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景德镇,光欣赏那满街的精美瓷器,不去了解完整的制瓷工序,领略古老的瓷文化,那就算白去了。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奥秘,就在那烧制陶瓷的古窑中。古窑现在自然不再使用了,否则倒可以去领略一番古窑不一样的风景。
我们一路向东,开始寻访古窑。
景德镇,果然不负瓷都之名,就连一座普通的大桥,都满是浓郁的陶瓷文化。在桥两边的围栏上,摆放着二十多个精致的铜人雕像。他们或挑着扁担,或抡着锄头,还有一个老头儿,戴着一副令人发笑的老花镜,正眯着眼瞧着手中的东西。原来,这些铜像展示了制作陶瓷的过程,从选土到烧制,再到沿街叫卖,共十多个复杂的工序。就连一只不起眼的小瓷碗,也是经历了这么多工序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不多时,我们的车驶进了一条蜿蜒的小路。小路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拦住了我想眺望远方的视线。峰回路转,车跟着拐弯,眼前豁然开朗。前面出现了一座两层的塔楼,它便是古窑的入口了。入口处有两棵繁茂的银杏树,那种着银杏树的花坛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却发现那垒在花坛上的一圈小小的栅栏居然是用青花碗做的。大概是被青苔染绿了的缘故,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有心人瞧见了这圈瓷栅栏,就会被这无处不在的瓷文化所感动。花坛上还有用红色的碎瓷片拼出的八个大字:“承传古窑,中华瑰宝。”
古窑入口西侧是游客中心,建筑风格依旧是古朴精致。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北看故宫,南访古窑。”这气势何等磅礴。古窑似乎就是一座陶瓷故宫,它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眼前是一条极漫长的林间小道,它随右侧的小山坡蜿蜒而上。路虽漫漫,却并不觉疲乏,那路边的草地上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可爱的物件等着我去发现。一米多高的青花瓷瓶和青龙缸,或卧于草地上,或随意置于地上,没有章法得很,可是杂乱中却又透露出一种闲散自然的美——这绝不是排队似的整齐。就连路边用作排水的小沟,也别出心裁地贴满了各色瓷片,远远望去像一条闪烁的彩虹。我曾蹲下细看那水沟中的瓷片,有淡绿底子上描着白玉兰的,有写着书法的,有青花的,块块都不一样,却都好看。每一块都值得赏玩与珍藏,我竟不忍心瞧见它们支离破碎的模样儿了。
一路走走停停,脚却并不觉疲惫,心情仍是很兴奋的。路边任何与瓷器有关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忍不住激动地欢呼。等我们走出那林荫小道,眼前便出现了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着一个十多米高的青铜雕像,基石上挂着一块瓷制的匾,上书“窑神童宾”。这个高举火把、面容坚毅的男子,应该就是童宾吧。相传童宾曾是一名窑工,当时皇帝要造一只大龙缸,但因难度太大无人敢应,童宾便率一班窑工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制造时,他们发现难度比想象的更大,烧窑屡屡失败。监工屡屡威胁,大伙儿愁云满面。童宾目睹这种情况,愤慨万分,跃入窑内以示抗议。童宾的义举在大伙儿心中掀起愤怒的狂澜,于是他们率众反抗当地官府的强取豪夺,敦促封建政权为秉性刚直的童宾建“佑陶灵祠”。由此,童宾成了景德镇人心中的窑神。清代督陶官唐英曾称颂童宾“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回首那高大刚毅的童宾雕像,它如铁铸真人一般,挟惊天地的魄力,永远守护着这一方童宾曾为之劳作过的土地。
从窑神童宾雕像向右拐,经过一座香火祠,绕开一汪湉湉的湖,就到了几座低矮的茅屋前。看看手中的景区游览图,我确定这些屋子便是瓷器手工作坊了。作坊空地上架着百十来个未加工的泥坯,许多手工制瓷艺人就在其间为我们演示制坯技艺。制瓷首先得寻找到合适的土做泥坯,可惜我并没有在作坊中看到这似乎挺有意思的选土过程。艺人们演示的第一道工序开始了,一位穿着粗布工服的老者将一块软塌塌的泥堆放在那圆盘似的辘轳车中心,然后飞速转动辘轳车,很快就把它变成了一个矮胖的土墩了。刚刚还打着哈欠老态龙钟的老人,浊黄的眼中放射出一种神奇的光彩,双手灵巧地动了起来,我们的目光便也随着那双灵巧自如的手不停移动。就在人们的惊叹声中,一只成型的泥碗稳稳地立在了辘轳车的转盘上。我记得自己也曾在家附近的彩陶坊做过碗。同样的转盘,同样的辘轳车,同样的泥土,但在我那双稍显笨拙的手中,似乎总是难以成型。那泥土没能成为一只碗或别的什么,而是耷拉成一坨被送进了垃圾桶里。于是这短短几分钟就能塑成一只精美泥碗的师傅,在我眼中竟是无所不能的了。后来我在那旁边的文字介紹中得知这就是所谓的“拉坯”。
随着人流慢慢穿过一间间屋子,我了解了那一只只瓷碗的生产过程。得知就连毫不起眼的一只碗,都经历了数十道精密的工序后,我们就可以想象那些摆放在玻璃柜中价值连城的瓷器,究竟需要多少的工匠费多少的精力了。
拉坯后的泥碗送到了印坯师傅的手中。印坯估计是个比较简单的活儿,印坯师傅将泥坯套在一个模具上,依着那模具均匀按拍坯体即可。下一道工序便是利坯,这可是一道技术含量很高的程序。只见那师傅将泥坯覆于辘轳车的利桶上,使劲转动车盘,然后用刀片削去过厚的坯体部分,直至坯体里外光洁,一只碗的利坯工序才算结束。其实,这些活儿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并不是我这样的外行人所能断言简单或复杂的,那一拍一刀,可都是功夫呢!
后面的工序就更吸引我的目光了,刻花、施釉……看那画笔飞一般旋舞,一朵花或一只小动物就出现在碗里面了。默默欣赏师傅们工作,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不过我最爱看的还是画坯。师傅用画笔在颜料碗里点点,然后拉过一只泥坯,在飞速转动的转盘上,那画笔在碗内悬着,让人感觉它并没有触到碗壁。可就在那一瞬间,一条清晰的线便出现在了碗壁上。这技艺,可真是神了!
准备离开手工作坊时,一位师傅指导游客将手指平放于碗沿上,轻轻摩挲,瓷碗便呜呜地奏出动听的乐声来。那悠扬的声音回响在这宁静的小院中,仿若仙乐一般。
小院的东边也是座相似的院子。据说在那边坐镇的手工艺人都是瓷文化里不同派系的传承人,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师。走进小院,见一大群人正围绕着什么指指点点,便凑热闹地挤上前去。人群中间是一位老太太,她将一只尚未烧制的泥坯抵于桌沿,用一支笔尖为尖针的木笔在泥坯上仔细地刻画着。泥坯上已经均匀分布着许多小小的祥云,现在老太太正用笔为那祥云添上各样的线条,使它更加丰满。笔尖所到之处,隆起一层细细的颗粒,像沙漠中星星点点的沙丘。
这个院落展示的大概便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了。四大名瓷我倒仍记得: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高温颜色釉,以及粉彩瓷。粉彩瓷在我印象中似乎是清代宫廷用瓷,好的粉彩瓷就像一幅色彩浓郁的中国画,图案多是牡丹、梅树或喜鹊等,整体风格简单直率、富贵豪华。特别是粉彩台灯,灯亮后朦朦胧胧,那瓷上的所有器物似乎都活了,那些扇着翅膀的雀儿,似乎都能听见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唤声了。
之后,我们又陆续拜访了另几个院落。有位师傅是专在瓷盘上作画的,那画上老鼠的毛发都根根清晰地梳在背后。取放大镜一一去端详,那老鼠似乎便要弓着身子出现在你眼前了,瞧,它滚圆的眼珠还在滴溜溜地转呢——直让我忍不住地要去爱抚它。嗬,也许猫儿来,便雀跃着要捉这伶俐的小家伙呢!
精美的瓷器都要经过炉窑的烧制才会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烧制瓷器的炉窑真不少,有龙窑、馒头窑、葫芦窑、镇窑等。正好它们都在手工作坊附近,我们便去拜访了。只是这些窑在我看来不过是几个结实的土疙瘩,从洞口探头进去瞧,下面也只不过是个黑漆漆的洞,实无可看之处。据说这些窑都是后来兴建的,虽说也曾烧过瓷,但主要还是供游客们参观。于是我们便在窑前拍了几张照感叹了一阵,然后就将那孕育瓷文化的宝库抛在身后了。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的“走马观花”之游了,不觉甚为惋惜。
临别时,我颇为遗憾地对爸爸说:“不知何时才能再到景德镇来。这次有些仓促,急匆匆地未能完整地走访所有地方,我还并没真正了解景德镇呢。”
“但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对我们而言都是新奇而有趣的,这便足够了。”爸爸这样回答我。
我凝视着这座千年古城,短短两日,足以让我对我曾走过的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产生浓浓的爱恋。我喜欢这夜晚灯光下慵懒又富情调的小城,喜爱那各具特色的瓷器小铺,喜爱那青石板上传来的悠闲自在的脚步声。别了,景德镇!等我去了别处,或许就再瞧不见你那极富魅力的姿容了吧!
我的书桌上至今还摆着那两尊瓷像,每当我抬头去望它们时,总会想起些什么。古旧斑驳的小巷,店铺里会唱歌的瓷器,还有那曾经的点点滴滴,就在脑海中再一次清晰明朗起来。
(编辑 树 心)
我们一路向东,开始寻访古窑。
景德镇,果然不负瓷都之名,就连一座普通的大桥,都满是浓郁的陶瓷文化。在桥两边的围栏上,摆放着二十多个精致的铜人雕像。他们或挑着扁担,或抡着锄头,还有一个老头儿,戴着一副令人发笑的老花镜,正眯着眼瞧着手中的东西。原来,这些铜像展示了制作陶瓷的过程,从选土到烧制,再到沿街叫卖,共十多个复杂的工序。就连一只不起眼的小瓷碗,也是经历了这么多工序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不多时,我们的车驶进了一条蜿蜒的小路。小路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拦住了我想眺望远方的视线。峰回路转,车跟着拐弯,眼前豁然开朗。前面出现了一座两层的塔楼,它便是古窑的入口了。入口处有两棵繁茂的银杏树,那种着银杏树的花坛乍看没什么特别,细看却发现那垒在花坛上的一圈小小的栅栏居然是用青花碗做的。大概是被青苔染绿了的缘故,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有心人瞧见了这圈瓷栅栏,就会被这无处不在的瓷文化所感动。花坛上还有用红色的碎瓷片拼出的八个大字:“承传古窑,中华瑰宝。”
古窑入口西侧是游客中心,建筑风格依旧是古朴精致。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北看故宫,南访古窑。”这气势何等磅礴。古窑似乎就是一座陶瓷故宫,它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眼前是一条极漫长的林间小道,它随右侧的小山坡蜿蜒而上。路虽漫漫,却并不觉疲乏,那路边的草地上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可爱的物件等着我去发现。一米多高的青花瓷瓶和青龙缸,或卧于草地上,或随意置于地上,没有章法得很,可是杂乱中却又透露出一种闲散自然的美——这绝不是排队似的整齐。就连路边用作排水的小沟,也别出心裁地贴满了各色瓷片,远远望去像一条闪烁的彩虹。我曾蹲下细看那水沟中的瓷片,有淡绿底子上描着白玉兰的,有写着书法的,有青花的,块块都不一样,却都好看。每一块都值得赏玩与珍藏,我竟不忍心瞧见它们支离破碎的模样儿了。
一路走走停停,脚却并不觉疲惫,心情仍是很兴奋的。路边任何与瓷器有关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忍不住激动地欢呼。等我们走出那林荫小道,眼前便出现了一个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着一个十多米高的青铜雕像,基石上挂着一块瓷制的匾,上书“窑神童宾”。这个高举火把、面容坚毅的男子,应该就是童宾吧。相传童宾曾是一名窑工,当时皇帝要造一只大龙缸,但因难度太大无人敢应,童宾便率一班窑工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制造时,他们发现难度比想象的更大,烧窑屡屡失败。监工屡屡威胁,大伙儿愁云满面。童宾目睹这种情况,愤慨万分,跃入窑内以示抗议。童宾的义举在大伙儿心中掀起愤怒的狂澜,于是他们率众反抗当地官府的强取豪夺,敦促封建政权为秉性刚直的童宾建“佑陶灵祠”。由此,童宾成了景德镇人心中的窑神。清代督陶官唐英曾称颂童宾“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回首那高大刚毅的童宾雕像,它如铁铸真人一般,挟惊天地的魄力,永远守护着这一方童宾曾为之劳作过的土地。
从窑神童宾雕像向右拐,经过一座香火祠,绕开一汪湉湉的湖,就到了几座低矮的茅屋前。看看手中的景区游览图,我确定这些屋子便是瓷器手工作坊了。作坊空地上架着百十来个未加工的泥坯,许多手工制瓷艺人就在其间为我们演示制坯技艺。制瓷首先得寻找到合适的土做泥坯,可惜我并没有在作坊中看到这似乎挺有意思的选土过程。艺人们演示的第一道工序开始了,一位穿着粗布工服的老者将一块软塌塌的泥堆放在那圆盘似的辘轳车中心,然后飞速转动辘轳车,很快就把它变成了一个矮胖的土墩了。刚刚还打着哈欠老态龙钟的老人,浊黄的眼中放射出一种神奇的光彩,双手灵巧地动了起来,我们的目光便也随着那双灵巧自如的手不停移动。就在人们的惊叹声中,一只成型的泥碗稳稳地立在了辘轳车的转盘上。我记得自己也曾在家附近的彩陶坊做过碗。同样的转盘,同样的辘轳车,同样的泥土,但在我那双稍显笨拙的手中,似乎总是难以成型。那泥土没能成为一只碗或别的什么,而是耷拉成一坨被送进了垃圾桶里。于是这短短几分钟就能塑成一只精美泥碗的师傅,在我眼中竟是无所不能的了。后来我在那旁边的文字介紹中得知这就是所谓的“拉坯”。
随着人流慢慢穿过一间间屋子,我了解了那一只只瓷碗的生产过程。得知就连毫不起眼的一只碗,都经历了数十道精密的工序后,我们就可以想象那些摆放在玻璃柜中价值连城的瓷器,究竟需要多少的工匠费多少的精力了。
拉坯后的泥碗送到了印坯师傅的手中。印坯估计是个比较简单的活儿,印坯师傅将泥坯套在一个模具上,依着那模具均匀按拍坯体即可。下一道工序便是利坯,这可是一道技术含量很高的程序。只见那师傅将泥坯覆于辘轳车的利桶上,使劲转动车盘,然后用刀片削去过厚的坯体部分,直至坯体里外光洁,一只碗的利坯工序才算结束。其实,这些活儿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并不是我这样的外行人所能断言简单或复杂的,那一拍一刀,可都是功夫呢!
后面的工序就更吸引我的目光了,刻花、施釉……看那画笔飞一般旋舞,一朵花或一只小动物就出现在碗里面了。默默欣赏师傅们工作,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不过我最爱看的还是画坯。师傅用画笔在颜料碗里点点,然后拉过一只泥坯,在飞速转动的转盘上,那画笔在碗内悬着,让人感觉它并没有触到碗壁。可就在那一瞬间,一条清晰的线便出现在了碗壁上。这技艺,可真是神了!
准备离开手工作坊时,一位师傅指导游客将手指平放于碗沿上,轻轻摩挲,瓷碗便呜呜地奏出动听的乐声来。那悠扬的声音回响在这宁静的小院中,仿若仙乐一般。
小院的东边也是座相似的院子。据说在那边坐镇的手工艺人都是瓷文化里不同派系的传承人,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师。走进小院,见一大群人正围绕着什么指指点点,便凑热闹地挤上前去。人群中间是一位老太太,她将一只尚未烧制的泥坯抵于桌沿,用一支笔尖为尖针的木笔在泥坯上仔细地刻画着。泥坯上已经均匀分布着许多小小的祥云,现在老太太正用笔为那祥云添上各样的线条,使它更加丰满。笔尖所到之处,隆起一层细细的颗粒,像沙漠中星星点点的沙丘。
这个院落展示的大概便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了。四大名瓷我倒仍记得: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高温颜色釉,以及粉彩瓷。粉彩瓷在我印象中似乎是清代宫廷用瓷,好的粉彩瓷就像一幅色彩浓郁的中国画,图案多是牡丹、梅树或喜鹊等,整体风格简单直率、富贵豪华。特别是粉彩台灯,灯亮后朦朦胧胧,那瓷上的所有器物似乎都活了,那些扇着翅膀的雀儿,似乎都能听见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唤声了。
之后,我们又陆续拜访了另几个院落。有位师傅是专在瓷盘上作画的,那画上老鼠的毛发都根根清晰地梳在背后。取放大镜一一去端详,那老鼠似乎便要弓着身子出现在你眼前了,瞧,它滚圆的眼珠还在滴溜溜地转呢——直让我忍不住地要去爱抚它。嗬,也许猫儿来,便雀跃着要捉这伶俐的小家伙呢!
精美的瓷器都要经过炉窑的烧制才会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烧制瓷器的炉窑真不少,有龙窑、馒头窑、葫芦窑、镇窑等。正好它们都在手工作坊附近,我们便去拜访了。只是这些窑在我看来不过是几个结实的土疙瘩,从洞口探头进去瞧,下面也只不过是个黑漆漆的洞,实无可看之处。据说这些窑都是后来兴建的,虽说也曾烧过瓷,但主要还是供游客们参观。于是我们便在窑前拍了几张照感叹了一阵,然后就将那孕育瓷文化的宝库抛在身后了。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的“走马观花”之游了,不觉甚为惋惜。
临别时,我颇为遗憾地对爸爸说:“不知何时才能再到景德镇来。这次有些仓促,急匆匆地未能完整地走访所有地方,我还并没真正了解景德镇呢。”
“但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对我们而言都是新奇而有趣的,这便足够了。”爸爸这样回答我。
我凝视着这座千年古城,短短两日,足以让我对我曾走过的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产生浓浓的爱恋。我喜欢这夜晚灯光下慵懒又富情调的小城,喜爱那各具特色的瓷器小铺,喜爱那青石板上传来的悠闲自在的脚步声。别了,景德镇!等我去了别处,或许就再瞧不见你那极富魅力的姿容了吧!
我的书桌上至今还摆着那两尊瓷像,每当我抬头去望它们时,总会想起些什么。古旧斑驳的小巷,店铺里会唱歌的瓷器,还有那曾经的点点滴滴,就在脑海中再一次清晰明朗起来。
(编辑 树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