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役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历时6个半月,苏军粉碎了希特勒的重点进攻,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为整个法西斯阵线走向最后的崩溃奠定了基础。
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遭受惨败,人员和物资损失巨大,希特勒认为德国只有通过对苏战争获得丰富的战略资源,才能实现其独霸全球的计划。1942年初,德军调整作战部署,将进攻重心放到苏德战场的南线,企图攻占苏联重要战略中心城市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战略物资运输,将莫斯科和南方地区隔离。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西岸,是横贯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苏联南部著名的工业中心、军事工业基地和粮食仓储地。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这里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惟一通道,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当时,苏德战场上共有德军600多万人,苏军500多万人。德军主要投入B集团军群,即第6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6、第7军,并配备第4航空队担负空中支援,计划于7月25日攻占斯大林格勒。苏军于7月12日编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战役部署为1个梯队,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1个预备队,辖第28、第57集团军。两军力量对比,德军在兵员、飞机、大炮方面占优势,苏军在坦克和战舰数量上多于敌人,但苏军还拥有强大的防御部队和后续梯队。
苏军最高统帅部拟制了“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待机反攻”的作战方针和具体的作战计划,决定在苏德战线南翼组织坚固防御,大量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为此,苏军早在战前即构筑了4道防御地带,即外、中、内和市区4个防御圈,构筑防坦克壕1700余千米,火力点20余万个,全部防御工事总长度超过2750千米。
1942年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分成南北两路,分别从彼列拉佐夫斯基和奥勃利夫斯卡亚地域出发,向顿河卜拉奇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并夺取顿河渡口。进攻开始后,苏军前进支队开始抗击德军进攻,迟滞德军行动,消除德军对苏军主要防御阵地攻击的突然性,最终于22日退回主要防御地带。8月17日,德军占领了顿河西岸整个地域,苏军被迫撤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廓组织防御。
从8月18日起,德军对南、北两个突击集团进行了加强,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同时对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突击,企图一举攻占该城。8月底至9月上旬,在北路德军严重威胁下,市区工人歼击营和民兵队也积极投入到城市保卫战斗中,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受命全权组织斯大林格勒防卫作战。至9月上旬,苏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德军的翼侧实施了反击,虽未歼灭突至伏尔加河岸之敌,但仍夺取了两个登陆场,为后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12日,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苏军被迫撤至市区围廓组织防御。
从9月12日起,斯大林格勒市区防御由苏军第62集团军负责,防御正面约50千米,纵深约3~10千米。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于9月13日对城市中部和南部发起进攻,配合猛烈的地面进攻,德军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平均每昼夜出动飞机达1000~1500架次,整个市区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在此期间,苏军防空部队击毁击伤德机929架,德军也遭到重大损失。在守城过程中,由于市区面积小,不便配置大量部队,苏军采用逐次投入预备队的办法,不断从预备队中派出建制的步兵师加强城防力量。德军于11月11日前突至伏尔加河岸,将苏军分割成3块,但苏军在市区仍然坚守着3小块河岸地区,德军始终未能攻占整个市区。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1942年9月,苏军后勤部长参加了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制定。为保障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总部还专门在萨拉托夫增设了中央供应基地,充分利用了新修铁路,运送了大量部队和物资投送前線。苏军参加反攻的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即9月28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的顿河方面军和由东南方面军改编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以及10月22日新编成的西南方面军,共计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约100万兵力。此时,苏军在火炮、迫击炮和坦克数量方面略优于德军,在人员和飞机方面略逊一些。
合围德军重兵集团 两军在残酷的巷战争夺中相持到11月,这时伏尔加河河面上寒风凛冽,再加上冬雨霏霏,泥泞不堪,士兵们嘴里呼出的热气马上就会结冰。苏军反攻的企图,是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紧紧地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然后在它的两翼实施两个强大的突击,合围并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全部德军。
按照作战企图,西南方面军以左翼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为主要突击部队,在两个地段、共22千米正面上,突破敌人防御,并以快速部队进入突破口,向卡拉奇、苏维斯基总方向发起进攻,并在该处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会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湖间隘路地域,由第51和第57集团军担任主要突击,在两个地段约30千米正面突破敌军防御,消灭罗马尼亚第6军,与西南方面军完成会师。顿河方面军于19日发起进攻,于23日晚在勃列日涅比列克普卡和戈尔巴亚地区,逐渐压缩被围德军。截至11月30日,苏军在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合围德军22个师,共计33万人。在合围内正面力量对比上:苏军兵力30万,坦克312辆;德军兵力33万,坦克340辆。 粉碎德军解围企图 为了改变被合围的态势和解救被围集团,德军在托尔莫辛和科帖尔尼科沃地域,组建了两个突击集团,德军称为“顿河集团军群”。苏军决心先由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歼灭德军这两个集团,粉碎敌人的增援,然后再围歼斯大林格勒地域之敌。
12月16日,苏联西南方面军开始向托尔莫辛方向进攻,战役第1天即全部突破了德军战术防御地域。24日,苏军在麦什科夫斯卡亚地域歼灭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3个师约2万人。至30日,西南方面军挺进近200千米,歼敌6万余人,德军托尔莫辛集团尚未转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即基本被歼,其解围企图被彻底粉碎。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12月24日转入反攻,当日向前推进30千米,攻占科帖尔尼科夫斯基,于12月30日前出于谢米奇内、格鲁波基、瓦鲁也夫卡地区,粉碎了科帖尔尼科沃集团。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对被围德军进行压缩围歼,由于当时苏军主力均在对外正面上进攻,顿河方面军兵力兵器不足,故歼敌一部后即停止了进攻。
全歼德军被围集团 经过1942年12月的战斗,被围德军总兵力仅剩约25万人,由于苏军封锁,德军的补给品大大减少,处境十分困难。1943年1月8日,苏军向德军发出最后通碟,敦促德军投降,遭到拒绝。苏军统帅部将围歼被围德军的任务,交由顿河方面军完成。顿河方面军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即原隶属的第24、第65、第66集团军,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转隶来的第57、第62、第64集团军及西南方面军转隶来的第21集团军。10日,苏军开始进攻,激战4天后,德军防御圈较突出的阵地,均被苏军攻克。15日—17日,苏军于全正面进攻。25日清晨,苏军前进至斯大林格勒西郊。26日,苏军攻克马马耶夫高地,主攻部队与守城部队会师,德军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31日,南部敌军被歼,德军指挥官鲍罗斯元帅被俘。北部德军继续抵抗,苏军集中大量炮兵,以每千米正面达338门的密度进行猛轰,德军于2月2日停止抵抗。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结束。
城市攻防作战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结果的战例,在中外战争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而城市攻防战历来为兵家所重视。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创造了以城市作战为依托,大量牵制和消耗敌军兵力,进而转入反攻制胜的战役经典例证,其经验教训对我们组织未来作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未雨绸缪的战略预置,是占据作战主动防范制敌的重要前提。莫斯科战役取胜后,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准确判断战略态势,周密分析战局发展,敏锐地预测到德军将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战役攻击。正是由于敏锐地把握了这一作战态势的变化,苏军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全面而有重点的准备。
第一,构建梯次环形、立体防御配置。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近郊作戰构筑了3道防御围廓,即外层围廓、中层围廓和内层围廓。这3层围廓,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并构筑为防坦克壕和掩体、指挥所等野战工事。在市区围廓,按筑垒地域形式进行了构筑和改造,充分利用带有地下室的楼房等建筑物,改造为环形防御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并与防坦克障碍物相结合,成纵深梯次配置。
第二,筹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战略预备队,作为机动兵力,有效增强了防御的弹性和后续作战力,用以加强前线作战部队和应付战场突然情况。3个方面军共得到20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军、6个坦克军、7个独立坦克旅、25个炮兵团和2个航空兵军的加强。源源不断的预备队轮换主力部队,使得苏军在城市防御作战中的弹性和拉锯战中的反冲击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地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企图。
第三,周密筹划组织战役伪装。“兵者,诡道也”,苏最高统帅部为了隐蔽进攻的真实意图,指挥苏联军队大量使用战术惑敌,在严密伪装的基础上实施巧妙的战役欺骗,使德军做出错误判断。苏军整个战役计划的拟定和战役准备,都是在严格保密和周密伪装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不使德军查明真正防御地区,苏军特别重视构筑假炮兵阵地和假坦克集中地域。1942年秋,苏军在西部方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一系列局部攻势行动,给德军造成一种要在该方向大规模进攻的假象。结果,希特勒抽调了12个师加强给中央集团军群,造成斯大林格勒方向无兵员补充,欺骗工作获得巨大成功。
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有效牵制敌军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为了粉碎优势德军从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最终守住阵地,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只有坚持持久战,消耗和拖住敌重兵集团,才能为今后转入反攻、夺取战役的胜利以至扭转整个战局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战役中精心选择作战重心。在战役中,苏军利用城区纵横交错的街道构筑了大量防坦克堑壕、雷场和街垒,一向驰骋于野战的德军坦克部队无法施展快速突击能力。双方战线犬牙交错,德军最初拥有的火力优势也不便发挥,只能依靠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武器装备对抗,陷入以逐街、逐巷、逐楼反复争夺为特征的城市作战。双方在作战态势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德军在明处、苏军在暗处;德军少屏障、苏军有掩蔽;德军地形生疏、苏军地形谙熟,使得初期在兵力、火器方面处于劣势的苏军获得了战场主动权。
第二,实行攻防结合的积极防御战术。苏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设防阵地,坚决抗击,反复争夺,独立作战,不断削弱敌人,迫敌拉入重兵集团陷于持久的消耗战。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对某个方向预有准备地顽强防御,不仅在战术行动上特别强调守攻结合、反复争夺,而且在战役上实施坚决的反突击和其他方向实施有限目的进攻战役相配合进行。
第三,灵活采用游击战术。游击战也是苏军迟滞德军进攻的有效方式。据有关资料统计,1942年夏起,同游击队作战的德军占其陆军总数的10%。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通过守、反和敌后游击战紧密配合,千方百计地威胁敌主要突击集团两翼,想方设法消耗和分散主要方向敌人的突击力,同时巧妙集中兵力,保障了战役主动权的夺取。
坚强有力的后方保障,是苏军战斗力持续生成的重要保证。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作战规模巨大,参战军兵种齐全,地域广阔,持续时间长,兵员和装备物资需求量庞大,加上德军空袭、炮击威胁严重,苏军作战物质消耗急剧。然而,苏军仍然通过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成功解除了苏军作战的后顾之忧。
第一,组建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领导机构。苏军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后勤保障工作,注重实行机动靠前的后勤组织指挥,强调领导深入现场指挥。朱可夫元帅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都亲临前线指挥,苏军后勤各总部将近半数的军官也深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组建了强有力的后勤指挥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及其所属大部分集团军的供给基地和医院基地,都配置在伏尔加河以东地区,尽可能靠近作战部队,有效地保障了供应。在部队机动频繁、情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还及时组织各方面军和各集团军内部的相互支援。
第二,多法并举确保战役后方物资保障通顺。德军为了阻断苏军的后勤补给线,对防御纵深进行了针对性地集中轰炸。苏军充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及时保障物资供应,主要措施有:突击新建铁路,并加速修复已损铁路;采用特别机车队,控制单向运行,提高铁运效率;合理调度,积极组织汽车运输;紧急情况下,组织人畜力突击抢运。
第三,积极发动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在这次战役中,“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一面积极进行防空斗争和对敌作战,一面坚持军工生产,修路架桥、挖工事、救伤员。战役防御最后阶段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最艰苦阶段。但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上完成了按战时需要的改组,成功完成了战争所需要的生产指标,有效保障了作战进程。由于苏军的英勇奋战和人民的后方强大支援,这次战役最终以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和德军遭到惨重失败而结束,成为现代战争中城市坚守防御的典范。
责任编辑:彭振忠
战略筹备,大战在即,一触即发
由于德军在苏德战场遭受惨败,人员和物资损失巨大,希特勒认为德国只有通过对苏战争获得丰富的战略资源,才能实现其独霸全球的计划。1942年初,德军调整作战部署,将进攻重心放到苏德战场的南线,企图攻占苏联重要战略中心城市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战略物资运输,将莫斯科和南方地区隔离。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西岸,是横贯欧亚两洲的咽喉,也是苏联南部著名的工业中心、军事工业基地和粮食仓储地。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这里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惟一通道,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当时,苏德战场上共有德军600多万人,苏军500多万人。德军主要投入B集团军群,即第6集团军、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6、第7军,并配备第4航空队担负空中支援,计划于7月25日攻占斯大林格勒。苏军于7月12日编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下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战役部署为1个梯队,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1个预备队,辖第28、第57集团军。两军力量对比,德军在兵员、飞机、大炮方面占优势,苏军在坦克和战舰数量上多于敌人,但苏军还拥有强大的防御部队和后续梯队。
战略防御,誓死坚守,以待良机
苏军最高统帅部拟制了“积极防御、节节抗击、待机反攻”的作战方针和具体的作战计划,决定在苏德战线南翼组织坚固防御,大量消耗德军突击集团,为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为此,苏军早在战前即构筑了4道防御地带,即外、中、内和市区4个防御圈,构筑防坦克壕1700余千米,火力点20余万个,全部防御工事总长度超过2750千米。
1942年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分成南北两路,分别从彼列拉佐夫斯基和奥勃利夫斯卡亚地域出发,向顿河卜拉奇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并夺取顿河渡口。进攻开始后,苏军前进支队开始抗击德军进攻,迟滞德军行动,消除德军对苏军主要防御阵地攻击的突然性,最终于22日退回主要防御地带。8月17日,德军占领了顿河西岸整个地域,苏军被迫撤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廓组织防御。
从8月18日起,德军对南、北两个突击集团进行了加强,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分别从东、北两个方向,同时对斯大林格勒实施向心突击,企图一举攻占该城。8月底至9月上旬,在北路德军严重威胁下,市区工人歼击营和民兵队也积极投入到城市保卫战斗中,苏军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受命全权组织斯大林格勒防卫作战。至9月上旬,苏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德军的翼侧实施了反击,虽未歼灭突至伏尔加河岸之敌,但仍夺取了两个登陆场,为后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12日,由于双方实力悬殊,苏军被迫撤至市区围廓组织防御。
从9月12日起,斯大林格勒市区防御由苏军第62集团军负责,防御正面约50千米,纵深约3~10千米。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于9月13日对城市中部和南部发起进攻,配合猛烈的地面进攻,德军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平均每昼夜出动飞机达1000~1500架次,整个市区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在此期间,苏军防空部队击毁击伤德机929架,德军也遭到重大损失。在守城过程中,由于市区面积小,不便配置大量部队,苏军采用逐次投入预备队的办法,不断从预备队中派出建制的步兵师加强城防力量。德军于11月11日前突至伏尔加河岸,将苏军分割成3块,但苏军在市区仍然坚守着3小块河岸地区,德军始终未能攻占整个市区。
战略进攻,万事俱备,全线反击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进攻。1942年9月,苏军后勤部长参加了代号为“天王星”的反攻计划制定。为保障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总部还专门在萨拉托夫增设了中央供应基地,充分利用了新修铁路,运送了大量部队和物资投送前線。苏军参加反攻的部队编成3个方面军,即9月28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的顿河方面军和由东南方面军改编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以及10月22日新编成的西南方面军,共计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约100万兵力。此时,苏军在火炮、迫击炮和坦克数量方面略优于德军,在人员和飞机方面略逊一些。
合围德军重兵集团 两军在残酷的巷战争夺中相持到11月,这时伏尔加河河面上寒风凛冽,再加上冬雨霏霏,泥泞不堪,士兵们嘴里呼出的热气马上就会结冰。苏军反攻的企图,是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紧紧地钳制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然后在它的两翼实施两个强大的突击,合围并歼灭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全部德军。
按照作战企图,西南方面军以左翼的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为主要突击部队,在两个地段、共22千米正面上,突破敌人防御,并以快速部队进入突破口,向卡拉奇、苏维斯基总方向发起进攻,并在该处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会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湖间隘路地域,由第51和第57集团军担任主要突击,在两个地段约30千米正面突破敌军防御,消灭罗马尼亚第6军,与西南方面军完成会师。顿河方面军于19日发起进攻,于23日晚在勃列日涅比列克普卡和戈尔巴亚地区,逐渐压缩被围德军。截至11月30日,苏军在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合围德军22个师,共计33万人。在合围内正面力量对比上:苏军兵力30万,坦克312辆;德军兵力33万,坦克340辆。 粉碎德军解围企图 为了改变被合围的态势和解救被围集团,德军在托尔莫辛和科帖尔尼科沃地域,组建了两个突击集团,德军称为“顿河集团军群”。苏军决心先由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歼灭德军这两个集团,粉碎敌人的增援,然后再围歼斯大林格勒地域之敌。
12月16日,苏联西南方面军开始向托尔莫辛方向进攻,战役第1天即全部突破了德军战术防御地域。24日,苏军在麦什科夫斯卡亚地域歼灭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3个师约2万人。至30日,西南方面军挺进近200千米,歼敌6万余人,德军托尔莫辛集团尚未转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即基本被歼,其解围企图被彻底粉碎。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于12月24日转入反攻,当日向前推进30千米,攻占科帖尔尼科夫斯基,于12月30日前出于谢米奇内、格鲁波基、瓦鲁也夫卡地区,粉碎了科帖尔尼科沃集团。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对被围德军进行压缩围歼,由于当时苏军主力均在对外正面上进攻,顿河方面军兵力兵器不足,故歼敌一部后即停止了进攻。
全歼德军被围集团 经过1942年12月的战斗,被围德军总兵力仅剩约25万人,由于苏军封锁,德军的补给品大大减少,处境十分困难。1943年1月8日,苏军向德军发出最后通碟,敦促德军投降,遭到拒绝。苏军统帅部将围歼被围德军的任务,交由顿河方面军完成。顿河方面军辖7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1个空军集团军,即原隶属的第24、第65、第66集团军,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转隶来的第57、第62、第64集团军及西南方面军转隶来的第21集团军。10日,苏军开始进攻,激战4天后,德军防御圈较突出的阵地,均被苏军攻克。15日—17日,苏军于全正面进攻。25日清晨,苏军前进至斯大林格勒西郊。26日,苏军攻克马马耶夫高地,主攻部队与守城部队会师,德军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31日,南部敌军被歼,德军指挥官鲍罗斯元帅被俘。北部德军继续抵抗,苏军集中大量炮兵,以每千米正面达338门的密度进行猛轰,德军于2月2日停止抵抗。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结束。
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城市攻防作战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结果的战例,在中外战争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而城市攻防战历来为兵家所重视。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创造了以城市作战为依托,大量牵制和消耗敌军兵力,进而转入反攻制胜的战役经典例证,其经验教训对我们组织未来作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未雨绸缪的战略预置,是占据作战主动防范制敌的重要前提。莫斯科战役取胜后,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准确判断战略态势,周密分析战局发展,敏锐地预测到德军将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起战役攻击。正是由于敏锐地把握了这一作战态势的变化,苏军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全面而有重点的准备。
第一,构建梯次环形、立体防御配置。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近郊作戰构筑了3道防御围廓,即外层围廓、中层围廓和内层围廓。这3层围廓,以营防御地域为基础,并构筑为防坦克壕和掩体、指挥所等野战工事。在市区围廓,按筑垒地域形式进行了构筑和改造,充分利用带有地下室的楼房等建筑物,改造为环形防御的支撑点和抵抗枢纽部,并与防坦克障碍物相结合,成纵深梯次配置。
第二,筹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战略预备队,作为机动兵力,有效增强了防御的弹性和后续作战力,用以加强前线作战部队和应付战场突然情况。3个方面军共得到20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军、6个坦克军、7个独立坦克旅、25个炮兵团和2个航空兵军的加强。源源不断的预备队轮换主力部队,使得苏军在城市防御作战中的弹性和拉锯战中的反冲击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地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企图。
第三,周密筹划组织战役伪装。“兵者,诡道也”,苏最高统帅部为了隐蔽进攻的真实意图,指挥苏联军队大量使用战术惑敌,在严密伪装的基础上实施巧妙的战役欺骗,使德军做出错误判断。苏军整个战役计划的拟定和战役准备,都是在严格保密和周密伪装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不使德军查明真正防御地区,苏军特别重视构筑假炮兵阵地和假坦克集中地域。1942年秋,苏军在西部方向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一系列局部攻势行动,给德军造成一种要在该方向大规模进攻的假象。结果,希特勒抽调了12个师加强给中央集团军群,造成斯大林格勒方向无兵员补充,欺骗工作获得巨大成功。
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有效牵制敌军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为了粉碎优势德军从行进间夺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最终守住阵地,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只有坚持持久战,消耗和拖住敌重兵集团,才能为今后转入反攻、夺取战役的胜利以至扭转整个战局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一,战役中精心选择作战重心。在战役中,苏军利用城区纵横交错的街道构筑了大量防坦克堑壕、雷场和街垒,一向驰骋于野战的德军坦克部队无法施展快速突击能力。双方战线犬牙交错,德军最初拥有的火力优势也不便发挥,只能依靠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武器装备对抗,陷入以逐街、逐巷、逐楼反复争夺为特征的城市作战。双方在作战态势方面存在着巨大反差:德军在明处、苏军在暗处;德军少屏障、苏军有掩蔽;德军地形生疏、苏军地形谙熟,使得初期在兵力、火器方面处于劣势的苏军获得了战场主动权。
第二,实行攻防结合的积极防御战术。苏军依托有利地形和坚固设防阵地,坚决抗击,反复争夺,独立作战,不断削弱敌人,迫敌拉入重兵集团陷于持久的消耗战。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对某个方向预有准备地顽强防御,不仅在战术行动上特别强调守攻结合、反复争夺,而且在战役上实施坚决的反突击和其他方向实施有限目的进攻战役相配合进行。
第三,灵活采用游击战术。游击战也是苏军迟滞德军进攻的有效方式。据有关资料统计,1942年夏起,同游击队作战的德军占其陆军总数的10%。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通过守、反和敌后游击战紧密配合,千方百计地威胁敌主要突击集团两翼,想方设法消耗和分散主要方向敌人的突击力,同时巧妙集中兵力,保障了战役主动权的夺取。
坚强有力的后方保障,是苏军战斗力持续生成的重要保证。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作战规模巨大,参战军兵种齐全,地域广阔,持续时间长,兵员和装备物资需求量庞大,加上德军空袭、炮击威胁严重,苏军作战物质消耗急剧。然而,苏军仍然通过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成功解除了苏军作战的后顾之忧。
第一,组建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领导机构。苏军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后勤保障工作,注重实行机动靠前的后勤组织指挥,强调领导深入现场指挥。朱可夫元帅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都亲临前线指挥,苏军后勤各总部将近半数的军官也深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组建了强有力的后勤指挥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及其所属大部分集团军的供给基地和医院基地,都配置在伏尔加河以东地区,尽可能靠近作战部队,有效地保障了供应。在部队机动频繁、情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还及时组织各方面军和各集团军内部的相互支援。
第二,多法并举确保战役后方物资保障通顺。德军为了阻断苏军的后勤补给线,对防御纵深进行了针对性地集中轰炸。苏军充分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及时保障物资供应,主要措施有:突击新建铁路,并加速修复已损铁路;采用特别机车队,控制单向运行,提高铁运效率;合理调度,积极组织汽车运输;紧急情况下,组织人畜力突击抢运。
第三,积极发动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在这次战役中,“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一面积极进行防空斗争和对敌作战,一面坚持军工生产,修路架桥、挖工事、救伤员。战役防御最后阶段是苏联卫国战争的最艰苦阶段。但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上完成了按战时需要的改组,成功完成了战争所需要的生产指标,有效保障了作战进程。由于苏军的英勇奋战和人民的后方强大支援,这次战役最终以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和德军遭到惨重失败而结束,成为现代战争中城市坚守防御的典范。
责任编辑: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