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国少年儿童常见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现状
2001年6月~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据此推算全国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约为1. 29亿(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8593万和2909万) 。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14岁组、5~9岁组和80~岁组, 感染率分别为23. 10%、22. 15%和14. 09%。由此可见,少年儿童是肠道寄生虫的易感高危人群。
2 常见肠道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2.1 危害机制
2.1.1 降低食物摄入量 宿主的食物摄入减少与宿主感染寄生虫的数量有关,且宿主食物摄入量随感染寄生虫的虫种和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改变。在对驯鹿的研究中发现,被寄生虫感染的驯鹿食物摄入量显著低于未感染寄生虫的驯鹿。被寄生虫感染的动物肠道线虫感染度与食物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寄生虫感染度越高,动物的食物摄入量就越低。
2.1.2 吞噬宿主的营养 肠道寄生虫从食物、宿主肠分泌物、宿主的组织和身体中获取营养。但在营养较好的宿主中,蛔虫吸收的营养仅占宿主肠内食物的很少一部分。
2.1.3 吞噬宿主的组织 如果肠道寄生虫直接吞噬宿主的机体组织,例如钩虫直接吸取宿主血液,那么它对宿主的影响将会比较大。钩虫有吸血的特性,它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上段,以口囊吸附在肠粘膜绒毛上形成浅小溃疡、钩虫的头腺分泌抗凝素,引起损伤的肠粘膜出血时间延长。有时为大块出血性瘀斑,可深达粘膜下层甚至肌层,若咬破血管造成大出血。严重者甚至可以威胁患者生命。
2.1.4 营养吸收障碍 蛔虫在小肠寄生可产生毒素,损伤肠粘膜,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从而加重感染者的营养不良。钩虫和鞭虫等的感染对肠粘膜的机械损伤、炎症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营养吸收。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受毒素和机械损害刺激的双重作用,还可出现急性腹泻病过程。
2.2 临床表现
2.2.1 常见的体征症状 儿童感染寄生虫后即可出现急性感染期症状,如幼虫侵入部位可引起丘疹、疱疹和皮炎等,也可暂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带虫者或慢性感染过程可致机体损害,如感染钩虫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蛔虫、蛲虫、鞭虫的大量感染可引起腹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营养不良、睡眠不安等。
2.2.2 蛔虫移行引起的肠道症状 蛔虫侵入胆管可引起胆道堵塞,引发胆道蛔虫病;侵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痉挛及炎症,出现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导致穿孔,并发腹膜炎;蛔虫在肠道内扭曲成团,容易发生肠套叠或肠扭转甚至肠穿孔。
2.2.3 钩虫吸血引起的贫血症状 钩虫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程度的贫血,患儿常有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稀疏、失去光泽易脱落。营养及发育均较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不愿活动、消化功能紊乱也较常见。
2.2.4 其他肠道寄生虫病引起的症状 蛲虫作为儿童青少年常见感染寄生虫,除了给患儿带来肛门瘙痒、夜间多梦、磨牙等,还可异位寄生于子宫内膜,引起幼儿阴道不规则流血并易被误诊为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等。
3 对少年儿童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调查显示,基于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消瘦和体重低下的比例分别为26. 6 %和28. 6 %。导致消瘦的危险因素中,位于前2位的分别为鞭虫感染和钩虫感染,导致体重低下的危险因素排在首位的为鞭虫感染。加拿大McGill大学对中非国家扎伊尔558名< 10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多元分析显示,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与寄生虫病感染之间存在关联。分别有40. 3 %、4. 9 %和5. 1 %的儿童存在生长迟缓、消瘦以及恶性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者在蛔虫感染的儿童中比例较高,恶性营养不良者在鞭虫感染儿童中比例较高,消瘦者在蛔虫和鞭虫双重感染的儿童中比例较高。
4 防治措施及效果
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有较全面和长期规划,并取得显著成效。日本二战后寄生虫病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1949年居民寄生虫感染率达到73%以上。经过科学的调查论证,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以集体粪检和驱虫为重点,逐步推行粪便处理和环境改善的策略,由政府主导实施,并持之以恒,至1995年,居民寄生虫感染率下降至0. 06%。
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虫病也已日益成为严重的卫生问题。我国于1988~1992年第1次在全国范围对人体寄生虫分布开展了系统全面的抽样调查,共查出人体寄生虫56种,多数为肠道寄生虫。全国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 63 % ,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59. 02 %。据此提出了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策略和建议,由卫生部制定《常见蠕虫病防治实施方案》,各地对寄生虫的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赵中平等在寄生虫感染率高( ≥40%) 、中(≥20 %) 和低( < 20%)的地区分别采用全民服药、15岁以下儿童服药和只给中小学生服药驱虫,结果感染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70. 2 %、76. 1 %和64. 3 %。至2004年,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已下降至21. 74 % ,寄生虫病防治效果显著。尽管如此,我国寄生虫病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感染率多数还高达50 %以上,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5 结语
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与当地文化、生活和卫生水平有关,在国际上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流行病学、危害机制及临床表现等研究资料均表明,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不良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明林. 美国肠道寄生虫感染问题的现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5 ,22 (3) : 142 - 3.
[2]黄志华. 儿童寄生虫病的有关表现[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11):12 - 13
2001年6月~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据此推算全国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约为1. 29亿(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8593万和2909万) 。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14岁组、5~9岁组和80~岁组, 感染率分别为23. 10%、22. 15%和14. 09%。由此可见,少年儿童是肠道寄生虫的易感高危人群。
2 常见肠道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
2.1 危害机制
2.1.1 降低食物摄入量 宿主的食物摄入减少与宿主感染寄生虫的数量有关,且宿主食物摄入量随感染寄生虫的虫种和寄生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改变。在对驯鹿的研究中发现,被寄生虫感染的驯鹿食物摄入量显著低于未感染寄生虫的驯鹿。被寄生虫感染的动物肠道线虫感染度与食物摄入量呈显著负相关,寄生虫感染度越高,动物的食物摄入量就越低。
2.1.2 吞噬宿主的营养 肠道寄生虫从食物、宿主肠分泌物、宿主的组织和身体中获取营养。但在营养较好的宿主中,蛔虫吸收的营养仅占宿主肠内食物的很少一部分。
2.1.3 吞噬宿主的组织 如果肠道寄生虫直接吞噬宿主的机体组织,例如钩虫直接吸取宿主血液,那么它对宿主的影响将会比较大。钩虫有吸血的特性,它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上段,以口囊吸附在肠粘膜绒毛上形成浅小溃疡、钩虫的头腺分泌抗凝素,引起损伤的肠粘膜出血时间延长。有时为大块出血性瘀斑,可深达粘膜下层甚至肌层,若咬破血管造成大出血。严重者甚至可以威胁患者生命。
2.1.4 营养吸收障碍 蛔虫在小肠寄生可产生毒素,损伤肠粘膜,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从而加重感染者的营养不良。钩虫和鞭虫等的感染对肠粘膜的机械损伤、炎症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营养吸收。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受毒素和机械损害刺激的双重作用,还可出现急性腹泻病过程。
2.2 临床表现
2.2.1 常见的体征症状 儿童感染寄生虫后即可出现急性感染期症状,如幼虫侵入部位可引起丘疹、疱疹和皮炎等,也可暂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带虫者或慢性感染过程可致机体损害,如感染钩虫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蛔虫、蛲虫、鞭虫的大量感染可引起腹痛、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营养不良、睡眠不安等。
2.2.2 蛔虫移行引起的肠道症状 蛔虫侵入胆管可引起胆道堵塞,引发胆道蛔虫病;侵入阑尾可引起阑尾痉挛及炎症,出现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导致穿孔,并发腹膜炎;蛔虫在肠道内扭曲成团,容易发生肠套叠或肠扭转甚至肠穿孔。
2.2.3 钩虫吸血引起的贫血症状 钩虫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不同程度的贫血,患儿常有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稀疏、失去光泽易脱落。营养及发育均较差,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不愿活动、消化功能紊乱也较常见。
2.2.4 其他肠道寄生虫病引起的症状 蛲虫作为儿童青少年常见感染寄生虫,除了给患儿带来肛门瘙痒、夜间多梦、磨牙等,还可异位寄生于子宫内膜,引起幼儿阴道不规则流血并易被误诊为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等。
3 对少年儿童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调查显示,基于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消瘦和体重低下的比例分别为26. 6 %和28. 6 %。导致消瘦的危险因素中,位于前2位的分别为鞭虫感染和钩虫感染,导致体重低下的危险因素排在首位的为鞭虫感染。加拿大McGill大学对中非国家扎伊尔558名< 10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多元分析显示,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与寄生虫病感染之间存在关联。分别有40. 3 %、4. 9 %和5. 1 %的儿童存在生长迟缓、消瘦以及恶性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者在蛔虫感染的儿童中比例较高,恶性营养不良者在鞭虫感染儿童中比例较高,消瘦者在蛔虫和鞭虫双重感染的儿童中比例较高。
4 防治措施及效果
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在寄生虫病防治方面有较全面和长期规划,并取得显著成效。日本二战后寄生虫病没有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1949年居民寄生虫感染率达到73%以上。经过科学的调查论证,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以集体粪检和驱虫为重点,逐步推行粪便处理和环境改善的策略,由政府主导实施,并持之以恒,至1995年,居民寄生虫感染率下降至0. 06%。
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虫病也已日益成为严重的卫生问题。我国于1988~1992年第1次在全国范围对人体寄生虫分布开展了系统全面的抽样调查,共查出人体寄生虫56种,多数为肠道寄生虫。全国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 63 % ,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59. 02 %。据此提出了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策略和建议,由卫生部制定《常见蠕虫病防治实施方案》,各地对寄生虫的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赵中平等在寄生虫感染率高( ≥40%) 、中(≥20 %) 和低( < 20%)的地区分别采用全民服药、15岁以下儿童服药和只给中小学生服药驱虫,结果感染率的下降幅度分别为70. 2 %、76. 1 %和64. 3 %。至2004年,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已下降至21. 74 % ,寄生虫病防治效果显著。尽管如此,我国寄生虫病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感染率多数还高达50 %以上,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5 结语
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与当地文化、生活和卫生水平有关,在国际上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流行病学、危害机制及临床表现等研究资料均表明,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对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不良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明林. 美国肠道寄生虫感染问题的现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5 ,22 (3) : 142 - 3.
[2]黄志华. 儿童寄生虫病的有关表现[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11):12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