,老人已经倒在地上好几分钟了。边上有人围观,但没人去帮老人。李东停下车,问:“这老人怎么了?”
有人回答:“谁知道呢?”
李东没再问,走过去,蹲下来看。有人看李东这样,就说:“莫管闲事。”
也有人说:“莫惹麻烦。”
李东没听他们的。李东蹲下后,发现老人已经昏迷了,于是跟围观的人说:“老人不行了,赶快打120。”
没人响应,但有人说:“要打你自己打。”
李东就拿出手机。
有人好心,跟李东说:“你莫管这样的闲事,到时很麻烦。”
李东没听,拨通了120,说:“这里有一个老人,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你们快过来。”
对方说:“在哪儿?”
李东说:“十字街工行门口。”
天气很热,等救护车时,李东从电动车里拿出一把伞,撑在老人头上。不一会儿,救护车来了,几个穿白大褂的人用担架把老人抬上车。李东这时候想走,但走不脱,一个穿白大褂的人问围观的人:“谁打的电话?”
一个人指着李东:“是他。”
白大褂说:“这老人家是你什么人?”
李东摇头,李东说:“我不认识他。”
白大褂说:“你虽然不认识他,但既然你打了电话,你就陪我们一起去医院吧,帮人帮到底。”
李东只好把电动车停好,一起上了救护车。
让人说对了。李东真惹麻烦了。老人身上有证件,还有电话号码,医务人员打通了老人家属的电话。十几分钟后,来了一男两女三个人,他们问怎么回事,医务人员指着李东跟他们说:“是这位骑电动车的人打电话让我们过去的,他也一起来了,你问他吧。”
那个男人没问李东,他重重地打了李东一拳,然后骂着说:“王八蛋,你瞎了眼吗,怎么会撞到我父亲?”
李东说:“不是我。”
男人说:“不是你,你会打120?世上有这么好的人?”
两个女的也在边上帮腔说:“你怎么骑车的,把我父亲撞成这样?”
李东说:“确实不是我撞的。”
男人又打了李东一拳,男人说:“你再敢说不是你,我打死你!”
李东就火了,李东也打了男人一拳,还说:“妈的,好人没好报,我看你父亲倒在地上,好心帮他,没想到你们这样无理取闹。”
两个女的看李东动手,一起过来扯李东,一边扯一边大喊大叫着:“你还打人?快打电话,叫大毛小毛一起来!”
李东估计大毛小毛是他们的儿女,李东不想跟他们纠缠,说:“我根本没撞你们父亲,你们不信,可以报案,让公安来找我。”
说着,李东用力挣开他们,跑走了。
那男人和两个女人在后面追,边追边喊:“别让他跑了!”但李东跑得快,一会儿就没影了。 那一男两女报了案。很快,警察来了,问明情况,就开始调查了解。取证倒容易,事发地点在十字街工商银行门口,那儿有监控录像,把录像调出来一看,是老人自己跌倒的,邊上很多人,但没人过去帮老人,过了好几分钟,才有一个骑电动车的男人来了。这男人就是李东,他不但过去察看,还打了120并为老人撑伞。
这结果让老人的儿女很尴尬。
老人的儿女倒还懂得知错就改,他们觉得应该找到李东表示一下感谢。这倒不难,李东打过120,他们让人一查,就查到了李东的电话号码。老人的儿子打了李东的电话。李东接了,说:“谁呀?”
男人说:“我是那个老人的儿子,我现在知道是我父亲自己跌倒的,是你帮了我父亲。”
李东知道谁打电话了,但李东不想睬他,说:“你说什么呀,我听不懂。”
男人说:“谢谢你把我父亲送到医院,我是他儿子。”
李东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不认识你。”说着,李东把电话挂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取材于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写得接地气,表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这是该小说受读者欢迎的主要原因。
B.小说开头部分,交代老人出事的地点在“十字街工行门口”。这既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也为下文公安部门调查取证留下了伏笔。
C.小说主人公李东虽然能救助老人,但在老人儿子动手打人的情况下他也还是还了手,后来在老人儿子打电话向他表示谢意时又说“我不认识你”。这都表明李东性格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D.一个老人在市区繁华地段跌倒,只见多人围观,却少有热心人相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公德意识淡薄、国民整体素质下滑的严重问题。
E.小说中写的一个老人跌倒而多人围观的情景,同鲁迅作品中写的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而多人充当看客的情景如出一辙。虽然世易时移,但由此表现出来的国民的劣根性则毫无二致。
12.小说主人公李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5分)
13.对于小说的结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的赞同作者的精心设计,有的则质疑李东缺乏人文关怀。对此,你作何评论?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2分)
数学鬼才佩雷尔曼
假设你完全不知道地球的地理情况,你一次又一次派出远征的船队,这些船队接连发现新的大陆,直到已知大陆的数量增长到6块。可是你并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地球上所有的大陆。你继续派出船队,前前后后出征了几百次,但是他们没有再发现任何新的大陆。这时你提出一个猜想:地球上没有更多的大陆了。
这个猜想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它仍需要被论证。这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出现了,他用完美的严密方式向你和全世界证明,地球上确实没有更多的大陆了。
以上是俄罗斯数学家米哈伊尔·格罗莫夫的一个比方。现实中的佩雷尔曼并不是一名地理学家,而是一名数学家。他在数学上所做工作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上面的这个比方———他通过缜密的步骤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正确性。
一
1966年,佩雷尔曼出生于苏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是大学里的数学教师。
如何向孩子讲述生活的残酷,是常常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佩雷尔曼的母亲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她把自己头脑中的正确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告诉年幼的佩雷尔曼。
社会生活中模糊的变数是佩雷尔曼所难以理解的,这一点在他年幼时就已经形成。他的数学俱乐部老师鲁克辛每周会有两个晚上与佩雷尔曼一同乘火车回家。冬天的时候,佩雷尔曼会戴着一顶苏联流行的皮帽子,在耳朵的部位,帽子有两块皮子,用绳子系紧之后能够防止耳朵受冻。鲁克辛发现,即便在温暖的车厢里,佩雷尔曼也从不解开绳子。“他不仅不会摘掉帽子,”鲁克辛在一本书中说,“他甚至不会解开帽子的护耳,他说不然的话,他妈妈会杀了他,因为他妈妈说了,不要解开绳子,不然就会感冒。”
鲁克辛曾经批评佩雷尔曼读书不够多,他认为他的职责不单是教孩子们数学,还应该教文学和音乐。佩雷尔曼就问鲁克辛,为什么要读那些文学书。鲁克辛告诉他,因为这些书是“有趣的”,而佩雷尔曼的回答是,需要读的书应该都被列在学校的必读书单上了。
也是由于看到佩雷尔曼这样的个性,鲁克辛作为一名数学竞赛的教练,他从来不用担心佩雷尔曼在数学训练中会存在“分心”的状况。佩雷尔曼的另一条行事原则是,必须讲出完整的事实,不然的话,他便认为那可能是政治。在参加全苏联数学竞赛的时候,每个学生会被发给一道题目,谁解出来了便对老师举手示意,然后老师把他带到教室外面。他把解法讲给老师,如果正确,老师就会发给他下一道题,如果错误,就继续回去做这道题。最终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解出的题目最多。有一次,佩雷尔曼解出了题目,老师把他叫到外面,他向老师解释一番之后,老师说了句“正确”便转身要回教室。可佩雷尔曼却把老师叫住,他说,这道题还有另外3种可能的结果!他坚持要把所有的可能性告诉老师,即便对于数学竞赛来说这样做等于浪费时间。
二
即便是在“怪人”云集的数学家群体中,佩雷尔曼也是一个特殊的“怪人”。他似乎永远都穿同一件衣服,胡子拉碴,不剪指甲———他认为这样才是指甲的自然状态。他的食物只有面包和酸奶。
佩雷尔曼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母亲。在纽约做博士后期间,他的母亲随他来到美国,住在布鲁克林,照顾佩雷尔曼的日常生活。
1993年,佩雷尔曼解决了数学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灵魂猜想”。这是一个由杰夫·齐杰和另一名数学家提出来的猜想。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一些人写了长篇大论来分析这个问题,但仅仅做出部分的证明。佩雷尔曼则做了一个能够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完整证明——他只用了4页纸! 三
2004年5月,佩雷尔曼回到了圣彼得堡,他与他少年时代的数学老师鲁克辛一起散步,他告诉老师,他对数学界感到失望。2005年12月,在没有明确原因的情况下,佩雷尔曼辞去了俄罗斯科学院Steklov数学研究院的职务。
2006年,因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有人称它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但是佩雷尔曼拒绝了。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约翰·保尔飞去圣彼得堡,试图说服佩雷尔曼领奖,但是没有成功。
2000年,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了7个“千年难题”,并承诺若有人解决任何一个难题,就奖励100万美元。其实在所长詹姆斯·卡尔森看来,此举在很大意义上是个噱头,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关注,并没有指望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中得到解决,也没想到百万美元真的能够发出去。
几年之后,佩雷尔曼就解决了其中的一个。同时,佩雷尔曼也为卡尔森出了道难题:佩雷尔曼不答应领奖。
于是,卡尔森去了圣彼得堡。但是他没有见到佩雷尔曼。他怀着一线希望,通過电话与佩雷尔曼交谈,希望佩雷尔曼能够接受这100万美元。佩雷尔曼静静地听他讲。他一直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最后佩雷尔曼告诉卡尔森,他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决定领奖,会第一时间通知克雷研究所的。
现在看来,佩雷尔曼的回答只是出于礼貌,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去领奖。
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3月份的报道说,佩雷尔曼紧闭家门,在屋内对外面采访的记者说:“我应有尽有。”
“佩雷尔曼对公共场面和财富的厌恶令许多人迷惑不解。”康奈尔大学数学家瑟斯顿在2010年千禧数学奖颁奖仪式上说,“我没有跟他讨论过这个问题,也不能代表他发言,但是我想说,我对他内心的强大与清晰感到共鸣并表示敬仰。他能够了解和保持真实。我们真实的需求位于内心深处,然而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大多在条件反射式地不断地追逐财富、消费品和虚荣。我们在数学上从佩雷尔曼那里学到了东西。或许我们也应该暂停脚步,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反思自己。”
(摘编自《读者》2016年第21期。作者黄永明)
相关链接:
①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大隐隐于“数”。俄罗斯天才数学家佩雷尔曼拒领百万千禧年数学大奖。
(吴澧《大师来自大世界》)
②他有一点使自己疏离于整个数学界,他对金钱没兴趣。对他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证明自己的理论。
(牛津大学DuSautoy教授如是说)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苏数学竞赛解题,按规定只要有解即可,但佩雷尔曼却硬要把一道题的所有解法都说给老师,这表现了佩雷尔曼对“完整事实”的敬畏。
B.佩雷尔曼之所以辞去俄罗斯科学院Steklov数学研究所的职务,是因为他已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繁杂事务影响了他对数学的潜心研究。
C.佩雷尔曼是一个特殊的“怪人”。他的“怪”,不仅表现在不修边幅上,也表现在拒绝接受菲尔兹奖和拒绝领取奖金上。
D.佩雷尔曼是一位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家。正因如此,他对现实社会中追逐财富,追求虚荣的数学界才“感到失望”。
E.本文的重点没有放在对佩雷尔曼科学成就的铺叙上,而是通过他对奖项和奖金的态度彰显他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15.结合文本,概述佩雷尔曼在数学上的卓越贡献。(4分)
16.令康奈尔大学数学家瑟斯顿“感到共鸣并表示敬仰”的是什么?这对当今社会的我们,有何启迪?(4分)
第域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多数留守儿童家庭而言,骨肉分离的现状短时间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通信工具进行亲子交流,是一个现实而可行的方案。
B.对校园欺凌的极端行为、事件做出惩戒非常必要。这样做,一方面是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另一个方面也在于惩戒和教育施暴者。
C.我们为志愿服务点赞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社会还有许多角落,短期内难以得到关照,而志愿服务的存在,则为这些角落照进了阳光,让社会“不遗忘”每一个人。
D.以G20杭州峰会达成的共识为起点,逐步形成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经济运行新格局,我们就一定能跨越前进道路上的惊涛骇浪,开辟未来发展的崭新航程。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不错,有市场就会有竞争,①竞争不可能是平平稳稳、没有任何风险的。②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就不需要互相关爱、与人为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③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的竞争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的竞争,其宗旨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助人为乐、时时关爱他人的雷锋精神,④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它⑤人类文明所应拥有的起码的道德规范。反过来说,⑥一个人只想收获而不想付出,那他在这个社会很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下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文化恰如长河,既有河岸宽阔、气势恢宏的干流,①,因而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只有这样,传统方为传统。②。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③,传统方有生机,也更具价值。 21.下面是某中学“校园即席演讲比赛”活动安排的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次考试中,6名学生考试作弊。校方在核实情况后,按规定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这是发生在厦门工学院的事情。此事在官方网站公开后,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支持校方做法,认为严肃考风考纪有利于培养诚信人才;反对校方做法,认为出手太狠,应给学生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以上议论,你有什么看法?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9分)
1.(3分)
D.(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看似写景,实则含有深意。诗中的雪象征高洁,孤舟、寒江则象征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品格。所以,这首诗应看作诗人自咏怀抱之作。不属于文本所论之“静趣”。)
2.(3分)
B.(原文第一段的有关表述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这里只说“天资”而不言“境遇”,以偏概全,不合原意。)
3.(3分)
A.(朱熹的这首七绝,从诗题《观书有感》即可看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写自己读书的感悟。诗人写这种感悟不作干巴巴的议论,而是用形象化的比喻。他以“半亩方塘”喻人的心地,以“源头活水”喻书籍知识,从而把不断读书,积累并更新知识,才能使心地明净澄澈的道理表述得鲜活灵动,给人以哲理的启示。所以,对朱子诗中的“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等不能作拘泥的解释。)
二、(35分)
(一)(19分)
4.(3分)
D(断句应求文意的相对完整,A、C项在“会上下诏”处断开,割裂了诏书的内容,错,应予排除;B项在“内多有古书”处断开,未能看出“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为定语后置句,错,也应排除。故选项为D。)
5.(3分)
B(将“军机处”解释为“综理戍边移防、调集军队等机密要务”错,应为“综理朝中内外要务”。)
6.(3分)
C(朱筠“所欲著书皆未就”之因,不能完全归结到对后辈关爱耗时过多上。)
7.(10分)
(1)于文襄全面总领馆中事务,尤其看重竹君先生。而先生却不去拜见文襄,又经常因为馆中事情与文襄意见相抵触,令文襄十分遗憾。
(译出大意给2分,“顾”“造谒”“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竹君先生的为人,对内与兄弟友爱,对外喜欢结交朋友。称说别人的好处,唯恐有所遗漏;即使别人有过失,每每又为他遮盖过去。
(译出大意给2分,“友于”“即”“辄”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朱筠的为人,对内与兄弟友爱相处,对外喜欢结交朋友。称道别人的好处,唯恐有所遗漏;即使别人有过失,每每又为他遮盖过去。后进之辈大多因此而出名。他家中从早到晚都有客人,他总是和客人对饮、谈笑,日以继夜,而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并不见稍有衰减,期间,还不时写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充盈,奇思妙想,纵横捭阖,在义理、事务、情态诸方面都无所不备,想要说的话都能尽情地表达出来。尤其喜欢小学。任提督学政时,每逢遇到优秀的生员,和他们谈论起来就像和同辈人一样。劝别人做学问,要首先多识字,谆谆教诲,十分勤勉。离去之后,人们总是爱戴并怀念他。他想要写的著作都未能完成。他的诗文集,合起来有若干卷。
姚鼐说:我开始认识朱筠,是通过昌平人陈伯思。当时,我们几个人年纪都在二十多岁,相聚一起,慷慨陈词,研究学问,互相切磋、磨砺,其志向确实称得上伟大,难道只是想做一个区区文人吗?朱筠与陈伯思,都是高才,而且都嗜酒。陈伯思中年以后染上酒病,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朱筠凭借文章扬名海内,豪放奔逸超过伯思,而伯思的立论也逐渐中规中矩。朱筠晚年,宾客反而更多,凡入其门者,都与他交往密切,然而也使他劳累。我从南方回来几年,听说陈伯思也衰老有病,而朱筠离世那年才刚过五十,可惜啊!当他出任安徽、福建提督学政时,每每和宾客一起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幽深险峻之处都要前往。我间或到山中崖岸和深谷之处,总能看到朱筠先生的题字,为此也就更加怀念先生。
(二)(11分)
8.(5分)
画线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七、八两句,写诗人在晴朗的天气登临山巅,极目远望,一直看到天的尽头,这是从虚处落笔;九、十两句,从实处来写,巨大的云梦泽宛如巴掌,而桃花源则隐没在迷蒙的花海之中,把云梦泽比作巴掌,夸张、反衬兼而用之。
答出“虚实结合”“夸张”“反衬”3分,结合诗句简析,2分。
9.(6分)
诗歌最后兩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山溪图,表现了诗人夙愿得偿、无比愉悦的心情。这两句诗的画面感十分强烈,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骑着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悠然而下;月光透过藤萝映照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全诗以写景作结,而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诗人一早登临而月出始归,其观赏美景流连忘返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答出“月夜山溪图”“愉悦之情”,2分;结合诗句分析,4分。
三、(14分)
11.(4分)
答B、D分别给2分,答A、C、E不给分。(A项“小说受读者欢迎”取材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且不能视为“主要原因”。C项“表明李东性格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错。李东是在老人儿子连续打他,而且威胁要打死他的情况下才还手的,这应视为李东能克制自己、理性面对事态发展的表现;而小说结尾李东在电话里说“我不认識你”,则是他鄙视老人儿子、维护自己做人尊严的表现。E项“由此表现出来的国民的劣根性则毫无二致”错。老人倒地而他人围观与刽子手杀害革命者而许多人充当看客,二者性质不同,不能简单类比。)
12.(5分)
①富有爱心。老人倒地,许多人围观而不伸出援手,他打120,并在等救护车的过程中给老人头部撑起了伞;②能理智地面对事态发展。李东随车到医院后,老人的儿女也随即赶来。他们不问青红皂白,对李东又打又骂,李东努力克制自己,只是分辩,并不还手;③能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在老人的儿子接连殴打自己,并扬言要“打死”他的情况下,李东出于自卫才予以还击,并在分析众寡悬殊的情势后采取了脱身的睿智策略。
共三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3.(5分)
观点一:赞同作者的精心设计。
①李东采取不睬的态度,是对老人儿女道德沦丧、人格卑下的鞭笞;②李东采取不睬的态度,是对世风日下的针砭;③这样的做法能警示读者:在当今社会究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④这样的结局,符合小小说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规律。
观点二:认为李东缺乏人文关怀。
①事情真相弄明以后,老人儿女的态度有所转变。既然如此,作为当事人的李东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②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对李东来说并不会失去什么,却有利于他们洗刷掉灵魂上的污垢,并继续走好人生之路;③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有利于改变不良社会风气,从而教育更多的人;④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应多考虑惩恶扬善的正确导向,也就是更多考虑社会效益。
无论观点一还是观点二,亮明观点给1分;说明理由,能答出参考答案中的任意两点,给4分。
四、(12分)
14.(4分)
B、D。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项“繁杂的事务影响了他对数学的潜心研究”于文无据;D项笼统地说现代社会中的数学界都在“追逐财富、追求虚荣”不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5.(4分)
①解决了数学上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灵魂猜想”问题;②解决了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的7个“千年难题”中的一个;③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取得重大突破,获国际数学研究会授予的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16.(4分)
令瑟斯顿感到共鸣并表示敬佩的是佩雷尔曼的精神和品质,具体来说,就是佩雷尔曼能够了解并保持真实。
启迪:①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逐财富,追求虚荣,佩雷尔曼则从内心深处摒弃它们。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断探索科学奥秘,执着追求事物本真,这是他在数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原因。②我们应学习佩雷尔曼的这种精神,力戒浮躁,矢志不渝,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③我们还应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拒绝领取数学界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拒绝领取百万美金的高额奖金)反思自己,学习他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追求人生的高品位、高境界。
答出“能够了解并保持真实”,给2分;“启迪”共三点,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五、(20分)
17.(3分)
B(①“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云台山的景观是天然生成,而非人工建造,使用错误。②“触目惊心”,指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使用正确。③“漠不关心”,一般指对人或事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该句中与“对……东西”搭配,使用错误。④“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此指诗歌,使用错误,可改为“叹为观止”。⑤“紧锣密鼓”,本义指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使用正确。⑥“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仅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着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使用正确。选项为B。)
18.(3分)
D(A项搭配不当,应将“解决”改为“改变”;B项语序不当,“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内容应相互对调;C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我们)之所以(为志愿服务点赞),是因为……”或删去“的原因”。)
19.(3分)
A(“不错,有市场就会有竞争”与“竞争不可能没有风险”之间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所以第一空应填“而”,而非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据此,可排除B、C两项。D项第三空是承接上文“为什么这样说”的设问而说明原因的,故应填“因为”,而非表目的的“为了”;最后一空是就上文“反过来说”作的假设,故当用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而非表示让步的词语“即使”,所以此项也应排除。)
20.(5分)
【思路点拨】
根据语境即上下文的提示语来作答,是这类题型最基本、最有效的解题思路。本段的话题是文化传统,阐述的观点是:文化传统既有应该坚守的一面,也有应该与时俱进的一面,如是,文化传统才有生机和价值。此段话开首有“文化恰如长河”的比喻,且这一比喻义,贯穿整段文意。①处填写的句子,应承接段首“长河”的比喻,写出干流与支流(支脉)的意思,还应呼应前文“既有”的句式,从而使上下文之间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②处的上文写了传统“坚守”的一面,行文至此,文意应该有所转换,这从后面的文句明显可以看出。所以,这里补写的句子,应体现文意转换的需要,也就是承上启下,完成过渡。③处承接前文是写如何变的,它应与前两句一脉相承,表达传统与时俱进的一面。从字数和句式上看,它的上两句为六字句,也均为动宾结构,故这里补写的句子,亦应仿此。 【答案示例】
①也有奔腾澎湃沿河汇入的支脉(2分)
②但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2分)
③注入时代气质(1分)
21.(6分)
【思路点拨】
由构思框架转化为完整的语段,应特别注意叙述的语序和连贯。
校园演讲比赛,在主要环节上是有先后顺序的。比如“抽签”与“等候”,只能在休息室进行;而“抽题”与“准备”,则应该在准备室进行;至于“演讲”“候分”及“颁奖”,当然应该在演讲室内完成。所以,表述时三个室内的活动,应以休息室、准备室、演讲室的顺序分别予以说明。这说的是有序。
再说连贯。既是“构思框架”,反映的当然是主要环节。但在转化为语段的时候,非主要环节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在休息室内完成的“抽签”与“等候”,二者之间就应该加上“按签号”的字样。否则,不但抽签变得毫无意义,整个演讲比赛活动也会显得紊乱不堪。另外,三室之间的转换,要有“叫号后来到准备室”、“随后进入演讲室”等语句来衔接,以使过渡自然、紧凑;至于“颁奖”仪式,则必须在所有选手演讲完毕之后才能进行,这是常理。因而,对此也应作必要的交代,这样,写出来的语段才能切合题干的要求,而不会给人语无伦次、突兀生硬之感。
【答案示例】
选手首先进入休息室,集中抽签,按签号依次等候,叫号后来到准备室,当场抽题,并作五分钟的演讲准备,随后进入演讲室,完成即席演讲,当场候分,所有选手演讲完毕后,举行现场颁奖。
六、(60分)
22.(60分)
【立意参考】
2015年以来,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命题,采用了“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是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指的是在试题材料之后,给学生发出了“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按“任务指令”完成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既继承了新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等优势,又在选材视野、立意要求、行文思路等方面与新材料作文有所区别。它能较好地避免套作、宿构,是一种前景广阔、颇受欢迎的命题形式。
这道题也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命题材料真实。取材既非虚构,也非寓言故事,而是来自生活現实。其次,直击学生心灵。对于考试作弊,学生或司空见惯,不以为意;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感受颇深。现在较真了,真的当回事了,这就不能不引起较大反响。因此,命题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面对命题者的“任务指令”,学生选择立意角度,既可投赞成票,拥护校方做法;也可投反对票,不认可校方做法。持什么看法,并无对错高下之分。关键是看能否就事说理,援例论证,把观点阐述得充分、透彻。
下列立意,可供参考。
赞成校方做法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不受校规约束的特殊学生;诚信为本,立德立人;恪守诚信,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反对校方做法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再给他一次机会;教育为主,惩戒为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