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推荐]
我对爱书的人一向是高看一眼的,觉得他们的爱和坚守,在这个时代有一种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爱书和读书都需要一种特别的定力,那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自然之爱,纯净之爱,依赖的并非是毅力和恒心。安武林和孙卫卫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俩是纯粹的书痴、书虫,这在儿童文学圈子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曹文轩(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家连线]
孙卫卫,20世纪70年代生于陕西周至,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总编室主任、编委等职。现为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儿童文学作家班)学员。
出版有儿童小说《班长上台》、散文集《正好年轻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十余部。获过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中国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等。有作品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等。
喜欢买书,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工作,喜欢干净整洁,喜欢江南,喜欢大海,喜欢慢慢地长大。
[内容简介]
《喜欢书》收录的是孙卫卫近五年来和书有关的日记——或读书,或买书,或淘书,或赠书,或想书等等。这些日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似乎在和读者很随意地聊天儿,阅读后的收获不亚于读到一本本大书,因为作者把对几百本书的感悟,把名家的思考都凝结在他的日记里。同时附有作者喜欢的书的封面图近三百幅,《喜欢书》也可以当作一本励志书阅读,作者想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踏踏实实往前走,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精华分享]
同学们,孙卫卫老师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他与书相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那些充满童趣的日子里,看到阳光、笑容、温暖、友情……下面刊载的是《喜欢书》部分章节的精彩内容,一起来欣赏吧!
叶家人的认真
2009年11月5日 周四
1983年,六十五岁的叶至善为他的父亲叶圣陶整理序、跋、前言、后记,这就是当年出版的《叶圣陶序跋集》。2007年,叶小沫整理他父亲叶至善一生写的序和跋,两年后结集成《叶至善序跋集》。
叶小沫是1947年出生的,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已六十岁了。
我没有读过叶小沫的更多文章,仅就读过的,尤其是她为父亲这本书所写的后记,觉得她和她的父亲、祖父一样,是一个认真的人,一个踏实的人。
对于叶家的人,我向来非常敬佩。他们有渊博的知识,更有高尚的品格,这可能是家风的熏陶。故去的有叶圣陶和叶至善,正当年的有叶兆言(叶圣陶的孙子),都可以称得上谦谦君子,做事也极为认真。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想他老人家一定不是随随便便说这个话的,是他对人生的总结和体会。
叶至善从1986年开始编辑父亲的文集《叶圣陶集》,到1994年告一段落,耗时整整八年,共二十五卷,七百多万字。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叶圣陶集》,已八十三岁高龄的叶至善又将这七百多万字通读了一遍,对每一集进行了修订,并为他的父亲写出了三十六万字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后来他病倒了,新书出版后,他在病床上看到了这本书,此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叶小沫说她父亲把写序作跋当作与读者交心的机会,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他希望阅读的人能从中得到启发,跟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哪怕是一点点。
我很遗憾,叶至善先生活着的时候,我是有拜访他的机会的。2004年,他获得韬奋出版荣誉奖,我所在的报社要给他做一个专访。我如果要求去采访,应该可以当面向他请教的。
文比人长寿。叶老去了,他的文章在,他的精神在。
一本收藏一本阅读
2010年3月9日 周二
3月7日,央视《小崔会客》播出对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专访。主持人崔永元问柳署长一年读多少本书,柳署长说,他过去一年至少看两百本书,现在大概也是。
大家听后都很吃惊。崔永元说:“多少?两百本,天哪!”
柳斌杰署长说他很早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个时候特别是在学校读研究生时,老师要求每年至少读两百种以上,还要做笔记。
柳署长介绍他读书的一个方法——没有读的就不上架,放在办公桌上,等读过后再收起来。
我平时会买很多书,也会收到一些书,放得到处都是,要找到某本书很不容易,署长的这个方法,以后可以借鉴。把新书集中到一个地方,读过后再正式归位。
其实,会看书的人,都不是每一本书一字不落地读下来,可以挑着看,可以作为资料,经常翻看。书要为我所用,从书中获取知识,提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都这么想,但是,面对喜欢的书,还是不舍得在上面画记号。我决定,如果真是好书,一开始就买两本,一本阅读,涂涂画画;一本收藏,爱护有加。
向吴非老师致敬
2010年9月10日 周五
遇到青年教师,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推荐吴非老师的文章,不厌其烦地讲我阅读后的心得。吴非老师先前出过的几本书,我也买来,送给他们。我知道他们读后,会和我一样受到教益,也会和我一样,把自己的心得讲给更多的人。
我从小就对教师的职业心存敬畏。回忆我走过的路,我觉得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怎么说都不为过。不仅仅是教你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这两个字听上去似乎很大很虚,但是,你只要注意,它是实实在在伴随在我们身边的。比如:如何走路、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别人、不要做他人讨厌的事、不要妨碍别人,等等。看似小事,但如果没有做好,会影响我们的成长。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新著,也被称为告别讲台之作,因为他就要退休了。吴非老师教书育人一辈子,很多心得都通过他的文章呈现在人们面前。读他的文章,是在接受他的教诲。这样的教诲,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到脸红,敲打着我们的心。比如,因为老师的气度小,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小肚鸡肠,成不了大器;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力戒浮躁,不要着急,要“苦干”,等等。
他说他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向老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四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教师都喜欢吴非老师的文章,把他当作为人师的楷模,他的博客人气很高。虽然,他经常对教师们一些不好的做法提出批评,有时还很尖锐,但是,大家都理解他的苦心,理解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责任感,并和他一起把这样的爱扩大。
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向吴非老师致敬!
向一切有爱心、有责任感的老师致敬!
我对爱书的人一向是高看一眼的,觉得他们的爱和坚守,在这个时代有一种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爱书和读书都需要一种特别的定力,那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自然之爱,纯净之爱,依赖的并非是毅力和恒心。安武林和孙卫卫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俩是纯粹的书痴、书虫,这在儿童文学圈子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曹文轩(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家连线]
孙卫卫,20世纪70年代生于陕西周至,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总编室主任、编委等职。现为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儿童文学作家班)学员。
出版有儿童小说《班长上台》、散文集《正好年轻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十余部。获过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中国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等。有作品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等。
喜欢买书,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工作,喜欢干净整洁,喜欢江南,喜欢大海,喜欢慢慢地长大。
[内容简介]
《喜欢书》收录的是孙卫卫近五年来和书有关的日记——或读书,或买书,或淘书,或赠书,或想书等等。这些日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似乎在和读者很随意地聊天儿,阅读后的收获不亚于读到一本本大书,因为作者把对几百本书的感悟,把名家的思考都凝结在他的日记里。同时附有作者喜欢的书的封面图近三百幅,《喜欢书》也可以当作一本励志书阅读,作者想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踏踏实实往前走,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精华分享]
同学们,孙卫卫老师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他与书相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那些充满童趣的日子里,看到阳光、笑容、温暖、友情……下面刊载的是《喜欢书》部分章节的精彩内容,一起来欣赏吧!
叶家人的认真
2009年11月5日 周四
1983年,六十五岁的叶至善为他的父亲叶圣陶整理序、跋、前言、后记,这就是当年出版的《叶圣陶序跋集》。2007年,叶小沫整理他父亲叶至善一生写的序和跋,两年后结集成《叶至善序跋集》。
叶小沫是1947年出生的,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已六十岁了。
我没有读过叶小沫的更多文章,仅就读过的,尤其是她为父亲这本书所写的后记,觉得她和她的父亲、祖父一样,是一个认真的人,一个踏实的人。
对于叶家的人,我向来非常敬佩。他们有渊博的知识,更有高尚的品格,这可能是家风的熏陶。故去的有叶圣陶和叶至善,正当年的有叶兆言(叶圣陶的孙子),都可以称得上谦谦君子,做事也极为认真。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想他老人家一定不是随随便便说这个话的,是他对人生的总结和体会。
叶至善从1986年开始编辑父亲的文集《叶圣陶集》,到1994年告一段落,耗时整整八年,共二十五卷,七百多万字。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叶圣陶集》,已八十三岁高龄的叶至善又将这七百多万字通读了一遍,对每一集进行了修订,并为他的父亲写出了三十六万字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后来他病倒了,新书出版后,他在病床上看到了这本书,此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叶小沫说她父亲把写序作跋当作与读者交心的机会,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他希望阅读的人能从中得到启发,跟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哪怕是一点点。
我很遗憾,叶至善先生活着的时候,我是有拜访他的机会的。2004年,他获得韬奋出版荣誉奖,我所在的报社要给他做一个专访。我如果要求去采访,应该可以当面向他请教的。
文比人长寿。叶老去了,他的文章在,他的精神在。
一本收藏一本阅读
2010年3月9日 周二
3月7日,央视《小崔会客》播出对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专访。主持人崔永元问柳署长一年读多少本书,柳署长说,他过去一年至少看两百本书,现在大概也是。
大家听后都很吃惊。崔永元说:“多少?两百本,天哪!”
柳斌杰署长说他很早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个时候特别是在学校读研究生时,老师要求每年至少读两百种以上,还要做笔记。
柳署长介绍他读书的一个方法——没有读的就不上架,放在办公桌上,等读过后再收起来。
我平时会买很多书,也会收到一些书,放得到处都是,要找到某本书很不容易,署长的这个方法,以后可以借鉴。把新书集中到一个地方,读过后再正式归位。
其实,会看书的人,都不是每一本书一字不落地读下来,可以挑着看,可以作为资料,经常翻看。书要为我所用,从书中获取知识,提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都这么想,但是,面对喜欢的书,还是不舍得在上面画记号。我决定,如果真是好书,一开始就买两本,一本阅读,涂涂画画;一本收藏,爱护有加。
向吴非老师致敬
2010年9月10日 周五
遇到青年教师,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推荐吴非老师的文章,不厌其烦地讲我阅读后的心得。吴非老师先前出过的几本书,我也买来,送给他们。我知道他们读后,会和我一样受到教益,也会和我一样,把自己的心得讲给更多的人。
我从小就对教师的职业心存敬畏。回忆我走过的路,我觉得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怎么说都不为过。不仅仅是教你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这两个字听上去似乎很大很虚,但是,你只要注意,它是实实在在伴随在我们身边的。比如:如何走路、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别人、不要做他人讨厌的事、不要妨碍别人,等等。看似小事,但如果没有做好,会影响我们的成长。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新著,也被称为告别讲台之作,因为他就要退休了。吴非老师教书育人一辈子,很多心得都通过他的文章呈现在人们面前。读他的文章,是在接受他的教诲。这样的教诲,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到脸红,敲打着我们的心。比如,因为老师的气度小,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小肚鸡肠,成不了大器;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力戒浮躁,不要着急,要“苦干”,等等。
他说他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向老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四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教师都喜欢吴非老师的文章,把他当作为人师的楷模,他的博客人气很高。虽然,他经常对教师们一些不好的做法提出批评,有时还很尖锐,但是,大家都理解他的苦心,理解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责任感,并和他一起把这样的爱扩大。
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向吴非老师致敬!
向一切有爱心、有责任感的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