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导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突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强调师生间的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学导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倡教师指导课堂教学。运用学导式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导法;自主学习;先学后教
学导式教学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其特征是:教学重心是学,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主动进行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教师为导师,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指导,而不是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启发的学习过程,它是“启发与注入并存”的突破。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品行得到主动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下教师的恰当指导。
一、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导式
注入式教学法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思想,以传授知识为主,进行教学,以“教”为重心,是 “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过程,学生很少有独立钻研思考的机会。它带有划一性、机械性和强迫性,总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及智能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曾大声疾呼:“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你们的教学就是灌”,他反对“满堂灌”“抱着走”,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教师还是从上课讲到下课,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的知识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的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事实上,从小学做起,加上还有教师指导和各种有利条件,学生独立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先掌握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但关键在于激励学生愿“学”,然后会“学”,学导结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学导式取得成功的内因和根本途径,也是对注入式的根本否定。
二、 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師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一直处于“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的被动地位,学生不能进行自主学习,不能有效进行独立学习。由于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的局限,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面临的真正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书本上都已存在。这种重复的无效劳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出现了讲与练脱节、师生脱节、课内外脱节的现象。往往学生课内没听懂、旧知识未消化,新知识又压下来;课外作业多、负担重,迫使学生加班加点,搞疲劳战术,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导式突出学生学、教师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正是“学导法”。现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精神振奋,因为他们要能够自己解读教材,必须先进行自主学习并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应该成为教学常规。学导式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自学解疑(讨论)——精讲——演练”,由学生自己掌握,如果学生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而由教师检查验收;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时,就由教师提示、点拨、演示、精讲。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能得到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在解疑等环节又采取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横向联系,相互讨论的形式,这完全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学导式使师生形成了多向探讨、多层次交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注入式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启发式也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的立足点在“教”上,尚未转移到“学”上。而学导式已把这种合情合理的要求,贯串在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的四个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导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人异步、提出的问题完全可能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学可促导,显示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师生可以相互启发。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三、 学导式强调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多年以来,注入式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只学到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不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不会自主探索求知,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难以形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要自学,靠自己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明确主张,他充分肯定自主学习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学导式教学法充分培养和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智能获得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开发。事实上,有许多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有些课程比较难学(数学、外语等),需要教师教的指导。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外读一些比课内的分量更重的书籍,并掌握其内容。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只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就能解决。学在导前、出现奇思妙想进而自主创新,不少学生能运用自主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制造出一些“产品”。学导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这是它同注入式、甚至同启发式的根本不同。当然,从量变到质变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多教少学到少教多学,最后达到不教而自主学习的境界。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定出自主学习方案、变课本为开放型自主学习材料,变“教参”为“学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努力改善自主学习的条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在课堂教学中交互作用、相互促进。这样的学导式教学法,必能取得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良好效果。
四、 学导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导式强调以学定教、学在导前,学中有导,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曾一再警告: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压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他一贯主张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学导式“学”字领先,突出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探索未知,同时得到教师恰到好处的诱导启发,学会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人人充满自信,变课堂为展示自己学习潜能和个性的舞台,绝不是满足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优化品行,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学导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动手、动脑,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逻辑思维技能、空间成像技能、人际交流技能、自我认识技能等心智技能与绘画制图技能、身体运动与操作技能等操作技能。学导式锻炼能力,广义的会做事的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健体——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七项要素及其各自的深度、广度、精度、强度、敏度、效度等有机统一的表现。学导式锻炼的能力是智力结合知识、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不同活动方式、水平、层次的能动的现实行为。学导式优化品行,包括实践表现的品质和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意识、态度习惯等个人品行德性。
总之,学导式教学法以学生勤奋好学、主动发展为本,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在自主学习中增强自信心,把内在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动力量,充分展现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成长为跨文化交际的、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持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关键词:学导法;自主学习;先学后教
学导式教学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其特征是:教学重心是学,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主动进行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教师为导师,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指导,而不是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启发的学习过程,它是“启发与注入并存”的突破。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品行得到主动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下教师的恰当指导。
一、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导式
注入式教学法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思想,以传授知识为主,进行教学,以“教”为重心,是 “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过程,学生很少有独立钻研思考的机会。它带有划一性、机械性和强迫性,总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及智能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曾大声疾呼:“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你们的教学就是灌”,他反对“满堂灌”“抱着走”,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教师还是从上课讲到下课,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的知识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的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事实上,从小学做起,加上还有教师指导和各种有利条件,学生独立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先掌握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但关键在于激励学生愿“学”,然后会“学”,学导结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学导式取得成功的内因和根本途径,也是对注入式的根本否定。
二、 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師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一直处于“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的被动地位,学生不能进行自主学习,不能有效进行独立学习。由于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的局限,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面临的真正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书本上都已存在。这种重复的无效劳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出现了讲与练脱节、师生脱节、课内外脱节的现象。往往学生课内没听懂、旧知识未消化,新知识又压下来;课外作业多、负担重,迫使学生加班加点,搞疲劳战术,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导式突出学生学、教师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正是“学导法”。现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精神振奋,因为他们要能够自己解读教材,必须先进行自主学习并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学生能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应该成为教学常规。学导式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自学解疑(讨论)——精讲——演练”,由学生自己掌握,如果学生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而由教师检查验收;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时,就由教师提示、点拨、演示、精讲。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能得到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在解疑等环节又采取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横向联系,相互讨论的形式,这完全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学导式使师生形成了多向探讨、多层次交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注入式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启发式也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的立足点在“教”上,尚未转移到“学”上。而学导式已把这种合情合理的要求,贯串在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的四个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导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人异步、提出的问题完全可能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学可促导,显示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师生可以相互启发。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三、 学导式强调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多年以来,注入式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只学到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不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不会自主探索求知,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难以形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要自学,靠自己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明确主张,他充分肯定自主学习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学导式教学法充分培养和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智能获得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开发。事实上,有许多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有些课程比较难学(数学、外语等),需要教师教的指导。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外读一些比课内的分量更重的书籍,并掌握其内容。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只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就能解决。学在导前、出现奇思妙想进而自主创新,不少学生能运用自主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制造出一些“产品”。学导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这是它同注入式、甚至同启发式的根本不同。当然,从量变到质变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多教少学到少教多学,最后达到不教而自主学习的境界。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定出自主学习方案、变课本为开放型自主学习材料,变“教参”为“学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努力改善自主学习的条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在课堂教学中交互作用、相互促进。这样的学导式教学法,必能取得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良好效果。
四、 学导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导式强调以学定教、学在导前,学中有导,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曾一再警告: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压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他一贯主张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学导式“学”字领先,突出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探索未知,同时得到教师恰到好处的诱导启发,学会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人人充满自信,变课堂为展示自己学习潜能和个性的舞台,绝不是满足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优化品行,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学导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动手、动脑,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逻辑思维技能、空间成像技能、人际交流技能、自我认识技能等心智技能与绘画制图技能、身体运动与操作技能等操作技能。学导式锻炼能力,广义的会做事的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健体——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七项要素及其各自的深度、广度、精度、强度、敏度、效度等有机统一的表现。学导式锻炼的能力是智力结合知识、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不同活动方式、水平、层次的能动的现实行为。学导式优化品行,包括实践表现的品质和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意识、态度习惯等个人品行德性。
总之,学导式教学法以学生勤奋好学、主动发展为本,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在自主学习中增强自信心,把内在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动力量,充分展现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成长为跨文化交际的、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持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