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寿鹿山道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主要内容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i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省白银市寿鹿山道教音乐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曲调韵律、演奏技法、演奏形式、程式套路在长期的法事活动和民俗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特色。今天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貌,其曲目丰富、种类齐全,是一部存留完整的原生态音乐。寿鹿山道教音乐具有音乐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宗教学价值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寿鹿山道教音乐;原生态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0-0034-04
  道教在甘肃省白银地区流传很早,白银境内各高山雄峰如铁木山、哈思山、屈吴山、剪金山皆修寺建庙,香火不断,道乐高奏,历代薪火相传,承袭绵延,各观道乐留存曲目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经卷存量有数百本之多,且有大量清早期线装木刻版本,使白银市成为道教音乐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现今,道教音乐班社主要分布在景泰县寿鹿山周边地区。寿鹿山道教属正一道铁师派,寿鹿山道乐曲调稳健凝重、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为歌、乐一体的鼓吹乐,是一部存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音乐。
  一、历史渊源
  据市志记载,三国时白银市祖厉、鹯阴两县已有道教活动。靖远县法泉寺所藏碑刻与平川区北武当所存唐钟铭文都记载了唐初白银道教活动繁荣兴盛、信徒众多的情形。寿鹿山道观、法泉寺、雪山寺、朝阳寺、北武当寺此时均已兴建,成为当时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宋、元时期白银市亦有道教流传。明初,儒、释、道三教并立,以后崇奉道教,朝廷上下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道教的行政系统,京师设有“道萧司”、府设“道纪司”,州设“道正司”、县有“道会司”。此时道教更为普及,全市新建、扩建、维修古刹道观,一批观音寺、真武祖师庙、三清宫、关圣庙、药王庙、老君庙、圣母庙等相继建成并立碑记述。道教庙宇越建越多,凡民众聚处之地皆有。道教音乐牢牢依附于各类道教活动习俗当中,虽然文献记录、实物遗存甚少,不知其面貌,但频繁而广泛的法事活动必然对其音乐的发展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
  清时,白银市道教音乐也很兴盛,据史料记载,铁木山为当时一处重要道教活动场所,共修庙宇25座。靖远县建有较为完善的道教神系庙宇,全境拥有各种道观庙宇85座。清嘉庆八年(1803),靖远县信士苏可美献巨钟于老君庙。钟高3尺有余,重逾千斤,内可藏三人。钟为兽纽,钟裙为莲花瓣形,上铸八卦符号,钟身铭文遍写历代秦腔剧目100多本,并以数字、地名、色彩、花草等分类罗列。每逢老君庙庙会时即以此点演,说明当时白银道观遍布,香客云集,道教极为鼎盛。
  寿鹿山在祁连山东段南北分支的南支山脉,为老虎山主峰,海拔3321米,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的景泰县境内,是我国西部较早期的道教活动圣地,据《创修红水县志》载:“寿鹿山,崇岗隐天,深林蔽日……有僧偕白鹿在庙中,岁一出游……清康熙三十年后,踪迹绝矣。土人画僧鹿于壁,因以山名。” 其道教音乐在清代鼎盛一时。清时寿鹿山建筑群以玄天真武大帝祖师殿为主体,建有玉皇殿、三清殿、真武殿、圣帝殿、观音殿、三宵殿、万神殿、磨针殿、雷祖殿、文昌庙、关帝庙、山神土地庙等30余处。其建筑古朴典雅、依山构势,布局严谨,造型奇特。尤以祖师殿最为壮观,该殿建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半置于崖内,一半悬于空中,素有“天梯云路”之称。殿内金碧辉煌,塑有大小神像千余尊。1968年,山上殿堂庙宇全部被毁,仅留残垣断壁。据《景泰文物志》载:“文革中拆毁殿堂时,大佛寺中梁上发现‘尉迟恭敬德监修’……朱书。”又载:“1975年考古人员发现建筑群底部为明代条砖,废墟中可见明代瓦当,墙的上部为清代条砖。”从而证明了明代就有这一建筑群,清代又进行了扩建和重修。尉迟恭为唐代大将,是否证明寿鹿山建筑群始建于唐尚待考证。然而良好的社会氛围,频繁的道教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道教音乐的发展与普及。清同治时景泰县大安乡福禄村王家文精通道教音乐,道行高深,远近闻名。他在大安乡创办一道教音乐学堂,学制三年,开设经文、鼓乐等,学员遍及全县。至清末民初,其弟子们组成的民间道教鼓吹乐社团遍及景泰诸乡,今天我们看到的寿鹿山道教音乐为其一脉相承,是保留体系完整的道教音乐。寿鹿山道教音乐由曲牌、经韵和锣鼓曲三大类曲目组成,现存的曲目160余首。曲目的运用有严格的场所规定,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演奏形式均有一定的程式要求,是一部种类齐全、曲目丰富,程式完备、存留完整的音乐体系。
  二、主要内容
  寿鹿山道教音乐由曲牌、经韵和锣鼓曲三大类曲目组成。
  (一)曲牌
  曲牌为道教音乐的器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曲牌分“欢音”和“悲音”两种,“欢音”流畅明亮,“悲音”柔美阴暗。曲牌的应用场合大约有三类:一是为行为动作伴奏,如更衣、上香、叩拜、队列行走等;二是为特定的场合渲染气氛,如祭灵、吊唁等;三是作为礼仪用乐,如“升幡”、迎送亲朋贵友等。
  (二)经韵
  经韵是道教音乐的声乐部分,曲目丰富多样。众多曲目各有具体名称。其曲名之来源,或依据音乐体裁、唱词内容、唱词字数,或据唱法特点、伴奏类型、科仪名称,分类繁杂,不尽一致。
  第一,以音乐体裁取名的经韵有赞、颂、忏、偈、咒、步虚等。而每类体裁的曲目又包括若干首各具其名的曲调。如赞类曲目有《开经大赞》、《开经小赞》、《启赞》、《收经赞》、《结赞》、《赞灵》等,颂类曲目有《太极颂》、《 诸礼颂》、《十颂》等,忏类曲目有《礼忏》、《缴忏》、《忏韵》等,偈类曲目有《刀兵偈》、《回神偈》等,咒类曲有《虚皇咒》、《仰启咒》、《酆都咒》等。各类曲目风格各异,赞、颂 、忏类富有殿堂气息,偈、咒类具有场院风貌,步虚类则超凡脱俗。
  第二,以唱词内容取名的经韵曲如《三皈依》、《三宝韵》、《三炷香》、《三召清》、《孤魂域》、《叹孤魂》、《叹无常》、《超度三界难》、《大道洞玄虚》、《献供养》等。此类经韵词曲对应,固定不变,用于特定场所。
  第三,以唱词字数取名的有《四字韵》、《五字韵》、《七字韵》、《十字韵》等。   第四,以唱法取名的有“韵白”和“吟诵”两种,总称《经腔诵》。韵白,类似戏曲中的念白,一般为高声独吟,有时亦出现一领众和的形式。吟诵,又称吟唱,是典型的说唱性音乐。
  第五,经韵在伴奏方式上分有旋律乐器伴奏和无旋律乐器伴奏两类。后一类称其为《干韵》,干韵曲能突出人声的特点,多体现苍凉感叹的情感。
  第六,与道场科仪名称相同的经韵曲有《朝参韵》、《燃灯韵》、《破狱》等。
  (三)锣鼓曲
  锣鼓曲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套路完整,有起有落,可独立演奏的锣鼓曲,如《法鼓三通》;另一类是结构短小,只有一至四个乐句的锣鼓曲,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在大型套曲中能起到转换曲目的作用,如《长尾鼓》、《浪淘沙》等。
  (四) 乐队编制
  道教乐队编制一般为7~9人。法师一人操摇铃、木鱼和小勾锣三件乐器,唢呐2~4支(平川接云观为两支竹笛),大鼓、钹、三镜均为专人演奏。海螺只在特殊场合使用。如遇庙会或大型祭祀活动,若干个道乐班联合演奏,乐队有唢呐4~8支、大鼓两面、小勾锣两面、钹两副、三镜两副,还有镲、木鱼等乐器,人数达20以上,俗称“双吹双打”。
  (五) 乐器组合
  道教音乐主要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的组合。由于打击乐贯穿于整个音乐的始终,乐曲的速度变化、表情含义、浓淡对比、音量起伏、气氛渲染、启承转合,主要靠打击乐器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实现。打击乐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其一,大件组合:大件包括铙、钹、大鼓等,声音浑厚,音量宏大,能使乐队气势增强、色彩变浓。道教曲牌、经韵中的引子、间奏、结尾都是大件组与吹管乐器的组合。其二,小件组合:小件包括木鱼、小鼓、小镲、碰铃等声音高亢、音色清脆的乐器,能使音乐典雅清新,色彩明亮。其三,大、小件交错组合:当经韵有多段唱词,曲调反复时,大小件乐器组轮流组合。其四,全体打击乐器的组合:此种组合主要用在经韵的唱腔中,一般多用于唱腔的高潮、结尾部分。
  (六)演奏形式
  演奏形式有坐奏式、立奏式、行奏式、立奏行奏结合式。演奏大型套曲时,演奏时间可达数小时,一般用坐奏,按传统习惯,乐师坐在经案的正面,其他乐手分坐两旁。在表达尊敬的意愿或在神灵前祈祷时,均要面对神像,立而奏之。清醮道场立乐较多。行奏(俗称走吹)用于行香、取水、谒庙等仪式中。在举行大型仪式时,立奏行奏结合式用得较多,如举行《破狱》科仪时,设有经坛和灵坛,乐队和众道士列队前往,按照既定的仪程和路线行乐。
  三、常用乐器
  白银道教音乐常用乐器分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道人称法器)两大类。
  (一)吹管乐器
  据道人们讲,原先祖辈所用的吹管乐器比较丰富,有笙、管、笛、箫、鹰骨笛、海笛(俗称笛呐子)等。目前寿鹿山用两支唢呐,接云观用两支竹笛。
  1. 唢呐
  唢呐是道教音乐的主奏乐器。哨子用大麦秆制成,选择即将成熟的粗壮大麦秆,既有韧度又有厚度,发音灵敏纯厚且经久耐用。唢呐演奏技巧有苦音、垫音、喉音、气断音、滑音、颤音等。寿鹿山道人演奏的颤音有其独到之处,分指颤音、腹颤音、气顶颤音三种。
  2. 海笛
  俗称笛呐子,演奏技法与唢呐相似。
  3. 竹笛
  演奏技法有滑音、打音、颤音、吐音、剁音等。
  4.海螺
  俗称咧咧,用来制造特殊气氛,认为有召唤亡魂的作用。
  (二)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分为鼓类、铜制类、木制类等。
  1. 鼓类
  有大鼓、小鼓和牌子鼓。大鼓为双面长把鼓,鼓面直径530毫米,厚160毫米,鼓把长550毫米,材料为5~8毫米厚的柳木板,用水浸泡后卷成圆圈,蒙上驴皮即成,重量较轻。演奏时高举头顶,单槌敲击。寿鹿山牌子鼓形似戏曲干鼓而大,鼓面直径280毫米,鼓心直径150毫米,厚50毫米,声音高亢干涩。
  鼓的声音被认为具有通神和避邪的作用。《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云:“道场行法事时,必先鸣法鼓”。寿鹿山大豉在道教曲牌的演奏中为指挥乐器,行奏中作为“首鼓”走在最首列。
  2. 铜制类
  有钹、铙、小镲、小勾锣、云锣、三镜、铛子、磬等。在经韵音乐中,小勾锣在全体打击乐器中属领奏乐器。由法师担任。锣面平坦,声音空旷深厚,余音很长。三镜的三面小锣音高为:上锣D、右下锣G、左下锣C。即F大调的2 5 6,bB大调的6 2 3。熟练的演奏者能自行编配击敲顺序,奏出分解和弦的效果。
  3. 木制类
  有木鱼、响板等。木鱼:《无上秘云》:“木鱼清磬,振醒尘寰。”认为木鱼有清除世俗污尘之功效。道教音乐所用木鱼体积较大,约250毫米,通常放在经案的右边,法师以右手持槌击之。
  4.摇铃
  又名三清铃、法铃。铜制,有柄,铃有舌,摇动发声。柄的上端为“山字”形,象征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认为,法铃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上清灵宝大法》云:“振动法铃,神鬼咸钦。”
  (三)服饰道具
  法师:头戴黑色通人冠缵金色宝冠,对襟长袍宽衣大袖,袍边饰蓝色水纹,前襟绣蝙蝠、祥云,后背绣宝塔、仙鹤、龙凤、花草;衣袖底边镶黑色宽带 ,上面饰八卦纹样,手持笏板。
  道士: 头戴黑色瓦楞帽,身穿黑色斜襟长袍,脚穿黑色布鞋。
  四、传承情况
  寿鹿山道派属正一道铁师派,起源于何时有待考究,现能追溯到的最远年代是清同治十一年(1873),白银市景泰县道人铁师派第13代师承传人王家文在兰州会道司修道,后“搭衣”授“奏职”衔,并赠“法门领袖”匾额一副,回乡传教。他精通道乐,诵经传道远近闻名。曾在原籍创办过一所道教音乐学堂,广收门徒,习乐诵经。至清末民初,其第子组成的道教音乐班社遍及景泰诸乡及邻近县域。为区分学届, 他以“若能宏志远,必可达天庭”(正一道铁师派字辈谱系原文为“道德玄中养、心从太易精,若能宏志远,必可达天庭”)的诗句为徒弟取法名。传至“达”字辈而终止,也就是举办了六届。具体状况如下:   
  寿鹿山道教音乐班传承情况表
  从上表所列情况可以推知,清同治之交,音乐班社至少已延续十二代人,但详情至今不得而知,尚待进一步考究。清同治到现在该班社又延续了六代人,这一时期,音乐班的成员多为在家道士,均以亦道亦农聚散结合为其活动方式,即节日庙会期间,各班社汇集于寿鹿山上,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平日在家务农,遇有斋醮自行主持。
  五、主要特征
  (一)独特性
  寿鹿山道教音乐的曲调韵律、演奏技法、演奏形式、程式套路在长期的法事活动和民俗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特色。其曲调稳健凝重、质朴典雅、刚劲挺拔、富有殿堂气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及显明的地域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一是其调式音级的音阶结构难以归属到某一音律中;二是主奏乐器唢呐的某些演奏技法有独到之处;三是曲调的旋法始终围绕着若干个主腔音乐以不同的形态在变化,使得整体音乐在风格上极其统一。
  (二) 完整性
  寿鹿山道教音乐的各类曲目现存的总计160余首。在各种道教法事活动或民俗活动中,曲目的运用要按其内容性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曲目演奏,除了在特定场合演奏单曲之外,遇到宏大场合时,往往以大型套曲呈现,演奏时间可达数小时不断,可满足5~10天大型道场的曲目需求。即使在今天,它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貌,是一部存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音乐。其原因是寿鹿山道教门规戒律长期以来甚为严格,祖传嫡授的传承规则至今未改;又因其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界的广袤戈壁地带,远离城镇,受外界音乐渗透较少。
  (三) 综合性
  寿鹿山道教音乐的曲体结构、乐队组合、演奏演唱形式在实际运用时均呈现出其综合性的特点,它几乎包含了音乐表演艺术中各类表现形式的全部。曲牌是道教音乐的器乐部分,演奏形式有独奏、齐奏、合奏;经韵是道教音乐的声乐部分,也是道教音乐的主体部分,演唱形式除独唱外,还有齐唱及一领众合,经韵音乐从伴奏形式上又可分为无伴奏演唱(吟诵类曲目)、仅用打击乐伴奏演唱(干韵类曲目),全乐伴奏演唱等。在实际运用中,单曲的演奏专一性较强,只在特定场合运用,大多是以“经文套曲”呈现,其曲体结构通常以一套经文为一套乐曲。小的一套一般由2~3首单曲组成,中型一套一般由4~6首单曲组成,大型的一套往往由十几首单曲组成。乐队组合形式多样,表演形式有坐奏式、立奏式、行奏式、立奏行奏结合式。
  六、主要价值
  (一)音乐学价值
  寿鹿山道教音乐的调式音阶以商、羽调式居多。在演奏演唱过程中,音的运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fa.si仅为辅助、经过之性质,音高不稳定,近似西北地方戏曲秦腔和眉户的三度间音。主奏乐器唢呐的演奏技法中,仅颤音就有指颤音、腹颤音、气顶颤音。指颤音密而紧,腹颤音缓而松,气顶颤音是用腹部急促颤动,哨子在唇间前后拉动,鼓腮吹奏,全身配合,似在哭泣,震撼人心。在音乐旋律上,存在着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主腔音乐,许多乐曲虽然标题、曲调、结构形态不尽一致,但同一主腔音乐在这些乐曲中能自然地以不同的形态再现,使其整体音乐的风格非常统一。寿鹿山道教音乐的调式音阶、演奏方法、曲调的特有旋法是形成其独特风格的主要因素,具有音乐学的研究价值。但当前,研究成果极其匮乏,仍是一片净土,是尚待研究开发的一块处女地。
  (二)宗教学价值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宗教。寿鹿山道教音乐是宗教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寿鹿山道派属正一道铁师派,起源于谁无考究,但白银市景泰县道人铁师派第13代师承传人王家文创办道教音乐学堂,其弟子组成的道教音乐班社遍及全县诸乡及邻近县域。各观道乐留存曲目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经卷存量有数百本之多,且有大量早清时期线装木刻印制版本,每年农历六月六为寿鹿山庙会,各道乐班汇集于山上,设坛于山峰。方圆数百里内外的百姓上山朝拜,香火缭绕,鼓乐喧天,诵经合乐数日不断。20世纪60~8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道教音乐处于“休眠期”,80年代后,开始复苏。道教音乐始终与宗教的兴衰和命运同生共存,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连。
  (三)民俗学价值
  道教音乐自产生以来就与民俗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凡道观科仪、大型庙会、节日庆典、祈福谢恩、祈神求雨而做的道场当地称“清醮道场”。而超度亡魂、消灾免祸的道场称“幽醮道场”,二者由于祈祷的对象不同,因此曲目运用、情绪气氛极不相同,后者是当地道人从事最多的法事活动。道场的规模有大小之分。以幽醮道场为例,当地最大的幽醮道场叫“九幽”,为期9天,因耗资巨大,颇费人力,后来渐失传。其次便是“转轮道场”,起落7天,其最大特点是需搭一座“阴阳城”,该城结构奇特,类似迷宫,做道场时需要一位有经验的“首鼓”作向导,法师、乐手及众人尾随其后,边走边奏,穿梭其间。规模较小的道场有“大三元”、“中三元”和“小三元”。“大三元”为期5天,“中三元”“整三破四”,“小三元”为期3天。“中三元”、“小三元”是目前仍可见到的道场规模。现今,道教音乐已成为紧紧依附于民俗活动的乐种。
  由于学习道教音乐的特殊传承方式,要求学习者反复实践于各种道教民俗活动中,难度大,周期长,收入不高,年轻人多不愿学习,已经后继乏人。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众思想观念的嬗变,民间信仰淡化,原来的庙会难以维持生存,一些道教活动,传统的节日庆典、习俗、程序、礼仪、规范等渐渐失传 。现代音乐也会融入传统道教音乐中,对其内容、风格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现代文化生活多元化,道教音乐的娱神娱人,教化民众的社会功能日渐淡化 ,年轻人听不懂或不愿听道教音乐,逐渐导致听众稀少,内涵无人解读。
  20世纪80年代,白银市对寿鹿山道教音乐作了普查,在20世纪后20年的全国艺术科学重点项目“四大音乐集成”中,“寿鹿山道教音乐”被收编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总计收入有代表性的曲目60首,乐谱文稿10余万字。 2008年对白银市其他地区流布的道教音乐又做深入调查,整理一批道教音乐曲谱,至今这些工作仍在延续。目前,寿鹿山道教音乐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祈愿寿鹿山道教音乐这一民间音乐宝藏历久常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要]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对馆藏的哺乳动物标本进行了核对和整理,完善了建档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动物标本进行了仔细鉴定、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种类丰富,具有重要价值的种类较多,具有较高的馆藏价值。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哺乳动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针对自然环境中有效磷养分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而容易导致植物根系激烈竞争的问题,选择同一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无性系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方向空间狭小而垂直
分别于2011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调查船在渤海海域(37.0°—40.0°N,118.0°—122.0°E)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取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表现为黄河口附近及近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显著低于其他海域。小型底栖动物6月平均丰度高于11月,分别为(1012.7±519.1
秦岭北麓首家漂流项目在4A级旅游景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破土动工,这意味着公园旅游品质和服务接待水平将有新的提升。
车驶出南丰炒面庄村,一路逶迤就进入了古时河西要塞——大斗拔谷,祁连山便矗立在眼前。群峰并肩,携手相拥,由西北蜿蜒至东南,邈远苍茫,恍若云溪,与近处的苍崖铁树、云岫岚烟形成两种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软实力研究成果,在对浙江本土饭店进行细致充分调研和访谈调查基础上,结合饭店行业的服务业特质和浙江本土酒店软实力发展现状,提出具有一定推广
[摘要]敦煌文献中存有大量的佛教歌曲,这些保存下来的丰富的佛教歌曲对研究当时佛教的传播情况及传播盛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这些佛教歌曲对今天佛教歌曲的研究仍有重要意义,是今日佛教歌曲追溯的源头。本文对敦煌文献中记载的佛教歌曲的抄写背景及抄写方式作了具体论述,希冀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敦煌文献;敦煌佛教歌曲;抄写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临洮哥舒翰纪功碑保存至今已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一直采取户外半露天保存,长期日晒雨淋,碑体表面风蚀、风化严重,急需采取加固保护措施。在前期现状调查基础上,本研究工作运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通过对石碑材质及临洮砂岩矿物组成、构成及化学成分,岩石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相关参数的测定,岩层构造结构、形态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