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与预防。方法:分析2011-2012年血站成分制备期間血液报废有关原因,并在2013-2014年实施相关预防策略,对比2011-2014年期间血站成分制备期间血液报废发生率。结果:渗漏、离心破袋、热合不严、颜色反常、脂血等因素是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比0.10%、1.43%、1.33%、4.45%、90.76%。201 3-2014年予以相应预防策略之后,对比2011-2012年,显著降低,且2014年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2013年,差异意义显著(p<0.05)。结论:仪器设备、人为阴虚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规范操作,促进技能提升,定期检修仪器设备,是降低血液报废发生率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血液报废;血站;预防;成分制备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208-01
血液在临床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近两年,血液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因为血液资源宝贵,不同城市区域都存在着供应不足现象。血液成分制备、采集期间存在着一定的报废率,强化监督采血不同的阶段,并予以有关预防对策,可使血液报废率降低。为此,此次实验着重探讨了2011-2014年间血液报废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分析2011-2012年间血液报废情况,搜索记录成分制备期间因为人为原因、操作原因而使血液报废、不合格血液的情况。
1.2方法
详细分析2011-2012年血站成分制备期间血液报废有关原因,结果发现渗漏、离心破袋、热合不严、颜色反常、脂血等因素是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而后针对相关因素,在2013-2014年实施相关预防策略。策略如下:①颜色反常、脂血:将此种情况反映到质量管理科,强化监控采血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力度。②渗漏、离心破袋:成分制备工作人员需小心谨慎操作,转杯过程中,保证血袋底部处在同一水平上,而后将其妥善的置入离心杯内,对离心杯进行轻敲,确保离心杯子底部与血袋完全紧贴。要定期检查离心机,针对渗漏、破袋等情况而导致血袋质量降低,应当及时反映到质量管理科。③热合不严:岗前培训操作人员,促进其操作技能水平提升。采用温和清洁剂和软布,擦拭热合机封管头,调整热合厚度与宽度,并详细观察其热合成效。确保封管头干燥、卫生,另外,日常应当定期保养、检修仪器,予以常规清洁、消毒,增加稳压器,避免欠压、过压而影响到热合效果。
1.3观察指标
分析血液报废相关因素之后,按照血液制品种类、采集时间,统计分析血站成分制备期间血液报废发生情况。参照卫生部统计报表,计算报废的血液标准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经过问题分析,结果发现渗漏、离心破袋、热合不严、颜色反常、脂血等因素是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其中渗漏占比0.10%、离心破袋占比1.43%、热合不严占比1.33%、颜色反常占比4.45%、脂血占比90.76%。
2.2各年血液报废发生率分析
2013-2014年予以相应预防策略之后,对比2011-2012年,显著降低,且2014年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2013年,差异意义显著(P 3.讨论
经过原因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脂血是影响血站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占比90.76%,其次则为颜色反常、热合不严、离心破袋、渗漏。脂血因素的发生,具体包括患者日常饮食习惯、性别、体重以及年龄。因为血液供应不足时,对脂血的控制力度就会减弱,加之医生对献血者年龄、体重以及日常饮食等基础资料掌握不够详细,使得血液采集期间存在着过多的脂肪血。血液颜色反常,多数是因为保健品、药物服用过多所致。虽然血站制备成分部门,难以彻底解决颜色反常、脂肪血所导致的血液报废,但可反应到质量管理科,强化监管采血各个阶段,通过有效预防策略,可降低血液报废发生率。
渗漏、离心破袋的发生,其因素诸多,如热合不严、血袋质量、离心操作不规范、配平不准确等。因此,为降低血液报废率,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降低离心破袋的发生率,并维护保养离心机。与质量管理科进行有效交流,注重血袋质量。热合不严主要是因为血液制备期间,塑料管道两方遭受外来作用而降低热合面厚度,在相同部位热合多次而使管道受热失衡,热合机运作期间,电压不稳定,存在着过高的瞬间电压,进而过度热合。针对以上诸多因素,制定有效预防策略,并同时强化成分制备人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定期保养仪器,可降低血液报废率。
此次实验经过问题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策略之后,2013-2014年血站血液报废发生率显著低于2011-2012年,差异意义显著(P<0.05)。由此可见,针对引起血液报废的相关因素,实施相应的策略后,可显著降低血液报废率,临床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血液报废;血站;预防;成分制备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208-01
血液在临床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近两年,血液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因为血液资源宝贵,不同城市区域都存在着供应不足现象。血液成分制备、采集期间存在着一定的报废率,强化监督采血不同的阶段,并予以有关预防对策,可使血液报废率降低。为此,此次实验着重探讨了2011-2014年间血液报废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分析2011-2012年间血液报废情况,搜索记录成分制备期间因为人为原因、操作原因而使血液报废、不合格血液的情况。
1.2方法
详细分析2011-2012年血站成分制备期间血液报废有关原因,结果发现渗漏、离心破袋、热合不严、颜色反常、脂血等因素是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而后针对相关因素,在2013-2014年实施相关预防策略。策略如下:①颜色反常、脂血:将此种情况反映到质量管理科,强化监控采血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力度。②渗漏、离心破袋:成分制备工作人员需小心谨慎操作,转杯过程中,保证血袋底部处在同一水平上,而后将其妥善的置入离心杯内,对离心杯进行轻敲,确保离心杯子底部与血袋完全紧贴。要定期检查离心机,针对渗漏、破袋等情况而导致血袋质量降低,应当及时反映到质量管理科。③热合不严:岗前培训操作人员,促进其操作技能水平提升。采用温和清洁剂和软布,擦拭热合机封管头,调整热合厚度与宽度,并详细观察其热合成效。确保封管头干燥、卫生,另外,日常应当定期保养、检修仪器,予以常规清洁、消毒,增加稳压器,避免欠压、过压而影响到热合效果。
1.3观察指标
分析血液报废相关因素之后,按照血液制品种类、采集时间,统计分析血站成分制备期间血液报废发生情况。参照卫生部统计报表,计算报废的血液标准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经过问题分析,结果发现渗漏、离心破袋、热合不严、颜色反常、脂血等因素是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其中渗漏占比0.10%、离心破袋占比1.43%、热合不严占比1.33%、颜色反常占比4.45%、脂血占比90.76%。
2.2各年血液报废发生率分析
2013-2014年予以相应预防策略之后,对比2011-2012年,显著降低,且2014年血液报废率明显低于2013年,差异意义显著(P
经过原因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脂血是影响血站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占比90.76%,其次则为颜色反常、热合不严、离心破袋、渗漏。脂血因素的发生,具体包括患者日常饮食习惯、性别、体重以及年龄。因为血液供应不足时,对脂血的控制力度就会减弱,加之医生对献血者年龄、体重以及日常饮食等基础资料掌握不够详细,使得血液采集期间存在着过多的脂肪血。血液颜色反常,多数是因为保健品、药物服用过多所致。虽然血站制备成分部门,难以彻底解决颜色反常、脂肪血所导致的血液报废,但可反应到质量管理科,强化监管采血各个阶段,通过有效预防策略,可降低血液报废发生率。
渗漏、离心破袋的发生,其因素诸多,如热合不严、血袋质量、离心操作不规范、配平不准确等。因此,为降低血液报废率,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降低离心破袋的发生率,并维护保养离心机。与质量管理科进行有效交流,注重血袋质量。热合不严主要是因为血液制备期间,塑料管道两方遭受外来作用而降低热合面厚度,在相同部位热合多次而使管道受热失衡,热合机运作期间,电压不稳定,存在着过高的瞬间电压,进而过度热合。针对以上诸多因素,制定有效预防策略,并同时强化成分制备人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定期保养仪器,可降低血液报废率。
此次实验经过问题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策略之后,2013-2014年血站血液报废发生率显著低于2011-2012年,差异意义显著(P<0.05)。由此可见,针对引起血液报废的相关因素,实施相应的策略后,可显著降低血液报废率,临床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