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能否以更高层次去有效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关键,是数学课程的灵魂。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其中的渗透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概括、归纳和升华等多样特征,它们隐藏于各种数学知识中,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获取的一种技能性知识,对于高效的解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体现着对于数学知识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一、以形助数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涉及到一些概念、原理性的知识时都采用了相对比较抽象的表述,这也对于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这正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对“数”与“形”等知识内容的形象表征,使自己更加方便掌握和使用。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教学中,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根据实际学情来进行分析,之前学生已经对乘法的列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这节课则需要针对算理来进行深入的合理展开,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算理与算法。首先,教师根据教材来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有用的条件,进而在回顾和巩固确定具体数量关系进行列式的过程中,来发现学习本课知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接着,教师再次根据教材中的实物图来将其进行转化,通过“点子”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圈画,一遍引导学生每一步应该在具体算式过程中如何体现。以“24×12”为例,计算该式可以先计算2个24相加是多少,然后再算10个,再将两部分相加。但根据“点子图”可以发现,即使是不同的算法,其算理也是相通的,比如根据基本算法来引出竖式计算,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而且能够为接下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打好基础。
再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从题目中的现有条件出发来综合考虑应该选用哪一种算法。同样地,应用题讲解离不开具体的情景,可以是常见的图文,也可以是口头叙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题中的条件,从而精准且快速地找出最佳解题策略。如小红第一天在超市买了3个苹果,之后每一天都会比前一天多买2个,问小红在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分别买了几个苹果。从题中可以发现,由于第二个条件所具有的概括性,使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进行条件整理,既兼顾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式更加多元。
二、以数解形
小学生是思维特点以具象思维占主导,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会以感官第一体验来做出判断。据此来看,教师在开展图形与几何类知识教学时,应该综合几何图形本身所具有的直观特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来认识和了解几何图形的构造,从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例如,在“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本课作为整个教材章节中的几何基础知识,需要教师用极具直观性的实践操作和演示讲解来让学生了解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比如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来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共同特征,即4条边与4个直角。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尝试用数量来描述四边形的特征,进而学习二者的周长计算方法。经过对几何图形有初步认识和了解的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那么在接下来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轻松直接地来让学生根据实物感受面积的概念,比如黑板、桌椅、课本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渗透的即是数形结合思想中的以数解形。如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甲来说一说其更接近的长度单位是多少,在明确“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概念之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还可以用课本来拼出“1平方米”,或是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画“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等等。这些直观的实践操作其实就在阐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既为接下来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也令学生去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综上,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内容虽然并不庞杂,但只在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从节奏逐渐变快的数学学习中來让学生感受蕴含在其中的丰富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验证提高,获得相应的能力与素养,这才是当下数学课程教育应当让学生经历的重要过程。教师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该带领学生多从各个角度来认识和了解数学知识,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演变为数学核心素养的获得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烽.新课标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7(15):100+111.
[2] 李伟娟.借助“数形结合”,优化数学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7(04):49-50.
[3] 张坜.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2):6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概括、归纳和升华等多样特征,它们隐藏于各种数学知识中,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获取的一种技能性知识,对于高效的解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体现着对于数学知识的创造性和多样性。
一、以形助数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涉及到一些概念、原理性的知识时都采用了相对比较抽象的表述,这也对于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这正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从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对“数”与“形”等知识内容的形象表征,使自己更加方便掌握和使用。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教学中,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以及具体操作方法。根据实际学情来进行分析,之前学生已经对乘法的列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这节课则需要针对算理来进行深入的合理展开,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算理与算法。首先,教师根据教材来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有用的条件,进而在回顾和巩固确定具体数量关系进行列式的过程中,来发现学习本课知识的关键问题,即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接着,教师再次根据教材中的实物图来将其进行转化,通过“点子”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圈画,一遍引导学生每一步应该在具体算式过程中如何体现。以“24×12”为例,计算该式可以先计算2个24相加是多少,然后再算10个,再将两部分相加。但根据“点子图”可以发现,即使是不同的算法,其算理也是相通的,比如根据基本算法来引出竖式计算,也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而且能够为接下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打好基础。
再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从题目中的现有条件出发来综合考虑应该选用哪一种算法。同样地,应用题讲解离不开具体的情景,可以是常见的图文,也可以是口头叙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题中的条件,从而精准且快速地找出最佳解题策略。如小红第一天在超市买了3个苹果,之后每一天都会比前一天多买2个,问小红在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分别买了几个苹果。从题中可以发现,由于第二个条件所具有的概括性,使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进行条件整理,既兼顾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式更加多元。
二、以数解形
小学生是思维特点以具象思维占主导,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会以感官第一体验来做出判断。据此来看,教师在开展图形与几何类知识教学时,应该综合几何图形本身所具有的直观特点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来认识和了解几何图形的构造,从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例如,在“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时,本课作为整个教材章节中的几何基础知识,需要教师用极具直观性的实践操作和演示讲解来让学生了解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比如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来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共同特征,即4条边与4个直角。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尝试用数量来描述四边形的特征,进而学习二者的周长计算方法。经过对几何图形有初步认识和了解的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那么在接下来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轻松直接地来让学生根据实物感受面积的概念,比如黑板、桌椅、课本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渗透的即是数形结合思想中的以数解形。如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甲来说一说其更接近的长度单位是多少,在明确“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概念之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还可以用课本来拼出“1平方米”,或是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一画“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等等。这些直观的实践操作其实就在阐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既为接下来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也令学生去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综上,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内容虽然并不庞杂,但只在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从节奏逐渐变快的数学学习中來让学生感受蕴含在其中的丰富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验证提高,获得相应的能力与素养,这才是当下数学课程教育应当让学生经历的重要过程。教师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应该带领学生多从各个角度来认识和了解数学知识,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演变为数学核心素养的获得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烽.新课标下“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7(15):100+111.
[2] 李伟娟.借助“数形结合”,优化数学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7(04):49-50.
[3] 张坜.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2):64.