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数学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已不适应社会日益数学化的需要,必须改革。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应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美、数学创造性内容和形式,不仅可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审美修养得到提高。要把数学人文精神融入当今高职数学教育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
关键词: 人文思想 创造精神 德性教育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价值首先应从创造、发展方面衡量。数学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1],[2]。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知识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工艺美术专业人文修养的需要。
从新课程角度出发,我们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重视创造精神培养和人文精神培养。
一、创造性精神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变为废物” 。“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 。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高度创造力是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能力,致力于创造精神培养和教育,乃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是创造的演化史。如果没有创造,没有数学家的创造活动,数学就不会发展,历史的时钟将会倒退数千数万年。贯穿数学理论中的无限、非欧几何、极限、变量、概率等,无不闪耀着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以无穷(或无限)的题为例,它向人脑提出了挑战,激发了人类想象力,是思想中任何其他单个问题都无法比拟的。既生疏又熟悉,有时超出我们的领悟能力,有时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人砸碎了将自己束缚在地球上的镣铐。为了实现这一征服,需要调动人的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象力及求知渴望。因此,数学对培养创造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深刻内涵,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我国传统教育长期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功利主义价值倾向严重,学生厌学,合作意识淡薄,道德水准下降。新课程改革确立把人文精神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发展,充分考虑人各方面需要,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如北大钱理群教授提出的要避免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1.唤醒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让课堂体现人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反对教师课堂“霸权”。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每一次知识的发现都是本人在原有基础上的认识。即使学生有错误,也是好事,可让其自身纠正错误,正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亲身体验中,学生才真正领悟所学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实例验证,让学生得到正确认识。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教师不能搞“霸权”。学生是课堂发展的主体,不应当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师生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才能体现出课堂上应有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反对教师包办代替。没有思考,不可能理解知识本质,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情景,使他们在这种活动情景中自主地学习数学,通过独立思维活动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
2.培养学生求真意识,让课堂充满理性。
人文精神强调:好奇心是对未知之物的强烈兴趣,理应引向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认真求知过程。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在课堂上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追根究底,增加学生理性思索。
3.引导学生追求人生意义,让课堂洋溢德行。
人文精神强调:对每个人来说,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自己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要唤醒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唯一手段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渗透理想、前途、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为终身幸福奠基。
4.介绍数学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人格魅力,唤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与追求。
数学发展史有其独特教育价值,如解析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开普勒发现行星是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伽利略发现掷物体是沿着抛物线运动的。要研究这些复杂曲线,原有方法已经不适应了,迫切需要产生新的方法。在笛卡尔写《几何学》之前,已有人在研究天文、地理时提出了一点位置可由两个坐标(经度和纬度)确定。笛卡尔很想建立一种“普通”数学,设想把任何数学问题化为一个代数问题,笛卡尔无意中看到天花板上爬行的蜘蛛,产生用两条垂直直线表示坐标系,用实数对(x,y)表示平面上点的想法。数学家获得的对数学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甚至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数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敢冒风险的献身精神对学生有深刻影响,特别是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的典型事例,大大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5.渗透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增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
没有理想的生活是枯燥的生活,没有激情的学习是沉闷的学习,在课堂上结合数学应用题社会背景,结合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结合探究数学规律的艰苦历程,引导学生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积极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才智、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有其独特的人文性的一面。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构建数学人文精神体系,加大人文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做文明现代人。
6.强调数学美的教育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领略数学的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将美感渗透于数学教学全过程。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3]。数学中基于图像学的思想方法,从历史上经典美术作品中与数学有关的视觉材料探寻阐释其蕴含的数学文化意义,这些内在意义不仅支撑并解释事物的外在事件及意义,而且决定外在事件的表现形式[4]。
参考文献:
[1]李进华.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探索[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8.
[2]于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3]武志彪.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1(06).
[4]代钦.可视的数学文化史(一)[J].数学通报,2016(2).
关键词: 人文思想 创造精神 德性教育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价值首先应从创造、发展方面衡量。数学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1],[2]。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知识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工艺美术专业人文修养的需要。
从新课程角度出发,我们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重视创造精神培养和人文精神培养。
一、创造性精神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变为废物” 。“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 。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高度创造力是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能力,致力于创造精神培养和教育,乃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
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卡皮查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是创造的演化史。如果没有创造,没有数学家的创造活动,数学就不会发展,历史的时钟将会倒退数千数万年。贯穿数学理论中的无限、非欧几何、极限、变量、概率等,无不闪耀着创造精神的万丈光芒。以无穷(或无限)的题为例,它向人脑提出了挑战,激发了人类想象力,是思想中任何其他单个问题都无法比拟的。既生疏又熟悉,有时超出我们的领悟能力,有时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人砸碎了将自己束缚在地球上的镣铐。为了实现这一征服,需要调动人的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象力及求知渴望。因此,数学对培养创造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展示数学知识深刻内涵,实现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我国传统教育长期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功利主义价值倾向严重,学生厌学,合作意识淡薄,道德水准下降。新课程改革确立把人文精神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发展,充分考虑人各方面需要,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如北大钱理群教授提出的要避免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1.唤醒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让课堂体现人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反对教师课堂“霸权”。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每一次知识的发现都是本人在原有基础上的认识。即使学生有错误,也是好事,可让其自身纠正错误,正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亲身体验中,学生才真正领悟所学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实例验证,让学生得到正确认识。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教师不能搞“霸权”。学生是课堂发展的主体,不应当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师生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才能体现出课堂上应有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反对教师包办代替。没有思考,不可能理解知识本质,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情景,使他们在这种活动情景中自主地学习数学,通过独立思维活动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
2.培养学生求真意识,让课堂充满理性。
人文精神强调:好奇心是对未知之物的强烈兴趣,理应引向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认真求知过程。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在课堂上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追根究底,增加学生理性思索。
3.引导学生追求人生意义,让课堂洋溢德行。
人文精神强调:对每个人来说,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自己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要唤醒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唯一手段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渗透理想、前途、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为终身幸福奠基。
4.介绍数学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人格魅力,唤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与追求。
数学发展史有其独特教育价值,如解析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开普勒发现行星是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伽利略发现掷物体是沿着抛物线运动的。要研究这些复杂曲线,原有方法已经不适应了,迫切需要产生新的方法。在笛卡尔写《几何学》之前,已有人在研究天文、地理时提出了一点位置可由两个坐标(经度和纬度)确定。笛卡尔很想建立一种“普通”数学,设想把任何数学问题化为一个代数问题,笛卡尔无意中看到天花板上爬行的蜘蛛,产生用两条垂直直线表示坐标系,用实数对(x,y)表示平面上点的想法。数学家获得的对数学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甚至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数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敢冒风险的献身精神对学生有深刻影响,特别是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的典型事例,大大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5.渗透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增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
没有理想的生活是枯燥的生活,没有激情的学习是沉闷的学习,在课堂上结合数学应用题社会背景,结合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结合探究数学规律的艰苦历程,引导学生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积极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才智、磨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有其独特的人文性的一面。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构建数学人文精神体系,加大人文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做文明现代人。
6.强调数学美的教育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领略数学的美,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将美感渗透于数学教学全过程。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3]。数学中基于图像学的思想方法,从历史上经典美术作品中与数学有关的视觉材料探寻阐释其蕴含的数学文化意义,这些内在意义不仅支撑并解释事物的外在事件及意义,而且决定外在事件的表现形式[4]。
参考文献:
[1]李进华.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探索[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8.
[2]于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3]武志彪.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2011(06).
[4]代钦.可视的数学文化史(一)[J].数学通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