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fei87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独创地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见解并具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并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巧设问题,能扩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用什么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可能会转化成什么图形?(3)老师这儿有一块梯形纸板,要求它的面积,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答吗?
  显然,这几个问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自己操作,独立思考;有的学生三五人一组,展开激烈的讨论,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大胆探索,学生的转化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下底作一条腰的平行线,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向下底的一个端点连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两腰中点将梯形剪成两个小梯形后,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通过梯形一个顶点和对边腰的中点将梯形剪开,旋转、平移拼成一个三角形……每一位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 b)h÷2,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创设探索情境。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用“再创造”的眼光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大胆探索,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23-7为例)时,可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如下的“再创造”过程:
  (1)让学生经历例题的“再创造”。
  ①出示“2”、“3”、“7”、“-”、“=”等卡片。
  ②你能用上面的卡片摆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吗?
  ③展示学生摆出的算式。
  ④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引出例题:23-7。
  (2)让学生经历口算方法的“再创造”。
  ①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出结果,有困难的同学可用小棒摆一摆。
  ②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想一想,你在小组交流时,怎样说才能使别人听懂你的方法?
  ③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算法1:从23里一个一个地减,一直减7次,得16。
  算法2:把23分成13和10,13-7=6,10 6=16。
  算法3:把23分成20和3,20-7=13,13 3=16。
  算法4:把7分成3和4,23-3=20,20-4=16。
  算法5:把23分成13和10,10-7=3,13 3=16。
  算法6:把23分成20和3,7-3=4,20-4=16。
  ……
  ④讨论:这么多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些?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让学生利用口算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参与口算技能的简单应用,体验学习口算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的“再创造”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数学探索活动,找到自己认为的最优算法,体验了自我创造的愉快情感,学生的学习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二、引导联想,拓宽思维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是创造的翅膀。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官时空的限制,扩大感知领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他们的思维。
  1.类比联想。
  类比思维是从要解决的问题联想到与它类似的、熟悉的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待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中,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思维与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应用题:“王老师为学校买体育用品,他所带的钱正好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如果王老师买了8个篮球,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还可以买几个足球?”按一般思路求解,既不知价钱,又不知总钱数,学生感到困难,甚至难以下手。教师可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到工程问题,把总钱数理解为总工作量,把“带的钱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理解为“甲、乙两人完成总工作量各需12天和18天”。那么,就得到一道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做需12天,乙做需18天。现在甲先做8天后,再由乙接着做,还需多少天能完成?”由此得到原题的解答方法:(1-1/12×8)÷1/18=6(个)。这样联想,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深刻性,而且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多向联想。
  多向联想是根据问题中的条件,从不同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的联想越丰富,思路就越宽阔,解题方法也就越新颖、越多样。通过多向联想,把已学的有关知识沟通起来,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教学应用题:“某厂有工人126人,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男工有多少人?”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根据“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展开联想:(1)男工人数占5份,女工人数占4份;(2)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5/4;(3)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5;(4)男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5/9;(5)女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4/9;(6)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5;(7)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1/4……由此可得到按比例分配、归一、和倍及分数等问题来解的多种解法,并能很快地找到最简单的解法:126×5/9=70(人)。这样,既优化了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多向联想的兴趣,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得到了培养。
  
  三、开放训练,发散思维
  
  任何发现、发明和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没有“发散”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进行开放题型的训练。通过开放训练,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1.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教学中选择一些适当的习题,进行加工、引申、发展,或条件相同问题不断变化,或问题相同条件不断变化,增加发散成分。在一题多变中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结构和原理,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达到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与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和梨,已知运来苹果720千克,运来的梨相当于苹果的3/5,运来的梨多少千克?”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问,问题可变为:(1)运来的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2)运来的苹果和梨共多少千克?(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几分之几?(4)运来的梨占总数的几分之几?(5)运来的苹果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同样,在问题不变的情况下,条件“运来的梨相当于苹果的3/5”也可变为:(1)运来的梨比苹果少2/5;(2)运来的苹果是梨的5/3倍;(3)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3;(4)运来的苹果占总数的5/8;(5)运来的梨占总数的3/8……
  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这样,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能强化新知,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2.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学中,适当增加一题多解的习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认识空间,激发灵感,开启创造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与数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应用题:“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读题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出许多种不同的解法。如下:
  (1)2400÷(2400×40%÷3);
  (2)设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x天。
  2400×40%/3=2400/x
  (3)3×(1÷40%);
  (4)1÷(40%÷3);
  (5)3÷40%。
  以上解法中,第(1)、第(2)种是用算术、方程和比例知识解答,属于常规思维;而解法(3)、(4)、(5)则摆脱了思维定势的影响,简缩了思维过程,把倍比、归一等问题进行重新整合,显得既简便又奇特、新颖。这样,既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充分锻炼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并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美妙与情趣,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教师能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遵循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规律,尽力创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环境,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经提出便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自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程。在这期间,多数国家和地区
为了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构建了运动员训练专家系统知识库。此知识库将运动员选拔和训练等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转换成计算机可处理的规则和事实,
现如今,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发展物流,构建农村物流体系,是国家物流体系总体发展布局不可忽视的内容。因此,文章以Uber、滴滴出行、共享
基于排队论研究应急救援物资空投系统的综合性能与设施配置优化。建立了物资空投系统的仿真模型,并探讨了空投运输机数量变化对仿真系统的综合影响,提出了提高空投物资系统性
为了明确食用菌寄主和培养料含水量对食用菌栽培中发生严重的虫害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室内饲养法,模拟了不同寄主(平菇、金针菇、毛木耳和香菇)和培养料含水量(5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复习,意在巩固本单元所学的除法。复习中安排的第5题是一道开放题,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购物场景中的相关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情境图的设置很富有生活气息,与生活实际联系也很紧密,易于学生看懂、理解数学信息。但学生刚进入三年级的学习,数学问题意识的建立并不是很明确和清晰,习惯于提出简单、明了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应该重视情境图的利用价值,
城市环保建设中,污水污泥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建设环境、生态社会的进程,因此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已经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地铁项目生活区污水处理,普遍采用传统的
T型挤出模具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平缝型模具。为提高熔体出口流率沿模具宽度方向的均匀性,采用现有设计方法设计流道时,通常采用增加歧管半径或减小阻流区厚度的方法,前者使熔体
文章介绍了石狮港口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并从绿色物流理念及政策、物流集疏运硬件、港口协调联动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港口绿色物流的对策。
深冷压力容器加装限充装置是今年深冷储运行业一个比较大的变化点。文章大概说明了该要求的背景,并阐述了目前小型深冷压力容器的各种限充装置的利弊,并结合现状的充装方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