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畅想曲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人是应该有梦的。
  本文就是一个由梦引申畅想,由畅想到达辉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新当选的全国劳模、东风有限设备制造厂员工刘军荣。
  说刘军荣之前,我们先说说刘兴汉。
  刘兴汉是刘军荣的父亲,是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的离休干部。
  您为什么给您的儿子取名军荣?
  老人意味深长地一笑。含意深刻。
  父亲的“深刻含意”,往往都是儿子的第一个梦。
  那时候的刘兴汉,大概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会转业到一个汽车厂。
  父亲转业到汽车厂后,儿子的梦也跟着“转业”了。
  汽车制造——是刘军荣现实的梦。
  1983年的9月,刘军荣带着这个梦,走进了东风设备制造厂技校的大门,成为该校铣工专业的第一届学员。那时候,刘军荣才16岁。16岁的刘军荣就有个雄心壮志——在汽车制造这四个字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6年,刘军荣毕业了。技校毕业生刘军荣刚满18岁。
  父亲刘兴汉问他,毕业后打算干什么?在劳资科工作的刘兴汉当然不是在征求儿子的意见,然后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给儿子活动个好工作。
  刘军荣也没往那个方面想,学什么干什么,当铣工呀!
  父亲如释重负,拍拍他的肩,这才是我的好儿子,好好干,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干,都能干出成绩的。
  刘兴汉原本想跟儿子的一席长谈,就这样三言两语解决了战斗。
  
  一
  
  刘军荣身着整洁的蓝色工作服,走进了设备制造厂一个车间的铣工岗位。
  一个个毛坯件,在师傅周和平的手里,像变魔术般地成为工艺品一样精美的产品,而师傅身上没有一点油污,干干净净的。
  刘军荣恍惚走进了一个梦境,好羡慕师傅。在他的印象里,在车间干活的人,身上都应该是油腻腻的……
  周和平看着徒弟发呆的样子,笑了笑,然后又很严肃地说,一个好工人,就是穿着衬衣干活也是干干净净的,如果脏兮兮的,他干的活多半不怎么样,这是我的观点……
  刘军荣认真地点了头。从此,师傅的话,连同师傅的形象,被他认真地收进了心里。
  随后,师傅又给他上了一课。上班没多久,厂里举办的青工技能竞赛,刘军荣跃跃欲试,师傅看到他走都没有学会就想跑,要他报了名。
  结果是,摔跤了,连考件都没有完成,灰溜溜地离开了考场。
  师傅送给了他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如果不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功,那老天爷都会说不公平的。
  一向头沾枕即入睡的刘军荣第一次失眠了,师傅的话如同在说,没有金刚钻,你也敢揽瓷器活!
  从那以后,刘军荣一下子变得少了很多话,少了许多年轻人该有的活泼,老成了许多,开始了他的漫长的寻找金刚钻之路。
  他的寻找金刚钻之路的路径是这样的:
  工作中学得勤了,问得多了。
  师傅干活时,他紧盯住师傅操作中的每一个要领。
  自己操作时,留心每次出现的疑难问题,然后虚心向师傅请教,问题不过夜。
  简单的车工、聪明的铣工、万能的钳工、磨蹭的磨工……是说铣工加工的零件形状复杂多变,加工的工艺和技术难度是所有机加工中最大的。
  刘军荣的聪明应了“聪明的铣工”的说法,很快地掌握了铣工的基本功。其实他的聪明在于他勤学,多问,多琢磨。当他觉得铣工和其他工种有许多相辅相成的地方时,他又开始更深层次的琢磨,如果把车、钳、铣、铇、磨这些工种集于一身呢?
  作为一个铣工,每天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每月有自己要完成的工时。何况,每一个工种都是一门技术,自成理论体系,有规定的实习过程,掌握那些,要费多大的代价?
  可是他就是要学,他认定,掌握了那些,只会对自己铣工技术的提高有好处,只有不停地提高,才会找到自己要找的金刚钻。
  他几乎把八小时外的时间全部利用上了,有时吃着饭都是看着书本。他一有空,有些工位一闲下来,他就凑上去,虚心地向大家学习。当大家知道了他的用意,惊讶得张大嘴巴久久合不拢。这可是一般人不敢想,也不愿意去想去干的。
  刘军荣就亲耳听过这样的说法,在东风这么一个大型国有企业里,有一份工作,有一份固定而稳定的收入,什么都有保障,干好自己该干的,舒舒服服过日子多好,我干嘛要去想那么多!
  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事。
  当时的设备制造厂有一支冠军篮球队,有那么两个球员不管你把他放在中锋前锋还是后卫都是好样的。一个工人要掌握了多门技术,不也和那些球员一样在观众的眼里好棒吗?何况那还是在比球场重要得多的车间。
  更何况,那是提高自己的铣工技术,有了突破,石破天惊。
  就在刘军荣朝着这个方面努力时,工段长陈师傅让他看一份图纸。
  要加工的产品中间是个方形,三面与轴匹配,垂直度与同轴度要求非常高。
  你看这个活能不能干?工段长以征询的口气问他。
  刘军荣认真地看图,看着看着他的心里偷偷乐了,这正是他在努力着的。他所涉猎到的各个工种方面的知识,让他有把握拿下这批活。他答应了下来。
  一个星期后,刘军荣完美地交出了产品。
  工段长拿起一个产品,拉起刘军荣就走,走到一位老师傅跟前,用他给那师傅当活教材。
  半天,刘军荣才知道自己干的活是老师傅不愿意干也没把握干好的活。
  这件事更坚定了刘军荣集多工种于一身的决心。
  他把这些工种与铣工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相互融入。
  他看到师傅在加工卡盘的斜齿形时使用立铣刀,主轴调整45度,逐个逐个地铣削,干得很慢。他想,我能不能这么这么?可他又不敢跟师傅说。下班后,借故一个人悄悄地留了下来,找到一台卧式铣床,用成型刀加工,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第二天上班,当师傅看到已经加工完成的卡盘时非常吃惊,对刘军荣竖起了大拇指。
  大拇指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而喻的。但刘军荣仅仅只是当成一种鼓励,这种鼓励促成他很快掌握几个工种的技能,并且都考取了操作证。
  集多工种于一身的巅峰之作,应该是刘军荣用万能铣床 “铣削带柄圆球及内球面”的加工技术。
  这项技术被评定为“设备制造厂绝技绝活”,是铣工技术的最高水平。精髓就是把车工、磨工的一些技术元素与铣工技术巧妙相结合。掌握这样绝活的,在全国机械加工行业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
  在东风公司举办的“职工绝技绝活表演”活动中,刘军荣表演的就是这项绝技绝活。刘军荣的表演是这次活动中的最大亮点,他一边表演,在场的公司领导一边赞不绝口。
  表演刚结束,观摩的人们还有记者就把刘军荣包围了起来。
  人们退去后刘军荣想,能把如此的瓷器活玩得得心应手,应该算有了金刚钻了。
  很快的,刘军又说,不算。
  因为这时候,夹具车间新进了一台数控铣床,他还不会。
  数控铣床也是铣床,自己是铣工,却不会操作,也算是有了金刚钻?
  数控设备涉及到《BEIJING-FANUCOi-MA系统》、《数控机床基础》、《数控与程序编制》、《Window98入门与提高》等有关数控机床与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又涉及到深奥的高数原理,就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要完全驯服它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一个从分厂技校毕业出来的工人。
  可刘军荣就是要让它成为自己手中的金刚钻。
  为了早日掌握数控铣的加工技术,他挤出时间参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等多个培训班。此间,刘军荣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工作忙,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孩子小,生活和学习都需要他照顾;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需要他的照顾……
  刘军荣起早贪黑钻研数控技术的书籍,这些技术专著中遍布艰涩的术语、复杂的公式,他头晕目眩了,常常彻夜不眠……
  细节,限于本文的篇幅,我们就不一一道来了。但结果不能不说,他不光很快就得心应手地操作起了这台数控铣床,还成了业界的数控应用专家,东风高级技校这个专业的客座讲师。
  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刘军荣还是不认为自己就是有了金刚钻。
  因为,他所面对的产品结构的的转变,数控操作系统从法拉克、西门子到力士乐的升级,不停地在向他提出挑战。
  
  二
  
  尽管刘军荣认为自己寻找的金刚钻还没有真正到手。
  按刘军荣的标准,也许这个金刚钻永远也到不了手。
  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军荣已经为设备制造厂无数次的排忧解难,为东风公司的汽车制造作出很大贡献了。
  我们还是先说说设备制造厂及刘军荣所在的夹具车间在东风公司的地位。
  东风设备制造厂是东风公司旗下的工艺装备厂,主要为汽车生产提供专用设备。刘军荣所在的车间,主要生产焊装设备及焊装自动线,用于东风公司的商用车、乘用车、轻型车。如神龙公司的前舱地盘线的焊装夹具、东风天龙c800总成焊装夹具、国家863项目——东风轻型车焊装自动线、神龙公司B53焊装项目206焊装项目等,都是东风公司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在工艺要求、时间节点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装配调试的难度很大,技术问题不及时解决,将对东风新产品及时投放市场占领市场产生效益带来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从众多的事例中挑选几例。
  1992年,设备制造厂承接了神龙公司前舱地盘线焊装夹具的任务。这是设备制造厂第一次干乘用车焊装夹具,产品的加工方案是法方专家设计,产品的定位块与压头有很多空间角度的复合斜面,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若采用数控加工,问题的解决好办一些,可当时的夹具车间没有数控设备,只能用普通铣床,每次尺寸总是超差,精度无法保证,工艺员和老技师也没有解决之道,项目迟迟没有进展。
  刘军荣接受任务后,白天的活干完后,晚上又跑到车间,对照专业技术书上的计算方法一次次地算,再与实际要求相比对。由于书本上是理想计算方法,误差一直存在,一个方案被否决了,再进行下一个方案……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刘军荣总结了自己的计算方法,大胆采用三向虎钳、平口钳等辅助工具,通过调整主轴和虎钳三个角度,解决了问题。加工出来的零件不仅外型美观漂亮,而且零件的形状、位置和尺寸精度要求都达到了图纸的设计要求,就连法国专家也赞叹他的加工手法实在是高明。
  2004年,神龙公司又把焊钳导向板制作任务交给设备制造厂,焊钳导向板形状怪异,空间角度特别多,图纸仍是法方专家设计的,很多尺寸没有标注,一些尺寸模糊不清,很多焊接点在图纸中不是很清楚,而材料是电极铜,价格非常高,每公斤一百多元。在同事多次试制失败后,重任又是落到了刘军荣的身上。
  刘军荣认真琢磨图纸,为了节约原材料,他用木头模拟试制,在两轮试制中很快就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在客户要求供货的最后时刻,刘军荣保质保量地把产品交了出来。
  2005年,刘军荣所在的夹具车间承接了一个圆盘凸轮的加工任务。圆盘凸轮超宽超大,若采用普通立铣挂轮铣削,虽然每条工作曲线的精度可以保证,但是每条工作曲线之间的圆弧过度就无法保证;若采用数控铣加工,数控机床的分度头中心高不够,零件卡不住无法加工,谁也干不了,谁也不敢干,任务分配不下去,延误了工期。
  又是刘军荣,接过了这根难啃的骨头。
  刘军荣没有马上开始加工,而是把图纸反反复复地研究了十几遍,设计了十几个加工方案,再把这些方案反复比较,精挑细选,最后决定采用数控加工,制作了一个二级辅助工具,每铣一块控制好尺寸不让其掉下来,使整体不分散,再把数控分度头垫高,编程、模拟试切削,反复试验,在试验切实可行之后,刘军荣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任务。
  2009年5月,设备制造厂承接了30件重型越野车左右转向臂试制任务,试制时间一个月。该零件形状复杂、精度非常高,同轴度等形位公差仅0.03mm。由于没有专用工装机床,效率低、精度不易保证,反复试验结果都不理想。领导将这个难题交给了刘军荣。刘军荣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将原来的加工方法反复研究后,大胆选用设备制造厂自行研制的卧式加工中心PM500进行加工。他边干边琢磨,发现加工中心上30位的刀库,远远无法满足40多把刀具的安装要求。刘军荣再次开动脑筋,自己设计刀具、制作辅助工装,成功改制出了复合型刀具,实现一把刀多种用途。就这样,一件合格产品他仅用2.5小时,在短短20天时间里,他就出色地完成了30件转向臂试制任务,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且精度达到高度一致,产品互换性得到保证。
  类似的事例,在这里让我们借用车间主任刘振山的一句话:刘军荣创新性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
  
  三
  
  在完成广州本田焊装夹具项目中,日方要求焊装夹具所需的3mm垫片必须由2个1mm和2个0.5mm组成。由于当时工厂还没有线切割设备,0.5mm的垫片实在太薄,在加工时总是变形。刘军荣没有按常规“出牌”,而是把40片原材料用平行夹夹住,外形用电焊焊接,先把三个槽铣出来,再采用顺铣将焊接部位铣掉,一个困扰进度的难题再次迎刃而解。
  大家赞叹之余细细思量:
  这样的方法其实挺简单的。
  如果有一套成型的夹具,以后再干这样的活,就更简单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刘军荣就是这个有心的听者。
  工装夹具是数控设备的必备部件,只要是待加工的零件,加工前就必须要用夹具进行固定。
  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配钥匙,锁匠总是要将钥匙坯子用工具夹紧,然后才能对其加工。数控设备也一样。
  只是这种固定要求定位高度精确,并且还要拆卸方便,因为在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工件的安装、固定、拆卸等是频繁发生的。
  于是,为了提高效率、稳定质量、降低消耗,就需要简化工装夹具。
  但数控设备工装夹具都是配套的,而且是“最”简化的。
  刘军荣动起了脑筋,他觉得如果成功了,也是自己的金刚钻。
  刘军荣还是从工装夹具入手:少使用工装夹具,或简化专用工装夹具,这样在加工零件时,就可省去多道工序,降低劳动强度,减少重新安装可能造成的定位误差。
  焊装夹具直角支架的加工,刘军荣打破设备制造厂沿用了16年的加工方法,制作了一套工装夹具,采用卧式加工中心加工,他成功了,把每个直角支架加工时间从原来的6.5小时缩短到半小时。
  刘军荣高兴了,他继续琢磨:这种工装夹具只是对个别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中有没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呢?他把近十多年来设备制造厂所加工的各类直角支架资料调了出来,对他们进行研究。
  不久,刘军荣的得意之作——直角支架作业指导书、标准作业程序、定位装夹方法出现了。他的这个得意之作不但减少了工装夹具的使用,降低了夹具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更加优异的加工工艺,可以实现点菜式加工。
  少使用工装夹具,简化工装夹具,不等于不使用工装夹具。
  似乎是为了给我们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明白些,我们被领进了刘军荣班的工装夹具库,库内的工具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500多套各种类型的工装夹具。师傅们告诉我们,这些工装夹具都是刘军荣带领他们自制的,其中有80%来自刘军荣的设计和思路。
  师傅们还告诉我们说,刘军荣把学习新技术和解决新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生产——革新——提高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设备制造厂优秀的技术工人,更是技术革新的设计师、发明家。在这个过程中,他主持了“焊装夹具直角支座生产能力的提升”课题,专门探索焊装夹具直角支架加工中的解决方案。这项课题荣获了东风有限十大技术创新成果奖。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以提高数控加工效率为目标,综合运用刀具、工装夹具、编程工艺以及生产管理的各项先进技术,使数控加工效率提高了12倍,零件加工不良率由30%下降到1%,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解决了零件在工作台上的定位、装夹方面的问题,可同时加工多个零件,提高了设备开动率,更是解决了困扰设备制造厂近20年的焊装夹具上能力问题。
  
  四
  
  文章进行到这里,读者也许要问,刘军荣难道就没有想过一点其他的?
  想过。
  2003年10月,刘军荣捧着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名的奖牌从沈阳载誉归来,刚下火车,就被一位朋友在火车站出站口拦住了,把他直接拉到了市内一家最好的酒店。
  一位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已在酒店等候多时了。
  酒席的规格很高,气氛也很活跃,大家纷纷给刘军荣敬酒,称赞刘军荣的技术了得,说刘军荣要不是左肩锁骨骨折,捧回的说不定就是个全国第一了。随后大家又说起手头有绝活的都在外面挣大钱了……
  说着,民营企业家朝他举起酒杯说,到我们单位来吧,年薪不低于30万,而且你只要指导工人干活就行了。
  刘军荣一愣,民营老板请他,是看中他的手头功夫了。他的愣怔,同时也为那年薪30万,这个数字,叫谁听了都会发怔的。他在车间里摸爬滚打,一年的工资还不到三万元。一年三十万,十年三百万,那些钱他可以做很多事。他在那里只要干十年,这一辈子什么都不用愁了。而且还不用他亲自干活。
  但是刘军荣很快想到自己的梦,那是自己的初衷,自己是要在汽车制造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想到父亲在自己肩上的那一拍,想到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的培养和希望,人不应该活在钱里。如果自己不顾这一切,见利忘义,那还是父亲的儿子,还是个男子汉吗?
  刘军荣婉言谢绝了对方。
  刘军荣很感谢这顿酒,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使他想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知识问题、人才问题。社会上缺人才,可以用年薪三十万到大厂来挖,厂里也缺人才,难道也要用年薪三十万到别的地方去找?
  人才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一个厂子的强大是用人才撑起来的。厂里的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如果厂子里的师傅们个个都挺棒的,来了活就不存在什么难啃的骨头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就更得心应手了。
  徒弟李喜芹的拜年,更加深了他这方面的紧迫感。
  刘军荣家的房子不大,书柜却很大,大得跟房间都有点不协调。大概是书柜格外惹眼,里面的书比他房子里的任何东西都多,李喜芹一进屋,目光就聚焦在了那里。
  突然,李喜芹的手伸向一本《铣工工艺学》,惊讶地说,这本书你还留着在,我比你晚毕业10来年,书却早已不见踪迹了。
  这本书是技校学生学习用的专业书。
  李喜芹拿起书翻了翻,书虽陈旧,但里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又分明是新的。
  李喜芹又问刘军荣,师傅,你怎么还在学这本书?
  刘军荣说,这本书是我的宝贝,这些年只要有时间就翻开来看,已经从头到尾认真读了7遍了,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
  李喜芹怔住了。
  刘军荣又想起人们的那些议论。
  岂止是像李喜芹这样的技校生,就是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来到东风公司这样什么都有保障的大企业,又有几个能把学过的课本留下的。随大流,安于现状,尤其是在技术上的不求进取,已经成了一种通病。
  嗨!
  这时候的中国社会向钱看之风愈演愈烈,什么事都是你能给我多少报酬?你能给我多少回扣?某某在哪里挣大钱了!
  和刘军荣一起进厂的三十多人,有两把刷子的都走了,也去挣那些大钱小钱了。
  刘军荣仍然像往常一样,在一线岗位全力以赴。
  有人不解地问刘军荣,你头上顶着那么多花环,手里攥着那么多金刚钻,为什么不走?那些不如你的人都走了,在新单位挣的比你多多了,你文凭也有……这时候的刘军荣已经通过刻苦学习,有了多张毕业证结业证。并几次夺得全国职工职业技能比赛金奖和湖北省的多项大奖。
  刘军荣本来想给他们讲他的梦,讲那些和梦连在一起的大道理,想了想,没讲,纯朴地一笑说,经济上与人比,是没有底的,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好铣工。
  人们还是没完没了地问他。
  刘军荣才不得不说,企业可以没有我刘军荣,我却离不开企业,我要把自己所学的技能传给更多的人,让东风装备成为百年东风的重要支柱。
  
   五
  
  这个时候的刘军荣,在技能大赛这个舞台上已经红了十多年了,众多的荣誉,对他的人生价值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
  他本来还可以继续红下去。
  但他决定从前台转到幕后,在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通过他的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出无数个“刘军荣”。
  刘军荣向车间领导提出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小课堂,把他自己掌握的一些铣工、数控等方面的实用技巧,传授给其他的员工想法。
  刘军荣毕竟只是一个工人,这已极尽他所能了。
  车间领导非常支持他,抽出半个小时工作时间供他使用。几期之后,效果相当不错,他办的培训班被车间员工尊称为“名师讲堂”。 他还先后与6个年轻人签订“师徒结对”学技协议。后来,这6个年轻人在刘军荣的指点下,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挑起了大梁,分别操作数控龙门铣床、数控铣床、立、卧式加工中心等关键设备。
  随后刘军荣又结合多年的心得和实际工作经验,编写了《铣工技术与技巧》、《机械式对刀、调刀仪》等培训教材,供全厂铣工使用,并且编入《工厂铣工标准指导作业书》。后来这些教材被国家授予专利,那是后话。
  抱着一颗好奇心,我们走进了“名师讲堂”。
  小小的班组学习室里,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员工。
  他们除了刘军荣班的工友,还有来自厂里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师傅们。
  刘军荣讲授的内容是数控铣床的操作和加工技巧。他从数控铣床的基础知识讲起,包括操作要领、简单编程、刀具和加工参数的选取等。
  学员们认真做着笔记,不时和老师进行交流。针对个别员工的需求,刘军荣讲了特殊零件的加工技巧。
  讲座结束,学员们意犹未尽,临走时还忘不了给老师留“作业”,请下一节课再给大家讲授有关问题。
  我们想知道,刘军荣的这个作法在他的班组乃至设备制造厂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个厂的领导欣喜地告诉我们一个公式:一个人学得再好干得再好也只是“加法”,如果影响和带动大家一起学一起干那就是“乘法”了。
  这个乘法公式在刘军荣班、在夹具车间、在设备制造厂被运算得相当好。
  在设备制造厂举办的车工、钳工、铣工“铁人三项赛”中,刘军荣班就有六名员工参赛,都全部进入前十名。
  在第四届“振兴杯”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设备制造厂的三名铣工选手张勇、罗敏、胡金才取得第二、第五、第九名的好成绩,为湖北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二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团中央举办的“青工职业技能大赛”上,设备制造厂5名铣工选手,包揽了铣工第一至第四名。
  组委会的领导和各参赛队的教练和选手们都惊叹不已地问,如此成绩,你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当知道来自东风的这些选手,都是刘军荣的亲传弟子,不约而同地一声“哦!”
  因为刘军荣在他们的心目中,名号太响了。他曾获过湖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夺取过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第一名、第二名,那个第二名,还是因为他的锁骨受伤……
  想见见那些刘军荣培养出来的名将们,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刘军荣班。
  刘军荣班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刘军荣班”了,这是设备制造厂以人名命名的第一个班。
  在“刘军荣班”的班组学习园地,醒目的一面墙上有一个冠军榜,只有荣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第一名的才有资格进入,至今,已有5名员工2次夺得全国第一,5次夺得湖北省第一名的佳绩。
  我们还知道了,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班的青年人都以学习、创新为最大的快乐,互帮互学蔚然成风, “刘军荣班”连续3年荣获装备公司“和谐型班组”称号。2008年,又被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授予合资五年来“实施员工素质工程先进集体”。
  我们还获得了一长串的数字,多年来刘军荣完成革新项目7项,创造价值 200余万元;完成新产品开发 10余项,使企业增加销售收入400余万元;实现各种技术攻关项目共40余项,为企业增效100余万元……
  我们见到的第一位名将,是现任刘军荣班班长罗敏。
  罗敏说,上技校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讲刘军荣的故事。那时,我就把刘军荣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2002年,我“拜在”刘军荣的门下,和刘军荣结成了师徒。师傅给我最大的影响,一是他的人格魅力,一是让我养成干活多动脑的好习惯,用最短的时间、最合理的方法,生产出最优秀的产品。
  第二位,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李喜芹,通过刘军荣的传、帮、带,一人能操作多种设备,并在厂“一专多能”技能竞赛中取得过车铣工种第五名,成为全厂女工中最出色的“多面手”。
  还有在2008年10月,拿到第四届“振兴杯”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名次,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并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人技师的张勇,和罗敏一起给我们回忆了当时的情景。那时候的刘军荣既是大赛的裁判员,也是东风公司3名铣工选手的技术教练。从进入角色之日起,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赛前的封闭式集训,刘军荣都全程跟选手吃住在一起。当时,车间任务非常紧张,刘军荣经常两头来回跑,每天都是汗流浃背。罗敏和张勇说,好多次,我们都睡了,他还在琢磨,做笔记、研究现场预警方案,第二天中午,就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共同研讨。最终是,很多选手5个小时都没有干完。而我们最快的4个小时10分钟就全部完成了。
  无论是罗敏,李喜芹张勇还是其他的人,说起刘军荣,都不无感慨地说,不论在班组里,还是在车间里,对身边的年轻人,刘军荣既是师傅,又是兄长,看着那些好学、肯学的年轻人,刘军荣总是耐心指点,有问必答,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传授给青年员工,与他们共同探讨工作中的难题,共同分享成功后的喜悦。
  
  尾声
  
  刘军荣一心扑在工作上,有读者一定很关心他的家。
  我们也一样。
  刘军荣的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之家,又是个很幸福的三口之家。刘军荣的妻子叫赵曾琴,在商用车车身厂内饰部工作,是一名装配工。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加班加点。
  在赵曾琴的眼里,刘军荣是个有爱心、责任心强、会干活也懂生活的男人。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挨个房间找人,看见家人都在,才会安心,坐下来看电视,如果缺了一个就会满世界打电话。刘军荣还是个非常善良的人,有一次,住在楼上的邻居去世,因为家里人口少缺少帮手,刘军荣二话没说拿起外套就往外走,一边走一边扣扣子,帮助邻居跑前跑后地料理后事。
  赵曾琴说,她是个幸福的女人,刘军荣从结婚时就开始洗碗,无论回家多晚,都让她把碗留给他来洗。说他家里活本来就干得少,每天洗个碗也算是为家里做点贡献。
  赵曾琴说,其实是他知道我怕冷,知道我有怕冷的毛病后,每次出差还会给我带回来一些保暖的用品,如围巾呀,手套……
  赵曾琴说,在我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那天,刘军荣很神秘地对我说,要送我一份礼物,我感动得不得了,以为是女人都喜欢的首饰之类的物品,没想到他拿出来一个松下牌吸尘器。看我脸色不好看,急忙解释说,你每天收拾房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我很心疼,就想着在结婚纪念日这天送你一个吸尘器,为你减轻劳动强度。
  赵曾琴说着,哭了。说她当时感动得就是这样哭的。并给我们拿出那个吸尘器,说,现在,这个吸尘器依然还是完好无损的使用着,这个礼物不比那些不实用的身外之物好得多!
  赵曾琴说,刘军荣是个省吃俭用,但买起书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人。书买回来就如饥似渴地读,经常看书看到很晚,有时她半夜醒来,书房的灯还是亮着的。穿戴方面,上班下班都是那套工作服,说是感觉挺好的,还是这次要到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才狠心买了套2000多元的美尔雅西装。。
  赵曾琴还给我们谈了刘军荣的孝心,刘军荣在家里是老小,上有哥哥姐姐,但是他性格很好从不骄纵蛮横,对父母也非常孝顺。他的妈妈身体不好,哥哥姐姐不在身边,经常都是他去照顾、陪伴老人。对赵曾琴的家人,刘军荣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经常去看望岳父母,实在太忙,就催赵曾琴回去看看父母。有一次,赵曾琴跟朋友去逛街不在家,岳母来了,他就陪老人上四方山,还带着岳母去看他工作的地方。
  赵曾琴说完说,这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我知道那是小刘和所有关心他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希望他以后能做得更好。我会继续努力把家里的事做好,不让他为家里的事情分心。
  赵曾琴说到这里,他们读初二的女儿回来了,她又说,对了,还有小刘对待我们的女儿,看似不管,其实时刻都在关注着孩子的成长。他对我们许诺过,等孩子考上一中后,就带我们全家去北京好好玩一玩。结婚16年,他唯一一次带着我旅游还是度蜜月,目的地是襄樊。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眼皮酸酸的。
  孩子进屋后我们小声问赵曾琴,你们两个都这么忙,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赵曾琴欣慰地说,受她爸爸的影响,喜欢读书,成绩排年级的前几名……
  我们的眼皮更酸了。
  本文因梦而起,孩子也一定有梦,孩子的梦是什么呢?
  我们等着来日,希望能再写一篇梦的畅想曲的续篇。
其他文献
有时候,梦境中  会过电影一般回放出  生活中曾经的温暖和鲜花  于是醒来  幸福温暖的镜头又回放好多遍    有时候,梦境中  也会出现一些阴暗潮湿的面孔  和锥心刺骨的伤害  甚至在梦境中会哭出声来  醒过来,心  便长久地疼痛    梦境,现实  究竟谁更虚幻,谁更真实  我真的有些答不上来    有时,现实中的虚无比  虚无的梦境更虚无  有时,虚无梦境中的真实比  现实中的真实更真实  
期刊
一引言    《铿锵玫瑰》,报道的是中国女子足球辉煌时期的辉煌。  这里要讲的是:东风有限商用车重型车厂汽车调整电工杨国华的故事。  杨国华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让我们来看看这朵玫瑰是怎样绽放的吧!    二真本事折服用户    杨国华这个汽车调整电工,是为出厂的汽车做维修技术的培训和售后服务的。她所在的东风有限商用车重型车厂,是东风公司生产军用车的重要基地,主要用户是部队。  杨国华第一次做
期刊
北风吹     昨日的雪  潜入我门前的草坪  蛰伏了十个春秋     一条路穿梭折转  泊靠在我心右岸     右岸  地图上的一个点  慢慢地  北风又吹    秋在高处     凌云塔上  呼唤车城的山和水  多情的红叶  拨动悸动的心扉     遍地的野花  不比闺中的玫瑰  拾级而上  我想和你一起飞     一片叶子  抒写一段相思  采撷一束下午的阳光  在它温柔的怀抱里合个影   
期刊
小时候,父母亲爱看豫剧,哪里有戏唱就到哪里赶场、捧角儿。那时姐姐上学,弟弟太小,于是就常带上我。在一阵阵急促的锣鼓声里,戏开场了。我那双小眼睛就一眨不眨的盯着公子和小姐,看那华丽柔软的锦裳,听那依依哦哦的唱腔,幼小的心就对戏子充满了无比崇敬与羡慕。  那会儿二姐长得好看,剧团要挑选她当演员,但是她对唱戏当演员没兴趣,而我身材瘦小且不太漂亮,就没人相中我。没有人知道小小的我想当演员,想演戏,哪怕是配
期刊
一    谁在歌唱?唱的水中捞月  谁在飞翔?看到谁的翅膀受伤  谁在雪地里奔跑?渴望寻找黑暗之光  谁在问路  谁能把握人生方向  谁在天堂里痛哭  谁在笑中露出绝望  谁在地狱中微笑  谁在哭中看到希望    二    谁在哭?人生在世谁不哭  谁在笑?人生在世谁常笑  问谁哭?谁也无法预料  问谁笑?时间真的还早  谁不哭?哭后明白什么  谁不笑?笑后想起什么  哭笑本是一瞬间  谁又看清谁
期刊
白云飞  别署崇城山农,号抱镜斋。1970年生于山西武乡,1994年美术专业毕业,2002年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法学专业毕业,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书法院结业。同年留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工作。多次参加中书协展览以及全国各项学术展览并获奖。现为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长治青年书协副主席,《尚艺书法》特邀编辑。出版有《白云飞书法作品集》。作品被国家奥体中心、国
期刊
作为东风的职工,我始终认为我的日子过得是很幸福的,在岗位,我努力的工作,逢到双休,我就与老伴、儿子、儿媳、孙女,一家五口兴高采烈地从光明新村出发,去找一处风景优美,阳光充足的地方玩耍。  这不,春天来了,我们又要去四方山了。  自然地,有儿子在一路,车就由他驾驶。毕竟年轻人车技较老年人略胜一筹!这一点就叫岁月不饶人,你不服气不行!  进四方山植物园的道路,真是四通八达,条条道路都可到达山顶。开车的
期刊
我不带钥匙哦。  这是当我在家时,女儿上学离家前热切的话语。  在离家80里外的地方工作,再加上“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身为母亲的我,自然成为了一个简单的名词。在聚少离多的时日,女儿经常和她父亲在一起,过着没有母性的日子。每天早6时30分,女儿就要赶往学校,有时吃点简单早餐,有时就空腹走在去上学的路上;中午放学后回到没有父母亲的家,热点早上准备好的饭菜,然后就去看书,学习。只有在晚
期刊
兰桂春秋竞芬芳,  有谁开言论短长。  葳蕤皎洁两风流,  享尽翰墨耀华章。
期刊
来和去,生与死,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也被生命终结。归于尘土,就是起点和终点的重逢。生命的沦落和精彩,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意义。所谓存在,也只是生者的一种惦记和包容。    一    乡人都说,祖父没有什么谋气,凡事也不太爱进脑壳,直筒子。我可不以为然,尤其是现在看来,祖父是多么有城府和心机,甚至觉得他是多么深谋远虑。那是集体分菜地时,谁也不要的一块荒坡,四周被蒺藜和坟地围困,祖父欣然要了,带着母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