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在所有志愿者的行列里面,高校学生志愿者占主导地位,为了保证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长期有效且优质有序地进行,需要对其志愿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存在消极心理的影响等内容,并提出了应对机制及模式创新。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志愿服务 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91-03
志愿服务队伍一直以来是维系现代社会稳定的润滑剂,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先锋队。目前我国的志愿者队伍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其中学生则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有效地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遵守“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将有助于营造文明校园,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社会整体素养与满足指数。
一、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心理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不同学院的3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具有普遍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49份,收回率为830%,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9639%。调查对象中,男生72人(占2432%),女生224人(占7568%);大一学生62人(占2534%),大二学生154人(占6216%),大三学生22人(占946%),大四学生11人(占304%)。
二、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的回报下,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提供服务的人。中国志愿服务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也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需结合中国实际,向西方国家学习,高效把握住高校学生这个大群体,呼吁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来。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
首先,从组织者方面來看,一般由各高校的团委来负责指导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总—分”的框架构建志愿服务工作,“分”是指在校團委的领导下,各院系团委组织成立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分队,构成一个全校性的志愿服务系统。另外,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来看,各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在整个学年中,尤其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与成果。在这,我们主要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来反映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志愿服务现状,进而反映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二)组织者多为学生,比较局限
中国是一个志愿服务开展相对较晚的国家,在志愿服务机制方面与部分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组织者对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解深度不够。此外,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一般为在校大学生,而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以及经验方面的局限,往往影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筹划。同时在校学生易把眼光局限在校内,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导致被志愿服务机构的选择范围大大缩小。
(三)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为单薄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内容类型的单薄,当今大学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仍然是从传统路线出发,开展一系列的传统志愿服务活动。在问卷调查中,4996%受访者表示志愿活动内容太过无聊导致他们不想参加志愿活动。当然,这样传统型的志愿活动我们要传承,但不能仅仅拘泥于这样的传统活动,而是要打开思维更好地发展与创新,让志愿活动多元化。
二是志愿服务内容深度的单薄,部分大学生承办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局限于校园,不能将思路往深度与广度的方向扩展。同时,许多活动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有时仅仅只能满足被服务者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更深层次的需要,长此以往便大大削弱了高校学生志愿者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消极心理及影响
高校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总体素质较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他们对志愿行为的态度,可间接反映大学生精神风貌。但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并对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多重影响。
(一)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消极心理
从问卷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诸多消极心理,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第一,主观因素方面。度过周末的方式中仅有2264%的受访者选择做志愿活动,而有2331%的受访者是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单一,拒绝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第二,客观因素方面。4662%的受访者认为路途遥远是他们不愿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受访者中占6983%的人表示志愿服务时期的天气情况是决定是否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
(二)消极心理对志愿者精神形象的影响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发现,志愿活动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志愿服务的时间、交通中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天气的因素等会影响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心态的影响,如果一个志愿者对志愿活动抱有消极心态,那么他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积极甚至是厌倦的情绪,因此导致志愿服务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志愿活动中高校学生志愿者应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消极心态的产生。
(三)消极心理对志愿服务未来再开展的影响
调查问卷大多数填写者为大二学生,在大学的两年生活中,参加0-3次志愿活动的同学占6486%。当志愿者在一次活动中,因为路途时间过长、活动内容无聊等因素产生消极的心态,会影响他对以后志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把这种消极的心态带给身边的人。这对以后志愿活动的开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四)消极心理對社会风气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周末大多会选择在学校上自习、出学校玩等。在300名受访群众中选择做志愿活动的仅有67人(占2264%)。
这个社会有很多群体需要我们去帮助,有许多感人的事迹需要我们去口口相传。志愿者就像雾霾中的绿树,力量虽微薄却一直矗立在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当我们的社会中选择做志愿活动的人逐渐减少时,我们的家园也会慢慢被冷漠所侵蚀。
四、应对机制及模式创新
高校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增强了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质上反映了当代青年助人为乐、甘愿奉献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通过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四个对策,并对之前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模式创新,使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交通安全因素的协调解决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占4662%的高校学生因为路途遥远而拒绝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由于路途遥远会使得在行进中不安全因素增多,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考虑因素中,8834%的人表示会考虑安全问题。
对于交通安全方面,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应提前安排好路线,并且派人进行踩点,确认一切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活动。所有的志愿者一起出发,经安排路线前往目的地,禁止任何人私自更换路线或者中途离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租大巴车或者乘坐校车前往志愿服务点,这样会大大降低交通安全隐患。以郑州东站志愿服务基地为例,郑州东站会为每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购买保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结合
激勵理论是人类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而来的一套科学理论,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看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从而导致整体向心力不足等问题。故应当掌握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种不同的激励方法,有的放矢地将志愿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调查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动机中,5263%的高校学生对于参加志愿活动获得荣誉表示比较关注,而307%的志愿者表示非常关注获得荣誉。对于志愿服务类型,由于没有颁发证书导致不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只占到了405%。
因此,应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志愿活动。如在郑州东站志愿服务活动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协对积极参与组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授予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分为一星至七星),定期举行表彰仪式,并颁发相应证书和奖品。此方式有效地激励了青年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三)被志愿服务机构的升级(如东站模式),提升价值体现度
对于被志愿服务机构的筛选,应综合多方面考虑。就郑州东站志愿服务基地来说,郑州东站给予以下两点保障:第一,由上级团组织拨付专项活动经费;第二,志愿者保险、交通费及服务期间伙食由郑州东站提供。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2758%的人表示会考虑志愿服务过程中是否发放补贴;有269%的人是因为缺少补助而放弃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因此,在志愿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相应的保障,进而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四)志愿服务模块的优化组合
1.阶梯制度
阶梯制度是指由具有相对经验的志愿者,依次与每队新志愿者进行志愿活动,以保证活动正常进行。每期志愿者共分为四组(每组10人),轮流进行志愿服务。每周末共去两组志愿者,第一次周末志愿活动中,周日的志愿者小队中包含部分周六志愿小队的成员,第二次周末志愿活动中,周六包含第一次周日志愿者小队部分成员,依次类推。
实行阶梯模式,每次志愿活动都有部分人员为已参与者,可以依据参与者的经验,对新志愿者进行引导和解答,在每次活动中,如遇突发情况,有相对经验的人员及相关负责人,能够及时进行应急措施,以保证志愿者的安全及活动的正常进行。
2.多重保障
多重保障模式是指,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与郑州东站共同协商,确定下来的一系列保证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人身安全及保证活动质量的相关制度。
多重保障模式中,郑州东站为志愿活动中的每名志愿者提供保险,使我校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人身安全得以保
障,并且我院设立的奖惩制度使每次的志愿活动的质量得以保证。双方共同达成协议,从而使每次志愿活动能够高质量且有效地完成,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长生,张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生志愿服务,2016(6).
[2]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
[3]王观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4]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志愿服务 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91-03
志愿服务队伍一直以来是维系现代社会稳定的润滑剂,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先锋队。目前我国的志愿者队伍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其中学生则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有效地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遵守“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将有助于营造文明校园,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社会整体素养与满足指数。
一、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心理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不同学院的3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具有普遍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49份,收回率为830%,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9639%。调查对象中,男生72人(占2432%),女生224人(占7568%);大一学生62人(占2534%),大二学生154人(占6216%),大三学生22人(占946%),大四学生11人(占304%)。
二、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的回报下,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提供服务的人。中国志愿服务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也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需结合中国实际,向西方国家学习,高效把握住高校学生这个大群体,呼吁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来。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
首先,从组织者方面來看,一般由各高校的团委来负责指导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总—分”的框架构建志愿服务工作,“分”是指在校團委的领导下,各院系团委组织成立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分队,构成一个全校性的志愿服务系统。另外,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来看,各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在整个学年中,尤其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与成果。在这,我们主要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来反映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志愿服务现状,进而反映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二)组织者多为学生,比较局限
中国是一个志愿服务开展相对较晚的国家,在志愿服务机制方面与部分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组织者对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解深度不够。此外,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一般为在校大学生,而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以及经验方面的局限,往往影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筹划。同时在校学生易把眼光局限在校内,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导致被志愿服务机构的选择范围大大缩小。
(三)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较为单薄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志愿服务内容类型的单薄,当今大学校园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仍然是从传统路线出发,开展一系列的传统志愿服务活动。在问卷调查中,4996%受访者表示志愿活动内容太过无聊导致他们不想参加志愿活动。当然,这样传统型的志愿活动我们要传承,但不能仅仅拘泥于这样的传统活动,而是要打开思维更好地发展与创新,让志愿活动多元化。
二是志愿服务内容深度的单薄,部分大学生承办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局限于校园,不能将思路往深度与广度的方向扩展。同时,许多活动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有时仅仅只能满足被服务者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更深层次的需要,长此以往便大大削弱了高校学生志愿者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消极心理及影响
高校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总体素质较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符合广大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希望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报社会的培育。他们对志愿行为的态度,可间接反映大学生精神风貌。但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并对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多重影响。
(一)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消极心理
从问卷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诸多消极心理,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第一,主观因素方面。度过周末的方式中仅有2264%的受访者选择做志愿活动,而有2331%的受访者是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单一,拒绝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第二,客观因素方面。4662%的受访者认为路途遥远是他们不愿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受访者中占6983%的人表示志愿服务时期的天气情况是决定是否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
(二)消极心理对志愿者精神形象的影响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发现,志愿活动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志愿服务的时间、交通中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天气的因素等会影响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心态的影响,如果一个志愿者对志愿活动抱有消极心态,那么他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积极甚至是厌倦的情绪,因此导致志愿服务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志愿活动中高校学生志愿者应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消极心态的产生。
(三)消极心理对志愿服务未来再开展的影响
调查问卷大多数填写者为大二学生,在大学的两年生活中,参加0-3次志愿活动的同学占6486%。当志愿者在一次活动中,因为路途时间过长、活动内容无聊等因素产生消极的心态,会影响他对以后志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把这种消极的心态带给身边的人。这对以后志愿活动的开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四)消极心理對社会风气的影响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周末大多会选择在学校上自习、出学校玩等。在300名受访群众中选择做志愿活动的仅有67人(占2264%)。
这个社会有很多群体需要我们去帮助,有许多感人的事迹需要我们去口口相传。志愿者就像雾霾中的绿树,力量虽微薄却一直矗立在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当我们的社会中选择做志愿活动的人逐渐减少时,我们的家园也会慢慢被冷漠所侵蚀。
四、应对机制及模式创新
高校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增强了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质上反映了当代青年助人为乐、甘愿奉献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通过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四个对策,并对之前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模式创新,使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
(一)交通安全因素的协调解决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占4662%的高校学生因为路途遥远而拒绝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由于路途遥远会使得在行进中不安全因素增多,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考虑因素中,8834%的人表示会考虑安全问题。
对于交通安全方面,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应提前安排好路线,并且派人进行踩点,确认一切无误后再进行各项活动。所有的志愿者一起出发,经安排路线前往目的地,禁止任何人私自更换路线或者中途离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租大巴车或者乘坐校车前往志愿服务点,这样会大大降低交通安全隐患。以郑州东站志愿服务基地为例,郑州东站会为每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购买保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志愿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结合
激勵理论是人类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而来的一套科学理论,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看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从而导致整体向心力不足等问题。故应当掌握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种不同的激励方法,有的放矢地将志愿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调查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动机中,5263%的高校学生对于参加志愿活动获得荣誉表示比较关注,而307%的志愿者表示非常关注获得荣誉。对于志愿服务类型,由于没有颁发证书导致不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只占到了405%。
因此,应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志愿活动。如在郑州东站志愿服务活动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青协对积极参与组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授予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分为一星至七星),定期举行表彰仪式,并颁发相应证书和奖品。此方式有效地激励了青年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三)被志愿服务机构的升级(如东站模式),提升价值体现度
对于被志愿服务机构的筛选,应综合多方面考虑。就郑州东站志愿服务基地来说,郑州东站给予以下两点保障:第一,由上级团组织拨付专项活动经费;第二,志愿者保险、交通费及服务期间伙食由郑州东站提供。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2758%的人表示会考虑志愿服务过程中是否发放补贴;有269%的人是因为缺少补助而放弃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因此,在志愿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相应的保障,进而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四)志愿服务模块的优化组合
1.阶梯制度
阶梯制度是指由具有相对经验的志愿者,依次与每队新志愿者进行志愿活动,以保证活动正常进行。每期志愿者共分为四组(每组10人),轮流进行志愿服务。每周末共去两组志愿者,第一次周末志愿活动中,周日的志愿者小队中包含部分周六志愿小队的成员,第二次周末志愿活动中,周六包含第一次周日志愿者小队部分成员,依次类推。
实行阶梯模式,每次志愿活动都有部分人员为已参与者,可以依据参与者的经验,对新志愿者进行引导和解答,在每次活动中,如遇突发情况,有相对经验的人员及相关负责人,能够及时进行应急措施,以保证志愿者的安全及活动的正常进行。
2.多重保障
多重保障模式是指,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与郑州东站共同协商,确定下来的一系列保证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人身安全及保证活动质量的相关制度。
多重保障模式中,郑州东站为志愿活动中的每名志愿者提供保险,使我校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人身安全得以保
障,并且我院设立的奖惩制度使每次的志愿活动的质量得以保证。双方共同达成协议,从而使每次志愿活动能够高质量且有效地完成,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长生,张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生志愿服务,2016(6).
[2]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
[3]王观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4]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