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通过学习本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如何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分析讨论法。针对学生理解欣赏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来理解。
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对人物用三言两语评价(人物寄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
(无条件,可由教师或指定学生演唱。)
2、回忆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音乐?以前我们学过与三國故事有关的什么文章吗?(学生可能答《出师表》)
师:好,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背背其中的语段呢?(学生有背诵障碍时,老师需适时接上)
师生背诵。
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政治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然而诸葛武侯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蜀汉政权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街亭失守。(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失街亭的现场,去看看街亭究竟是谁人所失,为何而失,是谁的责任。
二、解题:(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作家: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通俗小说家,戏曲家。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义军领袖张士诚有密切关系,曾给张当过幕客。
2、作品:《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四百多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全书在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斗争中,表现了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倾向,书中描写的历史战争各有特色,令人百读不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最优秀的作品,且影响深远。
3、教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失空斩”)
节选自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失街亭》这朵历史的浪花是如何“淘尽”英雄马谡的呢?让我们先对课文的情节结构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守街亭——失街亭——斩马谡。
师: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有蜀魏矛盾,蜀汉内部矛盾和曹魏内部矛盾,作者大致以什么为序,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叙述故事呢?
生:时间为序——事件发展过程,街亭的攻守。
四、研习课文,讨论问题
1、街亭一失,直接导致此次北伐失败,可见街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关于这点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生:课本P96“咽喉之路”、“干系甚重”、“倘有失,吾大军休矣”
师:补充三条进兵路线。
2、街亭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为何选定马谡守之?(马有何优势)
生:① “自幼熟读兵书”满腹经纶——有理论基础
② 诸葛亮赞许他“深通谋略”“自幼饱读兵书”“深谙战法” ——得领导赏识
③ 马曾引用兵书“攻心至上”策略,助诸七擒孟获——有实战经验
师生总结:也由此,滋生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心理和性格。
3、马谡为何失街亭?(性格悲剧)——分析“三笑”
师: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试分析马谡“三笑”笑什么?
生: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反映马谡什么心理?什么性格?)认为诸葛亮多虑,庸人自扰,故体现他自以为是,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的性格。
二笑王平无能。当王平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篾视一切,狂妄轻敌,骄傲轻敌,死搬教条。
三笑司马胆小。司马懿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运气),不来围山!”照应之前的“片甲不回”之语——口出狂言,自鸣得意。
小结性格:刚愎自用,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勇于承担罪责)
4、分析了马谡的性格,我们再来分析诸葛亮
师:可以说马谡先有“三笑”,才有诸葛亮的“三哭”。鲁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欲写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针对全书而言所作的准确精辟的评价。不过,单就本文情节而言,这句话是不成立的,诸葛亮是一个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的人。他的“三哭”就是一个明证,请同学试着分析。
生:一是马谡悔罪后,他“挥泪”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反映什么心理?)既有手足之情而不舍得杀又要维护军纪而不得不杀的矛盾心理。
二是蒋琬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心态。
三是武士献马首后,他“大哭不已”这时他心中的五味瓶打翻了,有悔恨,有内疚,有痛惜,有哀思。
师:为此,诸葛亮上表自罚已过,这是后话了。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写人手法分析
1、对比(三笑三哭。)
2、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请学生举例分析)
3、侧面衬托 (请学生在文中找相关情节)
六、课堂小练习
师:失街亭,众人多说是马谡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纸上谈兵之过,也有人说诸葛亮既能料事如神,为何要误用马谡?何况先主警告在前,所以失街亭错在诸葛亮。
你如何看待这事,这两个人?
请发挥你的创新思维,选择一个人为寄语对象,以“××,我想对你说,你错在……”为开头,用三两句话写写你的看法。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当堂展示。
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通过学习本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如何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分析讨论法。针对学生理解欣赏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来理解。
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对人物用三言两语评价(人物寄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
(无条件,可由教师或指定学生演唱。)
2、回忆导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音乐?以前我们学过与三國故事有关的什么文章吗?(学生可能答《出师表》)
师:好,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背背其中的语段呢?(学生有背诵障碍时,老师需适时接上)
师生背诵。
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政治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然而诸葛武侯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蜀汉政权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街亭失守。(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失街亭的现场,去看看街亭究竟是谁人所失,为何而失,是谁的责任。
二、解题:(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作家: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通俗小说家,戏曲家。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义军领袖张士诚有密切关系,曾给张当过幕客。
2、作品:《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四百多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全书在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斗争中,表现了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倾向,书中描写的历史战争各有特色,令人百读不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最优秀的作品,且影响深远。
3、教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失空斩”)
节选自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和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失街亭》这朵历史的浪花是如何“淘尽”英雄马谡的呢?让我们先对课文的情节结构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守街亭——失街亭——斩马谡。
师: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有蜀魏矛盾,蜀汉内部矛盾和曹魏内部矛盾,作者大致以什么为序,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叙述故事呢?
生:时间为序——事件发展过程,街亭的攻守。
四、研习课文,讨论问题
1、街亭一失,直接导致此次北伐失败,可见街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关于这点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生:课本P96“咽喉之路”、“干系甚重”、“倘有失,吾大军休矣”
师:补充三条进兵路线。
2、街亭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为何选定马谡守之?(马有何优势)
生:① “自幼熟读兵书”满腹经纶——有理论基础
② 诸葛亮赞许他“深通谋略”“自幼饱读兵书”“深谙战法” ——得领导赏识
③ 马曾引用兵书“攻心至上”策略,助诸七擒孟获——有实战经验
师生总结:也由此,滋生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心理和性格。
3、马谡为何失街亭?(性格悲剧)——分析“三笑”
师: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试分析马谡“三笑”笑什么?
生:一笑孔明“多心”。“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反映马谡什么心理?什么性格?)认为诸葛亮多虑,庸人自扰,故体现他自以为是,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的性格。
二笑王平无能。当王平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篾视一切,狂妄轻敌,骄傲轻敌,死搬教条。
三笑司马胆小。司马懿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彼若有命(运气),不来围山!”照应之前的“片甲不回”之语——口出狂言,自鸣得意。
小结性格:刚愎自用,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勇于承担罪责)
4、分析了马谡的性格,我们再来分析诸葛亮
师:可以说马谡先有“三笑”,才有诸葛亮的“三哭”。鲁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欲写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针对全书而言所作的准确精辟的评价。不过,单就本文情节而言,这句话是不成立的,诸葛亮是一个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的人。他的“三哭”就是一个明证,请同学试着分析。
生:一是马谡悔罪后,他“挥泪”道,“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反映什么心理?)既有手足之情而不舍得杀又要维护军纪而不得不杀的矛盾心理。
二是蒋琬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心态。
三是武士献马首后,他“大哭不已”这时他心中的五味瓶打翻了,有悔恨,有内疚,有痛惜,有哀思。
师:为此,诸葛亮上表自罚已过,这是后话了。这样,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写人手法分析
1、对比(三笑三哭。)
2、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请学生举例分析)
3、侧面衬托 (请学生在文中找相关情节)
六、课堂小练习
师:失街亭,众人多说是马谡刚愎自用,麻痹轻敌,纸上谈兵之过,也有人说诸葛亮既能料事如神,为何要误用马谡?何况先主警告在前,所以失街亭错在诸葛亮。
你如何看待这事,这两个人?
请发挥你的创新思维,选择一个人为寄语对象,以“××,我想对你说,你错在……”为开头,用三两句话写写你的看法。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当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