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爱奋斗懂分享

来源 :品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ala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中国最新锐团队的成员:80后、超强反应力、工作生活无界限,而且个个都是“玩命工作狂”!他们要做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渗透进听有传统媒体无法关注的犄角旮旯。这不是异想天开,他们已经做到了,难道你敢说你没在玩微博?在这集万千宠爱、拥有上亿用户的平台背后,造就这一切的团队,究竟有什么三头六臂?我们带你深入微博背后—探究竟。
  两年前,如果你只是“网友”“坛友”或“吧友”,而不是“博友”,你会被笑“OUT”了!到了今天,即便你把斑竹、坛主、吧主、博主等身份全集一身,但非“脖友”,那照样会成为“奥特曼”,并面临一场来自网络世界的OUT危机。
  如果说互联网让我们多出一个虚拟世界,那么微博将我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虚拟与真实、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正在因微博而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不清。就连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没料到的是,微博用户的黏性居然可以这么大,以至上亿网民前赴后继地自愿沦为“微博控”。
  关于微博的问候逻辑往往是这样的:“你有新浪微博吗?你开了几个微博?你同时在更新哪几个微博?”毫无疑问,当今国内的微博产品中,新浪微博无论在人气还是产品沉淀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新浪微博的每个成员形容他们的团队时,都用了相同的描述:“特别能战斗!”新浪微博副总经理林水洋
  
  “做错了我来顶,做对了算你们的!”
  
  1982年出生的林水洋,如今已是新浪微博的副总经理,负责包括微博、微群、投票、活动等在微博平台上运行的用户端的产品。在年轻的互联网行业,像林水洋这样二十几岁就成为公司中流砥柱的员工,十分普遍。
  林水洋属于新浪微博的创业团队,2009年就转做这一块。在他的印象中,两年来,新浪微博的发展翻天覆地,其中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节点,是2010年的开发者大会。“在那之前,微博团队把微博当作单一化的产品在运作,但那之后,我们更多是从平台化去考虑,也就是说,微博不仅是一个用户品牌,更是一个合作伙伴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化的平台。”
  新浪微博的团队成员,每一个都是微博用户,也是忠实的体验者。“当我们从微博用户接到一个需求,不管是来自内部员工还是外部用户,我们负责把这个需求产品化,也就是说了解到用户需求后,我来翻译这个需求,并把它通过产品管理和研发开发出来,再结合市场做后期改进,这不同的需求造就了微博平台上的各种功能产品。微博就像人走进一幢大楼,里面要有很多设施,而且是不断添加并完善的,开始可能只需要吃个饭,但饭后最好能看场电影,这样逐渐发展出各类产品。”
  微博团队里许多核心人物,是在新浪微博产生之前就与林水洋一起工作,经过充分的磨合达成很好的默契。谈起这个团队,林水洋非常自豪:“相比其他团队,我们最鲜明的风格就是快和准。我们非常强调执行力,第一枪打过去可能打偏,但第二枪绝对是准的。新浪微博的用户经常能看到新产品上线,大多数产品从发现需求到上线不过一到两周时间。”当然,不是每个产品都能得到掌声,林水洋坦言有时也会招来板砖,当砖头扔过来,他们要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响应和调整,这就要求执行力和反应速度。
  如何将快和准变成团队的风格?林水洋道出关键所在:“我本身对团队的要求是不怕犯错误,要敢突破,做错了是我的问题,做对了是你们的功劳。在互联网产品大量同质化的形势之下,团队快速的创新和突破非常重要,这就有赖于领导的容错率。否则,大家都怕犯错,就不可能有创新。况且在互联网行业,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像老外做过的好的产品,如果原封不动搬过来,很有可能在中国市场是跑不起来的。我见过太多人,很懂互联网,但不懂中国互联网,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都搞懂,才能达到‘准’。”
  林水洋和自己团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是做服务行业的!”他要求每一个成员,不管用户提出什么需求都必须消化。“如果有用户发来私信,两天不处理,这样的事情绝对不允许,用户的需求,好听的难听的,我们当天都必须有回复。衡量产品好坏有个标准,就是这东西能不能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和用户很亲,经常沟通。开发产品,要深入到‘田间地头’,接触沟通,了解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每天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所有的产品,我们自己从头到尾都会用,从第一个到上亿用户,我们永远是其中之一!”新浪微博企业运营主管云洁
  
  “我们特别能分享,又特别能战斗!”
  
  云洁是在2010年新浪微博商务部成立时才加入这个团队的,部门的转换带来的最明显改变,是服务的对象从过去在新浪销售部时的数百家大品牌企业,到现在新浪微博上的数万家企业用户。
  对于云洁,在微博这个平台上面向企业服务,最吸引她的是,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对我来说,这不是压力,而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工作,我更喜欢会有各种状况出现的工作,可以随机应变。因为微博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平台,在上边活动的都是人,他们会有多种多样你无法预测的需求、疑问和行为,需要我们随时做出反应。”
  “我们的团队,不仅工作是微博,生活也是在微博上。同事之间有-一个私密的微群,外部的人不能进入,团队成员可以在微博群中分享任何事,我们在上面谈论工作和生活,吃喝玩乐都在这上面,这对团队的影响非常大,它像一张网把我们紧密连在一起,逐渐变成你最习惯和信赖的地方。”
  在半途中从其他团队转来做微博,云洁因此对目前团队的风格感受得更深刻。“最大的特点就是永无止境地变化——市场的环境在变,客户的想法在变,产品的功能在变,我们所有人都在永不停歇地应对变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观点想法,但又在一起分享碰撞,不断地沉淀想法和经验。这是一个随时分享、共同成长的团队。我们特别能分享,又特别能战斗!”新浪微博政府运营经理李琳
  
  “我们的工作生活不用平衡,因为没有界限!”
  
  在新浪微博诞生之前,李琳—直在新浪博客做。她回忆那时的日子相比现在,简直可以算悠闲了,两年伴随着新浪微博一直成长,李琳说日子过得像打仗一样,但看到的风景也是前所未有的。
  政府是介入微博相对较晚的群体,从李琳加入新浪微博团队的2009年,到2011年2月份,政府微博总共有3000多家,多数集中在公安系统。但在2月到明的3个月里,政府微博突增至8000多家,各个领域的政府机构都开始接受微博,大规模地运用微博平台。“像‘平安北京’——北京市公安局的微博,粉丝数已经突破了130万,通过微博实际解决并且引起媒体关注的问题超过100件,很多北京市民会通过微博这样一个渠道去反映问题。负责政府部门的微博,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成就感,你会感觉你做的事特别有意义。”
  “2011年2月,演员徐峥把iPad落在飞机上,他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我把iPad落在了飞机’,并且公布了航班号和座位号。因为东航有自己的微博,而且东航很多空乘人员也有 微博,这样一发布,很短时间就收到回复,说落下的东西找到了。其实不管他是一名演员还是个普通人,当他发布信息的时候都能很快被相关机构看到。这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发言媒体,每个人都能在微博上找到自己发言的价值。”
  李琳每天工作到很晚,背后的动力除了工作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每个人的生活早就和工作密不可分。“我们团队有个微群,大家一块分享生活,下班回到私人空间的时候,发微博也是和同事分享,工作的时候也在微博上生活,没有平衡的问题,因为已经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这个平台让大家变得更有归属感。”新浪微博微公益负责人刘新征
  
  “微博让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有颗慈善心”
  
  刘新征也是新浪微博团队的创业成员,两年里,他经常去高校或企业做有关微博的讲座,对微博的迅猛发展有更深切的体会。“我记得2009年8月份微博刚出来时,出去劝人开微博,总要解释半天,人家还都不太乐意听,觉得浪费时间。2009年11月,我去学校里演讲,问下面的学生有多少开微博的,举手的寥寥无几。上个星期又去北师大,说起微博,举手的仍然寥寥无几,只不过,这次我问的是‘谁还没有微博?’”
  负责微公益的刘新征,号称自己是这里面最有成就感的一个。“《凤凰周刊》的副主编邓飞,不久前跟我说:‘这半年利用微博做公益聚集起来的社会资源和能量,胜过我过去做调查记者十年。’他每次打电话都会反复念叨,说有了微博后他能把所有力量都调动起来。”
  一谈起微博促成的慈善行动,刘新征就变得滔滔不绝。“今天早上有人发了张照片,一个孩子眼睛旁长了个瘤子,求救助。就这么大半天工夫,我们请当地的网友进行核实,又联系了相关的公益机构,有微博用户跳出来说可以帮忙联系到最好的医院,最绝的是,一位医生在微博上说他愿意免费做手术,因为他就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专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工作,每天发生的事情常常超出你的想象。再难的问题,短时间内,所有的环节都打通。这要换作以前,简直不可思议。我只能说,微博让我看到了,其实每个人都有颗做慈善的心。”
  刘新征说他的同事基本都是工作狂,做事投入敬业,今天商量的事情当天完成。他坦言压力不小,“压力来自太多人催着你做事情,尤其做公益这块,当万事俱备的时候,你决不能成为那来不了的东风。说到底,微博这个平台不是我们的,它属于所有用户,这绝不是客套话。”
  
  关于新浪微博,你还想知道——
  Q:拥有什么资历,才能加入新浪微博?这个团队最看重的个人素质是什么?
  A:只要热爱互联网,有志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在招聘时很感性,没什么比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更重要。新浪微博团队最看重的是敢突破,善于打破常规的产品思维,不要关在笼子里,要敢于PK。在互联网行业,没有人能保证永远正确,没有永远牛的专家,所以脑子不能被权威或过去的成就束缚住,我们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
  Q: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业.团队成员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A:真的很忙,谈不上平衡。对我们来说,生活的80%到90%是工作,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很晚,但我们很享受微博这个产品为用户带来的快乐。对于工作,如果你是被迫接受的,那叫工作;如果是主动选择的,就是生活。
  Q:团队有没有遇到过危机?
  A: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遭遇着挑战,从一万用户的产品,到百万用户的产品,到千万、过亿用户的产品,经历的时间非常短暂,而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暂时没法完全解决。
其他文献
她是世界歌剧领域的名流;她是音乐界的“话题女王”;她曾在北京两度开唱,却一直未能来到上海。2011年5月17日,一直活跃在世界顶级歌剧舞台上的当红歌剧女高音——安吉拉·乔治乌终于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她在上海的首个独唱音乐会,这也是“雅姿杰出女性艺术家演出系列”2011年的首场演出。两次中国行都错过上海  早在前几年,上海大剧院曾多次邀约乔治乌来沪演出,却因行程安排等原因未能实现。2008年保利新年音
期刊
伦敦政经的社会学家如今建议把美貌、性吸引力和魅力等“性资本”正式阳光化,排在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之后,成为第四种个人资产。在职场专家看来,“性资本”不仅需要正确评估,更要善用,否则,这第四种资产即使市值较高,也很可能会给你带来负产值。    “性资本”正确使用法则:    了解了“性资本”的存在是一回事,会不会用这一资本又是另一回事。了解更要善用,因为“性资本”与经济资本(货币和土地)、文化资本(
期刊
如果看过热门美剧《办公室》,你一定对里面的BT经理迈克尔记忆犹新,哈哈大笑之余,小心他犯的管理错误,很可能在每个部门主管身上重演。无论你是为外企效力,还是国企里的书报茶水派,都可以从迈克尔身上有所感悟。  经久不衰的NBC喜剧《The Office》第七季刚收尾,虽然主演迈克尔这个角色的灵魂人物史蒂夫·卡瑞尔宣布退出,但强劲的收视率丝毫没受到负面影响。有DVD销量为证——上一次在美剧DVD销量榜上
期刊
平日里忙忙碌碌的职场女郎比任何人都需要给自己—段惬意假期。今年夏天就从波普印花、清爽海魂、华丽撞色等流行元素入手,打造别具一格的轻奢华度假风,让你轻松写意,魅力出游。
期刊
当时尚男女穿起纱裙或T恤展现自我时,肥胖界人士只能为臃肿的体态黯然神伤,为此我们总是不断尝试各种获得美丽的方式。有这么一群人,她们的工作就是为我们指出这条美丽的捷径,她们用最健康的方式,让我们在“边吃边减重”的轻松状态下华丽变身,她们是来自慧俪轻体的健康减重导师。    要修身还要养心    走进慧俪轻体,绿色的环境就让人突然能感受到自然、安静。我们第一个碰到的健康减重导师是Lucia。Lucia
期刊
无论网上有多少人不断八卦,哪个明星开始长垮但说到李冰冰,大家只能感叹她是越来越美了。冰冰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她的努力让她获得演艺事业的成功,也正是这份努力、不偷赖成为她不断美下去的秘籍。  Q:你说过,你不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坚持努力的。这份坚韧,让你从刚刚出道时候的清新舰丽渐渐达到如今的光芒四射、优雅肘尚。身为国际化妆品牌巴黎欧菜雅的形象大使,你对美有怎样的理解?  A:我想是巴黎欧莱雅让我
期刊
职场上,多数人精通巧“说”,却少有人懂得妙“问”。仔细回想你最近的几次沟通过程,有没有犯下和多数职场人相同的错误——巧舌如簧、心机用尽地向对方兜售你所掌握的信息和观点,却忽略了探询对方的需求和想法,以至于你有限的信息库存最终让决策变得被动?掌握自我PR的技巧、准备最有力的论据固然有用,可适当提问获取解决问题的关键资讯才是王道。要知道,学会问才是最大的学问。    一对一提问实战拓展    对手:素
期刊
不论是骄阳似火下的阳光沙滩,还是色彩斑驳中的海边小屋,难以抗拒的是那份度假的随意和放松。不用刻意地装扮自己,简单的热裤裙装就能和比基尼碰撞出不—样的度假装扮。你准备好了吗?假期就在你的脚下……
期刊
泰雪莉身形挺拔高大,留着当年风靡中国大地的“小鹿”“纯子”头,灿烂地笑,五官立体美丽。那种淳朴热情是早上躺在宾馆客房,拉开厚实的隔光很好的窗帘,阳光7子进射进来洒了一屋的感党。采访Shelli那天,上海突然降温10摄氏度,天气阴霾。离开的时候,她盯着我们,边笑边认真地说:“我是活在此刻的人。我不会担忧之后发生的事情。此刻,我能遇见你们,就是我生命中的礼物。”  Shelli是一个美国职场精英,却能
期刊
女性学者玛莉莲·亚隆曾在《乳房的历史》一书中提到,“好乳房”代表了生养与生命力,“坏乳房”则是诱惑与毁灭力。如今,连自省的女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何用胸脯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加分。    用“事业线”画出新事    26岁的俄罗斯画家维多利亚·罗曼诺娃已经将自已的事业由“线”铺陈到了“面”。岁曼诺娃认为女性的乳房拥有美丽的轮廓,可以看到独特的效果,于是,她“身体力行”以乳房为笔来作画,绘就了英国首相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