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人们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记忆、情感和思维诸多心理过程的综合,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需要主体去感知、分析、理解,生成出体验。但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看,阅读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阅读课堂也就显得了无生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样方可让阅读更加精彩。
一、目标引导,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尤其要注重在课前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学会自查、自读、自悟,初步解决生字词,熟悉文本,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为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但在自读中,要注重以目标作为引导,提高阅读的指向性。
首先,引导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教辅资料解决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阅读障碍,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小学阶段就开始提倡让学生自主阅读,但进入初中后,因阅读量大,课堂中预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就少,故而在课前就需要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等障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如一篇文章中有哪些字、词尚不会读,对其词义不理解,在预习中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教辅资料等而提前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在七年级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去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做到正确、流利,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如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如是小说,能不能对其情节进行梳理,涉及哪些人物,都需要在自读中初步感知。如《故乡》的自读中,根据“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这一线索对情节进行梳理。
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悟,即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内容,思考其内涵。在这个环节,可借助课后练习或以教师自制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如《三颗枸杞豆》记叙的是“我”和三叔的故事,那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三个枸杞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生出疑问,形成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如此,过渡到课堂交流活动中,学生也才会和同伴更深入地展开讨论活动。
二、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有了课前准备再进入课堂探究活动,学生方可在交流中有话可说,生成感悟。但进入课堂中,不宜急于以问题去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还需借助情境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在课堂探究环节中,我们可将其分为激趣、初读感知和合作交流环节。
首先,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较多,可具体结合当次课堂的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展开。如《背影》中以“我和父亲的故事”的话题方式创设情境,如《蓝蓝的威尼斯》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后导入,再如《多一些宽容》中以“说宽容的故事”导入。在情境导入中要注重以问题而引导学生过渡到文本阅读状态。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阅读中,以沙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后,以问题“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而引导学生去阅读,初步了解该文的说明对象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其次,要注重以问题引导学生初读感知,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等。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都需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直接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虽然学生也能积极参与,但因对文章的内容不够了解、结构不清、脉络不明,讨论的效果也就次之。在初读环节以问题作为引导,则可为探究铺垫。以《变色龙》的初步阅读为例,该文的线索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处理小狗咬人事件的经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主要有哪些人物,故事的经过又如如何的,在弄清这些问题后,结合奥楚蔑洛夫的“变”而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变色龙”的社会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最后,教师主导,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问题交流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问题过多,很多时候学生已经懂了的部分,依然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交流,这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不流于整个阅读活动的推进。提倡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更多的是要结合重点、难点,以讨论、交流方式去促进学生理解,在讨论中丰富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感悟。以《孔乙己》的阅读为例,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是该篇课文阅读的重头戏,在讨论中就需抓住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如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的讨论,先引导学生找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的总体概况,然后结合课文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结合句子再以追问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如动作描写中的“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教师主导,精讲点拨释疑
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还尚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合作探究,如果甩手把看课堂完全抛给学生,学生在讨论后不一定能获得一致结论,甚至还可能偏离主题。因此,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的作用还是不能忽视。实践证明,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疑问进行点拨,再适当拓展,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生成体验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引导学生在讨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认识,促进知识构建。以《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是“现世报”“癞蛤蟆”“尖嘴猴腮”,无论是语言还是态度对范进都不待见,范进中举后,带的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说范进“才学高” “品貌好”,在行动上表现中是“低头扯后襟”,对于这些内容,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以问题“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其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性格。
其次,要结合重点和难点,以精讲的方式点拨,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阅读中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理解为例,先引导学生用“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的句式对文中的事例进行概括(如阿基米德面对劈向自己的剑,依然专心研究的“圆”、少女置身闹哄哄的车厢,全神贯注地读自己的书),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情形下,最在乎的是什么呢?结合学生的发言,围绕“热爱学术思考”“珍惜精神财富”“富有纯正追求”而进行讲解、点拨,让学生真正理解高贵灵魂的内涵。
最后,要注重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后,学生所获得的更多是来自文本本身的含义,体验尚不够丰富,此时教师就可进行拓展,围绕学生的实际而以话题、辩论等多种方式展开。如《囚绿记》中“我”之所以“囚绿”,是因为喜欢“绿”,然“囚绿”后看着“绿”的变化(“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又生出了怜爱,那么,“绿”象征的是什么,结合作者的时代,如何理解作者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在对主题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就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完成探究后,要注重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练习,通过练习而起到巩固作用。在练习中,方式要多样化,如对作者简介、生字词、关键词句等的巩固,可采用小组竞赛(如小组间相互提问、小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后,不仅要给予激励,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该说,新的课程改革让语文阅读教学迈入了新的阶段,在推进阅读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结合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分析,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才能让阅读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读有所获、读有所得。
一、目标引导,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要充分发挥好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尤其要注重在课前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学会自查、自读、自悟,初步解决生字词,熟悉文本,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为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但在自读中,要注重以目标作为引导,提高阅读的指向性。
首先,引导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教辅资料解决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阅读障碍,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小学阶段就开始提倡让学生自主阅读,但进入初中后,因阅读量大,课堂中预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就少,故而在课前就需要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等障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如一篇文章中有哪些字、词尚不会读,对其词义不理解,在预习中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教辅资料等而提前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在七年级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去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做到正确、流利,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如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如是小说,能不能对其情节进行梳理,涉及哪些人物,都需要在自读中初步感知。如《故乡》的自读中,根据“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这一线索对情节进行梳理。
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悟,即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内容,思考其内涵。在这个环节,可借助课后练习或以教师自制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如《三颗枸杞豆》记叙的是“我”和三叔的故事,那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三个枸杞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生出疑问,形成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如此,过渡到课堂交流活动中,学生也才会和同伴更深入地展开讨论活动。
二、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有了课前准备再进入课堂探究活动,学生方可在交流中有话可说,生成感悟。但进入课堂中,不宜急于以问题去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还需借助情境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在课堂探究环节中,我们可将其分为激趣、初读感知和合作交流环节。
首先,结合文本和学生实际,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较多,可具体结合当次课堂的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展开。如《背影》中以“我和父亲的故事”的话题方式创设情境,如《蓝蓝的威尼斯》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后导入,再如《多一些宽容》中以“说宽容的故事”导入。在情境导入中要注重以问题而引导学生过渡到文本阅读状态。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阅读中,以沙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后,以问题“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而引导学生去阅读,初步了解该文的说明对象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其次,要注重以问题引导学生初读感知,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等。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都需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直接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虽然学生也能积极参与,但因对文章的内容不够了解、结构不清、脉络不明,讨论的效果也就次之。在初读环节以问题作为引导,则可为探究铺垫。以《变色龙》的初步阅读为例,该文的线索是什么(奥楚蔑洛夫处理小狗咬人事件的经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主要有哪些人物,故事的经过又如如何的,在弄清这些问题后,结合奥楚蔑洛夫的“变”而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变色龙”的社会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最后,教师主导,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问题交流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问题过多,很多时候学生已经懂了的部分,依然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交流,这不仅占用课堂时间,也不流于整个阅读活动的推进。提倡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更多的是要结合重点、难点,以讨论、交流方式去促进学生理解,在讨论中丰富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感悟。以《孔乙己》的阅读为例,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是该篇课文阅读的重头戏,在讨论中就需抓住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如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的讨论,先引导学生找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的总体概况,然后结合课文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结合句子再以追问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如动作描写中的“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教师主导,精讲点拨释疑
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还尚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合作探究,如果甩手把看课堂完全抛给学生,学生在讨论后不一定能获得一致结论,甚至还可能偏离主题。因此,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的作用还是不能忽视。实践证明,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疑问进行点拨,再适当拓展,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生成体验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引导学生在讨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认识,促进知识构建。以《范进中举》中对胡屠户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中举前胡屠户说范进是“现世报”“癞蛤蟆”“尖嘴猴腮”,无论是语言还是态度对范进都不待见,范进中举后,带的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说范进“才学高” “品貌好”,在行动上表现中是“低头扯后襟”,对于这些内容,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以问题“胡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其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性格。
其次,要结合重点和难点,以精讲的方式点拨,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阅读中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理解为例,先引导学生用“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的句式对文中的事例进行概括(如阿基米德面对劈向自己的剑,依然专心研究的“圆”、少女置身闹哄哄的车厢,全神贯注地读自己的书),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情形下,最在乎的是什么呢?结合学生的发言,围绕“热爱学术思考”“珍惜精神财富”“富有纯正追求”而进行讲解、点拨,让学生真正理解高贵灵魂的内涵。
最后,要注重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后,学生所获得的更多是来自文本本身的含义,体验尚不够丰富,此时教师就可进行拓展,围绕学生的实际而以话题、辩论等多种方式展开。如《囚绿记》中“我”之所以“囚绿”,是因为喜欢“绿”,然“囚绿”后看着“绿”的变化(“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又生出了怜爱,那么,“绿”象征的是什么,结合作者的时代,如何理解作者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在对主题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就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完成探究后,要注重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练习,通过练习而起到巩固作用。在练习中,方式要多样化,如对作者简介、生字词、关键词句等的巩固,可采用小组竞赛(如小组间相互提问、小组辩论)的方式进行。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后,不仅要给予激励,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该说,新的课程改革让语文阅读教学迈入了新的阶段,在推进阅读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结合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分析,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这样才能让阅读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读有所获、读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