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的力量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jied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亦农的书法,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当代书坛眩人眼目的形式表演中,亦农的书法却传达出特有的沉静和智慧,彰显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品格追求。我曾经和亦农戏言,如果将他的作品隐去年代,放置于民国时代的文人书法中,定会令人侧目的。在动手写这篇短文时,我也在设想,假如将亦农的书法,和当代那些以形式炫世的书家的作品悬挂在同一个展厅里,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我想借用诗人敬文东的一句话——“像树那样稳稳站立”,可能再恰当不过了。
  一件书法作品,看上去能够“像树那样稳稳站立”,除了要求书法家具有娴熟的掌控艺术技巧的手段外,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书家的书写必须植根于深厚的传统,这样才能进入书法赖以生长的文化源流,也不会为各种流行的时风吹到;其二,书家必须进入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开出独特的花,不为浩瀚的传统所淹没。而这两点,亦农都做到了。
  亦农生长于常州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幼承庭训。及长,从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卞雪松先生学习书法。初学行楷,自李北海入手,后上溯晋唐诸家及汉魏碑版。篆书直入金文,后学黄宾虹,所作金文深得宾虹先生神髓。亦农在大学读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学生书法社,是文革以后国内最早的书法社团之一,也是江苏高校第一个书法社团,亦农是主要的成员之一。在其书法学习的重要时期,深受金陵老一代书家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尤其是林散之先生的影响。从以上简短的学书经历可以看出,亦农的艺术成长道路单纯而清晰,其书学观念从来没有摇摆过。他从林散之、卞雪松先生那里得到关于书法法则和人格精神的开示,从黄宾虹的“内美”说,找到了开启传统书法审美的锁钥,并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他还说:“我从来不担心风格问题,我担心的是习气,一个书家的习气,会让自己的书法丧失文化品格,所以必须时刻警觉,必须要对前贤充满敬畏之心。”正是心怀这种虔敬之心,亦农才能集数十年之功,潜心于传统书法的学习研究,并渐渐形成了散淡、从容、简约的书法风格。
  亦农的书法创作无疑延承了文人书法一脉。在求新要求的当代艺术价值评判体系中,对传统帖学书法形态的传承、坚守,对以散逸为趣尚的古典书法艺术的崇尚,其史学上的价值常常被粗暴地忽略。其实,不管在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对古典主义的重新研究,从来都是对现代主义最好的修正。近年来书法界之所以“新帖学”兴起,也是对现代书法实验反思之后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如果以求新为旨归的现代书法实验需要一种探险精神,那么,对古典主义书法艺术的回归和探究,则需要一种文化史观的敏锐和深度思考,这就要求书法家必须具备极深的文化修养和虔敬的人品,需要书法家形成足以穿透历史的书法传统视角。以我之见,在庞大的传统帖学系谱中,书家个人风格之所以存在较小的差异化表征,是因为传统文人趋同的文化理想带来的,这也是书法为什么特别强调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传统文人书法对散逸格趣的崇尚,其实缘于传统文人寄情山林、格物致知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直接带来艺术形式的演变和书法风格的趋同性。如果离开书法背后的这种人文因素,单纯从笔墨形式和个体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传统书法,很容易落入肤浅的误读。
  从某种意义上,亦农对文人书法的坚守,其实是一种对文化理想的坚守。苏、锡、常、宁历来是文人书法和文人画的重镇,崇尚名士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亦农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在他进入书法的自觉阶段,选择以散逸为趣尚的文人书法作为自己的艺术原则,是再自然不过了。另外,亦农一直坚持认为,书法是养出来的,真正好的书法,应该能够自然地透露作者的襟怀、胸次、品格。亦农除了对笔墨的精心锤炼,他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亦农的书法能够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书法正在成为一种艺人的劳动,这样说并非贬低书法,反而是还书法一种纯粹艺术的名义。当我们以独立的艺术形式的要求来面对书法时,我们不但要求书法悦人耳目或者给人以视觉冲击,还要求艺术家通过笔墨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人格精神。形式上的猎奇求怪可以炫目,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形式背后透露出的人格精神。在亦农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真实的生命状态和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在那些优美线条的背后,我甚至能看到亦农书写时惬意的神态和表情,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区别于个匠人的根本所在。
  约稿、责编:秦金根
其他文献
“感觉主义”似乎是心理学、文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笔者并不想深究其概念与方法,而是想要在艺术界提倡“感觉”。在艺术界越来越注重绘画技巧的今天,特别是在学术规范成为专业画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的时代,提倡“感觉”无疑是一项很冒险的事业。但冒险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在英语世界中“感觉”( sense)是无法与“主义”( ism)的词缀相连,魏艳画作中那种强调感觉的主观表现,也未尝不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冒险
期刊
本刊讯2019年3月22日下午,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画说运河——江苏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作品展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余玉奇,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秘书长陈危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黄海出席开幕式并讲
期刊
内容提要:陈淳是明代花鸟画风格由小写意转向大写意的确立者,其写生观的形成和确立受到吴门四家之沈周影响很大,并生发出了自己的独创内容。其写生观注重“观物会意”,不以设色形似为能事,同时讲究求“我”于形骸外,将对“写生”这一概念的认识,從状写自然造化上升到描写物象之精神以及抒发自我之精神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陈淳;观物会意;漫兴;写生观  论及花鸟绘画的写生,从唐代韩斡画马云“厩中万
期刊
本刊讯2019年4月10日,守望—王赫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展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青年系列展之一,经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与中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层层评选产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中国文联美术工作部主任丁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艺术研
期刊
一  “南北融合”是我对山水画探索与创作的主线,北方荒寒苍劲的风貌,南方温润古雅的气息,都是我创作的土壤。这几年跑了许多地方,在各方面条件都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我多次带领我的博硕研究生团队利用寒暑假期“走南闯北”,进行写生活动,越发能够感受到山野是有形有象,有情感的。我们往往是站得高、看得远,但是能不能近距离的去聆听、去触摸,让自己与自然进行深入地交流?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比较欠缺。在绘画语境的表现中
期刊
本刊讯2019年3月21日上午9点,周怀民、周国良父子书画展在无锡周怀民藏画馆开幕。周国良夫妇,无锡市文联、无锡收藏家协会的代表,媒体代表,以及各界人士观看了画展,并举行了座谈会。  此次画展共展出周怀民的中国画作品95幅,周国良先生的花鸟画作品20余幅。周怀民(1907年-1996年),江苏省无锡钱桥人,为民国“京派”画家代表,当代著名画家,著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
期刊
中国书法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某些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极为活跃,书家蜂起,书风丕变,新风新面层出不穷,大师巨擘比肩接踵,给后世留下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有些时候就不是这样,往往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寂然无波,乏善可陈,既无开宗立派的大师巨匠,也无传流百代人的名作佳构。前一类可称为书法的突变期,而后一类则属于书法的渐变期。  有幸的是,当今书坛正处于一个突变的时期。其表现为:
期刊
一  王琴舫1889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58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71岁(虚龄)。祖籍江苏江宁府(南京)。其祖父以卖花线为生,父亲以油漆彩绘为业。清同治年间逃荒到徐州。王琴舫童年于读书间隙随父亲做油漆、杂活时,受父亲彩绘影响,喜爱上了绘画。  王琴舫在徐州府中学堂读书时,以《芥子园画谱》为蓝本,时时临写之,渐可独立作画。1905年他年方17,即加入乡贤耆宿组织的铜山书画研究会,受到指点教诲,
期刊
《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乃清末著名改革思想家邵作舟(1851-1898)致同乡胡传(1841-1895)之信札。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十二月,实为封回信,胡传时奉调至台湾,巡视全台营务。信中所论除老友相问平安之外,莫非讨论台湾海防之事。其中,邵作舟以居北洋幕多年之甘苦心得,对台湾之海防提出观点,立足现实考量,务实处却与身处台湾感受战事之胡传之愿望并不完全相合,然其二人救国之心则。  《与胡传论台
期刊
一  包俊宜祖籍江苏太仓。太仓属苏州辖,毗邻上海,春秋时属吴地,秦属会稽郡。吴地、会稽,自古以来,多为文人派生和聚居之地,二王、苏轼、米芾,以及吴门四家、吴中四才子、华亭派等书画大家都长期活跃于此。太仓自古为文化之乡,人文荟萃。太仓建州后学堂、书院盛极一时,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张溥兴社,王世贞兴文,吴伟业兴诗,陆世仪兴学,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兴画,太仓文化得以全方位发展。吴地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