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前题下,如何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就此,应盯住市场,抢抓机遇,加深认识,坚持原则,突击重点,狠抓关键,不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一体化;农民增收
自进入2007年1月1日就标志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将进入实质性的新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并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环境和市场的三重约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经变为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展开,竞争日益激烈。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盯住市场,抢抓机遇,加深认识,坚持原则,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不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因此,我们要站在世界市场的高度和全国市场的高度来研究我市的农业产业发展。
1大市场与大流通
一是大开放。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我国放开农药、农膜的批发、零售和代理业务,我国农资市场后过渡正式到来。零售和分销作为中国加入WTO后最后的开放门坎将全部打开,尤其是化肥市场的开放将加速中国化肥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觊觎在中国大门之外的国外商业资本意欲高调入市,尤其值得关注是外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
二是大发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村流通体系”,为农资市场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拉动下悄然升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正改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农资生产资料的新市场不断出现。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农村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农民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时尚性的改变,消费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对农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提出新的要求。
三是大重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农资企业蓬勃发展,国有农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多数被淘汰出局,国有独大的农资市场被民营企业所瓜分,已成长了一批中小农资民营企业。近年来,一些中小农资企业加快重组,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纵深推进,原供销系统农资市场资源的整合、中邮物流等企业的积极参与,一批民营农资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迅速发展壮大,建设了一批覆盖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和农资大市场。
四是大竞争。中国农资市场巨大。以化肥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2005年我国生产化肥522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3;消费量5700万吨,约占全世界化肥用量的35%左右。广阔的农资市场吸引着国际农资经营企业,国外农资经营企业的进入,对我国农资经营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先进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经营规范,对于提升我国农资企业的竞争力有着积极意义。但是,我国农资生产和流通现状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外资企业必然会给未来的农资市场带来更多的变数,同时也考验着国内企业家的智慧和企业的竞争力。弱小的国内农资企业面对外资强大的攻势,激烈的竞争会使生存空间更为紧张。
2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农民靠增产来增收的空间不大。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处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传统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产业结构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
加速转型的农业和农村,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制约: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今后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現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关键词 农业结构调整;经济一体化;农民增收
自进入2007年1月1日就标志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将进入实质性的新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由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并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环境和市场的三重约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经变为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展开,竞争日益激烈。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盯住市场,抢抓机遇,加深认识,坚持原则,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不断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因此,我们要站在世界市场的高度和全国市场的高度来研究我市的农业产业发展。
1大市场与大流通
一是大开放。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我国放开农药、农膜的批发、零售和代理业务,我国农资市场后过渡正式到来。零售和分销作为中国加入WTO后最后的开放门坎将全部打开,尤其是化肥市场的开放将加速中国化肥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觊觎在中国大门之外的国外商业资本意欲高调入市,尤其值得关注是外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
二是大发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村流通体系”,为农资市场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拉动下悄然升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正改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农资生产资料的新市场不断出现。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农村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农民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时尚性的改变,消费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农产品质量对农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提出新的要求。
三是大重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农资企业蓬勃发展,国有农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多数被淘汰出局,国有独大的农资市场被民营企业所瓜分,已成长了一批中小农资民营企业。近年来,一些中小农资企业加快重组,特别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纵深推进,原供销系统农资市场资源的整合、中邮物流等企业的积极参与,一批民营农资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迅速发展壮大,建设了一批覆盖农村市场的配送中心和农资大市场。
四是大竞争。中国农资市场巨大。以化肥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2005年我国生产化肥522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3;消费量5700万吨,约占全世界化肥用量的35%左右。广阔的农资市场吸引着国际农资经营企业,国外农资经营企业的进入,对我国农资经营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先进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经营规范,对于提升我国农资企业的竞争力有着积极意义。但是,我国农资生产和流通现状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新变化,外资企业必然会给未来的农资市场带来更多的变数,同时也考验着国内企业家的智慧和企业的竞争力。弱小的国内农资企业面对外资强大的攻势,激烈的竞争会使生存空间更为紧张。
2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农民靠增产来增收的空间不大。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处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传统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产业结构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
加速转型的农业和农村,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制约: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今后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現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