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到19世纪的西学翻译,合译模式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鉴于话语权、版权等因素考虑,合译模式也适用于中医药外译活动。本文从合译模式出发,从专业、语言、翻译知识等方面初步探究该模式下我国中医药外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合译;中医药外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251-02
由于熟练掌握两门甚至多门外语的译者匮乏,合译模式在我国翻译史上一度成为主流翻译模式。有人如此描述合译模式:“直到19世纪末严复直接从原著翻译,特别是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独立翻译西文书籍之后, 该方法才被淘汰。” (上海图书馆:25-26) 近些年,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虽然双语人才数目增加了不少,但许多成功走出去的图书由于版权、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也采用了新的合译模式,因此,将传统合译模式与新的合译模式相结合或许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外译。
1.中医药外译合作模式
合译模式在中国翻译史上指的是由原语译者翻译并口授、目的语译者笔录并润色定稿的模式。这个看似分裂的翻译模式实际上展示了翻译活动的基本属性:理解和翻译成文。当然,理解和成文由不同的人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要求原语译者和目的语译者有一定的素养。
1.1 原语译者
原语译者负责初步翻译及表达,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双语能力、专业知识背景和翻译知识。语言方面,原语译者需要过硬的母语理解能力,这是保证译文忠实的大前提;而目的语的表达能力也需要在与目的语译者的配合过程中提高,总体上可以略低于目的语译者的母语应用能力。专业知识背景一方面包括对所译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掌握,另一方面包括对该学科发展的前瞻视野。只有掌握了所译内容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概念体系,才能保证对原文理解的忠实和译语表达的准确。最后,原语译者应具备基本的翻译知识,尽可能地避免译文的翻译腔、拿捏好翻译的自由度,一则利于目的语译者理解原文,二则为目的语译者的表达过程减负,这既是技术要求,更是翻译素养要求。
1.2 目的语译者
目的语译者负责记录原语译者的译文,并用地道通顺的目的语将原文的思想进行写作和润色,以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读者群中的接受度,因此目的语译者也需要一定的双语能力和专业知识背景。目的语译者需要有基本的原语理解能力,面对口头或书面译本,译者依然需要具备核查译文忠实度和偶尔用原文与原文译者沟通的能力;另外,目的语译者固然应具备较好的目的语写作能力,让译文忠实而通顺,利于译本在目的语文化的接受。
1.3 合作方式
考虑目前中医药外译输出的需要,可将合作方式分为“合译”和“合著”两种。“合译”的对象是中医药经典著作,模式是传统的中国译者翻译,目的语译者笔录和润色。“合著”的对象是中医药教材或相关论述,模式可采取“《中国文化与文明》的模式”(陈燕:21):中国一流专家和目的语文化的中医药专家共同撰写初稿并自行翻译,交换译本阅读给出反馈,再次修改定稿,一方面保持了中医药文化的传统培养土壤,一方面加以适当改造以利于目的语文化的中医药学习者接受和学习。
2.中医药外译人才的培养
无论是“合译”还是“合著”模式,中医药外译人才在合作的框架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2.1 专业基础
合译模式对原语译者的专业要求是较高的。严琮认为译者“八备”其中一点就是“筌晓三藏,义贯两乘”(陈福康:28),即译佛经必须有大量的佛教经典阅读经验,通晓佛理。梁启超在讨论当年西学译者贡献不如东学译者时提到,西学译者对西学并未下功夫研究,只学了语言的皮毛而“精深之学问一无所闻也”(陈福康:103-104),就是在讲只懂外语而没有专业储备的译者是不够格的。
目前中医药外译人才以懂外语的中医药人才为主,但这样的译者很少有专门从事翻译事业的,多以翻译为兼职甚至出于兴趣而为之,因此无法保证翻译队伍的长期稳定。
一方面,我国中医药院校仅有少量医药类学生的英文水平好到可以直接翻译初稿;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也因为没有医学背景而很难参与中医药外译。有的中医院校采取了与外语强校联合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对外交流人才。(广西模式:107)该模式从实践角度证明了中医药外译译者专业背景的重要性。
2.2 语言能力
翻译需要双语能力,而中医药典籍的翻译还需要原语译者有良好的中文古汉语阅读能力。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可借鉴马建忠高级翻译院的建设纲领(罗新璋:192-194),由于马建忠心中的译者培养主要在于外译中,因此可以借其框架,将原语和目的语对换。具体为要求已有外文基础的学生进行外文文章的补读,包括外文的各类学术文体和权威的中医药著作外译版本,习得外语的表达方式和文法;另外,学生需要在中文教师指导下大量阅读中医药古籍和相关文献,以求宏观把握知识框架、便于准确理解;最后,还需要定期反复操练中译外的文章,在翻译教师的指导下把握两种语言的表达特点。
2.3 翻译基本知识及实践
懂外语不一定会翻译的理念已经逐渐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中医药外译的原语译者需要一定的翻译知识才能更忠实、有效地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介绍出去。翻译知识不仅包括翻译技巧,还包括中西方翻译发展史、翻译理论及不同翻译流派的介绍。需要跳出中医药的专业框架,从翻译学的角度看中医药外译的技巧、译者、译著等等,也就是所谓“开放的整体视野”(李照国:51)。在此视野下,中医药外译不仅仅是在做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中外文化交流和妥协的过程,因而翻译基本知识的储备有助于培养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
另外,大量的翻译实践也是保证中医药外译译者水平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有系统的中医药外译课本及练习题库,若有意培养中医药外译的人才队伍,专门的中医药外译课本不失为一个更规范的做法。从中医药外译史、译者修养、翻译理论、中医药翻译技巧训练和外译本欣赏等不同方面给学习者一个宏观的中医药外译框架。其次,应联合相关企业、机构,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联合培养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辅以大量翻译实践,让学生所学与市场接轨。
合译模式下,中医药外译前景广阔,正因如此,才需要更系统、更科学地培养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队伍,当中医药外译的海外推广成熟之后,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或许会逐渐挑起独立翻译的大梁而无需目的语译者的协助。无论何种翻译模式,专业、语言以及翻译知识和实践都是中医药外译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本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目“基于翻译史的中医药外译多元译者模式探究”(RWQN1419)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燕. 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0.
[3]李照国. 中译英语翻译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3.
[4]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上海图书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图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6]韦健, 陈世卿, 黄飞, 韦琼软. 对广西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0), 105-107.
关键词:合译;中医药外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251-02
由于熟练掌握两门甚至多门外语的译者匮乏,合译模式在我国翻译史上一度成为主流翻译模式。有人如此描述合译模式:“直到19世纪末严复直接从原著翻译,特别是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独立翻译西文书籍之后, 该方法才被淘汰。” (上海图书馆:25-26) 近些年,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虽然双语人才数目增加了不少,但许多成功走出去的图书由于版权、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也采用了新的合译模式,因此,将传统合译模式与新的合译模式相结合或许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外译。
1.中医药外译合作模式
合译模式在中国翻译史上指的是由原语译者翻译并口授、目的语译者笔录并润色定稿的模式。这个看似分裂的翻译模式实际上展示了翻译活动的基本属性:理解和翻译成文。当然,理解和成文由不同的人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要求原语译者和目的语译者有一定的素养。
1.1 原语译者
原语译者负责初步翻译及表达,因此需要有一定的双语能力、专业知识背景和翻译知识。语言方面,原语译者需要过硬的母语理解能力,这是保证译文忠实的大前提;而目的语的表达能力也需要在与目的语译者的配合过程中提高,总体上可以略低于目的语译者的母语应用能力。专业知识背景一方面包括对所译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掌握,另一方面包括对该学科发展的前瞻视野。只有掌握了所译内容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概念体系,才能保证对原文理解的忠实和译语表达的准确。最后,原语译者应具备基本的翻译知识,尽可能地避免译文的翻译腔、拿捏好翻译的自由度,一则利于目的语译者理解原文,二则为目的语译者的表达过程减负,这既是技术要求,更是翻译素养要求。
1.2 目的语译者
目的语译者负责记录原语译者的译文,并用地道通顺的目的语将原文的思想进行写作和润色,以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读者群中的接受度,因此目的语译者也需要一定的双语能力和专业知识背景。目的语译者需要有基本的原语理解能力,面对口头或书面译本,译者依然需要具备核查译文忠实度和偶尔用原文与原文译者沟通的能力;另外,目的语译者固然应具备较好的目的语写作能力,让译文忠实而通顺,利于译本在目的语文化的接受。
1.3 合作方式
考虑目前中医药外译输出的需要,可将合作方式分为“合译”和“合著”两种。“合译”的对象是中医药经典著作,模式是传统的中国译者翻译,目的语译者笔录和润色。“合著”的对象是中医药教材或相关论述,模式可采取“《中国文化与文明》的模式”(陈燕:21):中国一流专家和目的语文化的中医药专家共同撰写初稿并自行翻译,交换译本阅读给出反馈,再次修改定稿,一方面保持了中医药文化的传统培养土壤,一方面加以适当改造以利于目的语文化的中医药学习者接受和学习。
2.中医药外译人才的培养
无论是“合译”还是“合著”模式,中医药外译人才在合作的框架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2.1 专业基础
合译模式对原语译者的专业要求是较高的。严琮认为译者“八备”其中一点就是“筌晓三藏,义贯两乘”(陈福康:28),即译佛经必须有大量的佛教经典阅读经验,通晓佛理。梁启超在讨论当年西学译者贡献不如东学译者时提到,西学译者对西学并未下功夫研究,只学了语言的皮毛而“精深之学问一无所闻也”(陈福康:103-104),就是在讲只懂外语而没有专业储备的译者是不够格的。
目前中医药外译人才以懂外语的中医药人才为主,但这样的译者很少有专门从事翻译事业的,多以翻译为兼职甚至出于兴趣而为之,因此无法保证翻译队伍的长期稳定。
一方面,我国中医药院校仅有少量医药类学生的英文水平好到可以直接翻译初稿;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也因为没有医学背景而很难参与中医药外译。有的中医院校采取了与外语强校联合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对外交流人才。(广西模式:107)该模式从实践角度证明了中医药外译译者专业背景的重要性。
2.2 语言能力
翻译需要双语能力,而中医药典籍的翻译还需要原语译者有良好的中文古汉语阅读能力。在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可借鉴马建忠高级翻译院的建设纲领(罗新璋:192-194),由于马建忠心中的译者培养主要在于外译中,因此可以借其框架,将原语和目的语对换。具体为要求已有外文基础的学生进行外文文章的补读,包括外文的各类学术文体和权威的中医药著作外译版本,习得外语的表达方式和文法;另外,学生需要在中文教师指导下大量阅读中医药古籍和相关文献,以求宏观把握知识框架、便于准确理解;最后,还需要定期反复操练中译外的文章,在翻译教师的指导下把握两种语言的表达特点。
2.3 翻译基本知识及实践
懂外语不一定会翻译的理念已经逐渐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中医药外译的原语译者需要一定的翻译知识才能更忠实、有效地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介绍出去。翻译知识不仅包括翻译技巧,还包括中西方翻译发展史、翻译理论及不同翻译流派的介绍。需要跳出中医药的专业框架,从翻译学的角度看中医药外译的技巧、译者、译著等等,也就是所谓“开放的整体视野”(李照国:51)。在此视野下,中医药外译不仅仅是在做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中外文化交流和妥协的过程,因而翻译基本知识的储备有助于培养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
另外,大量的翻译实践也是保证中医药外译译者水平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有系统的中医药外译课本及练习题库,若有意培养中医药外译的人才队伍,专门的中医药外译课本不失为一个更规范的做法。从中医药外译史、译者修养、翻译理论、中医药翻译技巧训练和外译本欣赏等不同方面给学习者一个宏观的中医药外译框架。其次,应联合相关企业、机构,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联合培养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辅以大量翻译实践,让学生所学与市场接轨。
合译模式下,中医药外译前景广阔,正因如此,才需要更系统、更科学地培养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队伍,当中医药外译的海外推广成熟之后,专业的中医药外译人才或许会逐渐挑起独立翻译的大梁而无需目的语译者的协助。无论何种翻译模式,专业、语言以及翻译知识和实践都是中医药外译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本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目“基于翻译史的中医药外译多元译者模式探究”(RWQN1419)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陈燕. 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0.
[3]李照国. 中译英语翻译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3.
[4]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上海图书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图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
[6]韦健, 陈世卿, 黄飞, 韦琼软. 对广西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10), 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