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考方式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分别从教学内容需要具有潜在社交价值、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新兴模式、教学方法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以实现其情感共振出发,讨论如何找出让当今大学生更好学习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切入点。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设计 驱动 情感共振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91-01
当今,95后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网络产业及各种衍生品的高度发展,了解世界、接收知识的途径之多是以往数代学生根本无法想象的。来自各种途径的多样化知识使得他们思想、个性多元化。面对这样的大学生,我国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大多数大学班级授课制下的大班教学(一个班人数往往超过50人)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一代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最初的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到后来的加强大学英语工具性及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英语(EGP)之区分, 直至近年来慕课、微课的兴起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拾柴添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将如何规划设计呢?
在美国学者马杰(R·Mager)的教学设计步骤里, “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如何判断我已经达到了那里?” [1]是三个依次需要解答的问题。根据马杰的观点,“我要去哪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实质上是一种导向性的教学目标;“我如何去那里?”则是指教学目标方向行进的方式、途径等;“我如何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是指自我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在马杰教学设计三问当中如何理解关键词“我”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向性活动,题面上是我(教师)要去哪里,而在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中,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人为因素,所以 “我(学生)要去哪里?”才是最重要的中心性质问题。“学生要去哪里?”是课堂的中心:它既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可能是较为模糊的能力情感目标,还可能是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某一项任务或学生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要去哪里”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备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的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构思的切入点,切入点不同可能课堂教学的面貌、效果都会不同。切入点如果没选好,就可能在教学设计上乃至教学效果上走弯路。下面谈谈几种教学切入的方法和教師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从“具有潜在交际价值”开始
在教学内容当中选择最具实用价值性的一点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如果要把这点更好地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笔者引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三个核心环节[2]中第一环节—“驱动”环节(motivating)来做一解释。驱动环节就是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3]。教师设计的这个能激发学生完成热情的“合适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必然是一个能够满足“学生去哪里”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5单元Text A课文中,海伦·凯勒用优美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如果拥有三天光明,她会看见美妙的万物。这是篇有名的散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传统的单词语法等语言点学习,更应当思考提炼本篇课文中对学生来说“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内容。笔者认为,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用假如、如果的语气勾勒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虚拟语气的使用。这个语言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学过并且应该掌握了这个语言点(至少在练习、考试当中)。然而就普遍情况而言,相对缺乏听说训练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大多没有在听说写等直接交际技能中好好掌握这些重要语法点。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会从课文中该语言点的使用到交际的需要着手,帮助学生在口语交流和写作等交际技能中熟练地使用虚拟语气,这对学生今后可能的英语交流有所帮助。
二、从新兴课程模式开始
从教学媒体的特点入手,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现代的课堂教学媒体多,但是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媒体不能替代的特性,运用好媒体的特别作用会对英语课堂起到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今95后大学生大多擅长使用各种网络媒体、手机App。因为有后者这个背景,现今谈大学教学改革必谈慕课、微课。教育界普遍认为95后乃至不久后的00后大学生会很好地接受慕课微课等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课程模式,并且学习效率、教学效果都会得到大大提升。毫无疑问,慕课、微课等新兴课程模式革新了教学理念,是应对当今时代知识爆炸、终身学习趋势最好的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充分运用当今一代大学生擅长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个单元开始部分的Quotes是几则名人名言,教师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从名人生平介绍开始到对每句话做同义转述,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厌倦。而如果用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等特点于一身的微课进行Quotes学习,会使学生对这一则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注意力更集中,而且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
三、从情感共振开始
从能力、情感等目标入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活动流程。人的认知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攀升的,人的情感更是有一个触动、共鸣、发泄,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是在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差异很大,这样就更需要从学生的能力、情感目标切入,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流程。如此,由低到高的教学设计环节、分层递进的教学任务自然会令教学活动过程环环相扣,紧密而深入。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册3单元Text B课文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After Twenty Years。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学生们只有仔细阅读才能领略到欧亨利精巧的情节设计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这样的课文结构,如果设计成学生们自导自演的Role play,会使他们主动地研习课文,而部分同学在讲台上的角色扮演会使得班级所有学生都受到教学内容的情感感染,以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点,而且是教师思考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当今新教学方式的把握和运用、对学生及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作为面向一个大班的大学英语教师,面对众多成长变化大、个体差异大的学生,传统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师应当更全面的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接收新兴有效的教学理念,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从抓好切入点入手优化教学过程设计,让全体学生更好的在英语语言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4.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387-398.
[3]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7(2):3-12.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设计 驱动 情感共振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91-01
当今,95后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网络产业及各种衍生品的高度发展,了解世界、接收知识的途径之多是以往数代学生根本无法想象的。来自各种途径的多样化知识使得他们思想、个性多元化。面对这样的大学生,我国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大多数大学班级授课制下的大班教学(一个班人数往往超过50人)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一代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最初的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到后来的加强大学英语工具性及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通用英语(EGP)之区分, 直至近年来慕课、微课的兴起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拾柴添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将如何规划设计呢?
在美国学者马杰(R·Mager)的教学设计步骤里, “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如何判断我已经达到了那里?” [1]是三个依次需要解答的问题。根据马杰的观点,“我要去哪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实质上是一种导向性的教学目标;“我如何去那里?”则是指教学目标方向行进的方式、途径等;“我如何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是指自我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在马杰教学设计三问当中如何理解关键词“我”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向性活动,题面上是我(教师)要去哪里,而在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中,学生无疑是最重要的人为因素,所以 “我(学生)要去哪里?”才是最重要的中心性质问题。“学生要去哪里?”是课堂的中心:它既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可能是较为模糊的能力情感目标,还可能是学生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某一项任务或学生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要去哪里”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备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的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构思的切入点,切入点不同可能课堂教学的面貌、效果都会不同。切入点如果没选好,就可能在教学设计上乃至教学效果上走弯路。下面谈谈几种教学切入的方法和教師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从“具有潜在交际价值”开始
在教学内容当中选择最具实用价值性的一点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如果要把这点更好地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笔者引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三个核心环节[2]中第一环节—“驱动”环节(motivating)来做一解释。驱动环节就是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3]。教师设计的这个能激发学生完成热情的“合适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必然是一个能够满足“学生去哪里”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5单元Text A课文中,海伦·凯勒用优美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如果拥有三天光明,她会看见美妙的万物。这是篇有名的散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传统的单词语法等语言点学习,更应当思考提炼本篇课文中对学生来说“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内容。笔者认为,正如这篇文章的标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用假如、如果的语气勾勒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虚拟语气的使用。这个语言点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学过并且应该掌握了这个语言点(至少在练习、考试当中)。然而就普遍情况而言,相对缺乏听说训练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大多没有在听说写等直接交际技能中好好掌握这些重要语法点。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会从课文中该语言点的使用到交际的需要着手,帮助学生在口语交流和写作等交际技能中熟练地使用虚拟语气,这对学生今后可能的英语交流有所帮助。
二、从新兴课程模式开始
从教学媒体的特点入手,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现代的课堂教学媒体多,但是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媒体不能替代的特性,运用好媒体的特别作用会对英语课堂起到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今95后大学生大多擅长使用各种网络媒体、手机App。因为有后者这个背景,现今谈大学教学改革必谈慕课、微课。教育界普遍认为95后乃至不久后的00后大学生会很好地接受慕课微课等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课程模式,并且学习效率、教学效果都会得到大大提升。毫无疑问,慕课、微课等新兴课程模式革新了教学理念,是应对当今时代知识爆炸、终身学习趋势最好的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充分运用当今一代大学生擅长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学习。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每个单元开始部分的Quotes是几则名人名言,教师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从名人生平介绍开始到对每句话做同义转述,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厌倦。而如果用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等特点于一身的微课进行Quotes学习,会使学生对这一则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注意力更集中,而且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
三、从情感共振开始
从能力、情感等目标入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活动流程。人的认知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攀升的,人的情感更是有一个触动、共鸣、发泄,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是在大班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差异很大,这样就更需要从学生的能力、情感目标切入,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流程。如此,由低到高的教学设计环节、分层递进的教学任务自然会令教学活动过程环环相扣,紧密而深入。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册3单元Text B课文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After Twenty Years。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学生们只有仔细阅读才能领略到欧亨利精巧的情节设计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这样的课文结构,如果设计成学生们自导自演的Role play,会使他们主动地研习课文,而部分同学在讲台上的角色扮演会使得班级所有学生都受到教学内容的情感感染,以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点,而且是教师思考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当今新教学方式的把握和运用、对学生及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作为面向一个大班的大学英语教师,面对众多成长变化大、个体差异大的学生,传统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师应当更全面的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接收新兴有效的教学理念,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从抓好切入点入手优化教学过程设计,让全体学生更好的在英语语言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4.
[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387-398.
[3]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7(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