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将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当中,才能有效促进高职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实验探究了合作学习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职英语;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63-02
1 引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为基本的活动方式,以教学中的合作和交互为基本特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就应该更加关注和研究高职生合作学习的绩效,为此,笔者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做了此项实验。
2 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2.1 高职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高职生入学成绩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基础差,应用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明。高职英语教师只注重学历结构的提升,不注重专业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缺乏专业背景,无法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所选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差距较大,而且缺乏与专业的必要联系,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望而生畏,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教学中仍采用语法翻译法,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应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2.2 理论基础:合作学习是以以下理论为基础的。
(1)集体动力理论:集体动力即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各成员良好的合作会对每个成员产生多方面的“增值效应”。首先,具有不同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其次,通过合作学习,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成员之间互勉、互助及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和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往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活动的社会性,学生正是通过合作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它只是一种解释,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加工和选择并积极主动进行构建的过程,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以,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Vygotsky)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有两个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前者指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后者则是在别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根据此理论,教学与发展是一种合作活动,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究合作学习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是建立在以下的假设上的:学习者合作学习的方式会促进学习者英语成绩的提高。
3.2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畜牧兽医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当,且男女比例接近,均为研究者一人执教,使用同一套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分析,两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各方面的认知水平没有显著区别。
3.3 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控制组(Control Group)和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两个不同阶段的测试的设计,分析学生成绩情况。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20周,每周4学时。
第一阶段实验期为前半学期10周时间。(1)班为实验组,(2)班为控制组,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同学分成6组,每组7-8人。每周用一次课时间进行小组活动,活动内容为针对所学课文的讨论。学生需要准备的内容包括课文背景知识的收集整理、关于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生词语法等语言障碍的清除、课文难句的分析和理解等。每一次授课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教师一般找不同的两组来到讲台演示,其余的同学为听众,然后各组提出问题,并在自己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再由各组组长作为代表总结。
第二阶段的实验细则和第一阶段的实验程序和要求一致,所不同的是教学内容不同,控制组和实验组互换,(2)班为实验组,(1)班为控制组,在两个阶段结束时,各做一次测试,测试所用的试题是授课教师根据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题型和学生的学情,自己编制的,包括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两次测试题的难度相当。
表1 第一次测试描述性统计
4 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完成,统计了两次测试的均值、标准差以及T检验。
4.1 从表1可以看出(1)班(实验组)在总分、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和翻译写作等五个方面的均值比(2)班(控制组)明显高出。从表2也可以看出,(2)班(实验组)在总分、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和翻译写作五个方面的均值和标准差比(1)班(控制组)明显高出。
4.2 根据表3可知,F5.407,P0.023<0.05,可认为两样本方差不相等。因此进行方差不齐性时的t检验,t7.812,df73.550,双侧P0.000<0.01,说明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认为(1)班和(2)班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测试有统计意义,(1)班明显高于(2)班。
4.3 根据表4可知,F4.327,P0.041<0.05,可认为两样本方差不相等。因此进行方差不齐性时的t检验,t5.520,df77.069,双侧P0.000<0.01,说明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认为(2)班和(1)班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测试有统计意义,(2)班明显高于(1)班。
表2 第二次测试描述性统计
表3 实验第一阶段测试独立样本检验
表4 实验第二阶段测试独立样本检验
5 讨论
本次实验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有力的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合作学习能提高高职生公共英语学习成绩,提高总体英语水平,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见,有效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第二、本次实验更进一步证实了有效合作学习会促进学习者英语成绩的提高的假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法。
6 结论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策略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習热情,提高了学生成绩,使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合作学习的模式还不完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何优化和改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还有待于广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懈地研究探索、反思改进, 才能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熟,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国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精髓[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9):116-118
[2] 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性合作学习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06):104
[3] 蒋宏.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76-177
[4]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5]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职英语;绩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63-02
1 引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为基本的活动方式,以教学中的合作和交互为基本特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就应该更加关注和研究高职生合作学习的绩效,为此,笔者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做了此项实验。
2 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2.1 高职生公共英语教学现状:高职生入学成绩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基础差,应用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明。高职英语教师只注重学历结构的提升,不注重专业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缺乏专业背景,无法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所选教材与学生实际水平差距较大,而且缺乏与专业的必要联系,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望而生畏,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教学中仍采用语法翻译法,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应用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枯燥乏味。
2.2 理论基础:合作学习是以以下理论为基础的。
(1)集体动力理论:集体动力即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各成员良好的合作会对每个成员产生多方面的“增值效应”。首先,具有不同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其次,通过合作学习,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成员之间互勉、互助及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和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体间性——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往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交往中人自身才能得以真正的展现。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活动的社会性,学生正是通过合作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它只是一种解释,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加工和选择并积极主动进行构建的过程,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以,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Vygotsky)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有两个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前者指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后者则是在别人帮助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根据此理论,教学与发展是一种合作活动,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究合作学习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是建立在以下的假设上的:学习者合作学习的方式会促进学习者英语成绩的提高。
3.2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畜牧兽医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两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当,且男女比例接近,均为研究者一人执教,使用同一套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分析,两班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各方面的认知水平没有显著区别。
3.3 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控制组(Control Group)和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两个不同阶段的测试的设计,分析学生成绩情况。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20周,每周4学时。
第一阶段实验期为前半学期10周时间。(1)班为实验组,(2)班为控制组,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同学分成6组,每组7-8人。每周用一次课时间进行小组活动,活动内容为针对所学课文的讨论。学生需要准备的内容包括课文背景知识的收集整理、关于课文主题的深入探讨、生词语法等语言障碍的清除、课文难句的分析和理解等。每一次授课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教师一般找不同的两组来到讲台演示,其余的同学为听众,然后各组提出问题,并在自己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再由各组组长作为代表总结。
第二阶段的实验细则和第一阶段的实验程序和要求一致,所不同的是教学内容不同,控制组和实验组互换,(2)班为实验组,(1)班为控制组,在两个阶段结束时,各做一次测试,测试所用的试题是授课教师根据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题型和学生的学情,自己编制的,包括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两次测试题的难度相当。
表1 第一次测试描述性统计
4 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完成,统计了两次测试的均值、标准差以及T检验。
4.1 从表1可以看出(1)班(实验组)在总分、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和翻译写作等五个方面的均值比(2)班(控制组)明显高出。从表2也可以看出,(2)班(实验组)在总分、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和翻译写作五个方面的均值和标准差比(1)班(控制组)明显高出。
4.2 根据表3可知,F5.407,P0.023<0.05,可认为两样本方差不相等。因此进行方差不齐性时的t检验,t7.812,df73.550,双侧P0.000<0.01,说明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认为(1)班和(2)班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测试有统计意义,(1)班明显高于(2)班。
4.3 根据表4可知,F4.327,P0.041<0.05,可认为两样本方差不相等。因此进行方差不齐性时的t检验,t5.520,df77.069,双侧P0.000<0.01,说明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认为(2)班和(1)班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测试有统计意义,(2)班明显高于(1)班。
表2 第二次测试描述性统计
表3 实验第一阶段测试独立样本检验
表4 实验第二阶段测试独立样本检验
5 讨论
本次实验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有力的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效合作学习能提高高职生公共英语学习成绩,提高总体英语水平,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见,有效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第二、本次实验更进一步证实了有效合作学习会促进学习者英语成绩的提高的假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法。
6 结论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策略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習热情,提高了学生成绩,使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合作学习的模式还不完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何优化和改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还有待于广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懈地研究探索、反思改进, 才能使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熟,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国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其精髓[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9):116-118
[2] 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性合作学习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06):104
[3] 蒋宏.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76-177
[4] 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5]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