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次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成因及解决之道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形势均不容乐观。把通货膨胀放到全球视野中考察,会发现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全球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通货膨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并不相同,甚至在多数国家受损的同时,也使某些国家可以无偿掠夺别国财富。而损益平衡与国际经济和制度结构有关,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国政策博弈的结果。认清全球通胀的深层次根源,并在通货膨胀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漏损,至关重要。
2007年3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连续14个月高于3%,也就是被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线,而且涨幅一路飙升,并无停歇之意。2007年全年CPI涨幅为4.8%,2008年前四个月,CPI涨幅更是高达8.2%,再次创下十几年来的新高。面对这样的物价涨幅,我们不禁要问,通胀缘何而来?
通胀的成因非常复杂,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都有可能,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新一轮通胀,是在全球性通胀的背景下形成的。与1984—1985年、1988—1989年、1992—1993年的三次经济过热相比,新一轮通胀具有非常明显的“外生型”、“输入型”特征,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走势非常接近。这种较大反差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迅速提高,2007年末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今非昔比。更进一步看,全球能源、粮食及其它商品的持续涨价,背景是美元贬值条件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金融投机资本炒作。石油期货价格一度站在每桶140美元的上方,1年之内上涨1倍,国际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涨。美元贬值是全球通胀的“第一推动力”。美元是国际贸易中的计价、结算、支付工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货币。美元走势不仅决定其它主要货币的走势,而且对全球主要商品的价格波动发挥重要影响。当美元处于贬值周期,即使供求关系不发生变化,以美元作为计价工具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上涨。2001年6月以来,美元指数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从最高的121下降到2008年6月底的72.5,降幅达到四成。总体上判断,此轮通胀具有中期性质,在未来影响我国物价走势的因素中,推动物价上涨的力量将会大于拉低物价下降的力量,尤其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会从多方面推动我国要素价格的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条低成本扩张的道路,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劳动力数量庞大,资源定价机制的不合理,要素成本比较低廉,工资水平低,土地价格低,资源价格低,环保成本也非常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几年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与此密切相关。但是,从现实状况看,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严峻挑战。由于食品、住房和教育支出增长较快,劳动者生活成本逐步上升,工资水平将保持上升态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目前正稳步推进,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补偿环境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其原因也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
国内方面: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1997—2002年间,CPI一直是负增长,形成了六年的通货紧缩期,当时的经济工作一直是同通货紧缩作斗争,包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扩大需求。2003年至2006年间,是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时期。价较低的水平中。2007年物价高企,就让大家感觉很明显
其次,此轮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这是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会使大家感触很深。如果是汽车、电视等产品涨价,大家的感觉可能就不那么明显。再次,农民缺少话语权。多数农民当不了网民,涨价给农民带来好处,但话语权在网民,网民一般都是股民,股民关注CPI,CPI走高会加息,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会导致股价下行,会影响股民的收益。所以更多的人不是心疼每月增加的食品涨价钱,更心疼的是股票贬值带来的损失。
第三:市场给农民涨工资2007年的一大热点,是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与食品价格上升密切关联。这几年,公务员涨工资、企业涨工资,那么谁给农民涨工资?这次肉禽等食品价格上涨,这是市场给农民涨工资二装受损失呢?城镇消费者支出增加,但是城镇消费者收入增幅是大于价格上涨的增幅的。就在物价涨幅最高的11月份,据国家统计局和发改委测算,老百姓当月平均多支出44气2元,这是多数人可以承受的。对于低收入的群体,食品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各级政府对于这个群体采取了多种扶助措施,比如提高低保水平、提高社保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退休金、给所有大中专院校伙食补贴以及给低收入群体临时性副食品涨价补贴等。姚景源表示,城镇化进程中,上亿的农民转移到城镇,1978年城镇人口仅仅是1亿7000万,现在是5亿7000万,大量的农民涌进城镇.城镇化速度快于农业产业化速度,过去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现在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
国际方面:
(一)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包括我国在内的)的高储备国家的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在存在美元贬值预期的情况下,大量资本流人造成基础货币投放被动增加成为输入性通胀的重要渠道。
(二)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和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作为债务国,通过美元贬值美国可以不为人知地剥夺他国的财富。根据美国国际投资头寸,2007年末,外国在美资产已达20.08万亿美元,扣除美国海外资产17.64万亿美元,美国净负债高达24.42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美国的外国官方储备资产存量达到3.3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对外净负债,占比达到137%,高于2006年106%的水平。美元贬值客观上降低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而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却承担了巨大损失。作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是最大的受损国。
(三)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化及其价格形成机制是全球通胀的助推器此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典型特征是石油、粮食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先行上涨,而造成价格上涨的原因固然有需求增大的原因,但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化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已形成期货定价中心,如铜、铝、铅、锡等金属的价格主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确定,大豆的定价中心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国际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价格成为国际贸易基准价格。而大宗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越来越突出,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与汇率、利 率等杠杆的关联度提高,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形成。受美元走弱和资金利率下降影响,投机资本纷纷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套利。由于期货市场上存在规模巨大的各类基金,这些基金的参与和投机炒作,使得全球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波动。除了期货价格外,国际市场上主要供需方的谈判能力也是价格形成的重要基础。从大宗商品的市场结构看,很多大宗商品的供应商已经形成寡头垄断,供应方有相当的能力控制商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而需求方往往由于存在刚性需求缺口,市场谈判能力相对较弱。以石油为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探明石油储量,OPEC的石油产量和价格政策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国际能源署(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它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美欧跨国石油公司的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成为美欧跨国集团与OPEC协调和角力的结果。
(四)全球能源、矿产、人力等
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为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补偿标准之争愈演愈烈,推动企业成本和产成品价格持续攀升当前,全球通货膨胀很大程度是成本推动型的,国际资源、原材料以及商品价格上涨具有深厚的结构性原因。由于全球石油、矿产以及人力等资源分布不均衡,如,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北美地区、非洲、独联体和南美,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95%以上。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和哈萨克斯坦,储量占全球储量的74.8%。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国家都需要国际贸易满足国内的资源需求。而近年来,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各类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凸显,各国为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补偿标准之争愈演愈烈,OPEC产油国要求提高油价、矿产资源的拥有国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补偿、以低廉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承受环境代价的发展中国家希望获得合理的资源和环境补偿。这些都成为推动全球资源和产成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和国际石油、粮食价格飙升,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面对这些突发因素,我们要冷静分析、认真对待,善于规避风险、抓住机遇,从而把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变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一,继续加大财政支出,保证支农力度。改革以来曾经出现过两次严重通货膨胀。1988年,由于价格改革引起涨价心理预期,带来抢购风潮,通胀率达到18.8%。1994年,由于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带来投资膨胀,通胀率高达24.1%。治理这两次通胀,都是通过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并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较大波动。针对这次通胀的成因,应改善宏观调控,以财政政策为主,把财政、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抑制通胀的目标。财政政策的运用,一是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建立猪肉等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二是增加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大学生的物价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三是降低通胀预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舆论,增强广大人民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降低居民(三)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近几年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造成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支撑了投资的高增长,为通货膨胀准备了条件。但这还不是通胀的充分条件。猪肉等农产品供给波动是这次通胀的直接诱因,其他条件对通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信贷政策运用上,应考虑到紧缩政策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并没有实质性作用,鉴于当前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不宜再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抑制通胀。利率是双刃剑,过高的利率与鼓励消费的政策相悖,并影响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会刺激国际热钱的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形成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实践证明收效甚微,而且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制约了经济发展。应在从紧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汇率政策运用上,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日、韩等国不同,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47%是加工贸易,内资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80%以上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所以我国出口能力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应以出口增长不受大的影响为前提。必须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渐进、可控、自主的原则,为国内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赢得时间。
第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科学的市场预测与指导体系,科学的判断养殖业周期,判断市场波动,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生产。有专家指出,国际上大豆、花生、饲料价格在2006年四季度就出现了明显上涨的情况,国内的现货与期货市场也对此有同步的反映,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或发出警告。政府只是在猪肉价格全面爆发以后才着手组织生产,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由此可以看出确实是存在预警不及时、体系不健全之处。市场价格的波动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如果调控得当,完全可以减小波动幅度,减轻影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政府还应该加强信息传递渠道建设,保证准确、高效、完整地将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以更好地指导生产,避免市场风险。同时,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保证相关的政策因地制宜,不产生偏差。
第三,以扩大内需弥补对美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使相当大一部分居民购买能力下降,对我国出口必然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国内消费,增强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需要抓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要着力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广大居民能够从经济发展中更多受益。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对策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形势均不容乐观。把通货膨胀放到全球视野中考察,会发现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全球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通货膨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并不相同,甚至在多数国家受损的同时,也使某些国家可以无偿掠夺别国财富。而损益平衡与国际经济和制度结构有关,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国政策博弈的结果。认清全球通胀的深层次根源,并在通货膨胀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漏损,至关重要。
2007年3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连续14个月高于3%,也就是被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线,而且涨幅一路飙升,并无停歇之意。2007年全年CPI涨幅为4.8%,2008年前四个月,CPI涨幅更是高达8.2%,再次创下十几年来的新高。面对这样的物价涨幅,我们不禁要问,通胀缘何而来?
通胀的成因非常复杂,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都有可能,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新一轮通胀,是在全球性通胀的背景下形成的。与1984—1985年、1988—1989年、1992—1993年的三次经济过热相比,新一轮通胀具有非常明显的“外生型”、“输入型”特征,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走势非常接近。这种较大反差的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迅速提高,2007年末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今非昔比。更进一步看,全球能源、粮食及其它商品的持续涨价,背景是美元贬值条件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金融投机资本炒作。石油期货价格一度站在每桶140美元的上方,1年之内上涨1倍,国际粮食价格也大幅上涨。美元贬值是全球通胀的“第一推动力”。美元是国际贸易中的计价、结算、支付工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货币。美元走势不仅决定其它主要货币的走势,而且对全球主要商品的价格波动发挥重要影响。当美元处于贬值周期,即使供求关系不发生变化,以美元作为计价工具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上涨。2001年6月以来,美元指数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从最高的121下降到2008年6月底的72.5,降幅达到四成。总体上判断,此轮通胀具有中期性质,在未来影响我国物价走势的因素中,推动物价上涨的力量将会大于拉低物价下降的力量,尤其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发展模式的转变,必然会从多方面推动我国要素价格的上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条低成本扩张的道路,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劳动力数量庞大,资源定价机制的不合理,要素成本比较低廉,工资水平低,土地价格低,资源价格低,环保成本也非常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近几年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与此密切相关。但是,从现实状况看,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严峻挑战。由于食品、住房和教育支出增长较快,劳动者生活成本逐步上升,工资水平将保持上升态势。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目前正稳步推进,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补偿环境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其原因也有国内和国外两方面:
国内方面: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1997—2002年间,CPI一直是负增长,形成了六年的通货紧缩期,当时的经济工作一直是同通货紧缩作斗争,包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扩大需求。2003年至2006年间,是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时期。价较低的水平中。2007年物价高企,就让大家感觉很明显
其次,此轮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这是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会使大家感触很深。如果是汽车、电视等产品涨价,大家的感觉可能就不那么明显。再次,农民缺少话语权。多数农民当不了网民,涨价给农民带来好处,但话语权在网民,网民一般都是股民,股民关注CPI,CPI走高会加息,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会导致股价下行,会影响股民的收益。所以更多的人不是心疼每月增加的食品涨价钱,更心疼的是股票贬值带来的损失。
第三:市场给农民涨工资2007年的一大热点,是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与食品价格上升密切关联。这几年,公务员涨工资、企业涨工资,那么谁给农民涨工资?这次肉禽等食品价格上涨,这是市场给农民涨工资二装受损失呢?城镇消费者支出增加,但是城镇消费者收入增幅是大于价格上涨的增幅的。就在物价涨幅最高的11月份,据国家统计局和发改委测算,老百姓当月平均多支出44气2元,这是多数人可以承受的。对于低收入的群体,食品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各级政府对于这个群体采取了多种扶助措施,比如提高低保水平、提高社保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退休金、给所有大中专院校伙食补贴以及给低收入群体临时性副食品涨价补贴等。姚景源表示,城镇化进程中,上亿的农民转移到城镇,1978年城镇人口仅仅是1亿7000万,现在是5亿7000万,大量的农民涌进城镇.城镇化速度快于农业产业化速度,过去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现在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
国际方面:
(一)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包括我国在内的)的高储备国家的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在存在美元贬值预期的情况下,大量资本流人造成基础货币投放被动增加成为输入性通胀的重要渠道。
(二)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使美国有条件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顺差和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作为债务国,通过美元贬值美国可以不为人知地剥夺他国的财富。根据美国国际投资头寸,2007年末,外国在美资产已达20.08万亿美元,扣除美国海外资产17.64万亿美元,美国净负债高达24.42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美国的外国官方储备资产存量达到3.3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对外净负债,占比达到137%,高于2006年106%的水平。美元贬值客观上降低了美国的对外债务,而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却承担了巨大损失。作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是最大的受损国。
(三)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化及其价格形成机制是全球通胀的助推器此轮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典型特征是石油、粮食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先行上涨,而造成价格上涨的原因固然有需求增大的原因,但国际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化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助推因素。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已形成期货定价中心,如铜、铝、铅、锡等金属的价格主要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确定,大豆的定价中心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国际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价格成为国际贸易基准价格。而大宗商品期货的金融属性越来越突出,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与汇率、利 率等杠杆的关联度提高,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形成。受美元走弱和资金利率下降影响,投机资本纷纷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套利。由于期货市场上存在规模巨大的各类基金,这些基金的参与和投机炒作,使得全球石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波动。除了期货价格外,国际市场上主要供需方的谈判能力也是价格形成的重要基础。从大宗商品的市场结构看,很多大宗商品的供应商已经形成寡头垄断,供应方有相当的能力控制商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而需求方往往由于存在刚性需求缺口,市场谈判能力相对较弱。以石油为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探明石油储量,OPEC的石油产量和价格政策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国际能源署(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它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此外,近些年来,随着美欧跨国石油公司的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成为美欧跨国集团与OPEC协调和角力的结果。
(四)全球能源、矿产、人力等
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为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补偿标准之争愈演愈烈,推动企业成本和产成品价格持续攀升当前,全球通货膨胀很大程度是成本推动型的,国际资源、原材料以及商品价格上涨具有深厚的结构性原因。由于全球石油、矿产以及人力等资源分布不均衡,如,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北美地区、非洲、独联体和南美,其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95%以上。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和哈萨克斯坦,储量占全球储量的74.8%。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国家都需要国际贸易满足国内的资源需求。而近年来,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各类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凸显,各国为提高自身优势资源的补偿标准之争愈演愈烈,OPEC产油国要求提高油价、矿产资源的拥有国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补偿、以低廉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承受环境代价的发展中国家希望获得合理的资源和环境补偿。这些都成为推动全球资源和产成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和国际石油、粮食价格飙升,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面对这些突发因素,我们要冷静分析、认真对待,善于规避风险、抓住机遇,从而把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变成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一,继续加大财政支出,保证支农力度。改革以来曾经出现过两次严重通货膨胀。1988年,由于价格改革引起涨价心理预期,带来抢购风潮,通胀率达到18.8%。1994年,由于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带来投资膨胀,通胀率高达24.1%。治理这两次通胀,都是通过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并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较大波动。针对这次通胀的成因,应改善宏观调控,以财政政策为主,把财政、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抑制通胀的目标。财政政策的运用,一是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建立猪肉等农产品储备调节体系。二是增加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大学生的物价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三是降低通胀预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舆论,增强广大人民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降低居民(三)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近几年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造成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支撑了投资的高增长,为通货膨胀准备了条件。但这还不是通胀的充分条件。猪肉等农产品供给波动是这次通胀的直接诱因,其他条件对通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在信贷政策运用上,应考虑到紧缩政策对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并没有实质性作用,鉴于当前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不宜再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抑制通胀。利率是双刃剑,过高的利率与鼓励消费的政策相悖,并影响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会刺激国际热钱的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形成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实践证明收效甚微,而且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制约了经济发展。应在从紧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汇率政策运用上,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日、韩等国不同,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47%是加工贸易,内资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80%以上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所以我国出口能力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应以出口增长不受大的影响为前提。必须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渐进、可控、自主的原则,为国内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赢得时间。
第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科学的市场预测与指导体系,科学的判断养殖业周期,判断市场波动,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生产。有专家指出,国际上大豆、花生、饲料价格在2006年四季度就出现了明显上涨的情况,国内的现货与期货市场也对此有同步的反映,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及时采取措施或发出警告。政府只是在猪肉价格全面爆发以后才着手组织生产,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由此可以看出确实是存在预警不及时、体系不健全之处。市场价格的波动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如果调控得当,完全可以减小波动幅度,减轻影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政府还应该加强信息传递渠道建设,保证准确、高效、完整地将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以更好地指导生产,避免市场风险。同时,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保证相关的政策因地制宜,不产生偏差。
第三,以扩大内需弥补对美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使相当大一部分居民购买能力下降,对我国出口必然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国内消费,增强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能把挑战变成机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需要抓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要着力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广大居民能够从经济发展中更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