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经济视角·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eb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中医药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但是,农村中医药工作还存在发展缓慢、资金投入不足、人才断层严重、市场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着重做好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村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中医药工作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医药工作;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吴宪(196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4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06-02
  十六大后,党和国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同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随后,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使农村社会和农村面貌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也暴露出了农村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譬如,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对于中医药的需求即是其中之一。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中医药发展缓慢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农村中医药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医药在农村应用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药工作在为农民健康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身体奔小康”的问题。那么,农村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据调查,在全国乡镇卫生院中有25%没有设中医科,大多数村卫生室不能提供廉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还有部分县没有设立中医院。[1]众所周知,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网曾是中国农村卫生的三大法宝,这是我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来的农村卫生发展的经验,曾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缺乏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曾经名扬一时的中国农村卫生三大法宝难以再现辉煌。其中,作为核心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出现“脱节”,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既是三级保健网络的枢纽,又是农村预防保健工作的最前哨,在农村预防保健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经营困难,留不住人才,医疗保健功能萎缩,甚至有的乡镇卫生院名存实亡,给农民治病防病带来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条件下,传统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已经名存实亡,而且由于中医药自身的“简、便、廉、验”特点,不会给医疗单位和个人带来短期巨大经济效益,所以自然难有大的发展空间。农村中医药发展缓慢,必然带来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卫生部前副部长朱庆生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说到:“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为经济原因而看不起病,在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
  2、农村中医药资金投入不足,人才断层严重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原则,后来毛泽东又做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但是,长期以来中医与西医未能并举,轻中重西思想严重,造成政府对中医药事业投入不足,至于农村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投入的资金就更少,甚至没有。因中医药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县级中医院软硬件建设滞后,难以在全县中医药工作中发挥龙头作用,更谈不上对农村中医药工作上的技术指导。受此影响,农村各乡镇医院对中医药人才后备梯队建设也出现断层和青黄不接的现象。有些中医院校毕业生一旦从学校分到医院,不是改行,就是“西化”,这极大的浪费了人才资源和挫伤了中医工作者的信心。据山东省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山东省各县的中医科医生数平均仅为7.42人,仅占到了在职职工总人数的1.42% ,而中医药人员进入与流出比例为1:8.2。[2]可见,农村中医药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少,还呈下降趋势,长此下去,农村中医药工作将后继乏人。
  3、农村中医药市场管理混乱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的优势也为农民群众所知晓。但是,农村中医药市场的监管一直是大难题。首先,农村受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卫生行政监管难度大,基层卫生行政部门也很难抽出更多人员经常巡视各乡镇和村落。其次,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还比较突出,加之农民就医意识薄弱,导致农村非法行医猖獗。而这些非法行医者利用农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大多打着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幌子,暗地里干着贩卖假药、坑蒙拐骗的勾当,医疗事故时有发生,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健康,也玷污了中医药的形象。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文盲多,迷信思想极重,医学常识极度贫乏,对合法的乡村医生反而不认可。一些个体行医者大行其道,其中不乏庸医,农村医疗市场的混乱,给农民择医带来很大困难,于是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现象,严重阻碍着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对策
  1、注重人才培养,抓好梯队建设
  为加快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就必须进行智力投资,进行人才培养,对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中医药人才要送到中医药高等院校或上级中医院学习,也可结合各个中医院实行的名老中医继承工作,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通过传、帮、带,让他们尽快成长为中医医疗骨干。做好农村中医培训工作是推动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农村中医是农村整个卫生技术队伍的核心,因为他们最贴近百姓,农民有个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他们在农村的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等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中医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中医只有不断接受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医疗技能,才能满足农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目前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各地比较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对现有农村中医进行全员培训,可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短期3个月至半年,中期1年左右,长期2至3年,经过培训,使他们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培训费用可采取国家、省、县多层次筹资渠道,确保培训经费,尽量不要他们自费,因为农村中医本来收入就不高,再让他们自费学习,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带来经济压力。还可组织农村中医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和函授教育,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为农村培养适宜的中医药人才。农村中医直接关系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振兴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让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2、加强农村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深入宣传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常识,引导广大农民自觉使用中医药防病治病。通过举办各种有关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活动,让农民更好地认识中医药,更好地利用中医药为自身的健康服务。有的地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借鉴。如河南邓州根据本地实际,结合中医药特点,在农村推广中医治疗腹泻、失眠、腰扭伤、拔罐治疗关节痛、腰腿痛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并组织编写了《常见中医药防治指南》免费向农村发放,简便易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此外,要提高中医药在新农合中报销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3、建立健全机制,增加资金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曾以亲身体会说明中医药发展的艰难。他以所在的中医院为例指出,看一个病人开3剂药,每剂药3块钱左右,也就只有不足10元钱。以一个医生一天看30个病人计算,也就只有200多元,我们的工资需要多少呢?更别说医院的发展需要资金了。所以说,要赚钱就必须买高精尖的医疗仪器,做一个CT,做一个磁共振就是二三百块,看一病人才有多少利润呢?也就是说,县级医院要生存和发展,矛头就必然指向农民。[4]山东的调查发现,虽然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77%,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到达了16.28%,但是卫生事业费的增长速度仅为3.92%,而中医事业费的增长速度也仅为4.33% [5]。如何破解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困境呢?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一个长期良好运行的农村中医药发展机制,其核心要建立农村中医药专用经费账户,增加资金投入,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若照此常抓不懈,必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县级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的投入,使其摆脱生存困境,如果继续将它们推向市场,仍然以盈利为目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乡镇卫生院的人才流失导致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条件恶劣,服务功能降低,农民本身就不富裕,患了小病还可以忍忍或自我治疗,但患了大病就不得不到县级以上大医院,而这些医院被推向了市场,讲求效益,必然增加农民就医负担。其次,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网的枢纽,如果枢纽出了问题,这张网就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保证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具备条件的都要设立中医科,建立中药房,可从中医院校招聘全科中医生和中药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中的作用。
  4、加强中医药工作规范化管理
  中医药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在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农村群众患病后,首选中医药治疗的达50%以上。[6]正因为农民对中医药如此信任,所以必须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目前,可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不符合中医门诊部的应降为中医诊所,配备中医人员上岗执照,严格诊疗行为。凡是不符合中医机构规范的要摘牌、摘匾,取消以病代科现象。二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中要加强中医三级医疗网的配套设置与建设。三是对游医药贩的打击处罚力度要大,让他们在农村没有生存空间。四是个体行医的中医诊所要规范,要统一对中药饮片质量进行监测,统一进货渠道,防止伪劣药泛滥,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米佳卿.中医药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中的作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06,(11).
  [2] 郑文贵等.农村中医药人才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08).
  [3][4][6]唐祖宣编著.农村调查纪实[M].宛新出发通字[2009]16号.
  [5]于贞杰等. 农村中医投入与中医药资源配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08).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