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韵味的审美价值追求历史悠久,多样的民族语言和文明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族声乐,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结晶。韵味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是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风貌,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研究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文章基于“韵味”,探讨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其本质意义的把握,阐述了个人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些美学研究。
【关键词】“韵味”;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
“韵味”是传统美学概念之一,历朝历代对这方面,都有文人触及。它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特性。既然是美学概念范畴,不单单停留在文艺作品美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审美双方之间的美的感受和联系,含蓄之中含意蕴,意境深远,使人产生长时间情感共鸣,表演者和欣赏者均可产生美的体验。
一、中国民族声乐对“韵味”美学价值追求历史悠久
“韵味”体现了一种美,也是对美的一种感受。长期以来 “韵味美”在诗词歌赋中都有体现,如诗歌创作讲究意境,戏曲对“腔调”也十分看重,两者都是对韵味追求的体现。韵味是历史源源的美学概念,当代“韵味”追求主要表现在民族声乐艺术形式评析中。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传统曲艺、戏曲的创作和演唱没有直接联系。时代变迁,舞台随之迁移,忽视了对 “韵味”的追求。中国民族语言,使用最多的就是汉语,以单音节标准字体,字、音、义一一对应,同一字音包括声母、韵母或者复合韵母。因为戏曲、曲艺演唱艺术在民歌基础之上形成,此外,戏曲艺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露天广场演出的形式表现。40年代延安开展的秧歌运动,及后续的新歌剧《白毛女》迎来了戏剧发展的顶峰,兴盛了当时民族音乐与歌剧创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更值得提的是,为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进步提供了保障。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于各民族的生活感受,体现了强烈的“韵味”特性。为了达到和观众的共鸣,民族声乐艺术把“韵味”看作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对演唱艺术的表达,“韵味”不但强化了观众的感染力,也使艺术家更好地将情感流露,所以,声乐艺术的“韵味”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1]。
二、基于“韵味”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
(一)“韵味”-字
字的“韵味”是中国曲艺、民歌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也可认为,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美提供基本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言和明义核心要素为:声、情、字等。一大批歌唱家,如从50年代的郭兰英、王昆,60年代的胡松华、姜嘉锵,直至后来的彭丽媛、李元华等,于歌唱中看重 “字”,在 “字”上下足了功夫,因为唱好了字,才能展现 “韵味”。许多中国民族声乐歌唱家都是戏曲出身,作曲家创作大量歌剧、声乐作品,常常使用民歌、戏曲中的节奏和音调,所以,演唱重视对戏曲唱法的传承,讲究吐字清晰,流露韵味。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戏曲对字的重视,为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提供了重要手段,奠定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独有的美学风格,也培养了大批展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又不失个性的歌唱家。此外,中国当代歌唱家在传承吐字清晰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和改造,拓宽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字韵,是衡量吐字是否清晰的标准。要想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基本前提是咬字的清晰和准确,同时也是歌唱演员必须具备的技巧之一[2]。
(二)“韵味”-声
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分析,除了咬文嚼字,还需保障声韵美。研究我国民族声乐往往会发现,发出字后,字声还需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需歌唱艺术来实现,保障吐字清晰,声音动听,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民族声乐审美价值的研究,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如字音的轻重,字声连带,字声流动等
1.以字带声
以字带声通俗意义是,音乐化语言,歌曲演唱表演时,借助唱明字头,带动声音,实现韵律强弱、快慢的变化。民族声乐表演,声音和歌词韵律结合,直观体现,为表演者按照“以字行腔”提供了保障前提,表演者需细致处理歌词语调和情感等,详细展现字词因素和音乐韵律,以字带声,借声播义,将字、曲、声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欣赏民族声乐作品中,受到感染,产生审美体验,挖掘民族声乐艺术,体现韵味美。
2.字重声轻
字重声轻指的是,对民族声乐的演唱,突出开头字力度,保持呼吸的平稳性,声音和呼气良好结合。字重声轻需咬字清晰,以喉发声,先字后声,利用唇、齿、喉,明确字音。针对字头,可知嘴唇所有部位,而声音需滞留通道,然后嘴巴呈放松态。原本用意为,字重声轻、先字后声,将二者紧密结合,确保民族声乐演奏字音清晰、声音顺畅[3]。
(三)“韵味”-情
字韵、声韵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中起到基础的表现作用。然而,却是民族声乐艺术两个小的部分。民族声乐要确保完整性和韵味的丰富性,需对字声再加工改造,融感情于字声委婉变化中,实现字、声、情有效结合。这样,深情、动人便形成了民族声乐的灵魂,也即是,情韵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美中居于核心地位。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字韵、声韵只有借助感情的推动,才能实现歌唱技巧和情感的共融,产生质的突破。“动听容易动人难。”民族声乐演唱不但讲究方法得当,还重视感情的委婉。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受中国传统乐表演艺术影响,歌唱追求韵味,本质上是声情二者的追求。演唱肤浅,观众很难动情。深情是表现韵味最好的见证。深情是美学特性之一,产生动人效应。
三、结束语
创作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美”,不可仅靠字韵、声韵、情韵对立的一部分。尽管一部分符合水准,,然而展现的“韵味美”缺失完美。对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基础韵味视角,只从字韵、声韵、情韵等方面把握,远远不够,无法实现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独创性,需将三者结合起来,情、景、情互相交融,产生大众共鸣。可想而知,三者在“韵味美”中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以,字、声、情相互协调、配合、结合,才能实现韵清、音佳、音律鲜明、意境深远、悦耳深情,动情传神 [3]。
参考文献
[1]金满喜.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音乐大观,2014(12):136.
[2]张曼.从韵味角度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5(19):149.
[3]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04):21-23.
【关键词】“韵味”;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
“韵味”是传统美学概念之一,历朝历代对这方面,都有文人触及。它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特性。既然是美学概念范畴,不单单停留在文艺作品美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审美双方之间的美的感受和联系,含蓄之中含意蕴,意境深远,使人产生长时间情感共鸣,表演者和欣赏者均可产生美的体验。
一、中国民族声乐对“韵味”美学价值追求历史悠久
“韵味”体现了一种美,也是对美的一种感受。长期以来 “韵味美”在诗词歌赋中都有体现,如诗歌创作讲究意境,戏曲对“腔调”也十分看重,两者都是对韵味追求的体现。韵味是历史源源的美学概念,当代“韵味”追求主要表现在民族声乐艺术形式评析中。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传统曲艺、戏曲的创作和演唱没有直接联系。时代变迁,舞台随之迁移,忽视了对 “韵味”的追求。中国民族语言,使用最多的就是汉语,以单音节标准字体,字、音、义一一对应,同一字音包括声母、韵母或者复合韵母。因为戏曲、曲艺演唱艺术在民歌基础之上形成,此外,戏曲艺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露天广场演出的形式表现。40年代延安开展的秧歌运动,及后续的新歌剧《白毛女》迎来了戏剧发展的顶峰,兴盛了当时民族音乐与歌剧创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更值得提的是,为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进步提供了保障。民族声乐艺术产生于各民族的生活感受,体现了强烈的“韵味”特性。为了达到和观众的共鸣,民族声乐艺术把“韵味”看作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对演唱艺术的表达,“韵味”不但强化了观众的感染力,也使艺术家更好地将情感流露,所以,声乐艺术的“韵味”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1]。
二、基于“韵味”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
(一)“韵味”-字
字的“韵味”是中国曲艺、民歌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也可认为,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美提供基本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言和明义核心要素为:声、情、字等。一大批歌唱家,如从50年代的郭兰英、王昆,60年代的胡松华、姜嘉锵,直至后来的彭丽媛、李元华等,于歌唱中看重 “字”,在 “字”上下足了功夫,因为唱好了字,才能展现 “韵味”。许多中国民族声乐歌唱家都是戏曲出身,作曲家创作大量歌剧、声乐作品,常常使用民歌、戏曲中的节奏和音调,所以,演唱重视对戏曲唱法的传承,讲究吐字清晰,流露韵味。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戏曲对字的重视,为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提供了重要手段,奠定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独有的美学风格,也培养了大批展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又不失个性的歌唱家。此外,中国当代歌唱家在传承吐字清晰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和改造,拓宽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字韵,是衡量吐字是否清晰的标准。要想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基本前提是咬字的清晰和准确,同时也是歌唱演员必须具备的技巧之一[2]。
(二)“韵味”-声
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分析,除了咬文嚼字,还需保障声韵美。研究我国民族声乐往往会发现,发出字后,字声还需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需歌唱艺术来实现,保障吐字清晰,声音动听,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民族声乐审美价值的研究,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如字音的轻重,字声连带,字声流动等
1.以字带声
以字带声通俗意义是,音乐化语言,歌曲演唱表演时,借助唱明字头,带动声音,实现韵律强弱、快慢的变化。民族声乐表演,声音和歌词韵律结合,直观体现,为表演者按照“以字行腔”提供了保障前提,表演者需细致处理歌词语调和情感等,详细展现字词因素和音乐韵律,以字带声,借声播义,将字、曲、声巧妙结合,使观众在欣赏民族声乐作品中,受到感染,产生审美体验,挖掘民族声乐艺术,体现韵味美。
2.字重声轻
字重声轻指的是,对民族声乐的演唱,突出开头字力度,保持呼吸的平稳性,声音和呼气良好结合。字重声轻需咬字清晰,以喉发声,先字后声,利用唇、齿、喉,明确字音。针对字头,可知嘴唇所有部位,而声音需滞留通道,然后嘴巴呈放松态。原本用意为,字重声轻、先字后声,将二者紧密结合,确保民族声乐演奏字音清晰、声音顺畅[3]。
(三)“韵味”-情
字韵、声韵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中起到基础的表现作用。然而,却是民族声乐艺术两个小的部分。民族声乐要确保完整性和韵味的丰富性,需对字声再加工改造,融感情于字声委婉变化中,实现字、声、情有效结合。这样,深情、动人便形成了民族声乐的灵魂,也即是,情韵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美中居于核心地位。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字韵、声韵只有借助感情的推动,才能实现歌唱技巧和情感的共融,产生质的突破。“动听容易动人难。”民族声乐演唱不但讲究方法得当,还重视感情的委婉。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受中国传统乐表演艺术影响,歌唱追求韵味,本质上是声情二者的追求。演唱肤浅,观众很难动情。深情是表现韵味最好的见证。深情是美学特性之一,产生动人效应。
三、结束语
创作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美”,不可仅靠字韵、声韵、情韵对立的一部分。尽管一部分符合水准,,然而展现的“韵味美”缺失完美。对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基础韵味视角,只从字韵、声韵、情韵等方面把握,远远不够,无法实现民族声乐艺术韵味的独创性,需将三者结合起来,情、景、情互相交融,产生大众共鸣。可想而知,三者在“韵味美”中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以,字、声、情相互协调、配合、结合,才能实现韵清、音佳、音律鲜明、意境深远、悦耳深情,动情传神 [3]。
参考文献
[1]金满喜.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音乐大观,2014(12):136.
[2]张曼.从韵味角度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5(19):149.
[3]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0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