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和数学学习兴趣的建立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应用题教学方法和解题思路深入的分析,以希望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意见,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数学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题,不少小学生对于数学中的应用题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本文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进行简单分析。
一、直观形象引入话题,重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关键在于理解,通过對题目的分析,并以严谨的解题逻辑计算准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四年级小学中,学生周围事物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因此以耳熟能详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无疑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如在乘法学习中,笔者以学具举例,要求学生进行连续相乘计算,教学过程为:首先准备3盒圆珠笔,这款笔在小学生中广泛使用,单只售价2元,因此便在题目中将其定价为2元,已知条件还有每盒中有10支,告知学生题目为:“如果一次购买这些笔,要花多少钱?”之后在黑板中有用三种颜色分别画出笔、盒,以及写出价格,在所有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并得出答案后,教师最后以查笔数量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答案。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缺少消费行为,所认知的实物与数字之间存在差异,以物体举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正确的结果。
二、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多媒体增强推理能力
数学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缺乏数学能力的学生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而数学能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水平,因此可以看出,加强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不仅能够在学生对生活已有理解的帮助下,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
如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中,以植树节为北京,并提出问题:在植树节那天,一共有20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根据要求每组学生需要种植5棵树,而每棵树需要2桶的浇灌才能存活,问题是:在植树节中一共浇了多少桶水。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以放映的形式列出已知条件,分别是25组、5棵、2桶, “组”用红色表示,“树”用绿色表示,“水”用蓝色表示,这三种颜色所对照的条件,也在学生的基本认知中,在提出已知条件后,首先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解题思路,随后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要求首先计算每个小组需要浇多少桶水,再得出总数量,第二组要求学生计算共需要多少棵树,再获得水的总量。通过学生计算之后,发现两个组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最后教师对学生解释课本中的定义,帮助学生加强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三、重视课堂练习,加强有效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题型的选择十分重要,过于复杂的题型会造成学生无法理解,而题型简单则会促使学生得意忘形,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而在选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做题时的引导,找到解题最为直接合理的逻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如在算式中括号认知教学中,笔者所设计的练习题:
(一)巩固练习
93与7的和乘以16与5的差,求得最后的乘积。该问题与例题的差异不大,旨巩固解题方式。首先要求学生思考计算的方式,若学生无法准确判断,则引导学生思考因数,在其对问题拥有一定认知后,列出算式进行观察,找到合理的解题逻辑。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在数学计算中括号的意义。
(二)对比练习
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于活学活用,仅记忆解题方法,无法达成学习的目的,而在连乘之后便是结合律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区分两种算法,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是:问题一,在本校的图书馆中有一批新的图书,需要放到书架上,这些书分别是文学620本,历史书280本,如果一个书架可以放100本书,将所有的书都放到书架上,需要多少个书架;问题二,学校图书馆有3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7层,一层可以放100本书,问题为学校图书馆一共有多少本书。学生在通过计算获得两个问题的结果后,能够认识到在数学中并非只有一类题型,不同的已知条件决定不同的运算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算式中括号的认识。
(三)拓展练习
如上文所述,引导学习中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重要,使学生的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如,题目:隔壁四班在组织读书周,在举办两周后发现,四班的同学每天只能读6本,目前还有72本没读完,剩下的书需要几天。该问题能够获得比较简单的数学算式,在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改变已知条件,如将“四班的同学每天只能读6本”,变为“平均男生3本、女生3本”等,不断的变换已知条件,拓展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在该问题下,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男女平均数的总和与全班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应用题的教学要求富于变化,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知识那么简单,对其未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应用题中获得学习兴趣,建立数学学习意识。而这一目的也要求教师必须理解学生,认知学生的心理,找到其生活的兴趣点,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具有灵活的数学解题思维。
参考文献:
[1]马延远.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J].学周刊.2014(05)
[2]齐继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3)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数学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题,不少小学生对于数学中的应用题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本文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进行简单分析。
一、直观形象引入话题,重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关键在于理解,通过對题目的分析,并以严谨的解题逻辑计算准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四年级小学中,学生周围事物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因此以耳熟能详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无疑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如在乘法学习中,笔者以学具举例,要求学生进行连续相乘计算,教学过程为:首先准备3盒圆珠笔,这款笔在小学生中广泛使用,单只售价2元,因此便在题目中将其定价为2元,已知条件还有每盒中有10支,告知学生题目为:“如果一次购买这些笔,要花多少钱?”之后在黑板中有用三种颜色分别画出笔、盒,以及写出价格,在所有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并得出答案后,教师最后以查笔数量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答案。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缺少消费行为,所认知的实物与数字之间存在差异,以物体举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正确的结果。
二、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多媒体增强推理能力
数学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缺乏数学能力的学生很难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而数学能力的强弱,也决定了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水平,因此可以看出,加强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不仅能够在学生对生活已有理解的帮助下,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
如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中,以植树节为北京,并提出问题:在植树节那天,一共有20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根据要求每组学生需要种植5棵树,而每棵树需要2桶的浇灌才能存活,问题是:在植树节中一共浇了多少桶水。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以放映的形式列出已知条件,分别是25组、5棵、2桶, “组”用红色表示,“树”用绿色表示,“水”用蓝色表示,这三种颜色所对照的条件,也在学生的基本认知中,在提出已知条件后,首先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解题思路,随后将所有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要求首先计算每个小组需要浇多少桶水,再得出总数量,第二组要求学生计算共需要多少棵树,再获得水的总量。通过学生计算之后,发现两个组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最后教师对学生解释课本中的定义,帮助学生加强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三、重视课堂练习,加强有效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题型的选择十分重要,过于复杂的题型会造成学生无法理解,而题型简单则会促使学生得意忘形,两种情况均不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而在选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做题时的引导,找到解题最为直接合理的逻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如在算式中括号认知教学中,笔者所设计的练习题:
(一)巩固练习
93与7的和乘以16与5的差,求得最后的乘积。该问题与例题的差异不大,旨巩固解题方式。首先要求学生思考计算的方式,若学生无法准确判断,则引导学生思考因数,在其对问题拥有一定认知后,列出算式进行观察,找到合理的解题逻辑。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在数学计算中括号的意义。
(二)对比练习
数学知识的关键在于活学活用,仅记忆解题方法,无法达成学习的目的,而在连乘之后便是结合律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够区分两种算法,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分别是:问题一,在本校的图书馆中有一批新的图书,需要放到书架上,这些书分别是文学620本,历史书280本,如果一个书架可以放100本书,将所有的书都放到书架上,需要多少个书架;问题二,学校图书馆有3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7层,一层可以放100本书,问题为学校图书馆一共有多少本书。学生在通过计算获得两个问题的结果后,能够认识到在数学中并非只有一类题型,不同的已知条件决定不同的运算方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算式中括号的认识。
(三)拓展练习
如上文所述,引导学习中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重要,使学生的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如,题目:隔壁四班在组织读书周,在举办两周后发现,四班的同学每天只能读6本,目前还有72本没读完,剩下的书需要几天。该问题能够获得比较简单的数学算式,在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改变已知条件,如将“四班的同学每天只能读6本”,变为“平均男生3本、女生3本”等,不断的变换已知条件,拓展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在该问题下,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男女平均数的总和与全班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应用题的教学要求富于变化,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知识那么简单,对其未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应用题中获得学习兴趣,建立数学学习意识。而这一目的也要求教师必须理解学生,认知学生的心理,找到其生活的兴趣点,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具有灵活的数学解题思维。
参考文献:
[1]马延远.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J].学周刊.2014(05)
[2]齐继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