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体验探求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过程,又掌握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计算工具---计算器的操作,既快又准确的求出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锐角。
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1)会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会使用计算器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对应锐角的度数。(2)经历使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加深对三角函数的“函数”意义的感受,并熟练操作计算器,体会现代工具的快捷、准确,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能力,并养成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目标解析: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演示,能自己动手操作,会正确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会使用计算器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对应锐角的度数。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经历反复操作演练,既快捷又准确地计算出结果,从而养成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前面所学的使用计算器的知识中,学生已经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平均数等运算,估计学生会很快地用计算器求出锐角三角函数值,但是按键顺序需要提示。“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对应的锐角”的按键顺序要用到“转换功能键”,这是学生都没有使用过的键,学生无法操作,遇到难题,需要老师演示操作才行。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引入:问题1 (1)已知3tanα-3=0,求锐角α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完成填表,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表格内容。学生通过对照表格中的三角函数值,求出(2)问的锐角A的度数。设计意图:上表由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完成填表任务,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表格中的每一格的内容,学生通过借助表格中的三角函数值,求出(2)问的锐角A的度数。教师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锐角A是30°、45°、60°的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又如何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呢?例如求sin18°的值呢。
探索1小结。师生共同回顾解决探索1的过程,教师提问:在利用计算器来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之前,我们先怎样操作,再怎样操作?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先按ON键,再按有关三角函数的键,最后按要求确定结果。同学们经过练习一的巩固,发现什么规律吗?师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寻找发现其规律,然后老师以填空的形式投影其规律。规律:当锐角A在0°~90°之间变化时,sinA随着锐角A的增大而_____, cosA随着锐角A的增大而______,tanA随着锐角A的增大而_____。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反复操作练习,牢记正确使用计算器来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方法,通过练习发现其规律,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也能根据锐角的大小来进行比较同一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2.探索“利用计算器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锐角”的教学。问题7 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能使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吗?师生活动:学生有些茫然,让学生试一试,也可以交流和讨论,看看是否能行。最后老师给予肯定。探索2小结。师生共同回顾解决探索2的过程,教师提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使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我们怎样操作呢?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先按 键,再按有关三角函数的键和数值,最后按要求确定结果。同学们经过练习二的巩固,能熟练操作计算器了吗?
(三)归纳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利用計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按键顺序是什么?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其相应锐角的度数,按键顺序是什么?我们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得到一个规律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68页的练习的第1、2题,第69页的习题28.1的第5题。目标检测设计。使用计算器计算:sin15°32′≈_____.(精确到0.001)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已知tanB=0.741 0,利用计算器求出 B的值约为_____.(精确到1′)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已知sinα=0.231 6,cosβ=0.231 6,则锐角α与锐角β之间的关系是( ) A.α=β;B.α+β=180°; C.α+β=90°;D.α-β=90°设计意图: 本题是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以及余角的定义。 已知cos α=0.8571,利用计算器求出 α(精确到1°),求 α的补角。设计意图: 本题是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以及补角的定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1)会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会使用计算器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对应锐角的度数。(2)经历使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加深对三角函数的“函数”意义的感受,并熟练操作计算器,体会现代工具的快捷、准确,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能力,并养成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目标解析: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演示,能自己动手操作,会正确使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会使用计算器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对应锐角的度数。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经历反复操作演练,既快捷又准确地计算出结果,从而养成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前面所学的使用计算器的知识中,学生已经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平均数等运算,估计学生会很快地用计算器求出锐角三角函数值,但是按键顺序需要提示。“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对应的锐角”的按键顺序要用到“转换功能键”,这是学生都没有使用过的键,学生无法操作,遇到难题,需要老师演示操作才行。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引入:问题1 (1)已知3tanα-3=0,求锐角α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完成填表,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表格内容。学生通过对照表格中的三角函数值,求出(2)问的锐角A的度数。设计意图:上表由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完成填表任务,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表格中的每一格的内容,学生通过借助表格中的三角函数值,求出(2)问的锐角A的度数。教师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锐角A是30°、45°、60°的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又如何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呢?例如求sin18°的值呢。
探索1小结。师生共同回顾解决探索1的过程,教师提问:在利用计算器来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之前,我们先怎样操作,再怎样操作?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先按ON键,再按有关三角函数的键,最后按要求确定结果。同学们经过练习一的巩固,发现什么规律吗?师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寻找发现其规律,然后老师以填空的形式投影其规律。规律:当锐角A在0°~90°之间变化时,sinA随着锐角A的增大而_____, cosA随着锐角A的增大而______,tanA随着锐角A的增大而_____。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反复操作练习,牢记正确使用计算器来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方法,通过练习发现其规律,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也能根据锐角的大小来进行比较同一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2.探索“利用计算器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其锐角”的教学。问题7 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能使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吗?师生活动:学生有些茫然,让学生试一试,也可以交流和讨论,看看是否能行。最后老师给予肯定。探索2小结。师生共同回顾解决探索2的过程,教师提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使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我们怎样操作呢?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先按 键,再按有关三角函数的键和数值,最后按要求确定结果。同学们经过练习二的巩固,能熟练操作计算器了吗?
(三)归纳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利用計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按键顺序是什么?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其相应锐角的度数,按键顺序是什么?我们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得到一个规律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教科书第68页的练习的第1、2题,第69页的习题28.1的第5题。目标检测设计。使用计算器计算:sin15°32′≈_____.(精确到0.001)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已知tanB=0.741 0,利用计算器求出 B的值约为_____.(精确到1′)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已知sinα=0.231 6,cosβ=0.231 6,则锐角α与锐角β之间的关系是( ) A.α=β;B.α+β=180°; C.α+β=90°;D.α-β=90°设计意图: 本题是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以及余角的定义。 已知cos α=0.8571,利用计算器求出 α(精确到1°),求 α的补角。设计意图: 本题是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出其相应锐角的度数,以及补角的定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