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与理解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从阅读中学习表达,通过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阅读与表达同步性的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以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读写教育发展现状与联系为主线,对如何在阅读教育中促进学生理解,提升学生整体语文能力提出一些意见与看法。
关键词:阅读;表达;理解;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062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育现状
1、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宽泛。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角度来说,很多教师群体在针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中,都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小朋友进行教育。比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文讲解中,教师在课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既从植物的特性出发讲解科学知识,又从动态化拟人的角度出发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教师根据课文知识与自主教育发散,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些教师还会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假设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植物妈妈”和“孩子”,从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角度出发,拓展了小学生语文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与传统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当前的课堂教育主要是以数字教育为基础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进,比如有些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游戏化教学,有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方面,当前阅读的渠道更加广阔,阅读的内容也更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逐渐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打卡、阅读录音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写作基础。
3、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全面发展。随着优生优育的教育理念在广大家长群体心中“根深蒂固”,在当前的小学生语文教育中,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向着科学、普适、日常化的方向发展。家校共育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重点发送给家长群体,保证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家长通过教师的重点知识安排,在教育的过程中既对孩子进行语文知识教育,又从整体的理解能力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与写作知识积累,为读写一体化教学搭建了更加科学的平台。
二、如何以阅读促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升教育能力。读写一体化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教育的重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部分教师因为自身教学压力太重、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在教学的過程中只注重课文阅读分析讲解,缺乏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培养。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式角度出发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比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文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动态图的分解模式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的相关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再鼓励学生就表演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话复述出相关内容。这样,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直接、紧密。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从读写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推动了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形成写作习惯。写作习惯的培养一定是以阅读内容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中,读写结合教学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阅读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也能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习惯的培养并不一定要“写”出来,很多教师就是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即兴演讲、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写、改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开满鲜花的小路》课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开满鲜花的小路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扩写,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写作习惯。这样的习惯培养更能从课堂与课外知识拓展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不能仅以简单的“记日记”为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而是要通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现象或生活案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上学路上所见所闻、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同桌长这样等生活化的写作,通过课堂讲解方式与课后写作训练的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习惯。
3、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管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教师或者家长的角度出发,都是学生能力提升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家校共育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对社会实践进行了解,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切实感受一下蒲公英是如何播种的、苍耳成熟后是如何进行种子的传播的。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读写之间对社会发展有更深刻的体会。
结语
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通过课堂教育、课后教育、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同步化发展,为小学生提升读写能力提供更加科学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雪英.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2]张丽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读与写,2017(04)
关键词:阅读;表达;理解;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062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育现状
1、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宽泛。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角度来说,很多教师群体在针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中,都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小朋友进行教育。比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文讲解中,教师在课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既从植物的特性出发讲解科学知识,又从动态化拟人的角度出发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教师根据课文知识与自主教育发散,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些教师还会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假设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植物妈妈”和“孩子”,从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角度出发,拓展了小学生语文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与传统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当前的课堂教育主要是以数字教育为基础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进,比如有些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游戏化教学,有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方面,当前阅读的渠道更加广阔,阅读的内容也更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逐渐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打卡、阅读录音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写作基础。
3、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全面发展。随着优生优育的教育理念在广大家长群体心中“根深蒂固”,在当前的小学生语文教育中,家校共育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向着科学、普适、日常化的方向发展。家校共育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重点发送给家长群体,保证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家长通过教师的重点知识安排,在教育的过程中既对孩子进行语文知识教育,又从整体的理解能力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与写作知识积累,为读写一体化教学搭建了更加科学的平台。
二、如何以阅读促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升教育能力。读写一体化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教育的重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部分教师因为自身教学压力太重、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在教学的過程中只注重课文阅读分析讲解,缺乏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培养。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式角度出发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比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文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动态图的分解模式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的相关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再鼓励学生就表演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话复述出相关内容。这样,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就更为直接、紧密。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从读写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推动了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形成写作习惯。写作习惯的培养一定是以阅读内容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中,读写结合教学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阅读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也能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习惯的培养并不一定要“写”出来,很多教师就是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即兴演讲、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写、改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开满鲜花的小路》课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开满鲜花的小路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扩写,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写作习惯。这样的习惯培养更能从课堂与课外知识拓展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教师不能仅以简单的“记日记”为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而是要通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现象或生活案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上学路上所见所闻、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同桌长这样等生活化的写作,通过课堂讲解方式与课后写作训练的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习惯。
3、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管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教师或者家长的角度出发,都是学生能力提升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家校共育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对社会实践进行了解,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切实感受一下蒲公英是如何播种的、苍耳成熟后是如何进行种子的传播的。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读写之间对社会发展有更深刻的体会。
结语
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通过课堂教育、课后教育、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同步化发展,为小学生提升读写能力提供更加科学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雪英.关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6)
[2]张丽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读与写,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