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油藏为河流相疏松砂岩油藏,聚合物驱是提高此类油藏的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七区西41-51注聚区在注聚过程中,由于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油藏局部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影响了此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本文在地质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井例,通过分析油藏非均质性,制定措施完善注聚区井网,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分析显示,河流相储层中的边滩通常具有较高的孔渗条件,垂向上易形成注入流体的优势渗流通道,平面上多成舌状延伸,匹配注聚段塞的形成时间,对控制井点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挖潜,可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聚合物驱;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
在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中的剩余油通常存在于注入流体未波及或者波及程度较低的部位。在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油藏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剩余油:一是不规则大型砂体的边角地区或被各种泥质遮挡物分割形成的滞留区;二是岩性剧烈变化,主砂体已大规模水淹,在其周围呈镶边或搭桥形态的储层;三是断层附近现有井网难以控制或控制不住的部位;四是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只采不注或者单向受效而遗留的剩余油[1,2]。剩余油的形成与储层的非均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储层为陆相湖盆的河流相沉积,河流相沉积具有相带窄,平面相变快的特点,加之不同期次的砂体在垂向上频繁交错,叠合分布,从而具有强非均质性,剩余油的分布也复杂的多。七区西馆上段的储层非均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据统计七区西馆上段4、5砂层组分层系数(研究层内平均单井钻遇的砂体层数)分别为3.18和3.58,单层厚度仅为2.75和4.6m,渗透率级差可达10以上,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二是平面非均质性严重:河流相砂体分布规模小,单个砂体面积小,储量低,土豆状砂体占砂体总数80%以上。
1 基本情况
GO7-41N125井区位于七区西41-51注聚区边部,南部靠近断层,42层砂体发育,共有1口水井(GO7-40-1135)和4口油井(GO7-41-125、GO7-41N125、GO7-40-145、GO7-40N145),井組控制可采储量1.6万吨,前期3口井生产42层,累产0.11万吨,开发效果较差。
2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2.1 平面非均质性
密井网条件下,空间复杂储集砂体在纵向上基本可以细分到一个单一的沉积时间单元,从而对应一个统一的水动力单元,同过对平面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的分析,可以比较真实的呈现曲流河的砂体形态,从而对其规模、内部结构和渗透率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分析剩余油的富集区[4,5]。
对GO7-41N125井组42层储层物性进行统计分析,GO7-41N125附近是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极大值区,且远高于同井区的其他油井。高值区沿注聚井GO7-40-1135向GO7-41N125呈带状分布,平面形态上近似于曲流河沉积模式中的边滩沉积。
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连通体内部储层质量的差异会导致平面渗流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储层中流体运动不均一。注入流体优先进入高渗的储层部位,沿着高压力梯度方向进行突进,直至该方向的压力梯度变小后才向两侧扩展。在GO7-41N125井组中,GO7-40-1135井的注入流体会沿着高渗带向GO7-41N125方向推进,由于在东西方向上储层物性变化非常剧烈,压力梯度不会在垂直于高渗带的方向上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平面上舌状的高渗透条带将是剩余油的最有利聚集区。
2.2 垂向非均质性
在开发过程中,油井在垂向上有向上和向下两个驱油方向,在七区西馆上41-51极其平缓的构造背景下,低幅度的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考虑储层的垂向非均质性时,储集物性的差异是合层开采时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GO7-41N125井馆上4砂层组识别出两个曲流河沉积序列:序列的下半部分为河道亚相的边滩砂体,砂体的底部与上期次河漫亚相沉积的细粒沉积物突变接触,边滩砂体通常显示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上半部分为河漫亚相的泥岩和粉砂岩交替出现[3]。两个序列中间有泥质夹层互不连通。
GO7-41N125井垂向非均质性主要体现在上部的42层储层发育薄,渗透率高(10958mD),下部的45层发育厚,但渗透率相对较低(648mD),两层在水井连通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会在剩余油富集的42层形成优势渗流通道,下部剩余油相对较少的45层在生产过程中对42层的干扰将大幅度降低。
3 应用效果分析
在对GO7-41N125井组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42层在GO7-41N125和GO7-40-1135之间存在剩余油富集且存在优势的渗流通道。单向对应注聚井GO7-40-1135于2013.12开始注聚,注聚初期阻力系数与正常注水时无明显变化,至2015.11阻力系数增至1.54,认为注聚段塞已经基本形成[6]。综上,GO7-41N125于2015.12-2016.1补孔42层合采42 45,措施前生产情况日液13.1t,日油1.9t,含水82.3,措施初期日液25.3t,日油3.4t,含水85.3%,目前日液53.4t,日油7.3t,含水86.3%,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4结论
河流相储层中的边滩通常具有较高的孔渗条件,垂向上易形成注入流体的优势渗流通道,平面上多成舌状延伸,匹配注聚段塞的形成时间,对控制井点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挖潜,可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阳,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表征.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
[2]张贤松等,陆相沉积多层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层系组合界限研究.油田化学,2013,30(3).
[3]姜在兴,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4]刘志雄等,一类典型油藏注聚时机研究.石油与天然气学报,2012,34(2)136-138.
[5]刘丽等,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开发指标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26),435-438 .
[6]康晓东等,评价注聚效果的霍尔导数曲线法.中国海上油气,2007,19(3)173-175.
关键词:聚合物驱;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
在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中的剩余油通常存在于注入流体未波及或者波及程度较低的部位。在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油藏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剩余油:一是不规则大型砂体的边角地区或被各种泥质遮挡物分割形成的滞留区;二是岩性剧烈变化,主砂体已大规模水淹,在其周围呈镶边或搭桥形态的储层;三是断层附近现有井网难以控制或控制不住的部位;四是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只采不注或者单向受效而遗留的剩余油[1,2]。剩余油的形成与储层的非均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储层为陆相湖盆的河流相沉积,河流相沉积具有相带窄,平面相变快的特点,加之不同期次的砂体在垂向上频繁交错,叠合分布,从而具有强非均质性,剩余油的分布也复杂的多。七区西馆上段的储层非均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据统计七区西馆上段4、5砂层组分层系数(研究层内平均单井钻遇的砂体层数)分别为3.18和3.58,单层厚度仅为2.75和4.6m,渗透率级差可达10以上,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二是平面非均质性严重:河流相砂体分布规模小,单个砂体面积小,储量低,土豆状砂体占砂体总数80%以上。
1 基本情况
GO7-41N125井区位于七区西41-51注聚区边部,南部靠近断层,42层砂体发育,共有1口水井(GO7-40-1135)和4口油井(GO7-41-125、GO7-41N125、GO7-40-145、GO7-40N145),井組控制可采储量1.6万吨,前期3口井生产42层,累产0.11万吨,开发效果较差。
2 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2.1 平面非均质性
密井网条件下,空间复杂储集砂体在纵向上基本可以细分到一个单一的沉积时间单元,从而对应一个统一的水动力单元,同过对平面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的分析,可以比较真实的呈现曲流河的砂体形态,从而对其规模、内部结构和渗透率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分析剩余油的富集区[4,5]。
对GO7-41N125井组42层储层物性进行统计分析,GO7-41N125附近是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极大值区,且远高于同井区的其他油井。高值区沿注聚井GO7-40-1135向GO7-41N125呈带状分布,平面形态上近似于曲流河沉积模式中的边滩沉积。
储层平面的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连通体内部储层质量的差异会导致平面渗流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储层中流体运动不均一。注入流体优先进入高渗的储层部位,沿着高压力梯度方向进行突进,直至该方向的压力梯度变小后才向两侧扩展。在GO7-41N125井组中,GO7-40-1135井的注入流体会沿着高渗带向GO7-41N125方向推进,由于在东西方向上储层物性变化非常剧烈,压力梯度不会在垂直于高渗带的方向上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平面上舌状的高渗透条带将是剩余油的最有利聚集区。
2.2 垂向非均质性
在开发过程中,油井在垂向上有向上和向下两个驱油方向,在七区西馆上41-51极其平缓的构造背景下,低幅度的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考虑储层的垂向非均质性时,储集物性的差异是合层开采时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GO7-41N125井馆上4砂层组识别出两个曲流河沉积序列:序列的下半部分为河道亚相的边滩砂体,砂体的底部与上期次河漫亚相沉积的细粒沉积物突变接触,边滩砂体通常显示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上半部分为河漫亚相的泥岩和粉砂岩交替出现[3]。两个序列中间有泥质夹层互不连通。
GO7-41N125井垂向非均质性主要体现在上部的42层储层发育薄,渗透率高(10958mD),下部的45层发育厚,但渗透率相对较低(648mD),两层在水井连通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会在剩余油富集的42层形成优势渗流通道,下部剩余油相对较少的45层在生产过程中对42层的干扰将大幅度降低。
3 应用效果分析
在对GO7-41N125井组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42层在GO7-41N125和GO7-40-1135之间存在剩余油富集且存在优势的渗流通道。单向对应注聚井GO7-40-1135于2013.12开始注聚,注聚初期阻力系数与正常注水时无明显变化,至2015.11阻力系数增至1.54,认为注聚段塞已经基本形成[6]。综上,GO7-41N125于2015.12-2016.1补孔42层合采42 45,措施前生产情况日液13.1t,日油1.9t,含水82.3,措施初期日液25.3t,日油3.4t,含水85.3%,目前日液53.4t,日油7.3t,含水86.3%,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4结论
河流相储层中的边滩通常具有较高的孔渗条件,垂向上易形成注入流体的优势渗流通道,平面上多成舌状延伸,匹配注聚段塞的形成时间,对控制井点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挖潜,可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阳,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表征.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
[2]张贤松等,陆相沉积多层非均质油藏聚合物驱层系组合界限研究.油田化学,2013,30(3).
[3]姜在兴,沉积学.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4]刘志雄等,一类典型油藏注聚时机研究.石油与天然气学报,2012,34(2)136-138.
[5]刘丽等,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开发指标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26),435-438 .
[6]康晓东等,评价注聚效果的霍尔导数曲线法.中国海上油气,2007,19(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