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合作教育是帮助学生养成职业素养的前提,是大数据时代解决当代大学生自我封闭、不善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创新合作教育,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合作创新的理念,让学生理解其内涵,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加强学生的合作体验,并且给出合理评价,小组活动中,合作意识是前提,参与活动是基础,教师鼓励是保障。倡导合作与创新能使大学教育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创新 合作 职业素养 大数据
[作者简介]陈健(1977-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张熙倩(1983-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0-0113-03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起来,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不再循规蹈矩,在相互合作中寻求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2015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评选活动。活动选出的50所院校的办学经验显示,对在校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合作,特别是能够在合作中寻求创新的能力在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合作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合作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在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识,势必将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始于从业之时,而是应从入职前甚至在高等教育阶段就开始,这就要求教育者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倡导合作与创新对于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大学教育与职业需求更好地衔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新的形势下就要倡导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后续提升,为就业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高校创新合作教育收效甚微的原因分析
大数据时代,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数字网络学习系统,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能够有效提高大班教学的质量。但是,数字网络学习系统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离群索居、自我封闭的趋势,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后个人能力很强,但集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淡漠、与人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相对较差,这与职业素养教育中所倡导的创新合作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在网络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突破以往注重个体绩效的认识模式,也能够扩大个体之间的交流范围,使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更加贴近实际,将个体能力差异根植于合作小组活动之中并发挥个体的积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状况,笔者有针对性地在几所二本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创新合作行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高校进行的创新合作教育收效甚微。经过梳理和分析,发现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
1.当今大学生创新合作意识的淡漠和创新合作精神的缺失,造成创新合作教育的基础薄弱。传统的高中学习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学习环境,逐步产生学习就是竞争的偏见,使得他们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分享。另外,大学生基本都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个性张扬,自我表现欲望强,缺乏合作意识。长久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习惯了接受,不愿创新,也不会创新。
2.部分教师自身创新合作能力薄弱,对学生合作策略的指导有限,造成高校创新合作教育的有效性不强。部分教师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合作精神不足,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老套陈旧,不愿花心思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无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沟通少,师生关系疏远、冷漠甚至对立,这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合作精神的培养。此外,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所以,当学生在创新合作活动中遇到障碍时,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指导,导致活动搁浅,学生收获甚微。
3.合作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的脱钩,造成创新合作教育的施展空间有限。高中阶段建立在分数基础上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合作,从而不会积极参与创新合作活动,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大学阶段,大部分学校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也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创新合作精神这一隐形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不足,造成毕业后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学校对创新合作活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滞后,虽然学校要求创新合作,但是却对所开展的活动不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这也造成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性和合作性活动的动力不足。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创新合作教育的具体措施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调查显示,高达4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合作精神,循规蹈矩,不善于思考创新。很多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不是因为应聘者学历不够高,而是因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实在难求。可见,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 合作 职业素养 大数据
[作者简介]陈健(1977-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张熙倩(1983-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0-0113-03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将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起来,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发展不再循规蹈矩,在相互合作中寻求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2015年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评选活动。活动选出的50所院校的办学经验显示,对在校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合作,特别是能够在合作中寻求创新的能力在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创新合作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合作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在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识,势必将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始于从业之时,而是应从入职前甚至在高等教育阶段就开始,这就要求教育者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倡导合作与创新对于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大学教育与职业需求更好地衔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新的形势下就要倡导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后续提升,为就业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高校创新合作教育收效甚微的原因分析
大数据时代,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数字网络学习系统,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能够有效提高大班教学的质量。但是,数字网络学习系统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离群索居、自我封闭的趋势,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后个人能力很强,但集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淡漠、与人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相对较差,这与职业素养教育中所倡导的创新合作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在网络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方式,不仅可以突破以往注重个体绩效的认识模式,也能够扩大个体之间的交流范围,使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更加贴近实际,将个体能力差异根植于合作小组活动之中并发挥个体的积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状况,笔者有针对性地在几所二本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创新合作行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高校进行的创新合作教育收效甚微。经过梳理和分析,发现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
1.当今大学生创新合作意识的淡漠和创新合作精神的缺失,造成创新合作教育的基础薄弱。传统的高中学习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学习环境,逐步产生学习就是竞争的偏见,使得他们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分享。另外,大学生基本都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个性张扬,自我表现欲望强,缺乏合作意识。长久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习惯了接受,不愿创新,也不会创新。
2.部分教师自身创新合作能力薄弱,对学生合作策略的指导有限,造成高校创新合作教育的有效性不强。部分教师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合作精神不足,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老套陈旧,不愿花心思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无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沟通少,师生关系疏远、冷漠甚至对立,这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合作精神的培养。此外,由于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所以,当学生在创新合作活动中遇到障碍时,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指导,导致活动搁浅,学生收获甚微。
3.合作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的脱钩,造成创新合作教育的施展空间有限。高中阶段建立在分数基础上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合作,从而不会积极参与创新合作活动,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大学阶段,大部分学校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也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对创新合作精神这一隐形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不足,造成毕业后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学校对创新合作活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滞后,虽然学校要求创新合作,但是却对所开展的活动不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这也造成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性和合作性活动的动力不足。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创新合作教育的具体措施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调查显示,高达4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合作精神,循规蹈矩,不善于思考创新。很多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不是因为应聘者学历不够高,而是因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实在难求。可见,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