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N_cntj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学习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课应该怎么上?教师在什么情况下动?怎样动?这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发展
  
  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一、“动”在愉快合谐氛围之中
  师生互动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自由、宽松、温馨、平等的学习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中,孩子们才能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每个学生都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对与某种不同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互动,他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如我在教学《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中,学生已经会算象55÷5 54÷9这样的题目,又出现了440-120÷6×5,这时该怎样计算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知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但是具体怎么样落实呢?我就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请学生来回答时,我不发表意见,只是请其他学生来帮忙评价。这样一层一层的把题目的运算过程剖析出来。我觉得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比老师一味地教出来的更能记牢。教师的语言不需太多,只要带有引导性不要让学生把题目想的离谱就可以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言论自由。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这不仅可以引导更多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调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地保证了师生互动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补。
  二、“动”在学生需要之处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師,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扑捉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用心施教,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观察与互动了解学生需要和状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在教“自然数的除法”这一课前,我先准备了198颗糖,在上课前,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11名学生。
  师:(分出一堆糖)同学们,我这里的糖共三盒,这一盒是66颗糖,你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一堆分给每一个同学?
  生1:从第一组开始,每人分2颗。
  师:真聪明。而假如有198颗呢?
  生2:平均分为三堆,然后让每一组的组长分给自己这一组的同学。每个人六颗。
  师:好,我们大家现在来分糖。
  师生合作分糖,分完后,让大家先吃掉3颗。
  师:现在每个人吃掉了3颗,我们总共还剩下多少颗?
  生:还有66颗。
  师:你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加起来的,有的说减的,有的说一个一个数过来的。教室里充满了激情和学习的热情,这时,我对他们提示说,有一个很简便的方法,很快就能算出来,你们想知道吗?当大家充满期待和兴趣时,我在黑板上列出了除法公式,并对他们解释,我们今天分糖,是一个除法问题。我们学习了今天的除法之后,就能很快把手中的东西平等分给大家了。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是利用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发现有些问题虽然结果是正确的,但自己却不能表述清楚时,他们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更好的办法,而此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自已的实践,去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学生对知识就理解得就深刻,记得就牢靠。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很好的互动,学生自己探索实践来解决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动”在学生困惑之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有了困惑,教师应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通过操作、自悟、互动,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寻求解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得到知识的增长。
  例如:在《认识角》的探究中,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之后,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学习,先出示一个固定的角,然后让一组的学生自主展示一个比它大的或小的角,再让二组的学生将进行测量,不对比不同的角的大小、尺寸、形状等,在互相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实践,很轻松地得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叉口有关系。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随机应变。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运用智慧和策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融入整个课堂学习氛围中,达到“教”孜孜不倦,“学”乐此不疲,同时,学生的热情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越讲越生动,越讲越精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徐云虎.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探索.时代教育,2008,(5).
  [2]李云刚,季丽青.小学数学分层互动教学策略初探.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9).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