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动地积极地乐观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通过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能培养学生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能锤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作用
【Abstract】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s the level of students engaged in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should have the capacity, is dynamic and actively optimistic to transform nature and society.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y professional capacity, method of capacity, social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ion.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be able to train students in methods of work and learning methods; be able to temper th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enhanc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optimistic and uplifting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rofessional capacity; culture; the role of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1]。职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能力,强调合理性、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即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本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职业能力是在实践活动特别是职业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而校企合作为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校企合作在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中的作用
专业能力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从事该项职业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中职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基本专业知识,学校是主渠道,而培养中职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企业的参与实施校企合作很重要,能弥补学校教学中的不足,提升中职学生基本专业技能,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表现以下方面:
1、校企合作实现了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传统职业教育学习情境是模糊的,所谓“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田”,对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不适应。通过校企合作,实地参观,特别是学生下厂实习,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设置等有真实的感受,不再象在教室那样虚无空洞的学习情境,更比校内实习车间更真实,利于学生感性认识,深切感受到行业的客观存在,专业的特点,实物情景的真实体现。学生知道了将来将从事的是何行业何专业,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需要重点掌握的技术和能力。比如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要进入车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看到生产流程,设备的布局,操作的步骤等,也为以后的理论学习展现真实的实物情境。
2、校企合作利于提高专业技能的针对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校企合作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所在。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受设备、场地和师资的限制,与市场技术需求脱节,难以做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开展校企合作,走进企业,接触更多的设备、产品,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习本专业要实现就业,应着重掌握哪些基本专业技能,比如数控加工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磨刀、对刀和校刀、编程、量具的使用和车床的维护等基本技能,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就能上岗操作,逐步成为熟练工。
3、校企合作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
现有专业教材不管是传统的知识体系也好,还是模块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点是陈述性的、学生感觉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但从工作过程看是不离散的,如果把学习知识的顺序,跟工作过程的顺序一致,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食品技术工专业不是按化学、卫生学、营养学等学科体系开设课程,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是按工作过程导向但不排除学科体系开设课程,设置食品原料化验、食品与原料的储存,食品品质检验与保证、生产设备清洗维护保养等,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与工作过程一致,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2],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适应性。
通过校企合作,熟悉工作过程,学生会有侧重有选择地按照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其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利于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新认识和深入领会。如汽修专业,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钳工基础,电气工基础,机械基础,汽车构造与维修等课程,而是按工作过程中的工种设置机修工、电气工、漆工、钣金工和电焊工等课程,突出每个工种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就会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4、校企合作利于学生专业技术创新。
专业技术创新是学生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关键能力之一,校企合作能加速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在深入工作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技术改造的灵感,这是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无法比拟的。校企合作可以是校与多个企业间的合作,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范围,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即使在同一企业实习,有机会接触每个工作岗位,同样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无论在设备的创新还是生产过程与管理的创新,学生都会在实践的参与中有深刻的反思,会产生技术创新的火花,利于学生专业技术创新。
5、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上岗实习、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企业、了解社会和就业岗位的机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国情,全面了解行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难得的“工作经历”,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更加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的作用
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习和工作是需要方法的,方法决定效率,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校企合作能让学生清楚企业的工作过程,企业有着其独特的工作方法,特别是产品的质量有明确的要求,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检测不容马虎,坚持标准坚持原则,是一种周密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管理,这些都需要我们学生学习和牢记的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学生通过对企业工作方法的认识,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重新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方法能力。
温家宝总理曾画龙点睛地指出:“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告诉学生,书本知识只是理论或者是别人的经验,要想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的,教会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学以致用的一种实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与教师在课堂的说教达到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作用
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即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这样一个小社会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能促使学生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学会协作。企业是需要协作,需要团队意识的,同时也是需要奉献的。
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不少,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严重,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张显个性,把自己装扮得与众不同或我行我素,或自私狭隘,往往跟学校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相违背,或对制度怀有抵抗心理,破坏公物以发泄他们的情绪。缺少理智,以至于向他们谈到道德和文化时,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理解为道德文化的约束性和规范性,障碍了发展,阻碍了自由,从而产生心理抵制。这也是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不会同师傅交流,组织纪律性不强,随意迟到早退,撒谎不诚实,做事拈轻怕重,吃不得苦,不服从工作安排等等,这都是学生社会能力弱的表现。企业需要员工技术的成熟,更需要员工思想的成熟,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校企合作,能锤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个双向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是互惠互利共赢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必须适应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3]。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很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职业学校如果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单一化、内向化,就很难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企业离开职业教育,企业职工的素质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企业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生产工人,企业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意识到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1999年第1期
2、姜大源,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与能力本位的关系。《职教论坛》1998年第5期
3、著作: 姜大源,《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作用
【Abstract】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s the level of students engaged in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should have the capacity, is dynamic and actively optimistic to transform nature and society.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y professional capacity, method of capacity, social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ion.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a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be able to train students in methods of work and learning methods; be able to temper th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enhanc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optimistic and uplifting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rofessional capacity; culture; the role of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1]。职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能力,强调合理性、创新性。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即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本地区相关企业的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职业能力是在实践活动特别是职业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而校企合作为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校企合作在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中的作用
专业能力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从事该项职业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中职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基本专业知识,学校是主渠道,而培养中职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企业的参与实施校企合作很重要,能弥补学校教学中的不足,提升中职学生基本专业技能,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表现以下方面:
1、校企合作实现了学习情境的真实性。
传统职业教育学习情境是模糊的,所谓“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田”,对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不适应。通过校企合作,实地参观,特别是学生下厂实习,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设置等有真实的感受,不再象在教室那样虚无空洞的学习情境,更比校内实习车间更真实,利于学生感性认识,深切感受到行业的客观存在,专业的特点,实物情景的真实体现。学生知道了将来将从事的是何行业何专业,有哪些岗位,每个岗位需要重点掌握的技术和能力。比如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要进入车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看到生产流程,设备的布局,操作的步骤等,也为以后的理论学习展现真实的实物情境。
2、校企合作利于提高专业技能的针对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校企合作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所在。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受设备、场地和师资的限制,与市场技术需求脱节,难以做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开展校企合作,走进企业,接触更多的设备、产品,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习本专业要实现就业,应着重掌握哪些基本专业技能,比如数控加工专业,学生应重点掌握磨刀、对刀和校刀、编程、量具的使用和车床的维护等基本技能,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就能上岗操作,逐步成为熟练工。
3、校企合作利于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
现有专业教材不管是传统的知识体系也好,还是模块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点是陈述性的、学生感觉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但从工作过程看是不离散的,如果把学习知识的顺序,跟工作过程的顺序一致,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食品技术工专业不是按化学、卫生学、营养学等学科体系开设课程,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是按工作过程导向但不排除学科体系开设课程,设置食品原料化验、食品与原料的储存,食品品质检验与保证、生产设备清洗维护保养等,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与工作过程一致,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2],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具有很强适应性。
通过校企合作,熟悉工作过程,学生会有侧重有选择地按照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形成其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利于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新认识和深入领会。如汽修专业,不是按学科体系设置钳工基础,电气工基础,机械基础,汽车构造与维修等课程,而是按工作过程中的工种设置机修工、电气工、漆工、钣金工和电焊工等课程,突出每个工种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就会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4、校企合作利于学生专业技术创新。
专业技术创新是学生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关键能力之一,校企合作能加速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在深入工作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技术改造的灵感,这是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无法比拟的。校企合作可以是校与多个企业间的合作,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范围,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即使在同一企业实习,有机会接触每个工作岗位,同样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无论在设备的创新还是生产过程与管理的创新,学生都会在实践的参与中有深刻的反思,会产生技术创新的火花,利于学生专业技术创新。
5、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上岗实习、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企业、了解社会和就业岗位的机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国情,全面了解行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难得的“工作经历”,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更加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的作用
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习和工作是需要方法的,方法决定效率,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校企合作能让学生清楚企业的工作过程,企业有着其独特的工作方法,特别是产品的质量有明确的要求,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检测不容马虎,坚持标准坚持原则,是一种周密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管理,这些都需要我们学生学习和牢记的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学生通过对企业工作方法的认识,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重新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方法能力。
温家宝总理曾画龙点睛地指出:“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告诉学生,书本知识只是理论或者是别人的经验,要想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是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领会的,教会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学以致用的一种实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与教师在课堂的说教达到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作用
社会能力指从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即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这样一个小社会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能促使学生去处理好与上级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学会协作。企业是需要协作,需要团队意识的,同时也是需要奉献的。
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不少,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严重,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张显个性,把自己装扮得与众不同或我行我素,或自私狭隘,往往跟学校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相违背,或对制度怀有抵抗心理,破坏公物以发泄他们的情绪。缺少理智,以至于向他们谈到道德和文化时,他们总是有意无意理解为道德文化的约束性和规范性,障碍了发展,阻碍了自由,从而产生心理抵制。这也是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不会同师傅交流,组织纪律性不强,随意迟到早退,撒谎不诚实,做事拈轻怕重,吃不得苦,不服从工作安排等等,这都是学生社会能力弱的表现。企业需要员工技术的成熟,更需要员工思想的成熟,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校企合作,能锤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校企合作是一个双向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是互惠互利共赢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必须适应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3]。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很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职业学校如果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单一化、内向化,就很难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企业离开职业教育,企业职工的素质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企业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生产工人,企业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意识到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课程目标与综合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1999年第1期
2、姜大源,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与能力本位的关系。《职教论坛》1998年第5期
3、著作: 姜大源,《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