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ong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各种阅读方法,达到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目的。本文从阅读教学存在问题谈起,着重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自主阅读 阅读方法 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能够较好地训练和提高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因此,加强阅读教学研究,特别是培养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非常重要。
  一、认识阅读教学现状,提出自主阅读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我们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提高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能力,从而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1.传统教学模式仍盛行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阅读教学较多关注其工具性,教学中比较多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常规理解,如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分析词句、欣赏手法等。虽然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因此,一些老师还是采用“讲—练—评”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可能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但是,老师往往过于强调主导作用的发挥,如有的老师虽然开展互动,但是不顾学生的个性思维,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是教学参考给出的说法进行教学。如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是一味地强调“愚公”的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战胜困难的精神,总是把文中的“智叟”当做嘲讽和否定的对象。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待“智叟”的建议是可行的,因为问题总是一分为二的,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加强引导学生自学和合作探究学习,不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二、探寻自主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读书方法。因此,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性预习阅读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检查和指导,从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而是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机会。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海燕”的形象和其蕴含的作者情感,使得学生获得阅读体验和感悟。还要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性,精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有兴趣地阅读。
  2.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地阅读,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一般来说,在课文学习前,我们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并在预习中形成一定的自读感知和质疑。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前,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主预习,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事件,他们对哪些描写感兴趣等。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和谈论,从而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句,在联系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另外,阅读教学活动要有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情况进行重点讲授,引导学生将阅读和思考相结合,学会圈画批注阅读。如在巴金《繁星》学习时,可以找找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写的,并学会结合内容情感和上下文分析文中的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句话中“沉睡着”应该怎么解释等。当然,学生要学会运用阅读方法,还要不断强化,持之以恒地推进。
  3.养成高效的阅读习惯
  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知道自主阅读要读出什么,也要知道如何读。阅读要该精读就精读,该略读就略读。学生只有掌握对不同阅读内容如何阅读,养成高效阅读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如要学生学会浏览迅速选择的阅读;知道把握阅读主次的略读与精读。如我们对教材的学习需要精读,有精确把握文章重点内容、层次关系、句段含义、写作特色的意识和能力。这样,阅读才能更高效。另外,我们在教材学习时,可让学生对两篇讲读课文精读,在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采用略读。如此,他们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就能提高阅读效率,并在不断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另外,我们要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可以针对精读课文学习组织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相似特点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能力迁移。将《语文读本》作为课内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失时机地拓宽学生自主阅读的视野,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强化。
  总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自读中感知感悟、想象欣赏、积累提高;激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感悟、理解、品悟、思考、探索;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凯明.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青春岁月,2011(24).
  [2]冯艳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激发与培养[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7).
  [3]雷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J].语文天地,2012(12).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结合近年工程造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提出“理论—实践—实训”的课程教学新思路,用实际工程图纸指导学生真正掌握工程造价的实践运用和广联达造价软件操作。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效果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独立学院工程造价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一、引言  工程造价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经济技术学科,学生先修课
摘 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发展进程的学科,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绵延古今,纵横中外,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本集聚历史与现实中的人类方方面面的事与物的百科全书,是一门很有价值很有趣味值得认真学习的人类文化科学。但是历史学科的价值与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形成巨大反差,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没有得到学生、老师、学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历史课程的考试更是表现得单一、乏味,以一纸试卷检查一
摘 要: 提高政治小论文写作水平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等。主要做法有:积极动员,树立信心,精心指导;认真学习基本理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跟形势,独立思考,写出小论文的新意;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做到
摘 要: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港台学者对心理辅导教育进行研究,着手本土化进程。其中,对于常应用于班级的团体辅导也开始了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对大陆学者后续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班级心理辅导教育开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港台 内地 班级心理辅导  一、引言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心
摘 要: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价值的迷茫和生活的意义的迷失导致人的价值危机和生存危机,价值教育必然受到全世界重视并成为研究对象。本文研究了20世纪末及当代价值教育概念的界定,结合我国的时代背景,思考和探讨我国进行价值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价值观 价值教育 启示  一、引言  价值教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当代社会被国际教育学界重新重视,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原因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针对全球化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在新课标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选修课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这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其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有力、更广阔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可以说,选修课的开设为高中语文教学打开
摘 要: 本文首先对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和起点,注重探究过程及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对话的方式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  1.引言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探究型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对课文静止、平面的语言及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难以领悟、体会。因此,教师需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进行美的教育,捡起曾丢失的那块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