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你喜欢的书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推荐]
  我对爱书的人一向是高看一眼的,觉得他们的爱和坚守,在这个时代有一种非凡的意义和价值。爱书和读书都需要一种特别的定力,那是一种出自本能的自然之爱,纯净之爱,依赖的并非是毅力和恒心。安武林和孙卫卫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俩是纯粹的书痴、书虫,这在儿童文学圈子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曹文轩(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家连线]
  孙卫卫,20世纪70年代生于陕西周至,1998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总编室主任、编委等职。现为机关工作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儿童文学作家班)学员。
  出版有儿童小说《班长上台》、散文集《正好年轻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十余部。获过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中国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等。有作品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全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等。
  喜欢买书,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工作,喜欢干净整洁,喜欢江南,喜欢大海,喜欢慢慢地长大。
  [内容简介]
  《喜欢书》收录的是孙卫卫近五年来和书有关的日记——或读书,或买书,或淘书,或赠书,或想书等等。这些日记,亲切,自然,娓娓道来,似乎在和读者很随意地聊天儿,阅读后的收获不亚于读到一本本大书,因为作者把对几百本书的感悟,把名家的思考都凝结在他的日记里。同时附有作者喜欢的书的封面图近三百幅,《喜欢书》也可以当作一本励志书阅读,作者想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踏踏实实往前走,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精华分享]
  同学们,孙卫卫老师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他与书相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那些充满童趣的日子里,看到阳光、笑容、温暖、友情……下面刊载的是《喜欢书》部分章节的精彩内容,一起来欣赏吧!
  叶家人的认真
  2009年11月5日 周四
  1983年,六十五岁的叶至善为他的父亲叶圣陶整理序、跋、前言、后记,这就是当年出版的《叶圣陶序跋集》。2007年,叶小沫整理他父亲叶至善一生写的序和跋,两年后结集成《叶至善序跋集》。
  叶小沫是1947年出生的,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已六十岁了。
  我没有读过叶小沫的更多文章,仅就读过的,尤其是她为父亲这本书所写的后记,觉得她和她的父亲、祖父一样,是一个认真的人,一个踏实的人。
  对于叶家的人,我向来非常敬佩。他们有渊博的知识,更有高尚的品格,这可能是家风的熏陶。故去的有叶圣陶和叶至善,正当年的有叶兆言(叶圣陶的孙子),都可以称得上谦谦君子,做事也极为认真。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想他老人家一定不是随随便便说这个话的,是他对人生的总结和体会。
  叶至善从1986年开始编辑父亲的文集《叶圣陶集》,到1994年告一段落,耗时整整八年,共二十五卷,七百多万字。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叶圣陶集》,已八十三岁高龄的叶至善又将这七百多万字通读了一遍,对每一集进行了修订,并为他的父亲写出了三十六万字的传记《父亲长长的一生》。后来他病倒了,新书出版后,他在病床上看到了这本书,此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叶小沫说她父亲把写序作跋当作与读者交心的机会,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他希望阅读的人能从中得到启发,跟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教训,哪怕是一点点。
  我很遗憾,叶至善先生活着的时候,我是有拜访他的机会的。2004年,他获得韬奋出版荣誉奖,我所在的报社要给他做一个专访。我如果要求去采访,应该可以当面向他请教的。
  文比人长寿。叶老去了,他的文章在,他的精神在。
  一本收藏一本阅读
  2010年3月9日 周二
  3月7日,央视《小崔会客》播出对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专访。主持人崔永元问柳署长一年读多少本书,柳署长说,他过去一年至少看两百本书,现在大概也是。
  大家听后都很吃惊。崔永元说:“多少?两百本,天哪!”
  柳斌杰署长说他很早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个时候特别是在学校读研究生时,老师要求每年至少读两百种以上,还要做笔记。
  柳署长介绍他读书的一个方法——没有读的就不上架,放在办公桌上,等读过后再收起来。
  我平时会买很多书,也会收到一些书,放得到处都是,要找到某本书很不容易,署长的这个方法,以后可以借鉴。把新书集中到一个地方,读过后再正式归位。
  其实,会看书的人,都不是每一本书一字不落地读下来,可以挑着看,可以作为资料,经常翻看。书要为我所用,从书中获取知识,提高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一直都这么想,但是,面对喜欢的书,还是不舍得在上面画记号。我决定,如果真是好书,一开始就买两本,一本阅读,涂涂画画;一本收藏,爱护有加。
  向吴非老师致敬
  2010年9月10日 周五
  遇到青年教师,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推荐吴非老师的文章,不厌其烦地讲我阅读后的心得。吴非老师先前出过的几本书,我也买来,送给他们。我知道他们读后,会和我一样受到教益,也会和我一样,把自己的心得讲给更多的人。
  我从小就对教师的职业心存敬畏。回忆我走过的路,我觉得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怎么说都不为过。不仅仅是教你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这两个字听上去似乎很大很虚,但是,你只要注意,它是实实在在伴随在我们身边的。比如:如何走路、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别人、不要做他人讨厌的事、不要妨碍别人,等等。看似小事,但如果没有做好,会影响我们的成长。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新著,也被称为告别讲台之作,因为他就要退休了。吴非老师教书育人一辈子,很多心得都通过他的文章呈现在人们面前。读他的文章,是在接受他的教诲。这样的教诲,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到脸红,敲打着我们的心。比如,因为老师的气度小,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小肚鸡肠,成不了大器;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力戒浮躁,不要着急,要“苦干”,等等。
  他说他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向老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四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教师都喜欢吴非老师的文章,把他当作为人师的楷模,他的博客人气很高。虽然,他经常对教师们一些不好的做法提出批评,有时还很尖锐,但是,大家都理解他的苦心,理解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责任感,并和他一起把这样的爱扩大。
  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向吴非老师致敬!
  向一切有爱心、有责任感的老师致敬!
其他文献
夜里很黑,夜里很静,  小鱼小鱼,你睡在哪里?    狐狸的脚印儿通向洞口,  小狗的脚印儿通向窝里。  松鼠的脚印儿通向树洞,  老鼠的脚印儿通向地洞。    河里没有,水里没有,  你的脚印儿,哪儿也没有。    黑糊糊的,静悄悄的,  小鱼小鱼,你睡在哪里?    [诗海拾贝]  夜里所有的小动物都睡觉了,诗中这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好奇地寻找着他身边的小动物的家,他顺着脚印儿找到了狐狸、小狗、
  
为了探究作文教学模式,引导作文教学方向,总结作文教改经验,推出作文教学新秀,2010年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教育部主管)、《语文世界》杂志社(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主办)、《小学教学》编辑部(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编辑部(语文报社主办)与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联合主办,邯郸市复兴区文化教育体育局与邯郸市百花小学承办的“媒体看课·2010全国小学作文教学擂台赛”活动在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整,第29届奥运会在首都北京“鸟巢”体育馆正式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国际友人欢聚一堂,谈笑风生,整个会场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仪式开始,一名运动健将举着奥运圣火进场。当火炬插在场地中间的草坪上时,顿时全场灯灭,音响里传出野兽的嚎叫——这是远古的人们在打猎……接着一束追光打下来,一个山顶洞人来到场地中间“燧木取火”。火一出来,刘翔点燃火把绕场一周,场地上升起了“长城”
学了课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老师布置作文《假如我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老师说我写得与众不同,爸爸批评我立意不高,可我只会怎样想就怎样写……  ——题记    假如我是一只赖蛤蟆,  我会去找好朋友青蛙或牛蛙,  顺便看一下它们的儿子小蝌蚪,  即便我很丑,丑得吓人。    假如我是一只赖蛤蟆,  我会整天想吃天鹅肉,  想知道天鹅肉到底是什么味道,  即便我不能展翅飞翔。    假如
我有一个好哥哥,对我很好,什么事都让着我,我也很喜欢我的好哥哥。  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饭馆吃饭,所有的菜都上完后,服务员端上一盘水果,有西瓜、小西红柿和香瓜。我最爱香瓜了,于是我毫不客气地拿了两块瓜,一边吃还一边看着盘子里剩下的最后一块。我心想:“等我吃完这两块,盘子里的那块我也拿过来。”这时哥哥的筷子伸进盘里夹走了最后的那块,放进了嘴里,我急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哥哥见到这个情景,连忙说:“
  
《捣蛋鬼日记》是欧洲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著作,记录了一个九岁男孩儿加尼诺种种传奇的“捣蛋”经历。在这本绝对令你捧腹大笑的日记中,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回童年所有的快乐和委屈,重温一段属于你自己的童年时光!想知道加尼诺如何“聪明”地“捣蛋”吗?那就快来认识他吧!他会带你进入刺激而充满想象力的欢乐世界。  (尼莫)    [作家连线]    万巴(1860~1920),原名路易吉·贝特利,意大利著名儿童文
巫婆好  同事的女儿晨晨一岁半了。一天,同事碰见姑姑,于是连忙叫女儿:“快叫姑婆好!”晨晨很听话地叫道:“巫婆(姑婆)好!”同事的姑姑笑着摆摆手:“没叫好,姑婆怎么成巫婆了?再来一遍。”晨晨看着妈妈的嘴形,认认真真地又叫了一遍:“鸡婆好!”吓得姑婆急忙叫道:“我情愿当巫婆,你就叫我巫婆吧!”    玩笑  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教堂外皮皮对东东说:  “无聊死了,有没有什么好玩儿的?”  “玩什么好
认识我的人都以为,我的世界很大、很大,除了我,还有很多书;而我却认为,我的世界其实很小、很小,除了我,只剩下书。  我常常问自己:“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呢?”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回答:“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随心所欲地读自己喜欢的书,能够在周末到图书馆泡上一整天,这都是一种享受。”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次凌晨“窃读”,让我的心情激动得难以言表。  那是我8岁的时候,有一天,我从廊坊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尼尔斯骑鹅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