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的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la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生活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生产的日益普及,为现代雕塑艺术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以及为雕塑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维设计理念。
  关键词:数字化 多维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技术构造着明天的人类,这一认识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当今世界、如何影响都市及都市生活、如何影响文化及艺术都极为关键。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活相继经历了机械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几个阶段,雕塑艺术的创作理念也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生产的日益普及,使传统的数值计算领域迅速发展到各种非数值计算领域,直接作用于工艺和生产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为现代雕塑艺术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还为传统雕塑艺术以它自身发展获得现代化的演变,蕴含了新的技术思想,从而使其具有现代形式的视觉特征,为雕塑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维设计的理念。
  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存在的基本条件必须是三维空间的,也就是有实际体积的空间形式。雕塑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直观的造型表现,展示立体的空间状态、造型结构,从而表达出作品美的内涵,突显其艺术的观赏性。因此,雕塑艺术在立体构思与表达时加强了对形体多维轮廓的追寻。
  在传统的雕塑艺术中,形态的创作是要在真实的三维空间里塑造出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立体形象,是创作者对三维空间体验的一种艺术表达,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自身的基本结构变化而突出各种空间的雕塑形态,在各形体间构成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现代雕塑的立体构思已不仅仅停留在构成原理、形式美感上,而是更加注重材料、表现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立体的创造性思维,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体现。雕塑观念的改变和提高,不仅体现在立体空间的形态美上,更要注意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新颖性上。
  
  一空间构思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雕塑艺术是世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了几千年来人类艺术的辉煌,具有深厚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一直以来雕塑设计者在解决雕塑表现空间的时候,把泥塑写实能力看作最重要的基本功,这当然没错。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材料以及多媒体等新的表现手法的加入,对传统雕塑的造型手段进行了重新解构。数字化雕塑作品的冲击对传统雕塑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影响也是深刻的。
  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平台。20世纪中叶在科学计算与工程技术需求的促使下,科学家开始试图用程序语言来展现图形,1958年美国Gerber公司研制的绘图机,虽然只解决了简单图形的复制保存,但却突破了手工绘图模式,使绘图向自动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硬件鼠标、光笔、图形输入板等输入工具的出现,以及为绘制图形、建立数字模型而开发的图形软件相继问世,使得计算机绘图可以不再需要编程,操作也越来越方便。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视窗软件的推出为计算机图像软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更多的人开始使用到计算机图形软件,促使艺术设计领域朝着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在3D建模与运算上的能力,在近年来更是被广泛的运用,为现代雕塑带来了新的设计空间。在传统的雕塑艺术中,形态的创作是要在真实的三维空间里塑造出“看得见、摸得到”的立体形象,这里牵涉到的空间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雕塑本身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关系,其二就是雕塑自身的空间关系。一件雕塑作品的空间深度是以形体与形体的组合,以及作品所处的空间位置决定的。同样“空间感”也并不单指雕塑作品所占有的实际空间,更包括形体向周围扩张的心理空间,它们共同决定了观者的视觉感受。研究传统雕塑的立体构思,必须要涉及到雕塑构成的形态要素,从而了解点、线、面、块及材料因素的特点,掌握在雕塑的空间立体造型方面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美的法则设计出多种形式、多种变化、多种艺术内涵的作品来。对传统雕塑立体构思的研究更多的是研究构成形态、料运用及空间构成要素。相比较而言,现代雕塑立体构思可以借助于日趋先进的数字技术如Maya、Z Brush等虚拟三维空间的专业软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立体造型自由度,例如设计师可以在一个基本角色形态的基础上,放置多种形态语言进行多种尝试,对它们进行诸如阵列、渐变等函数化操作,甚至可以很轻松地直接调用现成的数据库,将结果进行相互比较与选择,这在传统雕塑创作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
  1965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的雕塑家罗博特·拉萨李尼(Robert Lazzarini)的作品,就突显了运用计算机立体运算能力来做视觉挑战的企图。罗博特·拉萨李尼首先将物体用镭射扫描,在计算机内做成立体的CAD(Computer-aided Design)档案。再运用精密的数学运算,来将它们拉长与扭曲。完成后,输出成为蓝图,再用各种材质(铁、塑料、玻璃等等),依照计算机模型,做成一个个透视点奇特的作品。站在他的作品前面,总不自觉地想揉揉眼睛、擦擦眼镜,搞清楚自己是不是眼睛花了。
  
  二肌理与色彩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在传统雕塑艺术中,形态与肌理、色彩是共生的,就像光与影一样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筑了人的视觉心理,成为影响整个雕塑立体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表面肌理与色彩的因素,利用它们来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现代雕塑设计在此方面,处理手法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着色、材质贴图等诸多选择,比较设计空间加大,使得设计者更为深切地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这种极其方便的掌控能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形态的整体和局部以及表面效果不断进行主观调整,以此来表达主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凡是设计师能够想象出来的表面效果,都可以实现。但是,在雕塑具体创作的时候,真实空间与模拟空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如果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不够熟练,得到的结果往往就会与构思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作者不断地去掌握和适应。无论是传统雕塑设计手法还是现代雕塑设计手法,都需要作者对形态的整体和局部不断进行主观调整,以此来表达主题。雕塑家通过自身的专业修养,既可以继承传统雕塑的艺术创作特点,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精准的形式内容,继而展现现代雕塑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互动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的雕塑正在从单纯的观赏功能逐渐演化出与人互动的功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现代功能性雕塑作品中,雕塑家在创作伊始就考虑到人的参与性,注重作品的娱乐和实用功能。比如很多室外的雕塑开始去掉底座和围栏,在行为空间上缩短了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有的雕塑作品还带有机械运动装置或指令反馈功能等。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与雕塑互相“动”起来。对于传统雕塑设计的平面效果图来说,真实的模拟三维的雕塑效果图的确是一种进步,但人们希望能够更为整体地从各个角度观察作品,获得一种直观的认识。于是在很多的软件中都加入了镜头动态模拟的功能,通过对人真实视角的模拟,来不断变化观察雕塑模型的角度。在许多动态效果演示中,设计者还加入场景、光线等因素,使得观看者能从更多维的角度来感受作品的艺术效果。但作品的各种形态要素同时还要具有审美感,要做到这一点,传统雕塑的功底无疑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雕塑家可以和技术工程师相互配合,对作品的各个部位进行精细的调整,使之完美流畅地跃然于人们眼前。
  
  四立体成型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雕塑设计与计算机平台完成的立体构思形态,都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但后者虚拟出来的立体空间形态,还将会随着数控技术的成熟通过数字加工的方式得到真实的模型。数控技术的成熟使得计算机设计形态可以迅速转化为成品。数控技术在制造业的优秀表现吸引了艺术家的眼光,利用数控技术进行雕塑创作也逐步得以实现。如今,经过艺术家和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合作,数字雕刻机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雕塑的创作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美感,并逐步为世人所熟知。艺术家可以将感性的雕塑作品转化为理性的数字化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语言来控制数控机床完成作品的制作。还有的艺术家采用在制作前期手工创作雕塑泥稿,成型后将作品经过数字扫描,生成形态的电子数据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对尺寸、细节上的处理调整后,达到手工无法完成的精准程度,再通过数字雕刻机实现成品。
  数字化表达在雕塑领域的应用,使得立体创作具有了更加宽泛的创作途径和结果,是手工技术美和工业技术美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帮助设计师和艺术家完成许多手工很难或者根本无法完成的加工任务和艺术效果。一件作品中我们有时很难将两者的作用完全分离,因为在数字化雕塑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个人技艺同机械精准的加工完全结合,这种技术的美构成了数字化雕塑作品独特的美学因素。数字化雕塑利用自身的特点将手工技术美和机械技术美有机相结合,再通过数字扫描和计算机图形软件等方式,将艺术家个人的、手工性质的艺术语言转化为数字化的程序,这些程序直接指导数字雕刻机的操作,这些富有强烈个人特点的艺术语言便完好地在数字化雕塑作品上展现了出来。
  高精度是数字雕刻机的普遍特征。目前,普通雕刻机加工的尺寸精度通常可达±0.005mm,最高的尺寸精度可达±0.01μm。数控系统每输入一个脉冲,数控雕刻机的脉冲当量(雕刻机移动部件的移动量称为脉冲当量)一般为0.001mm,高精度的机床可达0.0001mm,其运动分辨率远高于普通雕刻机。另外,数字雕刻机具有检测设备,可将移动部件的实际位移量反馈到数控系统,并进行补偿。因此,可获得比雕刻机本身精度还高的加工精度。数字雕刻机加工零件质量由机器保证,无人为操作误差的影响,质量稳定。传统手工制作需要很高的技巧和长时间的训练,即便如此也需要相当长的制作时间。数字雕刻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对不同起伏面高点和低点的精确设定,以及数字雕刻机快捷的制作,使制作者能够通过预览、试刻等方法很快地检查细节的变化,并做出及时的调整,直至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形式自由度,展现它技术形式所显露的艺术形式,使人在似曾相识的效果中发现新的视觉感受。数字化表达在现代雕塑领域的应用,虽然在很多方面仍然无法与传统雕塑相媲美,但它大大丰富了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同时也为艺术家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和应用价值。随着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这门艺术,软件的简单操作性以及真实的模拟性也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好的创意和想法可以更真实地体现在创作者和艺术家的眼前,从而更好地完善创作的构思,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这对传统雕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模拟与数字化表达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综合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霍波洋主编:《双重基础》,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许正龙:《雕塑构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蔡兰:《数控加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 范俊广:《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
   郭亚男,女,1977—,内蒙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高华云,男,1974—,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刘心平,男,1983—,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