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57000河南清丰县第一人民医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2.030
分泌性中耳炎(SOM)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强调对急性SOM的早期治疗。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逆行插管等,但疗效各异,且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选取有案登记的门诊患者,自2009年1月~2010年3月诊治的急性SOM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1~72岁,平均41.30±15.26岁,病程5天~2个月,平均15.55±6.0天,左耳26例,右耳30例,双耳9例。本组全部患者均表现为患耳听力下降、耳闷,部分有耳鸣和转头时耳内水动感,耳部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光锥消失,部分可见发丝状液平面,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大多数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少部分男患者为大量长期吸烟史,无慢性鼻炎、鼻窦炎病史,鼻咽部检查排除鼻腔鼻咽部占位病变,无全耳激素使用禁忌证。
治疗方法:用碘伏棉签消毒外耳道皮肤,再用清洁棉签擦干外耳道,用2%利多卡因针于外耳道前壁骨与软骨交界处做浸润麻醉(鼓膜麻醉剂不好配制),用2.5ml注射器(推出针管内空气后),连接到穿刺用长针头上,于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或后下方,尽可能低的位置穿刺,进针入鼓室内,轻轻回抽即抽出鼓室内黄色液体或带气泡液体,抽吸过程中,当感到阻力明显或无液体抽出时停止抽吸,拔出针头。再用2.5ml的备好的地塞米松5mg和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与鼓膜穿刺孔注入鼓室,直到有液体自针头旁涌出,拔出针头,用消毒的鼓气耳镜填塞紧外耳道口,向外耳道打起气加压,同时令患者做吞咽动作,可看到外耳道药液通过针孔被挤入中耳腔内,患者刚开始感到咽部有发凉的感觉,尔后感到有液体流入咽部,液体流完后,感到有气体进入鼻咽部。术后给予无菌棉球放入外耳道口,口服抗生素、强的松片、氨溴索口服液,3天后复查,1周内禁止向患耳滴药,并避免进水,视情况给予呋麻滴鼻剂滴鼻。
需要注意的是,在寒冷季节注药前应将药液适当加温,以免出现过冷药液经圆窗或卵圆窗对内耳迷路产生温度刺激反应。
3天后复查如发现穿刺孔闭锁,患者听力改善不明显,可再重新治疗。
结 果
经治疗后,多数患者1次治愈,第2次穿刺注药加压后,患者吞咽对很快就感到咽部有液体留下,听力明显改善。
讨 论
目前认为SOM主要与感染、免疫反应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因此对SOM的治疗注药以控制感染,清除中耳腔积液和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为主要原则【sup】[1~4]【/sup】。对早期急性SOM进行及时和恰当的治疗,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单纯通过药物治疗,如应用鼻咽减充血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故而对急性SOM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鼓膜穿刺抽液并鼓室注药治疗所选用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能够增强血管张力,减轻充血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炎、抗水肿、减少渗出的疗效【sup】[5]【/sup】。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具有分解肽链的作用,可分解鼓室内黏稠的胶状分泌物及部分纤维组织,有利于鼓室分泌物向咽鼓管引流排出,并防止鼓室粘连【sup】[6]【/sup】。盐酸氨溴索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为此药可促进咽鼓管和中耳黏膜上类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不仅可改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的开放压力,改善通气,还可以调整黏液纤毛转运系统中黏液毯溶胶层和凝胶层的比例,加速黏液纤毛的运输,促进中耳积液的排除以及咽鼓管功能的恢复,从病因上对分泌性中耳炎起疗效作用【sup】[7]【/sup】。
分泌性中耳炎的根本治疗就是要打通咽鼓管,咽鼓管的开放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所以只要能使鼓膜穿刺,无论抽出分泌物的量有多少、是否黏稠,只要把地塞米松针与糜蛋白酶的混合液进入中耳腔,再用压力把混合液顺咽鼓管流下,使得中耳腔及咽鼓管壁上黏膜上附有混合液,则治愈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患者一般都是门诊患者,在局麻下进行治疗,不住院,减少了很多费用,患者通过治疗后听力立即就有好转,部分患者反映在咽鼓管通畅后听力及患侧头面部不适均有好转,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秋天,梁建平.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J].广西医学,2007,29(1):62-64.
2 李西平,戴海江,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8):467-469.
3 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35-436.
4 邬晓帆.中耳腔注射给药与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337-338.
5 张莹莹.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2008,16(5):329-330.
6 何江,韦立国,俆志文.鼓膜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51-52.
7 姜崗,崔玮.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8,17(8):381-38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2.030
分泌性中耳炎(SOM)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病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强调对急性SOM的早期治疗。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逆行插管等,但疗效各异,且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选取有案登记的门诊患者,自2009年1月~2010年3月诊治的急性SOM患者65例,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1~72岁,平均41.30±15.26岁,病程5天~2个月,平均15.55±6.0天,左耳26例,右耳30例,双耳9例。本组全部患者均表现为患耳听力下降、耳闷,部分有耳鸣和转头时耳内水动感,耳部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光锥消失,部分可见发丝状液平面,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大多数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少部分男患者为大量长期吸烟史,无慢性鼻炎、鼻窦炎病史,鼻咽部检查排除鼻腔鼻咽部占位病变,无全耳激素使用禁忌证。
治疗方法:用碘伏棉签消毒外耳道皮肤,再用清洁棉签擦干外耳道,用2%利多卡因针于外耳道前壁骨与软骨交界处做浸润麻醉(鼓膜麻醉剂不好配制),用2.5ml注射器(推出针管内空气后),连接到穿刺用长针头上,于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或后下方,尽可能低的位置穿刺,进针入鼓室内,轻轻回抽即抽出鼓室内黄色液体或带气泡液体,抽吸过程中,当感到阻力明显或无液体抽出时停止抽吸,拔出针头。再用2.5ml的备好的地塞米松5mg和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与鼓膜穿刺孔注入鼓室,直到有液体自针头旁涌出,拔出针头,用消毒的鼓气耳镜填塞紧外耳道口,向外耳道打起气加压,同时令患者做吞咽动作,可看到外耳道药液通过针孔被挤入中耳腔内,患者刚开始感到咽部有发凉的感觉,尔后感到有液体流入咽部,液体流完后,感到有气体进入鼻咽部。术后给予无菌棉球放入外耳道口,口服抗生素、强的松片、氨溴索口服液,3天后复查,1周内禁止向患耳滴药,并避免进水,视情况给予呋麻滴鼻剂滴鼻。
需要注意的是,在寒冷季节注药前应将药液适当加温,以免出现过冷药液经圆窗或卵圆窗对内耳迷路产生温度刺激反应。
3天后复查如发现穿刺孔闭锁,患者听力改善不明显,可再重新治疗。
结 果
经治疗后,多数患者1次治愈,第2次穿刺注药加压后,患者吞咽对很快就感到咽部有液体留下,听力明显改善。
讨 论
目前认为SOM主要与感染、免疫反应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因此对SOM的治疗注药以控制感染,清除中耳腔积液和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为主要原则【sup】[1~4]【/sup】。对早期急性SOM进行及时和恰当的治疗,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单纯通过药物治疗,如应用鼻咽减充血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故而对急性SOM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鼓膜穿刺抽液并鼓室注药治疗所选用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能够增强血管张力,减轻充血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抗炎、抗水肿、减少渗出的疗效【sup】[5]【/sup】。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具有分解肽链的作用,可分解鼓室内黏稠的胶状分泌物及部分纤维组织,有利于鼓室分泌物向咽鼓管引流排出,并防止鼓室粘连【sup】[6]【/sup】。盐酸氨溴索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为此药可促进咽鼓管和中耳黏膜上类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不仅可改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的开放压力,改善通气,还可以调整黏液纤毛转运系统中黏液毯溶胶层和凝胶层的比例,加速黏液纤毛的运输,促进中耳积液的排除以及咽鼓管功能的恢复,从病因上对分泌性中耳炎起疗效作用【sup】[7]【/sup】。
分泌性中耳炎的根本治疗就是要打通咽鼓管,咽鼓管的开放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所以只要能使鼓膜穿刺,无论抽出分泌物的量有多少、是否黏稠,只要把地塞米松针与糜蛋白酶的混合液进入中耳腔,再用压力把混合液顺咽鼓管流下,使得中耳腔及咽鼓管壁上黏膜上附有混合液,则治愈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患者一般都是门诊患者,在局麻下进行治疗,不住院,减少了很多费用,患者通过治疗后听力立即就有好转,部分患者反映在咽鼓管通畅后听力及患侧头面部不适均有好转,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秋天,梁建平.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J].广西医学,2007,29(1):62-64.
2 李西平,戴海江,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8):467-469.
3 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35-436.
4 邬晓帆.中耳腔注射给药与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337-338.
5 张莹莹.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2008,16(5):329-330.
6 何江,韦立国,俆志文.鼓膜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51-52.
7 姜崗,崔玮.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8,17(8):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