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促进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392例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都按时拔除引流管,有效地预防了肺部并发症。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胸腔 闭式引流术 护理干预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2月我科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患者392例,其中男257例,女135例,年龄2~88岁。
置管分类:对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胸膜剥脱术等一般放置二根引流管,上管放置在第1前肋间,管端伸向胸腔顶部,用以排气,称排气管;下管放置在腋后线第7或第8肋间,管尖伏在膈肌上,用以排液,称排液管,接无菌水封瓶。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内放置1根引流管,接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暂开放,因此也称调压管。食管癌术后放置1根排液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放置心包及胸骨后2根排液管。
护理干预要点
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人性化健康教育,可减少患者对病情产生的恐惧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嘱的依从性[1]。要重视护患间的交谈与沟通,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疾病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引流管的治疗作用、怎样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取半卧位等,并将这种交流贯穿于就医的始终。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宣传手段,也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的手段[2]。
体位引流:胸腔闭式引流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对全麻术后完全清醒的患者,给予抬高床头30°左右,以使胸腔内积液下流至膈肌,因排液管伏在膈肌上,故抬高床头有利于引流。术后第1天清晨协助患者坐起以利于呼吸及引流。
维持引流畅通:置管后应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避免管道扭曲、受压而造成阻塞。一般情况下,每30~60分钟挤压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护士用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双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然后双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反复操作。
咳嗽有利引流: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患者采用坐位或半卧位。评估咳嗽排痰效果,要求每个护士能熟练做肺部听诊,在协助排痰时,护士站在病人健侧,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呈杯状,扣击病人胸背部,用力适度,避开切口,自下而上、从外到内扣击胸背部3~5分钟。
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正常情况下引流量少于80ml/小时,开始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性质较黏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活动性出血,护士应挤压引流管,以免发生堵管现象并报告医师。 观察胸内负压时,要随时观察水柱的波动情况,术后早期水柱波动范围为4~6cm,同时要观察漏气现象 ,由于开胸手术会有气体在胸腔残留,术后患者在咳嗽、深呼吸后会有气体自引流管逸出,这种现象均可自行愈合。对于有严重漏气现象的病人不要鼓励患者咳嗽,以免使肺段面愈合时间延长,不利术后早期拔管。
全肺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水所填充,故术后胸腔内放置1根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时间开放,注意观察气管有无移位。
疼痛的护理干预:患者因切口疼痛常不愿咳嗽、作深呼吸运动或翻身坐起等,使分泌物潴留在气管、支气管内,导致肺不张及肺炎等并发症。护士应注意:①倾听患者主诉,评估疼痛程度,做好解释及指导。②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③避免由于引流管移动、旋转、牵引所引起的疼痛。④开胸患者多用镇痛泵止痛,注意其有效性。⑤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采用非药物措施减轻疼痛,如听音乐、分散注意力等。
拔管指征及拔管后观察:手术后48~72小时,肺复张良好,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量在100ml/24小时以下,水封管中液面波动小或固定不动,肺呼吸音清晰,可准备拔管;拔管后24h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渗液、皮下气肿等症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结果
本组病例均能按时拔除引流管,有效地预防了肺部并发症,引流管意外拔除率为0,褥疮发生率为0,护理缺陷事故发生率为0。
讨论
实践证明,护士在促进患者康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后的护理,是胸心外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其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也能体现胸心外科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胸心外科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达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婉珍,薛金增,李忠丽,等.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雜志,2005,40(6):450-452.
2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
关键词 胸腔 闭式引流术 护理干预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2月我科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患者392例,其中男257例,女135例,年龄2~88岁。
置管分类:对肺上、中叶、肺段切除术、胸膜剥脱术等一般放置二根引流管,上管放置在第1前肋间,管端伸向胸腔顶部,用以排气,称排气管;下管放置在腋后线第7或第8肋间,管尖伏在膈肌上,用以排液,称排液管,接无菌水封瓶。全肺切除术后胸腔内放置1根引流管,接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暂开放,因此也称调压管。食管癌术后放置1根排液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放置心包及胸骨后2根排液管。
护理干预要点
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人性化健康教育,可减少患者对病情产生的恐惧感,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嘱的依从性[1]。要重视护患间的交谈与沟通,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疾病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引流管的治疗作用、怎样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取半卧位等,并将这种交流贯穿于就医的始终。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宣传手段,也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的手段[2]。
体位引流:胸腔闭式引流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对全麻术后完全清醒的患者,给予抬高床头30°左右,以使胸腔内积液下流至膈肌,因排液管伏在膈肌上,故抬高床头有利于引流。术后第1天清晨协助患者坐起以利于呼吸及引流。
维持引流畅通:置管后应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避免管道扭曲、受压而造成阻塞。一般情况下,每30~60分钟挤压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挤压方法:护士用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处10cm,太近易使引流管牵拉引起疼痛,太长则影响挤压效果。挤压时双手前后相接,后面的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引流管闭塞,用前面手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频率要快,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击引流管口,防止血凝块形成而堵塞管口,然后双手松开,由于重力作用,胸腔内积液可自引流管中排出,反复操作。
咳嗽有利引流: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患者采用坐位或半卧位。评估咳嗽排痰效果,要求每个护士能熟练做肺部听诊,在协助排痰时,护士站在病人健侧,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呈杯状,扣击病人胸背部,用力适度,避开切口,自下而上、从外到内扣击胸背部3~5分钟。
观察和记录: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正常情况下引流量少于80ml/小时,开始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性质较黏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活动性出血,护士应挤压引流管,以免发生堵管现象并报告医师。 观察胸内负压时,要随时观察水柱的波动情况,术后早期水柱波动范围为4~6cm,同时要观察漏气现象 ,由于开胸手术会有气体在胸腔残留,术后患者在咳嗽、深呼吸后会有气体自引流管逸出,这种现象均可自行愈合。对于有严重漏气现象的病人不要鼓励患者咳嗽,以免使肺段面愈合时间延长,不利术后早期拔管。
全肺切除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全肺切除术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水所填充,故术后胸腔内放置1根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以调节胸腔内压力,平时夹闭,根据情况可作短时间开放,注意观察气管有无移位。
疼痛的护理干预:患者因切口疼痛常不愿咳嗽、作深呼吸运动或翻身坐起等,使分泌物潴留在气管、支气管内,导致肺不张及肺炎等并发症。护士应注意:①倾听患者主诉,评估疼痛程度,做好解释及指导。②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③避免由于引流管移动、旋转、牵引所引起的疼痛。④开胸患者多用镇痛泵止痛,注意其有效性。⑤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采用非药物措施减轻疼痛,如听音乐、分散注意力等。
拔管指征及拔管后观察:手术后48~72小时,肺复张良好,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胸腔引流量在100ml/24小时以下,水封管中液面波动小或固定不动,肺呼吸音清晰,可准备拔管;拔管后24h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渗液、皮下气肿等症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结果
本组病例均能按时拔除引流管,有效地预防了肺部并发症,引流管意外拔除率为0,褥疮发生率为0,护理缺陷事故发生率为0。
讨论
实践证明,护士在促进患者康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后的护理,是胸心外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其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也能体现胸心外科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胸心外科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达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婉珍,薛金增,李忠丽,等.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雜志,2005,40(6):450-452.
2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