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多艰

来源 :今古传奇·双月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987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然而当时的共产国际、革命导师、革命理论泰斗,包括中国理论界,都不认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就是在这样的1920年夏天,在一间古庙里,毛泽东第一次读懂了《共产党宣言》,并说:“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革命不可能等到你们归来再着手”
  1920年5月8日,26岁的毛泽东与一群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开了一个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一个口号:“改造中国与世界!”会后,大家站好位置拍了一张合影,随后沿着吴淞江的岸边漫步走到码头。会员们登上了一艘法国的货船,即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而毛泽东没有上船,因为他选择留在中国。
  一个同学临行前对毛泽东不能一同前往感到遗憾。毛泽东是这样回答的:“革命不可能等到你们归来再着手。”
  毛泽东独自站在防波堤上,面朝甲板上即将离去的伙伴们,他高声喊道:“努力学习,拯救国家!”
  这是毛泽东人生当中一次极其重要的选择,真正影响着毛泽东的命运、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
  根据当时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想法,毛泽东应当和蔡和森等人一起去欧洲留学。那是中国历史的最低谷,革命者们满怀悲愤,都在满世界寻找真理。孙中山的家人都在檀香山,蒋介石也去过日本好几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也是到处跑。如果毛泽东选择去留学,他将在法国碰到周恩来和邓小平。但是临行之前,当时正在一家洗衣店当帮手的毛泽东,选择留在国内。毛泽东为何要选择留下?
  毛泽东在1920年给师范时的同学周世钊的信中对此作了解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毛泽东没有去法国留学,还有一个关键所在:他并不相信在西方能找到解决他个人以至整个中国前途问题的灵丹妙药。毛泽东把中国看作是一部大书,他要一页一页地去亲身体验,认真解读,融入其中,探根索源。这也许才是历史最终选择了从未出过国的毛泽东的真正原因。
  毛泽东入党“没有介绍人”,是“自己搞的”
  1920年9至10月间,毛泽东收到陈独秀、李达的来信,请毛泽东等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组织。
  1945年,毛泽东在回忆最初的这段经历时说“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的小组。这次大会(一大)发给我一张表,其中一项要填何人介绍入党。我说我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的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
  毛泽东入党“没有介绍人”,是“自己搞的”,这很符合各地共产党组织初创的实际。由于那时各地共产党小组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组织,也就没有一个指导全党的组织原则,最初,一个人能否被党组织接纳,主要看他是否赞成党的基本主张。按照是否赞成党的基本主张这一标准,毛泽东后来将自己的入党时间确定为1920年。这种确定在当时来看事实上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
  当人们讲到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时候,有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好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社会主义很快就在中国也诞生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容易。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简单地从一个历史环境复制到另一个历史环境,它在一个新的国家需要重生。所以它在中国从能够站稳脚跟被人认识,到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成为在中国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有一段很长很艰难的历程。
  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并没有多少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
  1840年,国门被踢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给中国带来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族的命运就此跌入一个历史低谷。面对如此境况,国人历尽选择,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病急乱投医,什么药都吃,正方偏方全都上,包括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各种各样的主义,都有人在尝试、在推广,最后才到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念传到中国的时候,各方争论的焦点就是社会主义能不能救中国。当时梁启超,这位毛泽东曾在少年时期无比推崇的思想界泰斗级人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发表了一篇《论社会主义运动》,里面就讲,今日之中国,生产事业一无所有,虽欲交劳动者管理,试问将何物交却?
  他的意思是说,你搞社会主义,没有社会化的生产,谈不上社会化的管理,搞什么社会主义?搞不成。梁启超的态度很明确,中国搞不成社会主义。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启超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年多后,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孙中山博士认为,共产主义秩序,乃至苏维埃制度不能实际上引进中国,因为这里不存在成功建立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的条件。在这篇宣言中,越飞完全同意孙中山的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
  孙中山和越飞,一个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一个是苏联政府同时也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表,两个人都不认为中国存在适合马列主义生存发展的土壤。
  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有力的指导者——苏联共产国际,也一直不看好中国革命,甚至不相信中国能存在社会主义。1940年,斯大林就曾讲过,中国没有真正的共产党,或者说没有实实在在的共产党。
  这就是当时的共产国际、革命导师、革命理论泰斗,包括当时的中国理论界,普遍的一个判断。
  然而此时,这个完全不被任何人看好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毛泽东心目中的灯塔,并且是永远的灯塔。
  当时的毛泽东没有想过革命将带来的未来社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仔细考虑过夺取政权的组织工作的细节。但是,在1920年,他深信中国也会发生俄国式的革命。从而,国家将得到拯救,落后状态将得以改观,   1921年夏天,毛泽东乘船北上。此前,他已经在长沙成立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研究会,以便招揽人才。期间,他曾多次接到临时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联络处发来的指示。并在1920年9月秘密去上海参加共产党的筹备会议。
  这一次,毛泽东是作为湖南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连同另外5个省和日本的12名代表,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3位党代表的命运折射出中国革命之路无比艰难
  1921年7月,来自全国的13名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艰难地来到上海法租界,在博文女子学校的校舍里住了下来。13位党代表都很年轻,平均年龄26岁。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工人或农民,几乎所有人的社会出身都比毛泽东高一等。
  7月下旬,在上海望志路的一座花园住宅里,代表们围坐在一起,李大钊和陈独秀都因故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会场气氛极为低沉,一些代表思想混乱,目的也不一致,所以代表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完全不是个重要人物。毛泽东当时27岁,嘴唇更显坚定,眼睛下面出现了黑晕,穿着一件粗布长袍。一个代表后来回忆说,他当时看上去像湖南农村里的道士。
  这次会议对于毛泽东来讲还是激动人心的,他曾说过:“无论什么事有一种‘理论’,没有一种‘运动’继起,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能实现的。”
  但这群人还没有组成一个拥有共同世界观和统一作风的团队。这13名代表甚至还不能事事完全做主。特别使毛泽东失望的是,会议桌上表达的观点,同他自己的基本思想并不合拍。
  去组织什么人?采取温和的还是强硬的方法?此时的毛泽东也并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作为湖南代表,全国57个共产党人有16个在他的领导之下。有多少人能理解莫斯科的思路?这些新概念在韶山能被接受吗?在共产党草创之初,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所有人都还在混乱之中。
  与会的13位代表中包括毛泽东在内,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想到,这个党28年以后能夺取全国政权。所以在漫长的28年斗争中,他们经受了严酷的考验:1923年,陈公博因投靠军阀陈炯明被开除党籍;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脱党;1924年,周佛海脱党;1924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13位党代表,脱党的、被党开除的达7个,超过半数。周佛海、陈公博还当了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最后被国民政府判处死刑。张国焘叛党,最后到戴笠手下当了一个主任。
  而另一些人,王尽美1925年牺牲,邓恩铭1931年牺牲,何叔衡1935年牺牲,陈潭秋1943年牺牲。在世界政党史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领导层像割韭菜一样,一批一批被对方屠杀。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使中国革命和其他革命有着无法类比的空前残酷性。大量的牺牲,使中国革命所面临的生死考验太多了。
  13名党代表中,脱党的、被党开除的7人,牺牲的4人,加起来是11人,最后党内幸存者仅毛泽东、董必武二人。这13个党代表的命运,就是1919年到1949年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以此能看到这个党何其艰难,绝不如今人所想像的——党的“一大”一开完,一轮红日便从南湖的红船上冉冉升起。党的道路如此艰难,是一步一步爬过来的,而毛泽东在这28年的血与火中更是无比艰辛。
  毛泽东1921年参与创建共产党,1927年策划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十年苦战、八年抗战、三年半内战、两年半抗美援朝,其间几起几落,每个时期都有家人丧命。六位亲人直接死在敌对势力手中。
  在中共历史上,第一代革命者基本上都有亲人为革命流血牺牲。像毛泽东这样,每个时期都有亲人直接牺牲,却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
其他文献
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这一目标  我们现在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精神财富的养育  开篇  1976年,按农历算,是龙年。中国人崇拜龙,向来以为龙年是吉祥的年头。然而这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中,被贴上了“天崩地裂、惊心动魄”的标签。  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吴德后来这样回忆:  1976年是很紧张的一年,大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波澜迭起。  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同时,毛泽东同
期刊
如果把某一个年份作为历史的切面,以此观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那么,1976年无疑是最值得选择的。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概括说来就是“天崩地裂,惊心动魄”。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周恩来的去世毁坏了某种不平衡下的平衡,中国更加不稳定了。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举世震惊,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化。中国面临着再一次的重大选择。最高权力出现真空,由谁来填补是当时最大的危机。1976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历史大
期刊
1946年,在朱德60寿辰的祝寿会上,中共中央致他的祝词是:“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周恩来的祝词说:“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为何朱德得到如此高的历史评价?因为他经历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全过程。他既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又经历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不是一般的参加,而是一直站在历史的潮头、斗争的前列。在人民军队创建、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
期刊
朝鲜自明代就正式成为中国的属国。日本觊觎朝鲜已久,虽多次挑起事端,但都没有占到便宜,心里一直不甘。1894年,朝鲜之战爆发后,无论是年轻的光绪皇帝,还是主战派大员们,都对当时清军的实力过于盲目乐观。他们既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日本。经过明治维新20多年的发展,日本已今非昔比。如果说,壬午兵变和甲申之役时,日本还只是一只狼崽子的话,那么,现在这只狼崽子已经长大了,变成了一只嗜血的恶狼,随时都可能张开大
期刊
1976年,当毛泽东逝世的消息传遍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多的人哭了,更多的人是感觉蒙了。  毛泽东生于乱世,在他个人的生命里,几乎保存着中国革命的整部历史。在几十年的战斗中,毛泽东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国革命的理论体系,在血与火中建立起了崭新的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是边缘性的力量。而今天,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中国政治舞台的边缘,走到东方政治舞台的中心,影响和改变世界格局,毛泽东居
期刊
脱贫致富志在勤,无边光景时时新。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各级党员干部对脱贫攻坚爱得深沉,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努力让贫困村颜值更高、百姓更富、乡风更文明,交出了一份首善答卷。   盛夏的橙乡大地,一片生机,充满希冀。到处都有脱贫攻坚的新变化、新气象。   江西省信丰县文化采风第五组的成员们,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来到山香村永吉围,聆听知青故事,感受知青生活;走进东水村,观看扶贫基地,饱览葛根之美
期刊
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作为一国总理的他得知自己患癌后,第一反应不是赶紧检查治疗,而是开展“批林整风”,让“文革”的“左”倾步伐慢下来。精神上的忍辱负重,身体上的病痛折磨,成为周恩来最后三年多的生命主题  被确诊患癌后,刻不容缓开展“批林整风”  1972年5月18日,经京、津、沪三地的著名专家诊断,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  保健医生立即将周恩来病情报告给毛泽东。毛泽东亲自指示
期刊
周恩来用有限的生命确立一个政治生命的高度——那就是党和国家的权力不能落在“四人帮”手里!党和国家的政治“肌体”不能因为他的空位而留下难以弥补的“疤痕”。他几乎是和病魔赛跑,耗尽心血完成了护驾邓小平出山的最后一段路程  为邓小平的早日复出作准备  1972年7月,距离周恩来检查出患癌症已过去一个多月。在周恩来主持“批林整风汇报会议”期间,专家们根据病情会诊制定了手术治疗方案,并上报中央,等待批准。报
期刊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成员。“文化大革命”前,他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仅次于毛泽东的中国第二号人物。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全面工作。从那时起,党内就形成了一个惯例:在毛泽东外出期间,由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工作。1958年后,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党中央领导分为一线、二线,毛泽东退居二线主要考虑
期刊
当周恩来受尽病痛折磨的躯体熔进烈火,人们感觉天塌了,心碎了。毛泽东没有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他派人送来一个花圈,放置在曾与他携手近半个世纪的战友遗像旁。毛泽东只能以这种方式同他这位忠贞不渝的战友告别  十里长街送英灵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逝世,享年78岁。  11时5分,由邓小平带领,叶剑英、李先念、华国锋、陈锡联、纪登奎、吴德、汪东兴、陈永贵、倪志福、吴桂贤、王洪文、张春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