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9105961202M320。
作者简介:白丁,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经济评价;卞子全,杨向东,应健,张银,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以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为考察视角对有关国内茧丝绸产业在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的观点做了的归纳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茧丝绸产业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评。
关键词:茧丝绸产业;产业链;国际贸易;综述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01-02
1 引言
根据考古发现,远在五千年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栽桑养蚕等相关活动,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茧丝绸”便内在的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的在一起联系了。“丝绸之路”见证过西汉王朝的武功文治、大唐天朝的繁荣昌盛;“西桑东移”见证过南宋的靖康之耻;近代的茧丝绸业见证过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而当代的“东桑西移”工程正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抛开历史,现阶段发展和壮大茧丝绸产业对于出口创汇、发扬民族文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文献搜索和研读,我们发现茧丝绸产业研究领域里缺少专门的理论研究综述,另外研究文献中以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为研究视角的居多。众所周知,理论研究综述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有关某一研究领域的综合的、浓缩的、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故作此文,以期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茧丝绸产业。
2 产业链视角下的茧丝绸产业研究
胡征宇(2000)认为控制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格是稳定茧丝绸产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指出由于价值与价格存在矛盾、体制问题无法解决、供需矛盾无法解决而造成了那个年代丝价、茧价无法控制的现象。胡丹婷(2001)认为生产原料来源的唯一性和原料用途的专一性,决定了茧丝绸生产链的单向性;而且其环环相扣、单向直线型的产业链,比那种原料乃至半成品来源和用途广泛、多向的、网状的产业链要脆弱得多;单向直线型的产业链,其间调节的余地很小,只要其中某一环节没有衔接好,就会影响整个行业。唐琳、冯岑(2009)进而认为上述特点是中国茧丝价格极易发生大幅波动的根源。赵绪福(2005)将茧丝并入农业纺织原料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具有链条长、受工业影响大、外贸依存度高及环节之间的非对称性明显四个特征。同样在农业纺织原料视角下,赵绪福(2006)对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链上的价值和利润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对于天然纤维原料产业来说强调寻找增值的关键环节或利润最大的核心环节是不适宜的,原因是它对于整个产业链的不可或缺性,但它的弱质性导致其增值和利润较低,故其反而应该是要予以关注的环节。楼国庆(2005)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利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丝绸产业的发展阶段做了分析,认为目前世界丝绸业的发展仍具有活力,前景广阔;认为各国丝绸业的发展从总体上遵循着沿产业链从低到高不断升级、不断替代的发展规律;指出在满足投资率、主导部门、制度保证等客观条件(罗斯托的起飞学说)下我国丝绸业的发展可以突破先进国家按照时间序列实现产业逐步发展的历史逻辑,实现跨越式飞跃,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的带动全国丝绸业的“梯度发展”。张廷海、武云亮(2009)从生态产业链角度对安徽省的茧丝绸产业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从生态产业链的构成与主体利益关系、基本特征与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唐琳、冯岑(2009)认为区域丝绸产业在其内部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具有一个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或者一步达到某种较高的产业发展阶段。范作冰等(2009)用SWOT法分析了我国丝绸产业现状,指出了我国丝绸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竞争劣势:上游环节的蚕茧生产基础仍较薄弱,中游丝绸加工生产设备现代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而末端的劣势是在国际市场上尚缺乏知名的丝绸品牌。
3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茧丝绸产业研究
胡丹婷(1999)曾论述过《长期棉纺织品协议》(LTA)、《多种纤维协定》(MFA)、《国际纺织品服装协议》(ATC)对我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并同时从配额限制逐步取消、关税减让两个方面分析了入世给中国茧丝绸业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江凌(200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市场的开放的角度分析了入世给中国茧丝绸业所带来的利与弊。曹利群等(2001)用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变异系数分别衡量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通过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表明蚕茧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同时指出伴随入世必然带来的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深化会给我国农业带来风险,而组织形式的变革正是解决这一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顾国达等(2002)通过测定中国丝绸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认为在假定丝绸世界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有利于丝绸出口竞争力的提高;而通过对丝绸出口的相对价格弹性系数的测定,认为出口价格的波动对于出口比较优势影响不大;降低我国丝绸出口价格,对增加丝绸出口量的作用十分有限,反而会引起丝绸“出口贫困”现象的产生。林高榜等(2006)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在对影响中国生丝出口贸易总额的因素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生丝质量和价格水平并非我国生丝出口贸易总额的决定因素,而是国际生丝市场规模和国内生丝总产量对其作用最大、最明显。翁建平(2008)利用了各种计量模型对中国的丝绸出口贸易现状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得出四个结论:其一是中国丝绸出口具有一定的“大国效应”,导致中国丝绸出口价格加成能力与现实市场势力背离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垂直差异性低以及出口企业之间低价竞销的过度竞争行为;其二是中国丝绸出口具有十分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但此优势正在减弱;其三是影响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量、国外需求量、丝绸出口相对价格和消费者偏好;其四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丝绸出口强国,需要解决丝绸出口贸易中的制度安排等问题,以避免“竞相压价”现象的普遍化。蓝云(2008)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指标值后指出中国蚕丝业的出口规模越来越大,但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并从市场需求和政府作用两个方面来解释前者,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后者。顾国达(2009)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最近两三年蚕丝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其一是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丝绸消费需求的快速“蒸发”;其二是2006年秋季蚕茧价格创历史高价后蚕丝业快速发展引致的供给过剩产生的后遗症。戚琳(2009)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PCR)法,利用模型测算的解释变量权重,并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汇率对我国丝绸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劳动生产率和蚕茧收购均价次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小。
4 简评与展望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在对其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不仅茧丝绸在产业链和国际贸易领域里研究,包括在各经济学领域内研究(如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等)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论和实践具有明显的互动性。茧丝绸领域里的产学研结合比较紧密,理论和实践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促进发展。如有关入世的影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等领域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少。事实上我国有比较完善的茧丝绸产业管理体系,在各种相关机构中储存有大量、准确、完整的有关产业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这对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如“产业链价值的传递和分布”、“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制成品产量及售价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
最后,创新性、原创性观点少。在收集和整理文章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有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章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茧丝绸产业的关注度的提高,各种研究机构及高校师生也增加了对茧丝绸产业的研究兴趣。加之相关领域内企事业单位的一批研究型人员的成长和发展,相信茧丝绸产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会越来深入、全面,对发展、振兴我国茧丝绸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胡征宇.如何处理好入世后丝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系[J].丝绸,2001,(8):1-4.
[2]胡丹婷.茧丝绸产业特点与贸工农一体化[J].中国蚕业,2007,28(1):13-17.
[3]唐琳,冯岑.区域茧丝绸产业化分析与发展对策[J].丝绸,2010,(1):61-65.
[4]赵绪福.农业纺织原料的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8):65-68.
[5]赵绪福.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链的价值和利润分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7):1-4.
[6]楼国庆.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张廷海,武云亮.安徽省茧丝绸生态产业链建设及其优化研究[J].丝绸,2009,(7):9-12.
[8]范作冰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丝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蚕业科学,2010,36(3):564-570.
[9]胡丹婷.论加入WTO对我国丝绸业的影响[J].丝绸,2000,(2):3-6.
[10]江凌.中国丝绸对外贸易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曹利群,张岸元.“入世”:风险化解与农业组织变革[J].农村改革,2001,(2):103-106.
[12]顾国达,张磊.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经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5):97-102.
[13]林高榜,吴豪翔等.加入WTO以后影响中国生丝出口因素的实证研究[J].蚕业科学,2006,32(4):566-570.
[14]翁建平.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蓝云.中国蚕丝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顾国达.世界经济危机对蚕丝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中国蚕业,2009,(1):4-7.
[17]戚琳.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白丁,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经济评价;卞子全,杨向东,应健,张银,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以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为考察视角对有关国内茧丝绸产业在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的观点做了的归纳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茧丝绸产业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评。
关键词:茧丝绸产业;产业链;国际贸易;综述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01-02
1 引言
根据考古发现,远在五千年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栽桑养蚕等相关活动,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茧丝绸”便内在的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的在一起联系了。“丝绸之路”见证过西汉王朝的武功文治、大唐天朝的繁荣昌盛;“西桑东移”见证过南宋的靖康之耻;近代的茧丝绸业见证过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而当代的“东桑西移”工程正见证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抛开历史,现阶段发展和壮大茧丝绸产业对于出口创汇、发扬民族文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文献搜索和研读,我们发现茧丝绸产业研究领域里缺少专门的理论研究综述,另外研究文献中以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为研究视角的居多。众所周知,理论研究综述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有关某一研究领域的综合的、浓缩的、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故作此文,以期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茧丝绸产业。
2 产业链视角下的茧丝绸产业研究
胡征宇(2000)认为控制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格是稳定茧丝绸产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指出由于价值与价格存在矛盾、体制问题无法解决、供需矛盾无法解决而造成了那个年代丝价、茧价无法控制的现象。胡丹婷(2001)认为生产原料来源的唯一性和原料用途的专一性,决定了茧丝绸生产链的单向性;而且其环环相扣、单向直线型的产业链,比那种原料乃至半成品来源和用途广泛、多向的、网状的产业链要脆弱得多;单向直线型的产业链,其间调节的余地很小,只要其中某一环节没有衔接好,就会影响整个行业。唐琳、冯岑(2009)进而认为上述特点是中国茧丝价格极易发生大幅波动的根源。赵绪福(2005)将茧丝并入农业纺织原料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纺织原料产业链具有链条长、受工业影响大、外贸依存度高及环节之间的非对称性明显四个特征。同样在农业纺织原料视角下,赵绪福(2006)对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链上的价值和利润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对于天然纤维原料产业来说强调寻找增值的关键环节或利润最大的核心环节是不适宜的,原因是它对于整个产业链的不可或缺性,但它的弱质性导致其增值和利润较低,故其反而应该是要予以关注的环节。楼国庆(2005)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利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世界丝绸产业的发展阶段做了分析,认为目前世界丝绸业的发展仍具有活力,前景广阔;认为各国丝绸业的发展从总体上遵循着沿产业链从低到高不断升级、不断替代的发展规律;指出在满足投资率、主导部门、制度保证等客观条件(罗斯托的起飞学说)下我国丝绸业的发展可以突破先进国家按照时间序列实现产业逐步发展的历史逻辑,实现跨越式飞跃,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的带动全国丝绸业的“梯度发展”。张廷海、武云亮(2009)从生态产业链角度对安徽省的茧丝绸产业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从生态产业链的构成与主体利益关系、基本特征与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唐琳、冯岑(2009)认为区域丝绸产业在其内部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具有一个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或者一步达到某种较高的产业发展阶段。范作冰等(2009)用SWOT法分析了我国丝绸产业现状,指出了我国丝绸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竞争劣势:上游环节的蚕茧生产基础仍较薄弱,中游丝绸加工生产设备现代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而末端的劣势是在国际市场上尚缺乏知名的丝绸品牌。
3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茧丝绸产业研究
胡丹婷(1999)曾论述过《长期棉纺织品协议》(LTA)、《多种纤维协定》(MFA)、《国际纺织品服装协议》(ATC)对我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并同时从配额限制逐步取消、关税减让两个方面分析了入世给中国茧丝绸业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江凌(200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市场的开放的角度分析了入世给中国茧丝绸业所带来的利与弊。曹利群等(2001)用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变异系数分别衡量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通过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检验表明蚕茧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同时指出伴随入世必然带来的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深化会给我国农业带来风险,而组织形式的变革正是解决这一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顾国达等(2002)通过测定中国丝绸出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认为在假定丝绸世界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有利于丝绸出口竞争力的提高;而通过对丝绸出口的相对价格弹性系数的测定,认为出口价格的波动对于出口比较优势影响不大;降低我国丝绸出口价格,对增加丝绸出口量的作用十分有限,反而会引起丝绸“出口贫困”现象的产生。林高榜等(2006)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在对影响中国生丝出口贸易总额的因素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生丝质量和价格水平并非我国生丝出口贸易总额的决定因素,而是国际生丝市场规模和国内生丝总产量对其作用最大、最明显。翁建平(2008)利用了各种计量模型对中国的丝绸出口贸易现状做了全面的研究,并得出四个结论:其一是中国丝绸出口具有一定的“大国效应”,导致中国丝绸出口价格加成能力与现实市场势力背离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垂直差异性低以及出口企业之间低价竞销的过度竞争行为;其二是中国丝绸出口具有十分明显的出口竞争优势,但此优势正在减弱;其三是影响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量、国外需求量、丝绸出口相对价格和消费者偏好;其四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丝绸出口强国,需要解决丝绸出口贸易中的制度安排等问题,以避免“竞相压价”现象的普遍化。蓝云(2008)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通过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指标值后指出中国蚕丝业的出口规模越来越大,但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并从市场需求和政府作用两个方面来解释前者,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后者。顾国达(2009)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了最近两三年蚕丝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其一是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丝绸消费需求的快速“蒸发”;其二是2006年秋季蚕茧价格创历史高价后蚕丝业快速发展引致的供给过剩产生的后遗症。戚琳(2009)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PCR)法,利用模型测算的解释变量权重,并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汇率对我国丝绸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劳动生产率和蚕茧收购均价次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小。
4 简评与展望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在对其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不仅茧丝绸在产业链和国际贸易领域里研究,包括在各经济学领域内研究(如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等)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理论和实践具有明显的互动性。茧丝绸领域里的产学研结合比较紧密,理论和实践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促进发展。如有关入世的影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等领域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少。事实上我国有比较完善的茧丝绸产业管理体系,在各种相关机构中储存有大量、准确、完整的有关产业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这对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如“产业链价值的传递和分布”、“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制成品产量及售价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
最后,创新性、原创性观点少。在收集和整理文章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有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章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对茧丝绸产业的关注度的提高,各种研究机构及高校师生也增加了对茧丝绸产业的研究兴趣。加之相关领域内企事业单位的一批研究型人员的成长和发展,相信茧丝绸产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会越来深入、全面,对发展、振兴我国茧丝绸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胡征宇.如何处理好入世后丝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系[J].丝绸,2001,(8):1-4.
[2]胡丹婷.茧丝绸产业特点与贸工农一体化[J].中国蚕业,2007,28(1):13-17.
[3]唐琳,冯岑.区域茧丝绸产业化分析与发展对策[J].丝绸,2010,(1):61-65.
[4]赵绪福.农业纺织原料的产业链特征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8):65-68.
[5]赵绪福.天然纤维纺织产业链的价值和利润分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7):1-4.
[6]楼国庆.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张廷海,武云亮.安徽省茧丝绸生态产业链建设及其优化研究[J].丝绸,2009,(7):9-12.
[8]范作冰等.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丝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蚕业科学,2010,36(3):564-570.
[9]胡丹婷.论加入WTO对我国丝绸业的影响[J].丝绸,2000,(2):3-6.
[10]江凌.中国丝绸对外贸易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1]曹利群,张岸元.“入世”:风险化解与农业组织变革[J].农村改革,2001,(2):103-106.
[12]顾国达,张磊.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经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5):97-102.
[13]林高榜,吴豪翔等.加入WTO以后影响中国生丝出口因素的实证研究[J].蚕业科学,2006,32(4):566-570.
[14]翁建平.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蓝云.中国蚕丝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顾国达.世界经济危机对蚕丝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中国蚕业,2009,(1):4-7.
[17]戚琳.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