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在你的家中,有没有一些珍藏已久的、值得怀念的老物件呢?比如:字画、瓷器、家具、文具、旧衣服,等等,它的年代可能离你甚远,却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非凡的纪念意义。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近作家笔下那些弥足珍贵的老物件,分享它背后的故事吧!
写出老物件的特征
【名篇引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节选自厉彦林《煤油灯》)
名師解读
只有把物件的特征描写得具体,有特点,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铁瓶盖或铁片”“铁皮卷成的小筒”“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油灯就做成了”,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抓住每个环节的特点,丝毫不差地将制作过程一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难以忘怀。
叙述老物
记得有一年,父亲说给我和弟弟每人买一个新书包,可夏收的时候一直下雨,家里种的麦子几乎绝收。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母亲就趁走亲戚的当儿,把人家淘汰的边角布块都收集起来,用缝纫机拼接成经济实惠、花色漂亮的布料。经过半个月的劳作,母亲终于为我们做成了图案新颖、结实耐用的书包。特别是那绿色布料缝制的铁臂阿童木,引得小伙伴们好不羡慕。那时,村庄里拥有缝纫机的人家可稀少得很。勤劳贤惠的母亲是个热心肠,除缝制自家的衣物外,对亲戚邻居央求帮做新衣的活计,她总是乐此不疲。印象里,一进入腊月,家里就人来人往,煞是热闹。本家大娘邻家花婶都拿着布料衣样来找母亲帮忙。母亲心灵手巧,无论谁拿来的衣样,她一看就会,剪裁得也很是合体,缝制得更是经济别致。在那个做工粗糙的年代,母亲总能使用缝纫机给我们缝制出惊喜,让我们始终怀揣一份对生活无比希冀的心情。
(节选自刘韬《母亲的缝纫机》)
名师解读
缝纫机作为当时的三大件之一,能拥有它一定是件让全家都引以自豪的事情,所以作者首先就写到母亲使用缝纫机给我们做了图案新颖、结实耐用的书包,让人羡慕。如果仅仅写到这里,就淡化了文章的阅读价值和精神内涵,文章的思想就显得比较肤浅。于是,作者文笔一转,马上写到了母亲热心肠的一面,不但为自家小孩制作精美书包,还乐此不疲帮左邻右舍缝补衣服,更显示了母亲的伟大。所以,老物件的历史价值对人物形象的突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往事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节选自梁晓声《我的第一支钢笔》)
名师解读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形成鲜明对比,开篇写出这支笔的丑陋与廉价,结尾却写道要永久保存,不免让读者心生好奇,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细细读来让人震撼,一位勤劳而又十分关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实在令人意想不到,发人深省。
借老物件表达情思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节选自陈慧瑛《梅花魂》)
名师解读
梅花寒霜傲放,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赋予了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文中的外祖父送作者梅花图和手绢,实际上是想把自己的一颗爱国之心让外孙女带回去,是想让作者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从作者的角度而言,便是借助外祖父赠送的梅花图和手绢表达对外祖父深深的思念,物中含情;外祖父的梅花情结、爱国热忱对作者影响深远,作者也在传承着梅花的精神,在延续着外祖父的爱国之情。
【作文题目】
总有一片热土,令人梦回;总有一缕乡音,萦绕耳畔;总有一个老物件,与我们的童年相伴……请你围绕自己家族或亲友的老物件展开叙述,以此抒发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和对血脉亲情的回忆。在写作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上面提供的几个方法或思路,从一个角度切入去写,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写。在文中融入最真切的情感,即便是平凡的小事也会因真实而打动人心。拿起笔,快快把你最真切的情感倾吐于笔端吧!
写出老物件的特征
【名篇引路】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节选自厉彦林《煤油灯》)
名師解读
只有把物件的特征描写得具体,有特点,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铁瓶盖或铁片”“铁皮卷成的小筒”“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油灯就做成了”,作者通过简洁的叙述,抓住每个环节的特点,丝毫不差地将制作过程一一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难以忘怀。
叙述老物
记得有一年,父亲说给我和弟弟每人买一个新书包,可夏收的时候一直下雨,家里种的麦子几乎绝收。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母亲就趁走亲戚的当儿,把人家淘汰的边角布块都收集起来,用缝纫机拼接成经济实惠、花色漂亮的布料。经过半个月的劳作,母亲终于为我们做成了图案新颖、结实耐用的书包。特别是那绿色布料缝制的铁臂阿童木,引得小伙伴们好不羡慕。那时,村庄里拥有缝纫机的人家可稀少得很。勤劳贤惠的母亲是个热心肠,除缝制自家的衣物外,对亲戚邻居央求帮做新衣的活计,她总是乐此不疲。印象里,一进入腊月,家里就人来人往,煞是热闹。本家大娘邻家花婶都拿着布料衣样来找母亲帮忙。母亲心灵手巧,无论谁拿来的衣样,她一看就会,剪裁得也很是合体,缝制得更是经济别致。在那个做工粗糙的年代,母亲总能使用缝纫机给我们缝制出惊喜,让我们始终怀揣一份对生活无比希冀的心情。
(节选自刘韬《母亲的缝纫机》)
名师解读
缝纫机作为当时的三大件之一,能拥有它一定是件让全家都引以自豪的事情,所以作者首先就写到母亲使用缝纫机给我们做了图案新颖、结实耐用的书包,让人羡慕。如果仅仅写到这里,就淡化了文章的阅读价值和精神内涵,文章的思想就显得比较肤浅。于是,作者文笔一转,马上写到了母亲热心肠的一面,不但为自家小孩制作精美书包,还乐此不疲帮左邻右舍缝补衣服,更显示了母亲的伟大。所以,老物件的历史价值对人物形象的突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往事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节选自梁晓声《我的第一支钢笔》)
名师解读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形成鲜明对比,开篇写出这支笔的丑陋与廉价,结尾却写道要永久保存,不免让读者心生好奇,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细细读来让人震撼,一位勤劳而又十分关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实在令人意想不到,发人深省。
借老物件表达情思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节选自陈慧瑛《梅花魂》)
名师解读
梅花寒霜傲放,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赋予了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文中的外祖父送作者梅花图和手绢,实际上是想把自己的一颗爱国之心让外孙女带回去,是想让作者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从作者的角度而言,便是借助外祖父赠送的梅花图和手绢表达对外祖父深深的思念,物中含情;外祖父的梅花情结、爱国热忱对作者影响深远,作者也在传承着梅花的精神,在延续着外祖父的爱国之情。
【作文题目】
总有一片热土,令人梦回;总有一缕乡音,萦绕耳畔;总有一个老物件,与我们的童年相伴……请你围绕自己家族或亲友的老物件展开叙述,以此抒发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和对血脉亲情的回忆。在写作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上面提供的几个方法或思路,从一个角度切入去写,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写。在文中融入最真切的情感,即便是平凡的小事也会因真实而打动人心。拿起笔,快快把你最真切的情感倾吐于笔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