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际分期体系分期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WB-DWI表现及预后

来源 :分子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其中ISS分期Ⅰ期19例,Ⅱ期28例,Ⅲ期33例,给予WB-DWI检查,分析不同ISS分期患者WB-DWI分型差异,以及不同WB-DWI分型患者预后情况。结果ISS分期Ⅱ、Ⅲ期患者WB-DWI分型弥漫型和混合型总比例分别为82.14%和75.76%,高于ISS分期Ⅰ期患者(P<0.05);ISS分期Ⅱ、Ⅲ期患者WB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术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为16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行腹腔镜直肠悬吊术及联合其他术式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单纯行腹腔镜直肠悬吊术,6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2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肛门环缩术。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3 d肛门排气,住院6~12 d,平均(8.0±1.8)d。术后随访8~60个月,均未见
目的:探讨侧方牵引尾侧中间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12月采用经侧方牵引尾侧中间入路为36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
目的比较NK/T细胞淋巴瘤(NKTCL)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15例NKTCL及9例DLBCL,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病灶大小及形态、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及均匀性、邻近结构的变化。结果DLBCL患者发病年龄较NKTCL大(P=0.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NKTCL患者临床症状以鼻塞多见(93.3%),DLBCL患者以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单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包膜接触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2、32.554、8.716、30.7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1-tk)的新型报告基因体系,用于对肿瘤内微小核糖核酸(miR-21)的表达进行契伦科夫光学成像。方法将细胞巨病毒(CMV)启动子基因、HSV1-tk基因以及可被miR-21互补结合的三联miR-21靶基因序列,串联构建成报告基因(CMV-HSV1-tk-3×miR-21t),即将CMV-HSV1-tk-3×miR-21t序列连接到pc DNA3.1质粒载体中并转染A549细胞。向稳定表达上述报告基因的A549细胞(A549T细胞)加入9-[4-[18F]氟
现阶段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了与医学的学科交叉.本文对针灸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认为 目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adverse effects of electrosurgical smoke on medical staff performing malignant tumor surgery.Methods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s.The human thyroid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传统拔罐技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服务及康养需求。针对传统拔罐技术难以实时控温、负压效果不理想和罐内情况不便观察等不足,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闭环控制、以玻璃为主体材料并整合智能穴-症分析系统的拔罐设计方案。硬件设备分为上下罐体结构,具有安全性高、密封性能好等特点;罐体通过温度传感器PT100热电偶探头和基于P89C668单片机的气压传感器多模态整合温度压力信息,并通过装置内配备数据处理装置将主要参数自动显示于罐体发光二极管屏幕。基于闭环控制的玻璃材料智能拔罐器
目的:初步评价针身绝缘针灸针对家兔坐骨神经刺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普通针组、绝缘针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无干预措施,仅用于神经取材对比评价安全性;绝缘针组与普通针组于家兔暴露的左下肢坐骨神经干处分别以涂层针灸针或传统针灸针针刺,并连接电刺激仪与隔离器。当观察到家兔足部出现规律性跖反射(坐骨神经效应器反射)时记录电流强度。针刺结束后,HE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损伤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干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绝缘针组引发规律跖反射的电流强度为(0.29±0.07
目前,对于针灸手法的学习评价,缺少针刺时施力大小、时长和方向等可以进行量化的物理参数。本文针对采集针刺过程中“捻转”和“提插”动作的触觉参数,设计了一种阵列式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触觉传感器;随后,给出了面向触觉信号的窗口分割方法,并提取窗口中的时域特征;最后,构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法(FCM)的针刺手法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捻转补、捻转泻、提插补、提插泻四种基本针刺动作,有利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