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都太自私,在家里习惯了“吃独食”,在幼儿园和学校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和礼让,惹出了不少纠纷。久而久之,孩子也因没有朋友而烦恼。孩子为什么这么自私?自私是人性本能还是环境影响使然?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改掉自私的恶习?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宋越清先生,与家长朋友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自私是缺陷
徐蕾(6岁男孩的母亲):我儿子淘淘是父母两个家族里这一代唯一的男孩,大家的宝贝疙瘩,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宠得不像话,无论什么事都要尽着他。以前我没在意,觉得有大人疼,孩子幸福,有什么不好呢?可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头。前几天,我远房表叔带着他8岁的孙子来我家小住。刚开始,淘淘见有小哥哥陪他玩,挺开心,但麻烦很快就来了。见小哥哥拿他的小汽车,淘淘赶紧跑过去,一把夺过来,大声嚷嚷:“这是我的!”小哥哥见状,没说什么,松开了手,去拿小飞机,淘淘又一把夺过来。小哥哥索性不玩玩具了,他打开小书柜,取出一本图画书来看,可是淘淘还是不让,弄得小哥哥挺没趣的,才半天就吵着要回家。您说,被宠大的孩子是不是都这么自私啊?
彭伟强(5岁女孩的父亲):淘淘在家里自私一点倒也情有可原,独生子女嘛,都有这毛病,可是到了幼儿园,大家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麻烦就大了。我女儿圆圆就是这样的自私鬼,特别小气,在幼儿园人缘特不好,连老师都不待见她。我不止一次教育她,要大方些,不能只顾自己,与小朋友分享东西也是一种乐趣。可是孩子她妈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圆圆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错,不能让别人占便宜,这是人的本能,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哪里谈得上分享?我被搞糊涂了,维护自己利益与自私好像不能画等号吧?可现实生活中还真的挺难区分。我究竟该怎样教育女儿呢?
主持人:自私,是因为怕吃亏,但自私的人早晚要吃大亏。这个道理想必家长朋友都明白,但是在教育孩子时却往往舍不得让孩子吃小亏——说穿了,还是对自私的危害性没有清楚的认识。请宋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吧。
宋越清(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私和自我是两个概念。通俗地讲,过分强调自我就是自私。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自我满足和自我保护,没人怪他自私。但是很快,婴儿就开始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亲人了,也就是说,他开始探索人际关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懂得与人相处的方式和规矩,有时为了关系的和谐需要克制自我的欲望。分享和协商的概念就是这样建立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在自私和自我这两个概念上犯糊涂,但最终都会懂得分寸。分辨这两个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自私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会遇到更多挫折,产生更多困惑,继而影响人格的形成。现在的中国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分享利益的成长环境,普遍比较自私,而自私的孩子组成的集体,肯定会发生更多矛盾和纠纷,有时矛盾和纠纷还相当激烈。有些家长把这样的矛盾和纠纷叫做竞争,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其实,这不是竞争,而是内耗,是下一代集体性格缺陷,所以家长朋友不可掉以轻心。
自私有原因
胡明霞(14岁女孩的母亲):我女儿都上初二了,还那么自私自利,在学校连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天天不开心。有一次,班里测验,她的同桌忘了带文具盒,向她求助,她断然拒绝,引起全班的一片嘘声,老师甚至当众说她性格有缺陷。我纳闷,我和老公都不是小气的人,怎么养出这样的女儿呢?
黎昭允(16岁男孩的母亲):我儿子上高一,也是个自私鬼,同学遇到难题请教他,他不肯讲,还质问同学:“我教会了你,下回考试你超过了我怎么办?你这叫与虎谋皮!”您听听,这叫什么话?我反省,是不是我和老公的言行无意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可我想不清楚。
宋越清:一般来说,孩子自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心理活动都单纯从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自私是正常的,但家长不可因此放松教育和引导,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养成自私的恶习。
第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父母、祖辈的宠爱于一身,好吃的东西供他一人享用,有什么要求家长也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上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争夺、制衡、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第三,家庭不良环境影响。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第四,欲望满足得过于轻易。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霸道和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不能分享,便会本能地哭闹,家长不愿让孩子受委屈,在攀比心理作用下满足孩子。殊不知,孩子的欲望一次次轻易得到满足,欲望的合理性势必越来越弱,欲望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第五,不懂得交际策略。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大家都想玩,却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对其含义理解得不够深刻,欠缺了对孩子的科学指导。
矫正讲技巧
师昱廷(7岁女孩的父亲):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指导孩子不自私呢?
主持人:发现孩子自私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契机,不论孩子的年龄是大是小。
宋越清:对。只要家长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家长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分享食物开始。如果孩子有吃独食的倾向,家长应有意识地把食物按份分开,一人一份。如果孩子拒绝,大哭大闹,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一段时间以后,分享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
第二,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里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第三,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家长有一次妥协,孩子下次就知道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四,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要让孩子学习享受时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夹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使其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事。
第五,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穿衣、洗袜子、整理玩具、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不断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六,为孩子创造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家长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帮助孩子认识到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友善和互助能赢得大家的喜欢。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耍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第七,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好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就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总之,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娇宠溺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由溺爱培养起来的怠惰、自私、骄横、无能的品格,必然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希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留心、多观察,要有耐心、爱心。处理孩子的问题时,要把握基本法则,对孩子要有信心,在示范中言传身教,在生活上潜移默化,在互动间耳濡目染,帮助孩子逐渐走出自私的迷雾。
【编辑:陈彤】
自私是缺陷
徐蕾(6岁男孩的母亲):我儿子淘淘是父母两个家族里这一代唯一的男孩,大家的宝贝疙瘩,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宠得不像话,无论什么事都要尽着他。以前我没在意,觉得有大人疼,孩子幸福,有什么不好呢?可是最近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头。前几天,我远房表叔带着他8岁的孙子来我家小住。刚开始,淘淘见有小哥哥陪他玩,挺开心,但麻烦很快就来了。见小哥哥拿他的小汽车,淘淘赶紧跑过去,一把夺过来,大声嚷嚷:“这是我的!”小哥哥见状,没说什么,松开了手,去拿小飞机,淘淘又一把夺过来。小哥哥索性不玩玩具了,他打开小书柜,取出一本图画书来看,可是淘淘还是不让,弄得小哥哥挺没趣的,才半天就吵着要回家。您说,被宠大的孩子是不是都这么自私啊?
彭伟强(5岁女孩的父亲):淘淘在家里自私一点倒也情有可原,独生子女嘛,都有这毛病,可是到了幼儿园,大家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麻烦就大了。我女儿圆圆就是这样的自私鬼,特别小气,在幼儿园人缘特不好,连老师都不待见她。我不止一次教育她,要大方些,不能只顾自己,与小朋友分享东西也是一种乐趣。可是孩子她妈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圆圆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错,不能让别人占便宜,这是人的本能,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哪里谈得上分享?我被搞糊涂了,维护自己利益与自私好像不能画等号吧?可现实生活中还真的挺难区分。我究竟该怎样教育女儿呢?
主持人:自私,是因为怕吃亏,但自私的人早晚要吃大亏。这个道理想必家长朋友都明白,但是在教育孩子时却往往舍不得让孩子吃小亏——说穿了,还是对自私的危害性没有清楚的认识。请宋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吧。
宋越清(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私和自我是两个概念。通俗地讲,过分强调自我就是自私。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自我满足和自我保护,没人怪他自私。但是很快,婴儿就开始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亲人了,也就是说,他开始探索人际关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懂得与人相处的方式和规矩,有时为了关系的和谐需要克制自我的欲望。分享和协商的概念就是这样建立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在自私和自我这两个概念上犯糊涂,但最终都会懂得分寸。分辨这两个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自私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会遇到更多挫折,产生更多困惑,继而影响人格的形成。现在的中国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分享利益的成长环境,普遍比较自私,而自私的孩子组成的集体,肯定会发生更多矛盾和纠纷,有时矛盾和纠纷还相当激烈。有些家长把这样的矛盾和纠纷叫做竞争,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其实,这不是竞争,而是内耗,是下一代集体性格缺陷,所以家长朋友不可掉以轻心。
自私有原因
胡明霞(14岁女孩的母亲):我女儿都上初二了,还那么自私自利,在学校连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天天不开心。有一次,班里测验,她的同桌忘了带文具盒,向她求助,她断然拒绝,引起全班的一片嘘声,老师甚至当众说她性格有缺陷。我纳闷,我和老公都不是小气的人,怎么养出这样的女儿呢?
黎昭允(16岁男孩的母亲):我儿子上高一,也是个自私鬼,同学遇到难题请教他,他不肯讲,还质问同学:“我教会了你,下回考试你超过了我怎么办?你这叫与虎谋皮!”您听听,这叫什么话?我反省,是不是我和老公的言行无意中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可我想不清楚。
宋越清:一般来说,孩子自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心理活动都单纯从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自私是正常的,但家长不可因此放松教育和引导,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养成自私的恶习。
第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父母、祖辈的宠爱于一身,好吃的东西供他一人享用,有什么要求家长也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上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争夺、制衡、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第三,家庭不良环境影响。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第四,欲望满足得过于轻易。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霸道和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不能分享,便会本能地哭闹,家长不愿让孩子受委屈,在攀比心理作用下满足孩子。殊不知,孩子的欲望一次次轻易得到满足,欲望的合理性势必越来越弱,欲望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第五,不懂得交际策略。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大家都想玩,却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对其含义理解得不够深刻,欠缺了对孩子的科学指导。
矫正讲技巧
师昱廷(7岁女孩的父亲):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指导孩子不自私呢?
主持人:发现孩子自私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契机,不论孩子的年龄是大是小。
宋越清:对。只要家长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效果。家长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孩子学会分享。可以从分享食物开始。如果孩子有吃独食的倾向,家长应有意识地把食物按份分开,一人一份。如果孩子拒绝,大哭大闹,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一段时间以后,分享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
第二,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里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第三,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家长有一次妥协,孩子下次就知道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四,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要让孩子学习享受时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夹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使其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事。
第五,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穿衣、洗袜子、整理玩具、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不断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第六,为孩子创造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家长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帮助孩子认识到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友善和互助能赢得大家的喜欢。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耍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第七,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好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就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总之,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娇宠溺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由溺爱培养起来的怠惰、自私、骄横、无能的品格,必然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希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留心、多观察,要有耐心、爱心。处理孩子的问题时,要把握基本法则,对孩子要有信心,在示范中言传身教,在生活上潜移默化,在互动间耳濡目染,帮助孩子逐渐走出自私的迷雾。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