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破烂、砸东西、放火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10月27日,伊夫·克莱因位于巴黎的寓所里,聚集了包括阿尔曼、雷蒙汉斯等在内的六位艺术家,以及当时最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在雷斯塔尼的号召下,他们签署了一个史上最简短的官方宣言,新现实主义由此诞生:“1960年10月27日,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认识到他们集体的独特性,新现实主义等于现实的新的感知领域。”(Nouveau Realisme=nouvelles approaches perceptives du reel)
  不久之后,雷斯塔尼在第二宣言中,描述了那时的社会艺术环境:“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已经存在的词汇,语言,风格的贫乏与凋谢......架上的油画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作为现实而被观察到的现实,而不是通过观念和想法的滤镜看到的现实,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探索。他的标志就是在交流的重要阶段引入了社会学成分。它弥补了意识和随机性的不足……”
  要注意的是,新现实主义并不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翻版,从艺术主题到表现手段都截然不同。在内容上,它不记录社会生活,不表现人的社会性特征。在形式上,它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极力避免复制描绘。但新现实主义绝不是为了废除或者批判传统艺术,因此,它与达达主义也完全不同。
  新现实主义想要反对的,是以乔治·马修为代表的抽象画派。他们想要重振绘画在艺术的主导性,但用的却并非“绘画”的方式。如雷斯塔尼所言,新现实主义是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及其“变生活为艺术”观念的发展。
  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认为,工业文化已成为人类新兴的自然文化。他们擅长借助工业物品来表达创作,对城市真实性有浓厚兴趣,用直接占为己有的方式延续人文主义。不是复制现实,而是创造一个他们的现实,或现实的碎片。通过借代和转喻,在这碎片中,产生“一种万有的含义”。
  1
  重复的物品
  在新现实主义成员中,阿尔曼(Fernandez Arman)应该是最完整诠释了雷斯塔尼观点的艺术家。
  阿尔曼出生于尼斯,和发明国际蓝的伊夫·克莱因是挚友。他们一同练习柔道,一起修习玫瑰十字会教义。当克莱因在尼斯海边喊出“这蓝天就是我的艺术作品”时,阿尔曼就是在旁边一起“瓜分”世界的伙伴。
  两人在艺术上也是互补的盟友,当克莱因迷恋非物质的时候,阿尔曼却在疯狂地搜集各种实物。为了响应克莱因1958年在伊利斯·克莱尔画廊举办的“空无”展览,阿尔曼于1960年10月在同一画廊举办了一个名为“实有”(Le Plein)的展览。他用垃圾、废品和脏土将那间画廊的展厅从地板到天花板塞了个严严实实,整个展厅便成了一个庞大的垃圾箱。这两件作品在形态上截然相反,但在含义上确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均被视为观念艺术的典范之作。
  正是从六十年代起,阿尔曼开始利用废旧物品创作集成艺术。他收集的东西千奇百态,钥匙、塑料娃娃、高跟鞋、假牙托、收音机灯泡、香水瓶、钢珠、阿司匹林药盒、皮尺、杀虫剂喷雾器……
  这些物品,大部分都是六十年代法国人每天需要的日用品,他们揭示了消费品的开端。阿尔曼的理念,就是用各种人造物品来展示美学的真实性、创造性和幽默性。
  他对现成物品的处理方式,和杜尚有所不同。杜尚坚持创作中不重复使用物品,从某方面来说,物品承载着意涵,一旦重复,会使现成物变成另一种形式。
  阿尔曼则不遵循杜尚那套艺术语言,他曾说,“我与他(杜尚)不同,我要以量的概念来命名现实。实物在堆积中失去了它的身份……数量改变了物品的质量,创造出一堆别的东西,一种极限界限,从而改变了物品的身份和意义。”
  他沉浸在集成艺术的世界里,用重复展现出另一种表现性,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各种数量众多的现成品,按照物体本身的形状,整齐摆放在长方形的浅木箱里,就像珠宝店柜台里陈列的珠宝。
  著名的“垃圾箱”系列中,阿尔曼将鸡蛋壳、烂果皮、破布、废纸、烂草、烟蒂、火柴盒、废磁带和瓷片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废物,乃至脏土,都收集起来,混在一起,装在透明的玻璃箱中。
  在“肖像”系列里,阿尔曼为自己的朋友制作了“垃圾肖像”:收集他们个人生活中的废弃物,以及照片印刷品,放到透明的玻璃箱中。通过这种方式,他发掘出消费品生命循环中的早期阶段。盛放物品的箱子指涉象征性消费的过程,而箱子里的物品,则成为个性和社会身份的替代品。
  2
  毁坏的新生
  阿尔曼的另一种创作,是对物品的性状进行改变。例如,将废旧物品切割成条块状,展示其内在结构;或者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毁坏物品,再将碎片固定在画板上,取名为“愤怒”。他以这种方式摔碎过不计其数的提琴和曼陀林,还砸毁过多架旧钢琴。
  1988年,中国人民大会堂,阿尔曼面对近千名观众和直播镜头,表演了一场著名的“愤怒”。在贝多芬第15号四重奏《伟大的赋格曲》的音乐声中,他将一把大提琴的背面刷上红黄蓝三种颜料,然后奋力砸在一块油画布板上,大提琴应声而碎,碎片散落在画板上,颜料也随之在画板上溅开。随后,他认真审视画面布局,捡起琴弓,将其涂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往画板上拍打,形成几道彩色的线条。与此同时,他的一位助手用冲铆器将提琴碎片固定在画板上。就这样,他接连砸碎了三把提琴。
  但是,这些作品的名字,并不反应艺术家的状态。他一再强调,“我在摧毁一样东西时并不愤怒,它更像是柔道那样一种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怒不可遏。”
  除了摔打,阿尔曼也通过燃烧物品创造艺术,也许是受了克莱因“火画”的启示,他将火作为完成作品的媒介,把烧焦的各类物品残骸进行展示。与摔打破坏物体结构略有不同,燃烧在毁坏的同时,记录下物体的痕迹,一种在表象征消逝后,留下的“质”的影像。
  阿尔曼称自己为“未来考古学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共行的时代,他一方面在“过剩”的文化中狂欢,另一方面又尖酸讽刺社会中具有毁坏性的冲动。“我们都被卷入这场生产、消费和毁坏的伪生物循环。”
  在这场堕落的狂欢下,阿尔曼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身份。他要做的,就是完全忘记材料的本来作用,而考虑这些物品在他手上可以被赋予哪些全新的意义。
  最终,物件在阿尔曼创作中如同符号或者投影面一样。在堆积组合下,这些物品不再有使用功能,它们的过去被潜藏和淹没,历史中的每一段时光,马上就会被现在的时间所覆盖,现在放置物品的橱柜,下一秒就会成为考古遗迹。
  阿尔曼说,他的集成技巧在于,只允许他所使用的物体自己去构图,“在岁月的长河中,再没有比机会更难控制的事了。如果机会的出现很有规律并且次数很多,那它就不是机会。机会是我最基本的原料,是我的一张白纸。”
  以阿尔曼和雷斯塔尼为首的新现实主义者们与杜尚和达达主义不同,却仍然继承了杜尚观念艺术的许多思维——跳出绘画、使用现成品、反思艺术,他们反对观念滤镜下的现实,却仍在用作品创造和表达观念。杜尚对艺术的影响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显然,他仍将继续影响艺术的未来。
其他文献
在《烬余录》中,张爱玲以她特有的笔调表达“到底仗打完了”的心情:“时间又是我们的了——白云,黑夜,一年四季——我们暂时可以活下去了,怎不叫人欢喜得发疯呢? ”她提到了她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云。  某种意义上,云这种元素,是属于精神生活的;对于被物欲蒙蔽了双眼的人来说,他们难得抬头看一下天空,天空中有云无云,他们既不关注,更不在乎。但对于张爱玲来说,云彩,季节,饮食,衣服,书籍,写作,爱情……都是她
期刊
那年,中考失利后,母亲很是失望,也很无奈。我倒是轻松,没觉着啥,毕竟家里有二亩地等着呢。  教书的父亲少有时间回家,里里外外全靠母亲,就连犁田、耙地、扬场、撒种那些男人们的活计,也是母亲一人撑着。作为兄妹中的老大,我决定不再复读。  没料想,母亲断不从我的选择。父亲不善言语,每遇纠结之事,习惯于默不作声,母亲气得责怪父亲的不称职。  几天后,父亲对我说:“这样吧,公社轮窑厂,我有熟人,你先去做个工
期刊
在一块石头里能找到什么?是一座山,或祖先的名字吗?我们留不住云朵投下的符号,更留不住耕犁从身体上缓缓经过。我内部的悲壮被砌成一堵高墙。  它们感受到身上的重量,像驮着一片海。我也放不下那些经过海水浸泡了的梦想。远了的远方,是否还有古老的月光存在?  对着铁锤时,石头们还是保持沉默。  可我知道它们也有疼痛的时候。泪水不是没有,只是被收藏起来,不轻易打开。它们或许也是柔软的、流动的,并执着于出现的那
期刊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与人交往中,我的反应往往比别人慢半拍。  一次,母亲从上海回来带给我一块花手绢,上面印着上海的高楼大厦和街道,街道上有奔驰的小汽车,人行横道,红绿灯,过往的城市里的人,这一切都使生活在乡下的我感到新鲜。一天,我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一个人玩儿,手里拿着那块印着城市风光的花手绢。忽然从大门外挤进来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小女孩儿,向我露出了笑脸,出于礼貌,我便和她一起玩儿了起来。没有想
期刊
孩子的水痘总算好了。我的咳嗽也有所好转了。  生病期间,我一般都不要求她做什么,放任她自己。有时她就躺在床上,有时她就坐在那里听歌。她也会觉得实在无聊时,跑过来跟我聊天。  带她去户外骑行了一圈儿,也去公园逛了逛。一般她都不愿意出门,能够叫出来已经非常难得了。最让我欣慰的是,她每次在经过人行道时,绿灯亮了,通过时,她都会从单车上下来,推着单车一路小跑着走过去。每一次,每一段路都会如此,从来不破例,
期刊
一领羊裘,一钓竹竿。  春光和煦,严光望着眼前不断变化着的富春山,想到了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王朝更迭无常的变化和尔虞我诈的官场,想到了那位高居朝堂之上的同学——光武帝刘秀,这些似近似远的一切,终于被自己抛在了脑后。严光深深吸了一口气,不由得伸出双手,在眼前飘忽的光束里狠狠抓了一把,是空的,亦如那些过往,他笑着摇了摇头。  我想,这应该是2000年前那个春天里最为惬意的场景吧!不然,严光怎会抛却名利,千
期刊
1  那些年,在那个古朴的小镇,我总喜欢跟在一群男孩儿的后面,看他们求雨。  男孩们将一条长板凳倒过来,四脚朝天,用麻绳绕着板凳脚一圈儿一圈儿编织成一个围栏。再把一只大黑狗按到里面,往上面盖一件破旧的衣服,这就成了他们求雨的道具。求雨为什么要用黑狗,奶奶说:“黑狗是活菩萨,抬着它老天才会显灵。”再说,求雨都是在天黑了以后。  夜晚,就着天上的星光和月光,男孩们抬着黑狗开始求雨了。他们从上街走到中街
期刊
再次见到他,也是在河边,他手搭凉棚。波浪翻滚之时,我感觉他的骨骼很峥嵘。但他却一声不吭地蹲下,双手抱头。这是我看到他悲怆的一幕。  多年前,那个少年委身河流,并把它暗藏在身體里,和他的脾性多么相似!他的眼里常蓄满浑浊。我曾告诉他:该决堤时就让它决堤吧!别妄图收容那些破败,别让那些奔涌的毁了自己……  他会和我说起他与水的渊源,说他父亲是出色的船工,一生也在同它角力。所以,在我面前,他就像枚生根的钉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影和人生,他的光影留在了这座老宅子里。  天光渐亮,吴叔如常牵着条浑身墨色的小狗,走在这条已走了一生的路上。他的头发已落尽,边走边微微哈着腰,扭头和身侧的小狗说着话,一脸的慈祥。  遇見吴叔,纯属偶然。那年,我们仨去南京旅行,因喜欢民国风的建筑,便选择住在颐和公馆——吴叔家的隔壁。公馆入口太多,恍然间迷了路,误打误撞进了吴叔的宅子。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是有这种奇妙的缘分。本是“私
期刊
午后跟大乖出门溜达,觉得左脚板冷,有点冰挺,进门脱鞋,发现左脚的棉鞋鞋底坏了。鞋底的橡胶开裂很大一块,跟一道翻开的伤口似的,有点儿触目惊心。  第一反应,就是扔掉,买新的。多少钱的玩意儿,纠结啥,这事不用精打细算。  我把鞋扔到门外。  可我又一想,今年要节俭,尽量不购物,这双棉鞋的鞋底应该能用胶水粘上,还能穿。  我又把棉鞋捡回了屋子。  家里没有胶水,我在拼多多上找到几款粘鞋的胶水,但最损也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