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理念已经改变。当前的城市建设已经是集合基本建设、园林绿化、人类生活舒适度的系统工程,有些地方甚至把城市建设提高到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如何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培养实用、多能、高素质的新型园林人才,是新时期园林专业课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园林树木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园林专业特点,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注重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革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选用合适的教材,适当取舍教学内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重视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我校使用的教材同其他五年制高职学校一样,均为部颁或省颁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淡化了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且教材内容偏深偏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教材的体系、结构与当前实践性教学不相适应,表现为教材的基础理论内容偏多。这些基础理论大多在其他专业基础课里都涉及,树种应用方面的内容偏少,对于重视应用性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些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以江苏省学生为主。其就业方向主要有各大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区的园林管理人员;大中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园林环境的管理人员;园林工程施工和设计人员;园林植物的生产、营销及管理人员;房地产行业、物业管理部门的环境设计师或工程主管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做法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重点讲授华东地区常见的树种,让学生所学即所用。特别要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使学生把握近年来城市园林化发展的新趋势。了解涌现出的树木新种类或品种,熟悉园林植物造景常见的植物材料和手段。
另外,结合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意见,共同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岗位能力结构体系。针对园林树木的应用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变以往教材以树木所属的科为单位的偏向植物理论教学的编排顺序,把全部内容按照行业应用特点分为六个大项目:针叶树类、乔木类、灌木类、藤蔓类、竹类、棕榈型树形类。各项目下面同样根据应用特点按照观赏性的不同分为五小类:观形类、观枝干类、观花类、观叶类、观果类。这种分类更加符合在行业生产当中对树木进行选择应用所实际考虑的角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多样,如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如何根据专业和课程的不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许多树木的中文名字是由叶型而来,如马褂木(鹅掌楸)、羊蹄甲、八角金盘、鸡爪槭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果型而来,如秤锤树、无花果、铜钱树、算盘子、罗汉松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干型(枝型)而来,如垂柳、红瑞木、豺皮樟、爬墙虎、六道木、佛肚竹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形态识别时,这些特征往往可激发学生对植物产生兴趣。教师抓住这些典型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再加上一些风趣的语言,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具体讲解时,结合设计每一节课的授课艺术方法和进程,可以引用典故或渗透文化内容,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在有限的课堂中尽显其生动、活泼。譬如,松树苍劲挺拔、坚贞不屈,梅花傲雪怒放、风骨卓绝,竹子姿态优美、终年青翠,被文人誉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文学诗句,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中领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转变。多媒体教学能够及时将园林树木方面的最新信息及大量的照片、图片和动画充实到教学课件中,使学生通过形象、直观、具体的园林树木形态特征与园林树木配置效果画面,快捷高效地接受相关知识,充分展示园林树木的树形、花、叶、果及整体景观配植的艺术效果,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理论实践一体化
按照园林树木在不同园林绿地中的应用为模块,依据不同树木的观赏特性分解成若干项目。如校园绿化树种模块、道路绿化树种模块、公园绿化树种模块、公共绿地绿化树种模块、住宅小区绿化树种模块等。针对这一特点,外出实习以校园、城市道路、公园、植物园、住宅区为单位,调查不同绿地类型的树种选择情况。每次现场实习,学生都以组为单位进行,各组共同完成拍照、记录(树种名、观赏特性、用途,评价树种选择的优劣)、采摘标本、识别等任务。然后做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演示各组的成果。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行动为导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具备树种识别和应用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比纯粹理论更为重要。因此,合理地设计学生评价体系,改变学生偏好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技能的锻炼,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有重要的作用。
1,树种实物识别
从校园及周围剪取有一定代表性的园林树木的枝条和学校中树木标本共100种,进行编号,然后制作题签,每个题签随机写有30种树木的编号。每人随机抽签,根据抽取的题签对照实物写出或回答出它们的名称及在园林的主要用途。这样每位学生对100种园林树木都必须熟练掌握,正确识别。
2,树木调查实践以及实践报告
确定某个目标园林为调查对象,考察园林树种的种类构成、各占多大比例;树种应用的美学效果如何,是否合理;所提出的建议是否现实、可行、是否独到:所拍摄的图片是否能够反映该树种的典型特点:文字描述是否恰当。
3,期末卷面考试
采用笔试的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另外,本课程成绩取决于学生在校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职业资格考评成绩不合格,则本课程最终成绩记为不合格。这样就避免了以笔试定优劣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考核上促进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重视。为更好地适应本行业的工作、适应本行业的市场需求、适应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要求,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难度适宜。理论内容选择上要求“必需”“够用”,并考虑学生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践性教学要突出专业实践技能为本的特色,走在行业的前沿,把握专业发展的脉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每一个教师的迫切任务。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选用合适的教材,适当取舍教学内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要重视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我校使用的教材同其他五年制高职学校一样,均为部颁或省颁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淡化了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且教材内容偏深偏难。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教材的体系、结构与当前实践性教学不相适应,表现为教材的基础理论内容偏多。这些基础理论大多在其他专业基础课里都涉及,树种应用方面的内容偏少,对于重视应用性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些内容又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以江苏省学生为主。其就业方向主要有各大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区的园林管理人员;大中型机关、企事业单位园林环境的管理人员;园林工程施工和设计人员;园林植物的生产、营销及管理人员;房地产行业、物业管理部门的环境设计师或工程主管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做法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重点讲授华东地区常见的树种,让学生所学即所用。特别要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使学生把握近年来城市园林化发展的新趋势。了解涌现出的树木新种类或品种,熟悉园林植物造景常见的植物材料和手段。
另外,结合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意见,共同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岗位能力结构体系。针对园林树木的应用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改变以往教材以树木所属的科为单位的偏向植物理论教学的编排顺序,把全部内容按照行业应用特点分为六个大项目:针叶树类、乔木类、灌木类、藤蔓类、竹类、棕榈型树形类。各项目下面同样根据应用特点按照观赏性的不同分为五小类:观形类、观枝干类、观花类、观叶类、观果类。这种分类更加符合在行业生产当中对树木进行选择应用所实际考虑的角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多样,如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如何根据专业和课程的不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许多树木的中文名字是由叶型而来,如马褂木(鹅掌楸)、羊蹄甲、八角金盘、鸡爪槭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果型而来,如秤锤树、无花果、铜钱树、算盘子、罗汉松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干型(枝型)而来,如垂柳、红瑞木、豺皮樟、爬墙虎、六道木、佛肚竹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形态识别时,这些特征往往可激发学生对植物产生兴趣。教师抓住这些典型特征,运用比喻手法,再加上一些风趣的语言,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具体讲解时,结合设计每一节课的授课艺术方法和进程,可以引用典故或渗透文化内容,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在有限的课堂中尽显其生动、活泼。譬如,松树苍劲挺拔、坚贞不屈,梅花傲雪怒放、风骨卓绝,竹子姿态优美、终年青翠,被文人誉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文学诗句,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从中领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转变。多媒体教学能够及时将园林树木方面的最新信息及大量的照片、图片和动画充实到教学课件中,使学生通过形象、直观、具体的园林树木形态特征与园林树木配置效果画面,快捷高效地接受相关知识,充分展示园林树木的树形、花、叶、果及整体景观配植的艺术效果,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理论实践一体化
按照园林树木在不同园林绿地中的应用为模块,依据不同树木的观赏特性分解成若干项目。如校园绿化树种模块、道路绿化树种模块、公园绿化树种模块、公共绿地绿化树种模块、住宅小区绿化树种模块等。针对这一特点,外出实习以校园、城市道路、公园、植物园、住宅区为单位,调查不同绿地类型的树种选择情况。每次现场实习,学生都以组为单位进行,各组共同完成拍照、记录(树种名、观赏特性、用途,评价树种选择的优劣)、采摘标本、识别等任务。然后做成PPT的形式,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演示各组的成果。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行动为导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具备树种识别和应用的能力。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工作能力比纯粹理论更为重要。因此,合理地设计学生评价体系,改变学生偏好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技能的锻炼,对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有重要的作用。
1,树种实物识别
从校园及周围剪取有一定代表性的园林树木的枝条和学校中树木标本共100种,进行编号,然后制作题签,每个题签随机写有30种树木的编号。每人随机抽签,根据抽取的题签对照实物写出或回答出它们的名称及在园林的主要用途。这样每位学生对100种园林树木都必须熟练掌握,正确识别。
2,树木调查实践以及实践报告
确定某个目标园林为调查对象,考察园林树种的种类构成、各占多大比例;树种应用的美学效果如何,是否合理;所提出的建议是否现实、可行、是否独到:所拍摄的图片是否能够反映该树种的典型特点:文字描述是否恰当。
3,期末卷面考试
采用笔试的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另外,本课程成绩取决于学生在校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职业资格考评成绩不合格,则本课程最终成绩记为不合格。这样就避免了以笔试定优劣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考核上促进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重视。为更好地适应本行业的工作、适应本行业的市场需求、适应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要求,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难度适宜。理论内容选择上要求“必需”“够用”,并考虑学生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践性教学要突出专业实践技能为本的特色,走在行业的前沿,把握专业发展的脉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每一个教师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