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市林区应对气候变化难题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希望找到一个这样的地方,人们依旧在耕田种地,他们的生活节奏与农田时令合拍。在我的内心,隐隐约约有一种想法,想过那种隐居式的作家生活——从城市生活中悄悄地躲开,把手中的工作暂时放下来。……我靠着《中国地图》,沿长城的垛口标志在那些小路上穿梭着。那个地方因为石灰石悬崖上的一道裂缝而得名。当地人把它变成了神龛——里边摆着两尊佛像、一个装满香灰的香炉、一只盛着烂水果的盘子。在洞的上方,有一段长城,沿着山脊向上延伸到山顶,连接着一个巨大的烽火台。这里是北京以北的第一列山脉,在平原上拔地而起,海拔高度达到了九百多米。从烽火台那里看去,四周的景色简直令人惊叹不已:一边是薄雾弥漫的田野,另一边则是蓝灰色的层峦叠嶂。但是,吸引住我视线的,是西北方向上那一溜建筑物。这一溜建筑物位于一座小山丘上,完全与世隔绝--方圆几公里之内都看不见别的居民点。我们从长城上走下来,上了车子,在一条土路的尽头找到了那个村庄。那个地方叫作三岔。”
  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中这样描述了三岔村。
  三岔村,北京怀柔区西北部与延庆区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它隶属于渤海镇,以林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典型的林业社区。村庄很小,全村有人口76户172人,土地面积贫瘠,18831亩的土地面积中有林地13831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70%以上。
  2010年3月,由北京林学会负责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密云水库流域林业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开始在三岔村实施,项目开展的主要项目活动有应对气候变化培训、低效灶炕改造、森林经营和可持续薪柴采集等。
  让百姓关注气候变化的危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岔村森林资源丰富,村民祖祖辈辈主要生活能源来自森林,无意识的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浪费,直接影响了森林固碳能力。而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源是工业,最大的碳吸收库是森林。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如何提高村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减少对薪柴的需求量、促进林木生长、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林业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北京林学会在三岔村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培训中,发现并解决了很多问题。
  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主题,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村民能够感受到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增多,村庄变得越来越干旱等事实。却不会意识到每天的生活习惯也是改变气候变化异常的关键。而减缓气候变化意识培训又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只有发挥村民的自主意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才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在项目技术人员邹大林工程师的带领下北京林学会一行5人对三岔村村民减缓气候变化的认知展开调研培训,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村中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小孩及妇女等弱势群体,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识字,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看不懂宣传材料,对宣传的内容理解困难。“还有很多村民忙于个人家务事,没有时间参加调研培训。”邹大林说。所以,很多村民对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与森林的关系都不甚了解。
  北京林学会不断坚持利用广播、会议、现场培训等宣传手段,让村民更直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关键就在他们的身边和他们日益消耗的森林存在很大关系。
  夜幕降临,在三岔村村委会会议室由北京林学会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炕修建技术培训会上座无虚席,工程师邹大林一一解答了三岔村党支部书记刘秀英等在内的60多位村民的问题。村民对森林保护、资源浪费、个人生计等问题的积极提问让邹大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么多天的努力没有白费,再累都要坚持下去”。
  北京林学会让村民提高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减少村民对薪柴的需求量、促进林木生长三个方面加强了森林资源保护。让当地村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为北京“林业社区减缓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板。
  “热炕头儿”的改变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曾经是北方农村百姓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虽然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热炕头儿”仍然是村民,尤其是林业社区村民,冬季取暖的主要生活设施。
  “热炕头儿”给冬季村民生活带来了温暖,但旧式炕灶的一些弊端也十分突出。如:烧掉大量柴草、热效率低,不能很好解决广大农民的烧饭和取暖问题,这些弊端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微小因素。
  新型的吊炕,利用内结构调整,增加灶门和烟囱插板,架空火炕提高了热效率,增加了有效能获得量,保护了森林资源,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而且生态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为了让村民掌握低效灶炕修建和安全使用技术,在经村民同意后,先后在村民马占德和魏宗起家开始了两铺低效灶炕的修建工作,低效灶炕试烧后,两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改造的低效灶炕大约能节省40%-50%的用柴量。示范炕的建成,不仅锻炼了建炕工人的技术水平,还带动了其他农户建炕的积极性。
  村民马占德在旧炕改成吊炕后高兴的说:“吊炕由于上下两面都能散热,并且热烟在炕内分布均匀,不仅好烧、热得快、节省柴火,而且干净卫生。家中的小孙子冬季有了玩得地方,再也不怕天冷了。”
  “低效灶炕正式改造受到三岔村村民的热烈欢迎。村民争先恐后的报名,因报名改炕的户数太多,超出了资金预算的范围我们又对改炕数量进行了重新调整,只资助一户改一铺炕的资金,多余的改造由村民自行支付。”邹大林回忆当时的场面。
  北京林学会给《中国周刊》提供了一份数据:三岔村传统旧炕平均每年要消耗薪柴150吨,平均每铺土炕年用柴量为2000-3000斤。薪柴的使用成为森林资源的最大杀手。实施低效炕改造后,热效率由过去的14%—18%,提高到25%—35%,平均每铺吊炕每年需要1000斤薪柴足矣,三岔村每年可节省薪柴约90吨。每年冬季村民大约花半个月的时间打柴就足够使用,打柴时间的减少,可有更多的时间打工或干其它农活,间接增加了村民收入。   森林经营和可持续生计发展
  北京最大的碳排放源是城区,最大的碳吸收库是郊区的森林。林业社区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的同时,不影响林业社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已经成为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难题。
  三岔村生长着北京最大的一片天然椴树林,平均年龄30年,平均胸径12厘米,平均树高14米。2008年5月,北京林学会通过对村民公开选拔,共有22人成为该村第一批林务员,经过室内和室外培训后,开始对1200亩椴树林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
  选择处于主林层、生活力旺盛、树干通直饱满、全株无损伤的林木作为常规目标树,并标记为“Z”;选择能改造主林层(林分结构)、促进林分正向演替的林木个体作为保留目标树;选择在维持林分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林木为特殊目标树;伐除影响这些目标树生长的林木,促进目标树获得更多的阳光和养分,从而更快地生长。这些技术要领林务员都能熟练掌握。
  村民不再采取成片砍的方式采集薪柴,采集中对优良乡土树种采取了保护措施,对于森林经营中标记的目标树和保留树予以了保留。采集地点避开了陡坡、沟边、水土流失严重、易坍塌地段。采集薪柴与近自然森林经营相结合,通过修枝和采伐干扰树即经营了森林,又获得了薪柴。
  伐除的树枝作为薪柴,伐除的树干还可用来修建林间作业道,这些作业道不仅方便了村民上山开展森林经营活动,而且为游客亲近森林提供了方便。在三岔村万涧,利用采伐下来的800根干扰木,修建完成了一条1500米长的森林作业道,已成为到三岔村游玩的游客必走的景点之一。
  数据上直观的变化,可以看到三岔村村民意识上的改变。为了经营好三岔村的森林,目前三岔村已组建了84 名生态林管护员,专门负责各路口、重点林区的防火防盗。通过大家的努力已有外来客商看中了三岔村的旅游资源,投资建起了两家规模较大的山庄。还有几个美国人在村里租下村民的住宅,作为周末和假日朋友聚会的场所。村民刘进海说:“每年接待的游客已经成为了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种地不挣钱,只能填饱肚子,远远没有接待旅行团来村游山玩水挣钱快。”刘进海的话语声表明了三岔村生态旅游不仅向国内,也向国外游客敞开了怀抱。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了三岔村,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生态旅游过上了小康生活。
  远望北京最大的碳吸收库,丰富的森林资源让人心旷神怡,走出北京的雾霾区来到这里好比进入世外桃源。山还是那片山,水还是那片水,人还是那里的人,思想观念的改变给村庄带来了质的飞跃,三岔村的发展模式破解了林业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难题。
其他文献
一个背影,如何能让你看到正见?  佛陀把光蕴含在笔直跪拜的背影中,你看到那背影,被那光照射,就是与佛陀的正见。在这纷繁扰攘的尘世中,这束光引领你走进自己的内心,了悟:“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  这样一种温暖而剔透的光芒,隐隐闪烁在一本佛国的影像素描里——就是你将要读下去的这本:一位叫做张源的摄影师,以他自然单纯的心思,在缅甸所造就的正见
期刊
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将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灾难。  气候和所有人相关,似乎又和所有人无关!这是人类面临的种种发展困境中的一个巨大悖论。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公地的悲剧》,展现出一幅个人利用免费公共资源时的不堪悲剧景象:没有规则,没有制度,没有制约,在公共领域内,勤劳的个人为一己生机不顾一切攫取自然果实,众多个体的同样行为,导致最后众生赖以生存的公共摇篮彻底崩塌。  
期刊
随着天气的转冷,以中国北方为代表的雾霾天气开始肆虐抬头。尽管,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推进以及节能减排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北京等地的空气正在逐步好转,有时候,北京市民也开始在手机上刷蓝天白云的照片。但大多数日子,让人心情愉悦的天气环境还是属于稀缺资源。  再现蓝天白云, 低能耗建筑大有可为  雾霾治理虽任重道远,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国人从没停止节能减排的尝试,一直努力践行保护大气环境的承诺。  有数
期刊
《Science》  中文翻译:《科学》  出刊时间:2016年10月21日  网址:http://www.sciencemag.org/  巴黎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制止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确保全球温度上升限制在工业革命前温度的摄氏2度以内。虽然适应气候变化在巴黎协定中得到空前加强,但是仍存在风险。若要达到联合国气候公约订定的巴黎协定目标,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坚持华沙损失和损害国际机制。第22届联合国气
期刊
双廊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盛誉。2009年,艺术家沈见华从上海搬来双廊定居,他看到村子里老人没有肖像照,以至于出殡时候的照片都是模糊的,于是就在自家门口挂了个小牌子“免费为双廊村民拍摄全家福”,这样可以婉转地为老人们留张肖像照。照相这件事儿吸引了左邻家的大儿子,托了自己的爷爷来和沈老师说要拜师,于是沈老师收了第一个徒弟定龙。第二个徒弟是当年78岁的王秉
期刊
广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始于2010年,为解决城市中“最后一公里”而生。但是,和许多推行公共自行车的城市一样,囿于运营问题、道路资源分配制约等,一直备受利用率不高的诟病。  创新城市发展的理念,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显得日益迫切。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  2009年,一个倡导绿色出行的公益组织,拜客绿色出行成立了,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画了一幅广州自行车友好城市的蓝图,他们希望通过媒
期刊
有一种力量,他们用青春来践行,不畏艰辛,在实践的路上他们只相信真理,满怀青年的热情行走于祖国各地。  “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是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发起并联合《中国周刊》举办的,面向内地及香港的青年大学生,以调研实践为核心的暑期社会考察活动。活动旨在为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志愿深入民间了解中国社会状况的优秀大学生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接触和思考。
期刊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人类的活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低碳绿色、生态发展的社区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制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时注重社区层面的行动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作为中国首家5A级民间环保组织,杭州生态文化协会以推动生态社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水资源优化利用、废弃物综合治理、提高绿化率及能源利用效率等公益项目,在提高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民
期刊
初春的北京,依旧寒意袭人。寒冬徘徊在不远的时光里,仿佛一道看不见却摸得着的阴暗城垣。  3月22日,“世界水日”将如期来临。“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加强水资源保护,满足当今和未来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成为了世界话题。  《中国周刊》本期关注一个草根公益组织的十年江河保护历程。  东城区炮局胡同二条21号,没落在曲曲折折的市井深处。  一幢低矮民居的墙上写有“绿家园志愿者”字样,爬山虎架下
期刊
2013年,一群特别的人来到了卓尼。他们带着新型的太阳能发电板与LED照明设备,准备为这个电力匮乏、生态脆弱的牧区做一些重要的改变。他们是“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中国项目之一“甘肃省卓尼县农牧社区离网‘零碳’照明及其它应用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离网‘零碳’照明项目”)的执行团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位于西北内陆的卓尼,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地带,境内海拔约2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